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点 |
|---|
| 这篇文章全是我的个人经验,没有标准答案。特别是作品集和领英(LinkedIn)的部分,细节多,操作性强,建议边看边动手。别光看不练,行动起来才是硬道理! |
我在加拿大留学,敲开了游戏大厂的门
嘿,我是 Leo,一个在 lxs.net 潜水多年的老学长。还记得三年前的一个冬夜,多伦多零下二十度,我缩在公寓里,暖气开到最大,屏幕上亮着育碧(Ubisoft)的招聘页面。一个“Junior Level Designer”的职位,要求里写着“熟练使用 Unreal Engine 或 Unity”“对开放世界游戏有深刻理解”“至少参与过一个完整的项目”。
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电脑里那个用学校作业拼凑起来的、简陋得像“史前遗迹”的作品集,再看看窗外被大雪覆盖、寂静无声的街道,心里那股想进游戏大厂的火苗,瞬间被一盆冰水浇得只剩一缕青烟。那种感觉,我想每个留学生都懂:梦想很大,现实很小,中间隔着一片望不到边的太平洋,和一份不知道怎么下手的简历。
但今天,我想告诉你,那扇门,我最终还是敲开了。我没有主角光环,也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大神。我只是一个和你一样,爱打游戏、爱做梦的普通留学生。我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希望能帮你铺成一条稍微平坦一点的路。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聊干货,聊聊我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在这片游戏热土上,为自己争取一个存档点。
作品集:你的唯一通行证,而不是家庭作业展览
咱们得先明确一件事:对于游戏行业的初级岗位,作品集(Portfolio)就是你的身份证、通行证、甚至是你的“第一滴血”。HR 在你简历上停留的时间可能只有6秒,但在你作品集上,可能会花30秒到1分钟。这几十秒,就是决定你生死的关键。
很多同学,包括当初的我,最大的误区就是把作品集当成了一个“学习成果汇报展”。把所有课程作业,不管好坏,一股脑地打包上传。看起来满满当当,实际上乱七八糟。这就像你去相亲,直接把从小到大的所有照片(包括穿着开裆裤的)都给对方看,你觉得效果会好吗?
正确的做法是:精准、深刻、有针对性。
我的第一个“开窍”瞬间,是当时 Sheridan College 的一位教授点醒我的。他说:“Leo, Stop showing me what you did. Start showing me how you think.” (别再给我看你做了什么,开始给我看你是怎么思考的。)
怎么展示你的思考?举个例子。你想应聘关卡设计师(Level Designer),你特别喜欢《赛博朋克2077》夜之城的立体结构。那么,别只在作品集里放一个你用 Unity 搭的粗糙场景。你可以这样做:
1. 做一个“解构分析”项目(Deconstruction)。用截图、画线图、录屏的方式,去分析夜之城某个区域(比如小唐人街)的关卡设计。它的垂直空间是怎么利用的?任务动线是如何引导玩家的?不同路径提供了哪些战术选择?把这些做成一个图文并茂的 PDF 或者一个短视频。这直接向招聘方展示了你的分析能力和设计思维。
2. 做一个“微型改进”模块(Micro-Improvement)。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你自己的改进方案。比如,“我认为这个区域的某个任务点,如果增加一条从屋顶潜入的路径,会给喜欢潜行的玩家带来更好的体验。”然后,用 Unreal Engine 5 快速搭建一个只包含这条路径和核心玩法的“白盒”(Whitebox)原型。这比一个华丽但空洞的完整场景,更能体现你的专业能力。
记住,质量永远大于数量。一个经过深度思考和打磨的精品项目,胜过十个平庸的课程作业。根据 GDC(游戏开发者大会)近几年的行业报告,超过70%的游戏工作室招聘经理都把作品集视为筛选初级岗位的最关键因素,远超学历背景。我有个朋友,最后拿到了 BioWare(《质量效应》的开发商)的 Offer,他的作品集里只有一个项目:一个用 UE5 做的极具个人风格的场景氛围 Demo,展示了他对光影和叙事环境的极致理解。这就够了。
人脉:别在咖啡角干等,主动出击才是王道
“Networking”这个词,对我们很多内敛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听起来就头大。感觉像是要去酒会上跟人尬聊,或者低声下气地求人办事。其实完全不是。在加拿大,尤其是在游戏这个圈子文化很重的行业里,Networking 是一种信息交换和专业交流,是你展示热情和学习能力的过程。
学校的资源一定要榨干。我当时在多伦多大学读书,学校每年都有一个大型的招聘会(Career Fair)。第一次去,我像个无头苍蝇,拿着一沓简历到处投,见人就说“Hi, I'm looking for a job.” 结果可想而知,石沉大海。
第二次去,我学聪明了。提前在官网查好参展公司名单,锁定了几个目标,比如 Capybara Games(多伦多本地的独立游戏名厂)。我去之前,把他们的游戏《Below》玩了十几遍,然后去他们的展台,我没递简历,而是直接问他们的一位美术师:“我特别好奇,《Below》那种极简但又充满神秘感的艺术风格是怎么确立的?尤其是在色彩运用上,有没有一些内部的 guidelines?”
那个美术师愣了一下,然后眼睛一亮,跟我聊了足足十分钟。临走前,他主动说:“Hey, send your portfolio to my email. I'll take a look.” 虽然最后没去成这家公司,但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有准备的交流,比盲目的海投有效一百倍。
当然,最大的战场还是在线上,也就是领英(LinkedIn)。这绝对是留学生找工作的神器,用好了就是一把屠龙刀。
关键在于怎么“勾搭”。请千万不要发那种“Hi, I'm a student from XX University. I'm very interested in your company. Can you refer me?” 这种信息,大佬们一天能收到几十封,99%都会被忽略。
我的“冷启动”公式是:赞美 + 细节 + 一个简单的问题 + 表达感谢。
举个我成功约到育碧多伦多一位资深设计师进行 Informational Interview(信息访谈)的真实案例。我当时是这么写的(已翻译成中文大意):
“您好 [设计师名字],我叫 Leo,是多大的一名学生。我最近在深入研究《Far Cry 6》的游击队路径系统,您在 GDC 上关于这个主题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您提到如何用‘面包屑’引导玩家在非线性环境中找到方向,同时保持探索的自由感,这个平衡点做得太棒了。我有一个小问题想请教:在设计这种引导性环境元素时,团队是如何避免让它变得过于‘游戏化’而破坏沉浸感的?我知道您非常忙,如果能有一两句话的点拨,我将不胜感激!”
看到了吗?我没有要工作,没有要内推。我只是一个真诚的、做了功课的“粉丝”,在请教一个专业问题。结果,他不仅回复了我的问题,还主动提出可以和我聊15分钟。领英官方数据也显示,附带个性化信息的连接请求,成功率比通用请求高出50%以上。这15分钟的交流,让我对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的名字在他那里挂上了号。后来育碧有岗位开放时,他甚至主动提醒了我。
面试:你的“国际生”身份,不是debuff是buff
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面试。很多留学生,包括我,一到面试环节就容易不自信。口语没本地人流利,文化梗接不住,总感觉自己是“局外人”。这种心态是大忌。
请记住:你的国际生身份,不是debuff,运用得当,它就是你的超级buff。
几乎所有面试都会从一个问题开始:“Tell me about yourself.” (介绍一下你自己。)
一个平庸的回答是:“我叫XX,来自XX大学,我从小就喜欢玩游戏,梦想成为一名游戏设计师……”
一个能让你脱颖而出的回答是,把你的人生经历和游戏行业连接起来。你可以这么说:
“我叫 Leo,来自中国,一个拥有全球最大、最活跃游戏玩家群体的市场。这段成长经历让我对 F2P(免费游玩)游戏的商业化设计和社群运营有着非常直观的理解。比如,我亲身经历了像《原神》这样的游戏如何通过持续的内容更新和精准的社群互动,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商业和文化的双重成功。这种‘服务型游戏’的运营思维,以及对东方美学和叙事的理解,是我希望能带给团队的独特视角。”
看,你瞬间就从一个“想找工作的学生”变成了一个“拥有独特市场洞察和文化背景的潜在资产”。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游戏行业更是全球化协作的典范。EA、Ubisoft 这些大厂,每年都会发布影响力报告(Impact Report),反复强调团队的多元化(Diversity)和包容性(Inclusion)。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一个多元化的团队,能创造出服务于全球玩家的、更多元化的产品。一个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成的团队,在做头脑风暴时,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面试时,大胆地去分享你的文化背景能为游戏创作带来什么。如果你是美术,可以聊聊中国水墨画的留白艺术如何运用在场景氛围的营造上;如果你是策划,可以谈谈《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如何能启发新的关卡设计模式。把你的“不一样”,变成你的不可替代性。
当然,技术问题和行为问题(Behavioral Questions)还是要扎实准备。STAR 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是回答行为问题的金标准,网上教程很多,我就不赘述了。关键是,在讲述你的项目经历时,多强调团队协作,尤其是跨文化协作的经验。这会是另一个证明你适应性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加分项。
还记得文章开头那个对着招聘页面发愁的夜晚吗?从那天起,我花了整整两年时间,重做了三版作品集,发了上百封领英信件,经历了二十多次面试的拒绝,才最终拿到了心仪的 Offer。
这条路真的不简单,甚至有点孤独。你会无数次怀疑自己,会因为一封拒信而沮丧一整天。但每次想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打开 Steam,看着库里那些陪伴我长大的游戏,然后告诉自己:再试一次。
现在,轮到你了。关掉这篇文章,去 ArtStation 上找一个你最崇拜的大神的最新作品,逐帧分析他牛逼在哪里。或者,打开你的领英,找到一位在你梦想公司工作的校友,用我教你的方法,发出第一封真诚的请教信。
行动起来,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
在蒙特利尔的灯火下,在温哥华的细雨中,还有无数个和你我一样的“玩家”,正在为同一个目标存档、读档,不断挑战。别怕,我们都在。
加油,我们在下一个存档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