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职心态小贴士 |
|---|
| 别内耗!你的学历不是“短板”,而是你的“赛道”。跑自己的比赛,别老瞅着隔壁道的人。 |
| 别瞎投!海投简历约等于往大海里扔瓶子,精准打击才有效。先搞懂企业要什么,再看你有什么。 |
| 说人话!面试不是学术报告。把你牛逼的经历,用HR能听懂、感兴趣的方式讲出来,这才是本事。 |
“完了完了,感觉要找不到工作了。”
上周五晚上的线上飲み会,屏幕那头的小林长叹一口气,把杯子里的ハイボール一饮而尽。小林是MARCH校的大三学生,最近刚开始参加各种企业的说明会,被乌泱泱的西装大军和“SPI”、“ES”、“自我分析”这些词搞得头皮发麻。
语音另一头,在专门学校读IT的小张却完全是另一种画风:“我下周要去一家游戏公司二面了,面试官说我的作品集很亮眼,感觉有戏。”
而我实验室里正在读博士的李学长,则在群里默默发了句:“有谁知道除了大学教职,博士还能去哪儿?感觉企业都不太待见我们……”
挂了电话,我突然觉得这个场景特别有意思。同样是在日本求职的留学生,就因为学历背景不同,焦虑的点、努力的方向,竟然可以差这么多。専門学校、学部、修士博士,这三条路,就像是三条看似平行却通往不同风景的轨道。很多人只顾着低头猛冲,却忘了抬头看看自己这条路的特点,结果要么跑错了方向,要么用错了力气。
所以,今天这篇超长干货,就是想跟大家好好聊聊:手持不同“学历牌”的我们,到底该怎么玩转日本的就活(求职)游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上岸捷径。
専門学校生:你的“即战力”,就是最硬的通关文牒
先聊聊专门学校的小伙伴们。
你们可能是最“接地气”的一群人。当大学生们还在啃理论、写论文的时候,你们已经在学怎么写代码、怎么做设计、怎么修汽车、怎么做护理了。你们的优势,凝结成三个字,就是“即战力”(即戦力)。
什么意思?就是公司招你进来,稍加培训就能立刻上手干活。这对于那些业务繁忙、急需人手的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来说,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这个优势有多大?看数据就知道了。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的《令和5年度学校基本调查》,2023年3月毕业的专门学校生(専修学校専門課程)的就业率高达97.5%。这个数字甚至比大学毕业生的97.3%还要略高一点。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信息处理、医疗护理、动漫设计,就业率几乎是100%。
我认识一个在HAL东京学游戏制作的朋友小希,他还没毕业,就已经被一家中型游戏公司“预定”了。原因很简单,他在校期间跟着老师做了两个完整的项目,作品集拿出来,从建模到编程,啥都能聊,面试官当场就拍板了。面试官跟他说:“我们不需要你有多高的学历,我们需要的是能立刻为我们下一个项目贡献力量的人。”
看,这就是专门学校生的核心竞争力。但反过来,你们的劣势也同样明显。
首先是职业选择的局限性。你学的是A,基本就只能找A领域的工作。想跨行去金融、商社这种看重综合素质和“潜力”的大手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在一些传统日企里,专门学校的学历可能会成为未来晋升的天花板,起薪也普遍会比大学毕业生低一些。
那么,专门学校的小伙伴们该如何精准发力呢?
策略一:把作品集(ポートフォリオ)打磨到极致。这是你的脸面,是你所有技能的证明。别只放课程作业,多参加比赛,自己做点小项目,或者找几个同学一起搞个“大制作”。面试官看作品集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一定要把最牛、最能体现你综合能力的作品放在最前面。
策略二:瞄准“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别一头扎进大手企业的招聘海里。那些财大气粗的大公司更喜欢招“一张白纸”的大学毕业生,自己从头培养。而无数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才是真正渴求你们这种“即插即用”人才的地方。他们给的薪水可能没那么高,但成长机会和实践空间绝对管够。
策略三:在面试中疯狂强调你的“动手能力”。当面试官问你“你有什么强项”时,别说些“我善于沟通”之类的空话。直接告诉他:“我能独立完成一个XX项目的前端开发”,“我在实习期间,只用了一周就熟悉了公司的XX软件,并参与了实际的设计工作”。把你的技能转化成具体行动和成果,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力。
学部生(本科生):在“潜力”的赛场上,讲好你的故事
接下来,是人数最庞大,竞争也最白热化的学部生大军。
你们是日本“新卒一括採用”模式下的绝对主角。对大多数日本企业来说,招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看的不是你大学四年到底学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你的“潜力”(ポテンシャル)。
什么是潜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听起来很虚的东西,就是HR们最看重的。他们默认你是一块璞玉,招进来之后,公司会花时间和金钱把你雕琢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所以,学部生的优势在于“万金油”属性。你可以投递几乎所有行业,从制造业到金融,从IT到广告。只要你的大学名气够响(也就是所谓的“学歴フィルター”),你的简历甚至能直接跳过第一轮筛选。根据厚生劳动省的调查,2023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初任给(起薪)为23万7300日元,这是一个很标准化的起点。
但优势的另一面就是挑战。因为大家都是“潜力股”,你怎么证明你比别人更有潜力?这就是学部生求职最核心的难题。
我的学长阿健,一桥大学经济学部的,他求职季的故事简直是一部血泪史。他投了超过100家公司,光是エントリーシート(ES,申请表)就写了几十万字。他告诉我,面试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学生时代最努力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時代に最も打ち込んだことは何ですか?)。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个“天坑”。阿健一开始回答的是“努力学习,拿了奖学金”,结果面试官毫无波澜。后来他换了个思路,讲了自己在居酒屋打工的经历。他发现店里的排班系统很乱,效率低下,于是他主动花了两个月时间,观察每个人的工作习惯和客流高峰,用Excel做了一个新的排班模型,最后让店里的整体运营效率提升了15%。
这个故事一讲完,面试官的眼睛都亮了。为什么?因为它完美展示了阿健的“潜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主动性和执行力。最终,他靠着这个“打工故事”,拿下了好几家大手商社的内定。
学部生小伙伴们,你们的求职战场,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大赛”。
策略一:尽早开始“自我分析”(自己分析)。这是日本求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你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经历都写下来:社团活动、打工、志愿者、旅行、甚至是跟朋友的一次争吵。然后问自己,在这些事里,我扮演了什么角色?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学到了什么?把这些经历串联起来,找到能体现你“潜力”的核心关键词。
策略二:把你的经历“量化”和“故事化”。别只说“我在社团里很有领导力”,要说“我作为部长,带领30人的团队,成功举办了一场500人参与的活动,拉到了10万日元的赞助”。别只说“我抗压能力强”,要说“我在一小时要服务50名客人的高峰期,连续工作了4个小时没有出过一次错”。把抽象的品质,用具体的数字和生动的故事包装起来。
策略三:疯狂练习 SPI 和 Group Discussion。这是日本求职的“敲门砖”和“分水岭”。SPI(综合能力测试)考的是你的基础运算和语言逻辑能力,题海战术是唯一的办法。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则是在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看你在团队中如何沟通、如何贡献想法、如何推动结论。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模拟面试,或者找几个同学一起练习,互相找茬,进步飞快。
策略四:积极利用OB/OG访问。这是接触企业内部信息、建立人脉的绝佳机会。通过学校的就业中心或者社交平台,联系已经毕业进入心仪公司的学长学姐,跟他们聊一聊,不仅能获得第一手的面试情报,还能让你的名字在HR那里“混个脸熟”。
修士・博士:将“深度”转化为“高度”,别让高学历成为枷锁
最后,我们来聊聊站在学历金字塔顶端的修士和博士们。
你们的标签是“专家”和“研究者”。你们花了比别人多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在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里深耕。这种深度,是你们最宝贵的财富。
优势非常明显。在技术驱动型的行业,比如电子、汽车、制药、IT,一个对口专业的修士或博士,简直是“香饽饽”。你们可以直接进入公司的核心部门——研究开发(R&D)。起薪也更高,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2023年大学院修士毕业生的平均初任给为26万7600日元,比学部生高出不少。博士则更高,通常没有固定标准,很多是和公司单独谈薪。
我实验室的佐藤前辈,是学材料科学的修士,他的研究方向是下一代锂电池的电解液。去年秋天,他只参加了三家公司的招聘,分别是松下、丰田和一家材料创业公司。面试过程基本就是和他研究室的导师以及企业的技术主管开“学术研讨会”,讨论他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应用前景。最后,三家都给了他Offer。
这就是修士和博士的“理想求职剧本”:用你的专业知识,实现与企业的精准对接。
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美好。很多修士,特别是博士,都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困境:“高不成,低不就”。
对于综合职(generalist roles),HR会觉得你年纪偏大,专业思维过重,不如一张白纸的学部生好培养。对于研究职,如果你的研究方向和公司的业务不完全匹配,他们又会觉得你“不适用”。特别是博士,那个“博士找不到工作”(博士は就職できない)的魔咒,至今仍在日本社会若隐若现。根据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的调查,虽然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约10%的博士毕业生处于“未定或不详”的状态。
那么,高学历的你,该如何打破僵局?
策略一:理清你的两条求职路线——“专业匹配”与“能力迁移”。
“专业匹配”就是像佐藤前辈那样,直接寻找和你研究方向强相关的企业和岗位。这条路最直接,成功率也最高。你需要做的就是:多发论文,多参加学术会议,和你领域里的大牛们混个脸熟,然后充分利用“教授推荐”(教授推薦)这个大杀器。
如果你的研究领域比较冷门,对口公司很少,那就必须走“能力迁移”这条路。你需要把你的研究能力抽象出来,翻译成企业能听懂的“商业语言”。比如:
- “处理海量实验数据的能力” = “大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 “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假说” = “逻辑思维、问题设定与解决能力”
- “阅读和总结上百篇英文文献” = “高效的信息收集与整合能力”
- “独立完成一篇博士论文” = “强大的项目管理和抗压能力”
在面试中,你要成为一个“翻译官”,告诉HR,你这几年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鼓捣瓶瓶罐罐,更是锻炼出了一套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的、解决复杂问题的顶级思维模型。
策略二:拓宽视野,别只盯着“研究开发职”。很多高学历人才都有个误区,觉得去企业就必须做研发。其实,很多岗位都非常欢迎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才。比如技术咨询、数据分析师、金融行业的量化分析师(Quant)、甚至是企业的战略规划部门。这些岗位需要的,正是你从长期研究中训练出来的严谨逻辑和深度分析能力。
策略三:博士生要准备好回答“为什么读博?”。这几乎是博士求职的必考题。HR想知道的不是你对学术有多热爱,而是你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感,以及你的抗压能力和心智成熟度。一个好的回答,应该包含“对某个问题的极致好奇心”、“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行动”以及“这个过程带给我的成长和它如何应用于未来的工作”。千万别给人一种“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读博”的印象。
聊到这里,你会发现,专门、学部、修士博士,这三条路,没有哪条是绝对的康庄大道,也没有哪条是走不通的死胡同。每条路上都有自己的风景,也有自己的坑。
专门的同学,别因为学历自卑,你的动手能力就是千金不换的宝藏。
学部的同学,别因为竞争焦虑,你讲故事的能力就是你通往未来的船票。
院生的同学,别因为专业孤傲,你把深度转化为价值的能力,就是你最大的筹码。
在日本求职,就像是玩一场大型的RPG游戏。学历,只是你开局选择的职业。战士有战士的玩法,法师有法师的套路。关键是,你有没有认真研究过你的“职业技能说明书”,然后为你自己,量身打造一套最高效的“打怪升级”攻略。
别再盯着别人的跑道羡慕了,看清脚下的路,然后,跑起来!你的offer,就在那条属于你的终点线上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