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国立读书是种什么神仙体验?

puppy

都说在澳国立(ANU)读书是种神仙体验,那到底“仙”在哪?在这里,你既能感受到被学术大神带飞的快乐,也免不了被各种due虐到头秃的“修行”。生活上,身处安静又美丽的“堪村”,出门就能偶遇袋鼠,在格里芬湖边发呆放空,成了日常的小确幸。但这种硬核学术与佛系田园风交织的日子,到底是种什么滋味?这里没有官方宣传,全是学长学姐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快来看看这份超真实的ANU生存指南,再决定它值不值得你奔赴吧!

ANU生存前瞻:学长学姐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学术硬核度:★★★★★ (做好被due追着跑、和各路学霸卷到飞起的准备)

生活便利度:★★★☆☆ (被称为“堪村”不是没道理的,习惯了国内的繁华,这里会让你体验一把“返璞归真”)

自然环境:★★★★★ (出门见袋鼠,抬头看星河,空气好到想打包带走)

社交娱乐:★★★☆☆ (夜生活相对贫乏,但社团活动和house party能弥补。更适合喜欢安静、能自得其乐的同学)

一句话总结:这里是顶尖学者的修炼场,也是自然爱好者的乌托邦。它会逼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会给你最纯粹的宁静。想清楚你想要什么,再决定要不要来“渡劫飞升”。

还记得我刚到ANU的第一个期中周,在Chifley图书馆熬到凌晨两点,脑子里全是计量经济学的公式和密密麻麻的reading。我揉着眼睛站起来,走到窗边想透口气,结果一低头,看到图书馆外的草坪上,两只袋鼠正旁若无人地啃着草,月光洒在它们身上,安静得像一幅画。

那一瞬间,疲惫、焦虑和压力好像都被抚平了。我哭笑不得地拍了张照片发给国内的朋友,配文:“卷不动了,楼下有袋鼠,想跟它们一起躺平。” 朋友秒回:“这什么神仙学校?”

是啊,到底在澳国立(ANU)读书是种什么神仙体验?这个问题,几乎每个ANUer都被问过无数次。官方宣传片里,它是澳洲第一、诺奖得主的摇篮、政治家的殿堂。但在我们这些亲历者的口中,它既是能被学术大神带飞的“天庭”,也是被各种due虐到头秃的“渡劫”。今天,学长就跟你掏心窝子聊聊,这份硬核学术与佛系田园风交织的真实体验,到底是甜是苦。

学术:一半是天堂,一半是“炼狱”

先说最核心的学术吧,毕竟大家漂洋过海,都是为了求学。ANU的学术体验,绝对是世界顶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顶级,也意味着极度的挑战。

被“神仙”带飞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ANU最“仙”的地方,就是你身边坐着的同学和站在讲台上的教授,可能就是某个领域的未来大牛,或者已经是现任大牛。这种感觉真的太奇妙了。

我的天体物理学导论课,授课老师就是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现任校长Brian Schmidt。你能想象吗?诺奖得主亲自给你讲宇宙大爆炸,那种知识的冲击力和权威性,是看多少教科书都无法比拟的。他讲课风趣幽默,会把最复杂的概念用最简单的比喻讲清楚。有一次下课,我鼓起勇气去问了他一个关于暗物质的“傻问题”,他不但没有不耐烦,还饶有兴致地跟我多聊了十分钟,甚至还推荐了两本课外读物给我。那一刻,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如沐春风”。

这种大神级的教授在ANU不是个例。学校拥有全澳最高比例的博士学历教职人员,师生比大概在1:18.5左右,这在世界顶尖大学里是非常优秀的。根据最新的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ANU位列全球第30位,全澳第4,学术声誉常年稳居澳洲榜首。这意味着你的很多课程,尤其是小班的tutorial,真的能实现和教授面对面深入交流。

我一个学国际关系的朋友,他的导师就是澳洲前外交官。课堂上讨论的案例,很多都是导师亲身经历的。讲到国际谈判,他会告诉你当时会议室里真实的氛围是怎样的,某个国家代表的微表情意味着什么。这种第一手的知识,远比书本上来得生动和深刻。他说,感觉自己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听一场“外交回忆录”。

这种被学术光环笼罩的感觉,会让你不自觉地挺直腰板,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你知道,你所接受的,是这个领域最顶尖的教育。

被due支配的恐惧,也请了解一下

然而,“神仙”的另一面,就是“渡劫”。ANU的课业压力,是出了名的“魔鬼”级别。如果你抱着来澳洲“混文凭”的心态,那ANU会用数不清的reading、essay、report和presentation把你打醒。

刚来的第一个学期,很多留学生都会经历一次“ANU Dip”,也就是成绩断崖式下跌。在国内可能是学霸,在这里拿到Pass(及格)都得谢天谢地。这里的及格线是50分,但想拿到HD(High Distinction,80分以上)难于上青天。

这里的reading list长到令人发指。一门课一周的阅读量,动辄就是上百页的学术论文或书籍章节,而且都是精读,因为tutorial上教授会默认你已经读完,并就其中的细节提问。我曾经试过一个学期选了四门文科课,结果每周的reading加起来比一本字典还厚。那段时间,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Essay的要求也极其严苛。不仅仅是语言,更看重你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论证逻辑。每一句话都要有citation(引用),参考文献(reference)的格式错一个标点都可能被扣分。AI写作在这里是绝对的红线,Turnitin的查重系统会把你安排得明明白白。我们流传着一个笑话:“在ANU写完一篇3000字的论文,感觉自己把这辈子的谎都圆完了,还圆得有理有据。”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室友上学期修了一门叫做《微观经济学原理》的课,据说挂科率常年在30%以上。期末考试前,整个宿舍楼都能听到大家在哀嚎,图书馆24小时开放的区域座无虚席。考完那天,他走出考场,面无表情地对我说:“我感觉我刚刚参加了一场智商的葬礼。” 虽然最后他涉险飘过,但那种被学术碾压的“修行感”,成了他留学记忆里最深刻的一笔。

所以,ANU的学术体验就是这样,它给你最好的资源和师资,也给你最大的压力和挑战。它会逼着你跳出舒适区,疯狂吸收知识,最终让你脱胎换骨。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回过头看,真的很值得。

生活:在“堪村”的佛系与小确幸

说完了令人“闻风丧胆”的学术,我们再来聊聊生活。一提到ANU的所在地堪培拉(Canberra),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村”、“无聊”、“好山好水好寂寞”。没错,和悉尼的繁华、墨尔本的文艺相比,堪培拉确实像个安静的“村庄”,但这种“村”,也正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出门偶遇袋鼠,是“堪村”限定浪漫

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花园城市”,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国家公园。ANU的校园更是完美融入其中,没有围墙,教学楼散落在草坪和树林之间。在这里生活,你真的能体会到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袋鼠,绝对是ANU的非官方吉祥物。它们真的无处不在。清晨去上课的路上,你会看到它们在草坪上晒太阳;傍晚在宿舍区散步,它们可能就从你身边一蹦一跳地经过。有一次,我为了赶due在学院通宵,凌晨四点多出门,看到一只袋鼠妈妈带着两只小袋鼠在学院门口吃草,那一幕真的萌化了。这种体验,在全球任何一所顶级大学里,恐怕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袋鼠,还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色彩斑斓的鹦鹉会飞到你的窗台上唱歌,负鼠会在夜晚的屋顶上开派对,运气好的话,在校园的Sullivans Creek还能看到鸭嘴兽。这种被大自然温柔包围的感觉,极大地中和了学术带来的压力。

格里芬湖(Lake Burley Griffin)是堪培拉的灵魂。天气好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沿着湖边骑行或者散步。湖水像镜子一样倒映着蓝天白云,远处的黑山和国会大厦构成一幅宁静的画卷。什么都不用想,就只是发呆、放空,感受微风拂面,这是属于“堪村”人的“小确幸”。根据美世(Mercer)等机构的生活质量调查,堪培拉常年位居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前列,这里的空气质量好到惊人,PM2.5常年是个位数。

“无聊”是表象,宝藏等你发掘

很多人说堪培拉无聊,是因为这里的商业娱乐确实不发达,没有大型购物中心,也没有丰富的夜生活。但如果你愿意探索,会发现这座城市有很多宝藏角落。

喜欢咖啡和美食?去Braddon区的Lonsdale Street逛逛。那里聚集了堪培拉最潮的咖啡馆、餐厅和精品店。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吃一顿brunch,逛逛独立设计师的店铺,一个下午就惬意地过去了。推荐网红店KYO Coffee Project和Barrio Collective Coffee,咖啡品质绝对不输墨尔本。

喜欢艺术和文化?作为首都,堪培拉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资源是顶级的,而且大部分都免费。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国家肖像馆……足够你逛上好几个周末。每年春天的Floriade花卉节,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郁金香的花海里,美得像童话世界。

喜欢热闹和淘货?每周日的Old Bus Depot Markets(旧巴士车库市集)一定要去。那里有手工艺品、复古衣物、新鲜农产品和各种小吃,充满了生活气息。

ANU校内的社团活动也非常丰富,有超过150个学生社团,从滑雪、登山等户外运动,到辩论、戏剧等文艺社团,再到各国学生会,总能找到你的组织。社交生活更多是以社团活动、学院组织的event和朋友间的house party形式存在,虽然不像大城市那样灯红酒绿,但更加纯粹和深入。

在堪培拉生活,需要你主动去寻找乐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城市提供给你的娱乐。这种生活方式,会让你更关注内心,更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

生存:衣食住行实用指南

最后,给即将奔赴ANU的你,来点最接地气的生存干货。

住:校内还是校外,这是个问题

住宿是头等大事。ANU的住宿学院(Residential Halls/Colleges)文化非常浓厚,强烈建议第一年选择住校内。这不仅是为了方便(大部分宿舍楼步行到教学楼都在15分钟内),更是为了快速融入集体,结交朋友。

校内宿舍主要分两种:Catered(包餐)和Self-catered(自炊)。包餐的学院像Bruce Hall、Ursula Hall,社交活动多,氛围活跃,但餐食可能不太合中国胃口。自炊的学院像Fenner Hall、Wamburun Hall,自由度高,可以自己做饭,更受中国学生欢迎。校内住宿的费用大概在每周300-450澳元不等,需要提前申请,床位很抢手。

如果选择校外租房,可以考虑学校周边的区,如Turner、O'Connor、Braddon。合租一个房间的租金大概在每周200-300澳元。优点是更便宜、空间更大,缺点是需要自己处理水电网账单,通勤也相对麻烦一些。

食:从中餐胃到西餐胃的无缝切换

吃饭方面,堪培拉虽然比不上悉尼墨尔本,但也绝对饿不着你。ANU的Kambri中心(以前的Union Court)有很多餐厅和咖啡馆,可以解决日常午餐。市中心(Civic)和Dickson区是美食的聚集地。

想念中餐了?直奔Dickson!这里被称为堪培拉的“唐人街”,从川菜、粤菜到火锅、烧烤,应有尽有。推荐“小成都”和“得记烧腊”,味道相当正宗。

自己做饭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学校附近有Coles、Woolworths等大型超市。Dickson的亚洲超市能买到各种国内的调料和食材。周末可以去Fyshwick Fresh Food Market,那里的海鲜、肉类和蔬果更新鲜。

行:单车、公交与“11路”

堪培拉的公共交通系统主要由公交车和一条轻轨(Light Rail)组成。轻轨连接市中心和北边的Gungahlin区,对于住在北边的同学很方便。ANU校园内和周边区域,公交线路覆盖还算可以。

但在“堪村”,最实用的交通工具其实是自行车和你的双脚(“11路”)。整个城市对自行车非常友好,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从校内宿舍到教学楼,骑车或步行是最高效的方式。

买车也是一个选项,特别是如果你喜欢周末去周边探索。但养车成本不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必需品。

衣:一天经历四季的魔幻体验

最后一定要说说堪培拉的天气。这里的鬼天气,值得你带一整个衣柜来应对。它有非常分明的四季,而且昼夜温差巨大。夏天(12月-2月)白天可以热到40度,但晚上可能降到十几度。冬天(6月-8月)的早晨气温经常在零度以下,草地上会结霜,但中午出太阳又会很暖和。

所以,穿衣法则就是“洋葱式穿搭法”。短袖、毛衣、羽绒服/冲锋衣都是必备的。尤其是冬天,一件质量好的防风保暖外套是你的救命稻草。这里的气候非常干燥,所以保湿霜、润唇膏和身体乳也请备足。

好了,关于ANU的“神仙体验”,好的坏的,掏心窝子的话都说得差不多了。

这里没有悉尼歌剧院的璀璨,也没有墨尔本小巷的喧嚣。它给你的,是世界顶级的学术挑战,和最纯粹的自然风光。它会让你在图书馆里为了一个观点争论到面红耳赤,也会让你在格里芬湖边看着夕阳发呆一整个下午。

选择ANU,就是选择了一种专注、沉静且深刻的留学生活。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如果你是一个能沉下心来学习,也懂得在宁静中寻找乐趣的人,那么这里,或许就是你命中注定的“修仙”之地。

所以,这份夹杂着咖啡因、青草香和书本味的ANU生存指南,你看懂了吗?它,值得你奔赴吗?答案,其实就在你心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58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