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阅读前的小提示 |
|---|
|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是伯克利的官方宣传片。我们只想跟你聊聊,作为一个普通留学生,在这里经历的那些闪着光和扎着心的真实瞬间。它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神仙故事”,但它绝对是能帮你在这里活得更好的“生存指南”。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
就读伯克利,到底是什么神仙体验?
还记得我刚到伯克利的第一周,拖着行李箱,站在Sather Gate(萨瑟门)前,看着来来往往、意气风发的学生,阳光透过钟楼(Campanile)洒在Sproul广场上,空气里都是自由的味道。那时候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天啊,我真的来到这个神仙地方了!” 旁边一个金发小哥滑着滑板飞驰而过,T恤上印着一行代码,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电影主角的光环已经戴得稳稳的了。
结果,这份“神仙滤镜”在第一节CS61A(计算机科学导论)的课上就碎了一半,在拿到第一个project的成绩后,碎得连渣都不剩。我才发现,电影主角不是那么好当的,尤其是在一个满是“神仙”的地方,当一个努力的“凡人”才是我们大多数留学生的真实写照。
所以,如果你也对伯克利充满好奇和向往,或者你正攥着offer,心里既激动又忐忑,那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你的。让我们一起撕开那层“神仙滤镜”,看看一个真实的伯克利,到底是什么样。
一半是神殿:那些让你“哇”出声的瞬间
伯克利的光环,真不是吹出来的。它给你的资源和视野,是那种能让你随时随地感叹“这学费花得值”的级别。
首先,你的老师可能就是那个“传说”。你敢信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nnifer Doudna,就是那位发现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女神,她就在伯克利任教。虽然你不一定能选上她的课,但走在校园里,你可能会和一位诺奖得主擦肩而过。我有个学物理的朋友,他的教授是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George Smoot,上课时老头子会聊自己当年是怎么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的。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就像你在跟历史本人对话,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和故事。
课堂上的体验更是独一无二。伯克利的课堂讨论,那才叫真正的“神仙打架”。我上过一门哲学课,讨论“自由意志”,旁边一个看起来很腼腆的女生,一开口就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一路聊到尼采的超人哲学,逻辑清晰,引经据典。那一刻,你不会感到被碾压,反而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你的大脑在被这些绝顶聪明的人疯狂“按摩”,逼着你去思考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
当然,还有Sproul广场上永不停歇的声音。这里是美国“言论自由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的发源地。直到今天,这里每天都有各种学生社团摆摊(tabling),从“拯救亚马逊雨林”到“支持巴勒斯坦”,从机器人社团展示最新作品到阿卡贝拉社团的快闪表演。你可以在这里听到一百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你赞同,有些你反对,但你不得不承认,这种多元和包容,正是伯克利最迷人的气质。它教会你最重要的一课:尊重你不同意的声音。
这里的资源更是“壕”无人性。伯克利有24个图书馆,总藏书量超过1300万册。主图书馆Doe Library的气势,会让你觉得自己走进了霍格沃茨。想搞科研?本科生就有大量的机会。比如著名的URAP(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 Program),让你可以直接加入教授的实验室,参与最前沿的研究。根据伯克利官方2022-2023年的数据,学校当年的研究经费总额超过了10亿美元。这意味着,只要你主动,你能接触到的项目和机会,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一半是炼狱:那些让你头秃的夜晚
好了,神仙的部分说完了,现在我们聊聊“凡人”渡劫的部分。如果说伯克利是神殿,那它一定也是一座炼狱,不把你反复锤炼到掉层皮,是不会轻易放你毕业的。
第一个大魔王,就是传说中的“内卷”和GPA。伯克利的学术压力,尤其是STEM和商科专业,绝对是地狱级别的。深夜两点的Moffitt图书馆,灯火通明,人满为患,那不是段子,是每一天的日常。你以为你已经很努力了,但你会发现总有人比你更“肝”。
我给你举个例子,EECS(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是伯克利王牌中的王牌,但也是最“卷”的地方。像CS61系列课程,作业(Project)的难度和工作量巨大,一个Project花掉三四十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更可怕的是,很多课程实行“curve”(曲线给分),你的分数不取决于你考了多少,而取决于你在所有人中的排名。比如,一门课的平均分可能被强制设定为B或B-,这意味着总有一半的人在平均分以下。根据一些学生社区的数据分析,像CS61A这样的大课,能拿到A range(A-及以上)的学生比例,通常只在25%-30%左右。在这种环境下,保住一个好看的GPA,需要你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
第二个挑战,是无处不在的“天才”和随之而来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你的同学里,可能有高中就拿过国际奥赛金牌的,有已经写出过百万下载量App的,还有一边上学一边运营自己公司的。和他们一起做小组作业,你会发现自己的那点“小聪明”根本不够看。我刚开始的时候,每次在讨论中插不上话,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够好?学校是不是招错人了?” 这种感觉非常折磨人,也是很多留学生都会经历的心理关口。
最后,是现实生活的压力。伯克利地处湾区,生活成本高得惊人。根据Zumper等租房网站2023年的数据,在伯克利校园附近,一个单间的平均月租金轻松超过1500美元,这还不包括水电网费。很多学生为了省钱,会选择住在几个人合租的客厅里。除了房租,找实习的压力也巨大。湾区是全球科技中心,机会是多,但竞争也异常激烈。每年秋招,Google、Meta这些大厂的招聘会人山人海,一份简历投出去可能石沉大海。你要和来自斯坦福、卡内基梅隆以及伯克利本校的几千名优秀学生竞争有限的岗位,这种压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
所以,凡人如何在神殿里找到自己的光?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害怕。别担心,伯克利的迷人之处恰恰在于,它既把你扔进“炼狱”,也给了你足够多的工具和出路,让你自己杀出来,找到属于你的那片天。
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定义“成功”。在伯克利,GPA真的不是唯一。我见过GPA 3.2但实践能力超强,大三就拿到顶级投行return offer的学长;也见过成绩平平,但在学生社团里做到主席,组织了上千人活动,锻炼出一身领导力的朋友。伯克利有超过1200个学生社团,从舞蹈、戏剧、投资到各类奇奇怪怪的DeCal(学生自己教的学分课,比如“哈利波特与社会学”)。别死磕图书馆,走出去,去尝试,去找到你真正热爱并擅长的事情。你在社团里积累的人脉和软技能,在未来职场上,价值可能远超那零点几的GPA。
第二,把你的脸皮扔掉,疯狂使用资源!伯克利为你交的昂贵学费里,包含了无数宝藏资源,不用白不用!你的教授每周都有Office Hour,不要怕自己问题“太蠢”,大胆去问,和教授混个脸熟,未来的推荐信可能就有着落了。每个专业都有免费的tutoring(辅导),比如CS专业的CSM(Computer Science Mentors),都是学长学姐带你刷题解惑。心理压力大?学校的Tang Center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记住,在伯克利,寻求帮助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聪明人的生存法则。
第三,学会和自己和解。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这并不丢人。你不需要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你只需要成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找到一个适合你的节奏,而不是被身边的人拖着跑。今天学不完了,就好好睡一觉,明天再战。那个大神同学两小时就搞定的作业,你花十个小时做出来,同样值得骄傲,因为那是你靠自己努力换来的。找到你的小团体,几个能一起在图书馆奋斗,也能在周末一起去Mission District吃Taco的朋友,他们的支持会是你走下去最重要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伯克利的这趟旅程,神仙和凡人的体验,大概一半一半。它会给你最高的山峰,也会让你跌入最深的山谷。它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会给你一万个问题,和找到自己答案的所有可能性。
这趟旅程,注定辛苦,充满挑战,甚至会让你无数次怀疑人生。但当你最终戴着学士帽,再次站在Sather Gate前,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被课程、项目和各种压力锤炼得有点“头秃”的自己,眼神里多了几分在别处找不到的坚定和从容。那时候你就会明白,这,或许就是伯克利最“神仙”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