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国外,别再让你的隐私裸奔!

puppy

嘿,刚到国外,是不是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但你知道吗,你随手发的定位、连接的公共Wi-Fi,甚至租房时交的个人信息,都可能让你的隐私在“裸奔”。那些“大使馆”来的诈骗电话和莫名其妙的扣款短信,是不是感觉防不胜防?这篇文章不是来吓唬你,而是像个老学长一样,手把手教你几招实用的:从社交媒体的隐私设置,到如何安全上网、识别租房骗局。别等踩了坑才后悔,快来给自己的信息穿上“防弹衣”吧!保护好自己,才能玩得更安心呀。

海外生活隐私保护速览
社交媒体:别把你的生活直播给所有人看,检查隐私设置,别随便晒定位和证件。
公共Wi-Fi:能不用就别用,尤其别登录网银。非用不可?挂个VPN。
租房申请:没看房、没签合同前,护照、银行账单复印件别乱给。警惕只收现金的“好房东”。
诈骗电话/邮件:“大使馆”、“警察局”不会在线上找你要钱或个人信息。挂掉,拉黑,就对了。

嘿,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一个比你早来几年、踩过不少坑的学长。

还记得我刚到温哥华那会儿,兴奋劲儿简直冲破天际。吃个brunch要发个朋友圈,图书馆赶due要拍张照,连公寓楼下的枫叶红了都要配上定位感叹一句“秋天真美”。我以为这叫“分享生活”,后来才知道,这在骗子眼里,叫“免费提供作案素材”。

有天下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区号看着还挺像本地的。对方一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你好,是李XX同学吗?我们是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这里有一份从国内寄给你的重要文件,因涉及机密,需要你本人带护照来领取。”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他怎么知道我全名?对方接着说:“哦对了,我们查到你最近是不是住在4XXX Arbutus Street附近?你这个文件情况比较复杂,可能和一桩跨国金融案件有关,需要你配合调查。”

那一刻,我后背的汗毛都竖起来了。他不仅知道我名字,还知道我住址的大概范围!我前两天刚在Instagram上发了张公寓阳台外的街景,还tag了“Kitsilano”这个区。骗子的话术,加上精准的信息,差点就让我信了。幸好我多了个心眼,挂了电话上网一查,发现这是最典型的“虚拟绑架”和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套路前奏。我的个人信息,就是从我那些“无所谓”的分享里,一点点被拼凑出来的。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2023年的报告,冒充政府工作人员的诈骗是报告数量最多的欺诈类型,造成的损失高达数亿美元。而我们这些远离家乡、对当地情况不熟的留学生,恰恰是他们最喜欢下手的目标。

所以今天,我不是来吓唬你,而是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怎么把我们那扇四处漏风的“隐私大门”给关严实了。这比你多考几分、多拿个A,重要得多。

社交媒体:你的“生活直播间”该关了

咱们出国,爸妈朋友都关心,发发动态报平安,分享新鲜事,这太正常了。但分享和“裸奔”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你以为的岁月静好,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一张详细的个人信息地图。

你有没有想过,一张机票照片,就可能泄露你的全名、护照号、航班信息和常旅客号?骗子拿到这些,就能冒充航空公司给你发“航班取消”的短信,骗你点进钓鱼网站重新“购票”。你晒出的一张学生证,上面的学号、学院信息,就可能被用来尝试登录你的学校系统,重置你的密码。你随手发的一个定位,等于告诉所有人:“嘿,我现在在这里,我的公寓正空着呢!”

听起来像电影情节?但这事儿真实得可怕。加拿大反欺诈中心(CAFC)多次发出警告,一种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虚拟绑架”骗局越来越猖獗。骗子正是通过社交媒体收集了学生的详细信息——在哪上学、住哪个区、有什么朋友、甚至最近的课程表。然后,他们联系学生,谎称其卷入犯罪,强迫学生切断与家人朋友的联系,自己躲起来,并拍下自己被“捆绑”的照片。同时,骗子会联系学生在中国的父母,用这些信息和照片勒索巨额赎金。因为信息太过精准,很多家长都信以为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你看,你每一次不经意的分享,都可能成为射向自己的子弹。所以,现在就拿起手机,我们来做几个简单的动作,给你的社交账号“上把锁”。

第一招:把“广场”变成“自家客厅”

你的Instagram、Facebook、小红书账号是公开的还是私密的?如果是公开的,意味着全世界任何人都能看到你发的一切。赶紧去隐私设置里,把账号设为“私密”,然后花点时间清理一下你的关注者列表。那些你根本不认识的、奇奇怪怪的营销号、僵尸粉,都清掉。只让真正的朋友待在你的“客厅”里。

第二招:让你的行踪成谜

手机拍照默认会记录地理位置信息(Geotag),发到网上就等于告诉所有人这张照片在哪拍的。去手机的“设置”-“隐私”-“定位服务”里,找到相机和各大社交App,把定位权限改成“从不”或“使用期间”。发帖时,也别手动添加过于精确的定位。想分享?可以分享城市,但没必要精确到某条街某个咖啡馆。更聪明的做法是,等离开一个地方之后再发照片,打个时间差,让坏人无迹可寻。

第三招:给关键信息打上“马赛克”

护照、签证、学生证、驾照、银行卡、BRP卡……这些东西,请把它们当成你的最高机密,永远不要在任何社交媒体上发布它们的完整照片。即使你只是想晒一下自己拿到了梦校的offer,也要记得把上面的个人ID、生日、条形码等所有敏感信息都遮盖掉。记住,网络上有一群人,就靠搜集这些碎片信息来拼凑你的完整身份。

公共Wi-Fi和钓鱼邮件:看不见的“小偷”

到了国外,流量套餐挺贵,谁能拒绝机场、咖啡馆、图书馆里那个显示“Free Wi-Fi”的信号呢?连上去刷刷剧、看看视频好像很爽,但你可能不知道,你连接的可能不是Wi-Fi,而是一个数据“黑洞”。

公共Wi-Fi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安全”。大多数公共热点都没有加密,你的数据在空中传输时,完全是明文的。同一个网络下的黑客,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看到你在浏览什么网站,甚至截取你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更阴险的是,他们会设置一个和官方Wi-Fi名字一模一样的“蜜罐”热点,比如星巴克的官方Wi-Fi叫“Starbucks”,他会设一个“Starbucks_Free”。你一旦连错,你的所有流量都会经过他的设备,你的网银密码、邮箱密码,就这么拱手让人了。

根据网络安全公司NordVPN在2023年的一项全球调查,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承认曾在公共Wi-Fi上处理过敏感信息,例如登录网上银行或发送包含个人数据的工作邮件。这就像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上,大声喊出你的银行卡密码一样危险。

除了不安全的网络,还有一种更精准的“小偷”——钓鱼邮件和短信。它们伪装得非常巧妙,可能是一个告诉你“包裹投递失败”的DHL短信,也可能是一封声称“你的Apple ID在异地登录”的邮件,还可能是学校IT部门发来的“邮箱容量已满,请点击升级”的通知。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你点击那个看起来很无害的链接,然后在一个假冒的登录页面上输入你的真实账号和密码。

我身边一个学设计的同学,就收到过一封伪装成Adobe公司的邮件,说他的学生版软件授权即将到期,需要点击链接验证学生身份。页面做得跟官网一模一样,他没多想就输入了学校的邮箱和密码。结果,第二天他的学校邮箱就被盗了,骗子用他的邮箱给全校通讯录里的师生发了诈骗邮件,还尝试登录他的银行账户,幸好银行的风控系统及时锁定了账户,才没造成损失。

第一招:把公共Wi-Fi当“一次性筷子”

尽量少用,用了就扔。如果非要用,那就只用它来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比如刷刷新闻、看看地图。任何需要登录账户的操作,尤其是网上银行、支付App、学校系统、个人邮箱,请切换到你自己的手机流量。多花点流量费,远比账户被盗的损失小得多。

第二招:给自己穿上“隐身衣”

如果你确实需要频繁使用公共网络处理重要事务,那强烈建议你装一个靠谱的VPN(虚拟专用网络)。别把它想得太复杂,VPN就像是在你和互联网之间挖了一条私密的、加密的地道。就算你连的是不安全的公共Wi-Fi,你的所有数据都会先通过这条地道,黑客就算截取了也只是一堆看不懂的乱码。市面上有很多付费的VPN服务,一个月也就几杯咖啡的钱,但换来的是安心。

第三招:养成“链接悬停”的好习惯

收到任何要求你点击链接的邮件或短信,都别急着点。在电脑上,把鼠标悬停在链接上,不要点击,看看浏览器左下角显示出的真实网址是什么。在手机上,可以长按链接,然后选择“拷贝”,把它粘贴到备忘录里看看。如果那个网址看起来很奇怪,比如把“apple.com”写成了“apple-support.co”,或者是一长串毫无意义的字母和数字,那100%是钓鱼。同理,检查发件人的邮箱地址,官方机构的邮箱域名通常都非常规范,不会是什么奇怪的后缀。

租房和办卡:交出信息的“重灾区”

留学生活中,租房、办手机卡、办银行卡、办健身卡……有太多时候,我们必须要把自己的个人信息交出去。这也是隐私泄露风险最高的地方,因为我们是主动提供的,警惕性会更低。

租房是最大的一个坑,尤其对于刚落地、急着找地方住的同学。骗子们最擅长利用这种焦虑。他们会在各种租房网站上发布一些“神仙房源”:地段好、装修新、价格远低于市场价。当你联系他们时,他们会说自己目前在国外,没法带你看房,但房子很抢手,如果你想预定,需要先支付一个月的押金和房租,并把你的护照、签证复印件发给他,用来“起草合同”。

很多人一看房子照片那么好,价格又便宜,就急着转账了。结果呢?钱过去,人就拉黑消失了。你不仅损失了钱,更可怕的是,你的护照信息、签证信息这些能证明你身份的核心文件,也落到了骗子手里。他们可以拿着这些信息去冒充你,申请信用卡、进行其他诈骗活动,后患无穷。

根据英国国家欺诈情报局(NFIB)的数据,每年都有数千名学生成为租房诈骗的受害者,平均每人损失超过1000英镑。而这仅仅是被报告的数字。很多同学因为语言障碍或者觉得丢人,选择了默默承受。

除了租房,日常生活中也要留个心眼。比如,你只是想在学校社团报个名,对方却让你填写一份包含父母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的详细表格,这时候你就要问一句:“这些信息是必须的吗?”很多时候,对方只是用了个通用模板,你完全可以只填写必要的信息。

第一招:租房记住“三不原则”

不见真人不给钱:无论对方把房子说得多天花乱坠,有多少人排队,只要你或者你信得过的朋友没有亲自去看过房、拿到钥匙,就一分钱都不要付。视频看房可以作为初步筛选,但不能代替实地考察。
不见合同不签字:一定要拿到正规的、详细的租赁合同,仔细阅读每一条款,特别是关于押金、租期、维修责任的部分。不明白就找学校的住宿服务部门或者法律援助中心咨询。
不走正规渠道不转账:警惕任何要求你通过西联汇款、比特币或者现金交易的“房东”。正规的交易都应该通过银行转账,并且有明确的收款人信息,这样万一出了问题,你还有追索的凭证。

第二招:学会提供“加水印”的复印件

在不得不提供护照、签证等身份证件复印件的时候,养成一个好习惯:用P图软件或者手机App,在复印件的空白处加上一层半透明的水印文字,写上:“仅供XX银行开户使用,复印无效” 或 “For rental application at [地址] only”。这样做,可以极大地降低你的证件被挪作他用的风险。

第三招:粉碎你的“纸上隐私”

收到的银行对账单、水电费账单、学校的信件,甚至是快递包装上的个人信息,都不要直接扔进垃圾桶。国外很多人没有隐私保护意识,垃圾桶都是敞开的,翻找垃圾获取信息(Dumpster Diving)是身份窃贼的常用手段。买一个便宜的手动碎纸机,或者干脆用手撕碎,特别是带有你姓名、地址、账户号码的部分,撕得越碎越好。

我知道,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有点烦,甚至有点焦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要应付学业、适应文化差异,现在还要操心这些“破事儿”。

但请相信我,花点时间建立这些好习惯,就像你出门前会锁门、过马路会看红绿灯一样。它不是让你变得神经质,而是让你把精力解放出来,去更安心地享受留学生活的美好。

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是为了把自己孤立起来,恰恰是为了让你能更自由、更无畏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别等你接到那通让你心脏停跳的诈骗电话,或者发现银行账户被莫名其妙清空时,才追悔莫及。

给自己的信息穿上“防弹衣”吧,这件装备,比你衣柜里任何一件名牌都重要。好了,快去检查一下你的社交媒体设置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53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