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课季生存法则速览 |
|---|
| 教授“背调”不能少:Rate My Professors是你的第一道防线,但别只看分数,要深挖评论区的细节。一个好教授能把枯燥的课讲成单口相声,一个“杀手”教授能让你怀疑人生。 |
| 情报网要铺开:学长学姐的微信群、学校的Reddit/Discord频道是信息金矿。一句“这课给分松”比得上你看十篇课程简介。 |
| 课程搭配是门艺术:切忌“硬菜”扎堆!一学期安排超过两门需要大量写论文或做Problem Set的硬核专业课,就是为期末火葬场预定VIP席位。 |
| “水课”不是贬义词:在加拿大大学,我们管这种课叫“GPA Booster”。选得好,它就是你冲击4.0 GPA路上的神助攻。 |
加拿大选课不踩坑,GPA稳上4.0!
哈喽,各位在加拿大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Cici。
还记得我大一的第一个选课季吗?那场景,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头皮发麻。当时我自信满满,觉得凭着国内高中卷出来的底子,选几门课还不是小菜一碟?于是,我雄心勃勃地打开了学校的选课系统,对着一堆诸如“ANT100Y1”、“MAT137Y1”、“ECO101H1”之类的神秘代码,陷入了沉思。
简介写得天花乱坠,“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深入微积分的精妙世界”,听起来都特别高大上。我心想,来都来了,必须学点硬核的!于是,我大笔一挥,给自己安排了微积分、宏观经济学、人类学导论、世界史,外加一门编程入门。五门课,满满当当,感觉自己就是下一个学术新星。
结果呢?开学第二周我就笑不出来了。微积分教授的板书龙飞凤舞,我还没看清题目,他已经开始讲下一道了。经济学的每周Problem Set做到凌晨两点。人类学和历史学每周的Reading List加起来比我脸皮还厚。最要命的是,期中考试周,五门课的midterm像约好了似的,在三天内轮番轰炸。那段时间,我整个人就是行走的咖啡因,图书馆闭馆音乐就是我的催眠曲。学期末成绩出来,GPA低得惨不忍睹,别说4.0了,连3.0都岌岌可危。
这段血泪史,相信不少萌新都可能经历或者正在经历。选课,绝对是留学路上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坎”。它不仅决定了你接下来一个学期的学习压力和生活质量,更直接关系到你最终的GPA——这个在申请研究生、找工作时都至关重要的数据。所以,今天这篇超长待机的保姆级攻略,就是我用无数个A和几个C+换来的经验总结,手把手教你如何避开选课路上的所有坑,轻松搞定课程,向着满分GPA前进!
第一招:FBI级侦查术——把你的教授“扒”个底朝天
在加拿大大学,一门课的体验好坏,50%取决于课程内容,另外50%(甚至更多)则完全取决于教这门课的教授。一个好的教授能化腐朽为神奇,把最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有趣,给分还大方;而一个“GPA Killer”则能让你学到头秃,最后还给个C。所以,选课的第一步,就是对你的潜在教授进行全方位的“背景调查”。
主战场:Rate My Professors (RMP)
Rate My Professors (ratemyprofessors.com) 这个网站,简直是留学生的救命稻草,海外版的大众点评。几乎所有加拿大的大学教授都能在上面找到。但用它可不是简单看看总分就行了,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1. 综合评分 (Overall Quality): 这个分数当然是第一参考。一般来说,4.0分以上可以放心选,3.5-4.0之间可以考虑,3.0以下请直接拉黑,除非是必修课没得选。但要小心,有些水课的教授评分可能虚高,因为课简单,学生随便给个好评。
2. 难度系数 (Level of Difficulty): 这是RMP的精髓!这个分数越低越好。一个5.0满分、难度只有1.8的教授,和一个3.5分、难度4.5的教授,果断选前者!难度低通常意味着作业量适中、考试不刁钻、概念容易理解。比如,多伦多大学CS系的明星教授David Liu,他的综合评分高达4.8,难度系数却只有3.3,这在硬核的CS课程里简直是一股清流。翻看他的评论,学生们都说他讲课清晰,非常会引导学生思考。
3. 学生评论区: 这才是情报的核心地带!看评论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别只看好评,也别被一两个差评吓跑。你要分析:
- 差评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教授口音重、讲课无聊、给分苛刻,还是学生自己没去上课、没写作业而抱怨?如果是前者,那就要谨慎。如果是后者,那这种评论参考价值不大。
- 好评的关键词是什么? 寻找“engaging”(有吸引力)、“clear”(清晰)、“fair grader”(公平的评分者)、“helpful”(乐于助人)、“passionate”(有热情)这类词。如果很多人都提到“easy A”或者“attendance not mandatory”,那恭喜你,可能挖到宝了。
- 看最新的评论。 一个教授可能几年前很水,但现在变严格了。所以一定要把排序调整为按日期,看最近一两个学期的评价。
4. 标签 (Tags): RMP会根据学生评论自动生成标签,这是快速了解教授风格的好办法。像“Gives good feedback”(反馈很好)、“Caring”(关心学生)、“Amazing lectures”(讲座超棒)都是加分项。而“Tough grader”(给分严)、“Lots of homework”(作业多)、“Lecture heavy”(讲座内容超多)这些标签出现时,你就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肝还好不好了。
情报网:学长学姐才是YYDS
RMP上的信息虽然好用,但毕竟是匿名的,有时也混杂着一些情绪化的评价。这时候,来自学长学姐的第一手情报就显得尤为珍贵。
去哪里找?
- 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CSSA): 每个大学基本都有CSSA,他们会有官方的新生群、各专业院系的交流群。开学季和选课季,群里总会有热心的学长学姐分享选课经验。
- 学校的Reddit/Discord社区: 这绝对是获取本地化信息最快的地方。比如UBC的学生会混迹于 r/UBC,麦吉尔的学生在 r/mcgill。每到选课季,都会有“Bird Course Thread”(水课讨论帖)或者“Professor A vs Professor B?”这样的帖子。里面的讨论非常具体,甚至会有人分享课程的Syllabus(教学大纲)和过去的考题。根据2023年的一项非官方统计,超过60%的北美大学生会使用Reddit来获取课程和教授的相关信息。
- 课程/专业微信群: 一旦你确定了专业,想办法加入本专业的学生群。在这里,你能获得最精准的建议。比如“这门300-level的课,Smith教授和Jones教授哪个给分好?”这种问题,只有上过他们课的同专业学长学姐才最有发言权。
问什么?
和学长学姐交流时,问题要具体,才能得到有效信息:
- “这门课的作业形式是什么?每周都有吗?占分比重多少?”
- “考试是开卷还是闭卷?题型是选择题还是大题/Essay?”
- “教授会划重点吗?给的PPT/Notes内容足够应付考试吗?”
- “这门课有Curve(调分)吗?往年的平均分大概是多少?”
记住,多问一句,你的学期可能就轻松一大截。
第二招:时间管理大师——科学搭配你的课程表
选好了教授,下一步就是如何把这些课程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很多同学的“火葬场”学期,就是因为把所有硬核课程都堆在了一起。课程搭配是一门艺术,讲究的是“劳逸结合”。
千万别让“硬菜”扎堆
每所大学的每个专业,都有那么几门出了名的“硬核课”或“劝退课”。比如滑铁卢大学的MATH 135 (Algebra for Honours Mathematics) 和 CS 135 (Designing Functional Programs),是无数新生的噩梦。如果你一学期选了这两门,再加上物理和化学,那基本可以告别个人生活了。
一个明智的策略是采用“三明治搭配法”:即用相对轻松的选修课或基础课,去包裹一到两门硬核的专业必修课。一个学期通常是5门课(在UofT是2.5个学分,在UBC等学校是15个学分)。一个比较健康的组合是:
2门专业硬核课 + 1门专业基础课 + 2门选修课(或1门选修+1门兴趣课)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在UBC尚德商学院读大二,你的必修课有COMM 293 (Financial Accounting) 和 COMM 295 (Managerial Economics),这两门都是公认的硬课。那么你在选剩下的三门课时,就可以考虑搭配一门难度较低的COMM课,再加上一门像ASTR 101 (Introduction to the Solar System) 这样的理科选修,和一门CRWR 200 (Introduction to Creative Writing) 这样的人文选修。这样一来,你的学习压力就被有效分散了。
看清课程的“工作属性”
除了课程本身的难度,你还要看清这门课的主要“工作属性”。不同类型的课程,消耗你精力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 阅读密集型 (Reading-heavy): 主要分布在人文社科类,如历史、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每周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书籍章节。比如UBC的SOCI 100,每周的阅读量可能就超过100页。这种课的压力主要在平时,需要你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
- 刷题密集型 (Problem set-heavy): 主要分布在理工科和经济学,如数学、物理、计算机、经济学。每周都会有作业,需要你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虽然平时阅读量不大,但一道题卡住你好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 项目/实验密集型 (Project/Lab-heavy): 主要分布在工程、设计、计算机科学和一些自然科学。除了上课,你每周还要花固定的时间在实验室(Lab)或者工作室(Studio)。期末通常会有大的Final Project,非常耗时耗力。
- 背诵密集型 (Memorization-heavy): 主要分布在生物、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点零散且庞大,需要你花大量时间去记忆和理解。
一个灾难性的组合就是:一门阅读密集型的历史课 + 一门阅读密集型的社会学课 + 一门刷题密集型的微积分 + 一门刷题密集型的经济学。这样,你每周不是在读断头的文献,就是在做不完的习题,期末还要同时准备两种完全不同思维模式的考试,不崩溃才怪。
科学的搭配是混合不同“工作属性”的课程。比如,一门数学课(刷题)+ 一门计算机课(项目)+ 一门社会学课(阅读)+ 一门艺术史课(背诵+阅读)+ 一门体育课(纯放松)。这样你的大脑可以在不同模式间切换,避免单一类型的疲劳轰炸。
第三招:GPA的秘密武器——找到那些“宝藏水课”
聊到“水课”,很多同学可能觉得这是投机取巧。但在加拿大大学的GPA体制下,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策略。我们不叫它“水课”,我们叫它“GPA Booster”(GPA助推器)或者“Bird Course”。一门好的“水课”,不仅能让你轻松拿到A,还能让你在繁重的专业课压力下喘口气,甚至还能学到一些有趣的知识。
如何精准识别“GPA Booster”?
1. 查阅官方或非官方的成绩分布数据:
这是最硬核、最科学的方法。有些大学会公布往年课程的平均分(Average Grade)和成绩分布。比如,UBC就有一个公共的成绩分布报告网站。你可以查询到几乎所有课程在过去几个学期的平均分、A/B/C/D/F的比例。如果一门课的平均分常年稳定在B+(UBC的GPA是80%以上)甚至更高,那它就是“GPA Booster”的强力候选。比如UBC的CPSC 100 (Computational Thinking),虽然是CS系的课,但常年平均分都在80%以上,是文科生刷理科分的首选。
麦吉尔大学的学生也可以通过Minerva系统内部查到一些课程的历史成绩信息。多伦多大学虽然没有官方的公开数据库,但学生们创建了像“UTM Course Finder”这样的第三方工具,可以查询到部分课程的平均分。
2. 解读课程大纲 (Syllabus):
在选课前,尽可能找到这门课往年的Syllabus。Syllabus是课程的说明书,里面藏着所有秘密。重点看“Grading Scheme”或“Assessment”部分:
- 分数构成是否分散? 一门好的“Booster”,分数会分散在多个部分,比如:平时作业15%,课堂参与10%,小测验20%,期中考试25%,期末考试30%。这样即使一次考砸了,也还有很多机会弥补。要警惕那种期中50%+期末50%的课程,一旦失手,万劫不复。
- 有没有“白送”的分数? 比如签到分、课堂点击器(iClicker)回答问题分、网上论坛发帖分。这些分数只要你人到了,动动手指就能拿到,能极大地提高你的最终成绩。
- 考试形式是什么? 是不是开卷考试(Open Book)?是不是只有选择题(Multiple Choice)?有没有Take-home Exam(带回家做的考试)?这些都是降低难度的明确信号。
3. 关注那些经典的“水课”领域:
每个学校都有一些传说中的“水课”,它们通常分布在以下几个领域:
- 天文学 (Astronomy): 比如UofT的AST101/AST201,UBC的ASTR 101/102。内容有趣,通常没有复杂的计算,考试也以概念为主,是文科生刷理科分的万年之选。
- 语言入门课 (Introductory Language): 如果你对某门语言有一点点基础,或者对学新语言有热情,那么100-level的语言课(如西班牙语、德语、日语入门)通常给分都不错。教授会从最基础的字母、发音教起,作业和考试都相对直接。
- 各种“入门”和“鉴赏”课: 比如“电影鉴赏”(Film Studies)、“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古典神话”(Classical Mythology)、“社会学导论”(Intro to Sociology)、“心理学导论”(Intro to Psychology)。这些课通常是为非专业学生设计的,旨在普及知识,所以深度和难度都比较可控。麦吉尔的MUAR 211 (The Art of Listening) 就是一门传奇性的“水课”,据说只要去上课听音乐,就能拿好成绩。
一份不完全的“加拿大名校GPA Booster清单”(仅供参考):
- 多伦多大学 (UofT): LIN200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IMM250 (Infection and Immunity), HPS100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GGR124 (Cities and Urban Life).
-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BC): FNH 200 (Exploring Our Food), EOSC 114 (The Catastrophic Earth), SCAN 336 (Vikings and Sagas), PHIL 220 (Symbolic Logic).
- 麦吉尔大学 (McGill): ATOC 185 (Natural Disasters), EAST 212 (Japanese Cinema), FACC 100 (Introduction to 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
- 滑铁卢大学 (Waterloo): CLAS 104 (Classical Mythology), REC 100 (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tudies), SPCOM 223 (Public Speaking).
重要提示:“水课”是相对的。一个理科生眼里的“送分题”可能是文科生的噩梦,反之亦然。选择“GPA Booster”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如果你对天文一窍不通,毫无兴趣,那即使ASTR 101再水,你也可能学得痛不欲生。最好的“Booster”是那种你既感兴趣,学起来又不费力的课。
好了,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缓解你的选课焦虑?
其实,选课就像在玩一个策略游戏,你需要搜集情报、分析对手(教授)、合理配置资源(你的时间和精力),最终目标是打出最高的战绩(GPA)。这个技能,你在第一个学期可能还很生疏,但到了大二大三,绝对能玩得炉火纯青。
记住,GPA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别为了追求全A而放弃了那些虽然难,但你真正热爱的课程。也别因为一两门课的失利就否定自己。留学这条路,本身就是一场关于学习、探索和成长的旅程。
现在,关掉这篇文章,打开你的选课系统,用我们今天聊到的这些“黑科技”,去组建一套属于你自己的“神仙课表”吧!祝大家新学期选课顺利,门门A+,GPA像多伦多的房价一样,只涨不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