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季真心话 |
|---|
| 这篇文章不劝你留下,也不劝你回国。它只是想跟你聊聊,为什么有些城市,住久了真的会“上瘾”。如果你正为“去或留”纠结,也许能在这里找到一点共鸣和答案。毕竟,做选择最难的,是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
上周六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公寓里吃散伙饭。说是散伙饭,其实毕业典礼还有一个多月,但机票已经买好,打包的纸箱子也堆满了客厅角落,离别的气氛早就开始预演了。
酒过三巡,大家聊起了未来。学金融的 Kevin 拿到了上海一家券商的 offer,他说“国内现在机会多,节奏快,还是回去‘上岸’踏实”。学传媒的 Lily 准备回北京,爸妈已经帮她安排好了进电视台实习的机会。聊着聊着,话题突然转到了我身上:“你呢?东西怎么都还没收拾,不打算回去了?”
我愣了一下,看着窗外那条熟悉的街道,霓虹灯一闪一闪,楼下小酒馆里传来模糊的音乐和笑声。我突然意识到,我好像真的没怎么想过“回去”这件事。不是因为这里有天大的机会等着我,也不是因为害怕国内的“内卷”,就是一种很本能的感觉——我还不想走。
这个城市,我已经住了四年。从一开始提着两个大箱子,连地铁都不会坐的“异乡人”,到现在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常去的那家咖啡馆,跟邻居家的狗都混成了“点头之交”。它早就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了,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毕业,好像只是换了一张长期签证,而不是给这段生活画上句号。
“回国还是留下”,这个留学生圈永恒的辩题,在毕业季显得尤其尖锐。我们习惯了用前景、薪资、发展这些理性的尺子去衡量。但很多时候,那个最终让你做出决定的,可能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我对这座城市,上瘾了。
它给了你一个“重新启动”的账号
你还记得刚来的时候吗?一切都是陌生的,但也意味着一切都是崭新的。你不用背负过去的人设,不用在意远方亲戚的评价,你就是你,一个全新的、独立的个体。
我的朋友 Anna,在来伦敦之前,是个典型的“乖乖女”。按部就班上学,穿父母喜欢的淑女裙,学的也是他们认为有前途的会计。但在伦敦的这几年,她像是打开了人生的另一个开关。她开始去逛东区的复古市集,淘一些奇奇怪怪的衣服;她迷上了摇滚乐,周末就泡在各种 live house 里;她甚至在第二年就大胆地转了专业,去学了她真正热爱的艺术史。
她说:“在伦敦,没人会用‘你应该怎样’来定义你。街上有人穿着哥特装,有人在地铁里拉小提琴,大家都很习惯。这种包容,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可以毫无负担地去探索“我是谁”。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很多国际大都市都像一个巨大的“身份实验室”。根据 QS 2024 年最佳留学城市排名,伦敦、东京、首尔、墨尔本等城市常年霸榜,除了顶尖的教育资源,“学生多样性”和“包容性”也是重要的评分标准。比如排名第一的伦敦,其学生群体中有高达 45% 是国际学生。这意味着你身边充满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这种环境本身就在鼓励你打破常规,寻找真实的自我。
毕业后留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想把这种“重启后”的人生状态延续下去。你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更舒服、更真实的自己,为什么要轻易放弃呢?你在这里建立的社交圈、养成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你新发现的爱好,都成了你和这座城市之间扯不断的纽带。它让你上瘾的,正是这种可以自由呼吸、定义自己的感觉。
这里的“饭碗”,好像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当然,光有热爱是不能当饭吃的。留下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这座城市能不能给你一个“饭碗”,一个能让你安身立命的机会。
很多留学生选择的专业,本身就和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匹配。比如在加拿大多伦多学计算机的 Leo,毕业后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一份在AI初创公司的工作。他说:“多伦多这几年被称为‘北方硅谷’,从 Google、Uber 到各种新兴的科技公司都在这里设了研发中心。我学的机器学习方向,在这里根本不愁找工作。”
他的话不是吹牛。根据多伦多市政府的经济发展报告,科技行业是该市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仅在 2022 年就创造了超过 3 万个新工作岗位。加拿大政府为了留住这些人才,也提供了非常友好的政策。比如长达三年的 PGWP(毕业后工作许可),给了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找工作和积累经验。数据显示,超过 70% 的加拿大留学生都申请了 PGWP,其中大部分人最终通过各种途径成功移民。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其他城市。在纽约学金融,在洛杉矶学电影,在悉尼学酒店管理……这些城市不仅是全球的教育中心,更是相关产业的全球枢纽。你在这里四年学到的知识、积累的人脉、参加的实习,都是为你进入本地职场铺好的路。回国可能意味着你要重新适应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生态,而留下,则是顺理成章地“学以致用”。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职场环境和文化,可能更符合你的期待。扁平化的管理、对 work-life balance 的重视、相对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些都是吸引许多人留下的软性因素。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在获得英国大学学位的国际学生中,约有 52% 的学生在毕业 15 个月后仍选择留在英国工作或继续深造,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表示,英国的“工作文化和职业机会”是主要原因。
所以,留下不仅仅是为了情怀,更是一个理性的职业选择。这座城市为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职业起点,一个能让你把所学知识变现的舞台。这种“被需要”和“有奔头”的感觉,会让人上瘾。
那群陪你熬过 DDL 的人,成了你的“城市家人”
如果说,自由的空气和职业的阶梯是让你留下来的硬性条件,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就是最柔软、也最坚固的理由。
出国留学,本质上是一场“连根拔起”的迁徙。你离开了熟悉的家人和朋友,在一个全新的地方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而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往往格外深刻。
想想那些日子吧。期末周,你们一起泡在图书馆,喝着咖啡互相打气,分享笔记,吐槽教授;过年过节,你们一起包饺子、煮火锅,把小小的公寓挤得热热闹闹,以此来抵御乡愁;失恋的时候,朋友一个电话就赶来,陪你喝酒聊天,骂醒你或者给你一个拥抱;找到实习时,大家真心为你高兴,张罗着为你庆祝……
这些在异国他乡“相依为命”的朋友,早就超越了普通同学的范畴,变成了你的“城市家人”(Urban Family)。他们是你在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可以求助的人;是你取得成就时,最想分享喜悦的人。这种由共同经历和深厚情感构建起来的支持系统,是许多人无法轻易割舍的。
我的学妹 Chloe 在纽约,她说她之所以留下,超过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那群朋友。“我们来自世界各地,有韩国的、巴西的、德国的,还有我这个中国的。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彼此的文化差异反而让我们变得更开阔。我无法想象我的生活里没有他们。”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对于远离家乡的留学生来说,这种支持网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毕业后,当一些朋友选择回国,留下的人之间的联系会变得更加紧密。因为你们知道,在这个庞大的城市里,彼此就是对方最坚实的依靠。
当一座城市里,有了一群让你感到温暖和归属的人,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森林。每一次的聚会,每一次的深夜长谈,都在加深你和这座城市的羁绊。这种被懂得、被支持的感觉,会让人上瘾。
它用烟火气,喂饱了你的“中国胃”和“世界心”
留学的另一个巨大收获,是你的感官被无限打开了。你的味蕾、你的耳朵、你的眼睛,都在被这座城市日复一日地“教育”和“塑造”。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到处寻找中餐馆。慢慢地,你开始尝试楼下的越南粉,公司旁边的土耳其烤肉,周末去打卡的意大利Gelato。你开始分得清拿铁和馥芮白的区别,也懂得在周五晚上去哪个酒吧能喝到最好的精酿啤酒。
这座城市用它多元的文化,把你培养成了一个“世界公民”。你习惯了在同一个街区听到七八种不同的语言,习惯了在地铁上看到各种肤色的人。你开始关注这个国家的政治,也了解不同社区的文化。你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变得更加宽广和包容。
比如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这座以咖啡文化和街头艺术闻名的城市。很多留学生在这里养成了每天一杯 Flat White 的习惯,周末的活动也从逛商场变成了逛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或者去涂鸦巷 Hosier Lane 拍拍照。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全球宜居性指数,墨尔本和悉尼常年位列前茅,其中“文化与环境”是它们的高分项。
这种生活方式的融入是潜移默化的,但却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吃什么、玩什么,而是形成了一种你所偏爱的生活节奏和氛围。也许是纽约的快节奏和无限可能,也许是温哥华的户外文化和自然风光,也许是巴黎的艺术气息和浪漫情调。你已经适应了,并且爱上了这种节奏。
这种“上瘾”是具体的。是你已经摸清了哪家超市的牛油果最新鲜,是你知道哪个公园的落日最美,是你想吃火锅时,脑子里能立刻跳出三家不同风味的店。这些琐碎而生动的细节,构成了你在这座城市的生活质感。它用独特的烟火气,把你的日常变得活色生香。当你想到离开,就等于要和这一切告别时,心里会涌起强烈的不舍。
它已经不是一个“外国”,而是你生活的地方。这种融入骨子里的熟悉感,会让人上瘾。
最后,给你几句大白话
说了这么多,其实“留下”或“回国”从来都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它更像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一条暂时更想走的路而已。
如果你还在纠结,别再逼自己做那个“最正确”的决定了。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你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的努力。
不如问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
1. 早上醒来,想到要在这个城市再过一天,你是感到兴奋还是疲惫?
2. 你在这里的朋友,是不是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你现在做的事,或者想做的事,是不是只有在这里才能更好地实现?
4. 抛开所有的外部压力(父母的期望、朋友的比较),你内心的声音告诉你,你想待在哪里?
如果你有幸拿到了毕业生工作签证,比如英国的 Graduate Route,或者加拿大的 PGWP,别把它当成一个沉重的承诺。就把它当成一张“体验卡”,给你一两年的时间,用一个非学生的身份,重新体验这座城市。去工作,去生活,去更深度地探索。一两年后,你可能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留学的尽头,不一定是回国,也不一定是留下。它的尽头,应该是你找到了一个能让自己发光发热,并且活得舒心自在的地方。
如果那个地方恰好就是你留学所在的这座城市,那别犹豫,好好享受这份“上瘾”的感觉吧。因为这份感觉,是你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勇敢和探索,为自己赢来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