| 本文核心看点 (TL;DR) |
|---|
| ✓ 简历修改神器:揭秘Monash免费提供的AI简历打分工具VMock,让你秒懂HR看重点。 |
| ✓ 面试通关秘籍:介绍Big Interview模拟面试平台,在家就能练出自信,告别尬聊。 |
| ✓ 本地经验速成:深度解析Monash的IBL和MITI等实习项目,如何让你毕业前就手握宝贵工作经验。 |
| ✓ 人脉破冰利器:告诉你如何通过Monash Mentoring Program,免费链接行业大佬,获取内推机会。 |
| ✓ 费用全免:以上所有,对Monash在读学生,通通免费! |
哈喽,各位在lxs.net潜水的Monash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阿泽。
上周,我跟Master of Business的学弟Leo在Clayton校区的St Ali喝咖啡,这哥们儿平时朋友圈里不是在赶due就是在去赶due的路上,绩点稳稳的HD。可那天,他对着一杯拿铁,叹了口气,说:“阿泽,我感觉我要毕业就失业了。”
我有点惊讶,Leo可是我们专业里公认的学霸。他苦笑着掏出手机给我看,Seek和LinkedIn上投了快50份简历,申请的都是澳洲本地的Graduate Program,结果呢?要么是已读不回,要么就是一封冷冰冰的拒信。好不容易拿到一个电话面试,HR问他:“Can you 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demonstrated leadership skills in a professional setting?” 他一下子就懵了,支支吾吾半天,说的全是小组作业那点事儿,自己都觉得没说服力。
“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孤岛,” Leo说,“专业知识我都有,但澳洲公司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简历怎么写才能过AI筛选,面试时怎么聊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这些我一概不知。最要命的是,我没有任何澳洲本地的工作经验,这简直就是硬伤。”
听完Leo的吐槽,我猛地拍了下大腿。这不就是当年我自己走过的坑吗?也是无数Monash留学生正在经历的焦虑和迷茫。我们漂洋过海,花了上百万的学费,熬了无数个通宵,难道最后只能拿着一张毕业证,灰溜溜地打道回府?
当然不!今天阿泽就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武器,一个被90%的留学生都忽略了的宝藏——Monash官方给你准备的、完全免费的“求职全家桶”!别再一个人瞎摸索了,学校的大腿就在这儿,不仅能帮你把简历和面试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还能帮你“塞”一个含金量超高的本地实习,直接帮你补上经验短板。这个神仙项目就是—— Monash Career Connect!
简历石沉大海?AI+真人导师帮你捞!
我们先来说说求职的第一关:简历。你知道吗?根据澳洲招聘网站TalentWorks的统计,一份招聘启事平均会收到250份简历,而HR平均只会花6秒钟看一份简历。更残酷的是,现在很多大公司都用ATS(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系统来筛选简历,你的简历可能连HR的面都没见到,就被AI给pass掉了。
Leo的简历问题就很典型。他把国内那套“个人评价:吃苦耐劳、学习能力强”的写法搬了过来,工作经历部分也只是简单罗列了职责,完全没有量化结果。这样的简历,在ATS眼里就是“无效信息”,秒沉大海是必然的。
这时候,Monash Career Connect的第一个神器就该登场了—— VMock智能简历平台。
这是个什么东西?简单说,它就是一个24小时在线的AI简历导师。你把简历上传上去,不出30秒,它就能给你生成一份详细的修改报告,从格式、用词、内容冲击力等多个维度给你打分,并且告诉你具体哪里需要修改。我之前帮一个学会计的朋友试过,她最初的简历得分只有58,根据VMock的建议,把一些模糊的描述,比如“Responsible for financial reports”,改成了“Analyzed and compiled monthly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5 departments, identifying a 15% cost-saving opportunity in Q3”,分数一下子飙到了88分。一周后,她就用这份新简历拿到了PwC的面试邀请。
这玩意儿最牛的地方在于,它的大数据是基于全球上万份成功拿到offer的简历训练出来的,它知道HR和ATS系统喜欢看什么样的关键词和句式。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这简直是救星,因为它能帮你快速get到澳洲职场的“简历黑话”。
当然,光有AI还不够。Career Connect还提供一对一的Career Coaching服务。你可以在网上预约一个专业的职业顾问,带着你的简历和目标职位,跟他们进行30分钟的深入交流。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士,会帮你分析你的个人情况,告诉你如何把你的课程项目、志愿者经历、兼职打工包装成符合澳洲雇主胃口的“相关经验”。
我认识一个读IT的学妹,叫Linda,她性格比较内向,简历上空空如也。顾问老师在跟她聊完后,敏锐地发现她参与过一个课程项目,是用Python写了一个数据分析的小工具。老师就指导她,把这个项目作为核心亮点来写,用了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详细描述了她是如何解决技术难题,并最终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了30%的。后来,Linda就靠着这个项目经历,成功拿到了ANZ银行科技部门的实习offer。她后来说:“如果不是顾问老师点拨,我根本不知道我做的这些小东西也能这么有价值。”
面试尬聊变主场?从模拟到实战的全方位陪练!
简历关过了,面试这一关更让很多留学生头疼。尤其是在澳洲,面试不仅仅是技术问答,更看重你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文化契合度(Cultural Fit)。那些“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handled a conflict”之类的行为面试题(Behavioural Questions),简直是我们的噩梦。
别怕,Career Connect的第二个神器来了—— Big Interview在线面试平台。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面试界的“健身房”。里面有上千个由行业专家录制的面试问题,涵盖了从金融、IT、工程到教育、艺术等几乎所有行业。你可以选择你的目标行业和职位等级,系统会自动生成一套模拟面试题。你对着摄像头回答问题,系统会把你的回答录下来。然后,最关键的一步来了:AI会分析你的回答,从你的用词、语速、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等多个方面给你打分和反馈。比如,它会提示你“回答时间过长,不够简洁”或者“眼神接触不足,显得不够自信”。
这个平台对于我们练习口语、克服紧张感简直太有用了。根据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通过“实践”(Practice by Doing)学习的内容,记忆留存率高达75%,远高于听讲座的5%。你在Big Interview上练个十几次,面对真人面试官时,心态和流利度绝对会完全不一样。
光自己练还不够?Career Connect同样提供真人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你可以预约职业顾问,进行一场全真模拟面试。他们会扮演面试官,用最真实、最刁钻的问题来“拷问”你,然后在面试结束后,给你提供非常详细和有建设性的反馈。从你的自我介绍,到你回答行为问题的逻辑,再到你向面试官提问的环节,他们会一点点帮你抠细节。
我的朋友David,一个读工程的男生,技术很牛,但一面试就紧张到说不出话。他去参加了一次模拟面试,顾问老师发现他总是在回答问题时低着头,缺乏眼神交流。老师告诉他一个技巧:在回答时,可以想象自己是在给朋友讲一个自己最自豪的故事,语调自然,面带微笑。并且,老师还帮他准备了几个关于公司文化和团队结构的问题,让他在面试结尾提问,展现自己的积极性和思考深度。后来,David去面试一家本地的建筑公司,他说他全程都在用老师教的方法,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审问,而是在进行一场平等的交流。最终,他成功拿下了那个Graduate Engineer的职位。
没有本地经验?学校给你“塞”一个实习!
好了,简历和面试技巧都掌握了,但我们留学生面临的最大一个坎,还是Leo提到的那个——“没有本地工作经验”。根据澳洲毕业生职业协会(Graduate Careers Australia)的调查,超过60%的雇主认为,相关的实习或工作经验是招聘毕业生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甚至超过了学术成绩。
这就像一个死循环:没有经验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更没有经验。怎么破局?
Monash早就想到了!Career Connect旗下有几个王牌项目,就是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面向IT和工程学院学生的Industry-Based Learning (IBL)项目,以及面向所有学院学生的Monash Industry Team Initiative (MITI)项目。
先说IBL。这可不是那种让你去端茶倒水的“水实习”。这是一个为期6个月的全职、带薪、且可以算学分的实习项目。Monash和澳洲顶尖的公司,比如ANZ、BHP、Deloitte、IBM、REA Group等都有深度合作。学校会帮你匹配到这些公司里真实的项目团队,让你作为一名正式员工去工作。根据Monash官方的数据,IBL项目的学生年薪中位数高达4.5万澳币!更重要的是,超过80%的IBL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收到了来自实习公司或其他公司的全职Offer。
我认识一个CS大神,叫Alex,他通过IBL项目去了REA Group(就是realestate.com.au的母公司)实习。6个月里,他参与了一个核心产品的开发,从代码编写到项目上线,全程跟进。实习结束后,他的简历上不仅有了澳洲顶级科技公司的背书,还积累了实打实的项目经验。毕业季,当别的同学还在海投简历时,他已经手握3个大厂的Offer,从容地选择自己最想去的那一个。
如果你不是IT或工程专业的学生,是不是就没机会了?当然不是!MITI项目就是为你准备的。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制实习。Monash会和一些企业、政府机构或非营利组织合作,提出一个真实的商业挑战。然后,学校会招募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比如商科、人文、科学、设计)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10-12周的时间里,像一个咨询公司一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这种经历的含金量极高。比如,去年有一个MITI项目是和维州政府合作,研究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提高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意识。团队里有学市场营销的,有学心理学的,还有学数据分析的。他们一起做调研、头脑风暴、制定方案,最后向政府官员做了汇报。参与这个项目的同学,不仅锻炼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积累了宝贵的项目管理经验。一个读Marketing的女孩Sarah,就是因为这段经历,在简历里写下了“Successfully developed a digital marketing strategy for a government initiative, projected to increase youth engagement by 25%”,最终打动了联合利华的面试官,拿到了市场管培生的Offer。
人脉为零?行业大佬带你飞!
在澳洲找工作,还有一个隐藏的规则,那就是“Networking”(人脉)。根据LinkedIn的数据,高达85%的工作岗位是通过人脉网络找到的,而不是公开招聘。对于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来说,人脉几乎为零,这可怎么办?
Monash的第四个大招来了——Monash Mentoring Program。
这是一个官方的导师配对计划。学校会邀请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校友或行业专家作为导师(Mentor),然后根据你的专业和职业目标,为你匹配一位最合适的导师。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你可以和你的导师定期见面(线上或线下),向他们请教任何关于职业发展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改简历那么简单。你的导师可以:
给你最真实的行业洞见:这个行业现在最需要什么技能?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帮你理解澳洲职场文化:开会时应该如何发言?如何跟老板和同事有效沟通?
带你拓展人脉圈:他们可能会把你介绍给他们的同事,或者邀请你参加行业活动。
提供内部推荐机会:如果他们公司有合适的岗位,一次有力的内推,胜过你海投一百份简历。
我听过一个最传奇的故事,一个读金融的学长,他的导师是NAB(澳洲国民银行)的一位部门经理。在几次交流后,导师非常欣赏他的上进心和学习能力。正好当时导师的团队有一个空缺的初级分析师岗位,还没来得及发布公开招聘,导师就直接把他的简历递交给了HR,并附上了一段强有力的推荐语。结果,这位学长跳过了所有的简历筛选和电话面试,直接进入了最终面试,并顺利拿到了Offer。
这就是人脉的力量。而Monash Mentoring Program,就是免费帮你搭建这座通往职场核心圈的桥梁。
写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有点心动了?
你可能会说,阿泽,你说得都很好,但这些项目申请起来会不会很难?我每天赶due都来不及,哪有时间搞这些?我的英语不够好,去参加这些项目会不会很尴尬?
我想说,这些顾虑,都是你给自己设下的障碍。一杯咖啡的时间,你就能在VMock上扫一遍简历;一节课的功夫,你就能在Career Connect的网站上预约一个顾问。IBL和MITI项目确实有竞争,但你不去尝试,机会永远是零。你的英语不够好,才更应该去参加模拟面试和导师计划,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练习机会。
别再把“我是留学生”当成求职路上的绊脚石了。相反,我们的跨文化背景、多语言能力,恰恰是我们的优势。现在,Monash已经把铲子、镐头、甚至是挖掘机都免费递到你手上了,你只需要动动手指,去官网搜索“Monash Career Connect”,然后迈出那一步。
不要等到毕业典礼那天,当别人都在庆祝手握Offer、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时候,你才攥着那张昂贵的毕业证,回头追悔莫及。未来的路很长,但毕业前的这几个月,是你最有力的起跳板。别再一个人扛了,学校这根最粗的大腿就在眼前,赶紧抱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