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食用指南 (Quick Guide) |
|---|
| 家人们谁懂啊:咱们留学生平时刷小红书,怎么就让澳媒惊呼“看不懂”了? |
| 深扒背后:为啥我们爱在小红书上聊政策?真的是“闲的”吗?(剧透:跟你的签证、房租、工作息息相关!) |
| 影响力大揭秘:我们这群没选票的“吃瓜群众”,真的能撼动澳洲大选的走向吗?是真实力还是自嗨? |
| 留学生生存法则:面对海量信息,如何做一个“人间清醒”的留学生,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
澳媒都慌了!我们留学生用小红书决定大选?
周六下午,墨尔本CBD一家常去的咖啡馆,我旁边坐着一个看起来刚下课的女生,应该是读预科的妹妹。她一边小口吃着可颂,一边手指飞快地在手机上划着。我瞟了一眼,熟悉的红色界面,是小红书没错了。
本来以为她是在看周末去哪儿玩,或者哪个博主又推荐了什么神仙美妆。结果,她点开一篇笔记,标题赫然是:“【分区科普】工党vs自由党移民政策对比,485新政到底是谁的锅?” 评论区里吵得热火朝天,有人说“工党上台净搞事,赶紧下台”,有人反驳“自由党更排外,忘了莫里森时代了吗?”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咱们留学生圈子,真的变了。政治,这个曾经感觉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只有本地大爷大妈才关心的话题,现在成了我们日常信息流的一部分。它不再是新闻联播里正襟危坐的播报,而是关乎我们签证长度、工作机会、甚至小区治安的“头等大事”。
更魔幻的是,我们这种在小红书上“指点江山”的“民间行为”,竟然被澳洲本地媒体给盯上了!ABC(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悉尼先驱晨报》这些主流澳媒,开始煞有介事地研究我们的小红书。他们用一种发现新大陆的语气报道:“一个中国的社交App,正在成为澳大利亚华人社区激烈的政治辩论场!”
他们有点慌,有点好奇,也有点看不懂。他们想知道,我们这股庞大又沉默的留学生力量,是不是真的在通过“大数据”和“民间智慧”,悄悄影响着澳洲的政治风向?
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背后的故事。这事儿,跟我们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
澳媒为啥“大惊小怪”?我们到底在小红书上干了啥?
说实话,澳媒会注意到我们,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人真的太多了,声音也越来越大。
先看一组官方数据。根据澳大利亚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报告,截至2024年2月,在澳洲的中国留学生数量超过了15万人。这是个什么概念?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澳洲城市的人口。我们这15万多人,生活在这里,消费在这里,自然也会关心这里发生的一切。
而小红书,就是我们最主要的信息集散地。有市场分析机构估算,小红书在澳洲的月活跃用户早已突破百万大关,尤其是在年轻华人中,渗透率高得惊人。可以说,在澳洲的中国留学生,几乎没人不刷小红书。
以前,我们在小红书上是“岁月静好”,分享brunch、海边落日和期末赶due的崩溃瞬间。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画风悄悄变了。
打开小红书,你会看到这样的笔记:
“坐标悉尼Bennelong选区,华人议员候选人XXX背景深扒,他/她对华人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维州政府预算案出炉!留学生能薅到哪些羊毛?哪些福利又被砍了?”
“最近入室盗窃案好多,我们区的议员有没有提出什么解决方案?教你如何去议员办公室‘提意见’!”
这些帖子的讨论热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美妆或旅游博主。澳媒记者们可能就是用翻译软件看到这些帖子时,彻底懵了。在他们的印象里,留学生群体通常是“政治冷感”的,只关心学习和打工。他们没想到,我们已经开始用如此“接地气”的方式,解构和分析澳洲的政治生态。
尤其是在2022年澳洲联邦大选期间,小红书上的“战况”异常激烈。当时,针对华人社区的政治信息战在各大平台打响。小红书上充满了对两党移民政策、对华政策、经济方针的“民间解读版”。比如,有博主会做一张简单明了的图,左边是工党政策,右边是自由党政策,下面用大白话标注:“想拿PR的看这里”、“做小生意的看这边”,一目了然。
这种信息的传播效率,比任何一份英文官方文件或新闻报道都要高。澳媒发现,在像Chisholm(墨尔本)和Bennelong(悉尼)这样华人居民和留学生聚集的“关键选区”,小红书上的舆论风向,甚至可能与最终的选票流向有着微妙的关联。虽然我们大部分人没有投票权,但我们是社区信息网络中最重要的节点。我们讨论的内容,会影响到我们身边有投票权的家人、朋友、同事。
所以,澳媒的“慌”,其实是对一种他们不熟悉、也无法掌控的舆论力量的“敬畏”。他们突然发现,原来在英文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如此活跃、如此庞大的平行舆论场,而他们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我们为啥爱上“云参政”?还不是因为生活“逼”的!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留学生不好好学习,天天在网上“键政”,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太不了解我们留学生的“痛”了。我们之所以开始关心政治,不是因为我们有多高的觉悟,纯粹是因为澳洲的政策,跟我们的生活捆绑得太紧了。
第一,签证就是我们的“命根子”。
对于留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签证政策更重要了。485毕业生工作签证的时长、189独立技术移民的分数线、州担保的职业清单……执政党的一个小小的政策调整,就可能决定我们是去是留,影响我们未来几年的人生规划。
还记得前段时间,澳洲政府大刀阔斧改革移民系统吗?一夜之间,485签证申请的语言要求提高,签证时长缩短。小红书上瞬间“炸锅”,各种分析帖、吐槽帖、应对策略帖层出不穷。有笔记详细解读了新政的每一个细节,教大家如何规划才能“幸存”;有博主直接喊话移民部长,质问政策的合理性。
这种时候,你还能说政治与你无关吗?它就像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去了解和讨论,至少能做到心中有数,早做准备。
第二,钱包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澳洲的租金危机和通货膨胀,我们留学生是感受最深的群体之一。每周房租动辄四五百澳币,超市里一棵白菜的价格都让人心惊肉跳。这些问题,本质上都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住房政策息息相关。
所以,当小红书上出现“澳洲政府发钱了!最新生活成本补贴申请攻略”或者“扒一扒,为什么我们区的房租涨得比天高?”这类帖子时,大家当然会蜂拥而至。我们会去讨论,哪个党的经济方案更能控制通胀,哪个议员在为解决住房问题奔走。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下周是能吃顿好的,还是得继续啃面包。
第三,安全感是在异国他乡的底线。
前段时间,关于留学生在街头遇袭、家中被盗的新闻时有发生,这让大家的安全感急剧下降。小红书成了我们交换安全信息、抱团取暖的重要平台。
大家会分享哪个区域治安不好,提醒深夜不要独自出门。更进一步,会有人去研究自己所在选区的议员,看看他们对社区治安有什么承诺和举措。甚至有行动力强的同学,会组织大家一起给议员写信,要求增加街头巡逻和监控。这种由下而上的“民意表达”,正是公民社会最基础的形态。
说到底,小红书成为了我们了解澳洲社会的一个“快捷窗口”。它用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把那些看似高冷的政策文件,“翻译”成了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人话”。这是一个信息赋能的过程,让我们从一个被动的政策接受者,开始向一个主动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转变。
我们的“影响力”,是真实力还是“圈地自嗨”?
聊了这么多,最核心的问题来了:我们在小红书上吵得这么热闹,真的有用吗?我们这群没有选票的留学生,真的能影响到澳洲的政治格局吗?
这个问题,得两面看。
一方面,我们的影响力是真实存在的,但它是一种“间接影响力”。
我们自己虽然不能投票,但我们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扩音器”和“舆论塑造者”。一个在小红书上发酵的热点话题,可以迅速地从留学生圈层,扩散到整个澳洲华人社区。
举个例子,在2022年大选中,当时的自由党政府因为与中国的关系紧张,以及一些被认为带有歧视色彩的言论,在华人社区中引发了大量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在微信、在小红书上被反复讨论、放大。很多留学生会把这些信息分享给已经入籍、有投票权的家人或朋友,告诉他们:“这个候选人对我们不友好,别投他!”
最终的选举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多个华人聚集的选区,自由党遭遇了惨败,选票大量流向了工党或立场更温和的独立候选人。澳洲国立大学的政治学者分析,华人社区的选票转向,是导致这次政党轮替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在这个过程中,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一代在社交媒体上创造的舆论环境,功不可没。
澳洲的政客们现在也越来越精明了。他们知道,想要争取华人社区的选票,就必须了解我们在关心什么。一些议员甚至开始尝试运营自己的中文社交媒体账号,在小红书上发笔记,参加华人的社区活动。他们知道,赢得年轻人的心,哪怕是那些没有投票权的年轻人,也至关重要。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避免陷入“信息茧房”,觉得小红书就是全世界。
首先,小红书的算法会让你觉得你看到的就是主流观点,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华人社区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来自不同背景、持有不同政见的人非常多。我们在小红书上看到的,可能只是与我们观点相似的一群人的声音。
其次,我们的讨论能否“出圈”,被主流社会听到,依然是个未知数。澳媒虽然开始关注我们,但多半还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我们的声音能否真正转化为政策的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影响力最终还是要靠有投票权的公民来实现。我们的“呐喊”需要通过他们传递到投票箱里,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所以,我们的影响力是“巧实力”,是“软实力”,但还不是能一锤定音的“硬实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清醒、更理性地看待自己在澳洲社会中的位置。
作为留学生,我们到底该怎么“玩”?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关心和讨论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是件好事,它代表着我们的成熟和融入。但“吃瓜”也要吃得明白,参与也要讲究方法。这里给大家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第一,做一个“杂食性”的信息获取者。
小红书上的信息很方便,但也很碎片化,甚至可能夹带私货或谣言。别把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押在小红书上。养成一个好习惯,看到一个热门话题,去看看ABC、SBS、The Guardian Australia这些澳洲本地媒体是怎么报道的,也去政府官网、议会网站上查查原始文件。兼听则明,这样你才能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真相,而不是被单一信源牵着鼻子走。
第二,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
在小红书的评论区,你会看到无数的观点碰撞。比如,“这个政策太傻了!”这是一个观点。但“这个政策的具体内容是A、B、C三条”,这才是事实。我们要做的,是基于事实,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盲目地跟风、站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哪里都不会被轻易“收割”。
第三,把线上的讨论,延伸到线下的行动。
如果你真的对某个议题特别关心,比如学校乱涨学费,或者社区治安变差,光在网上吐槽是不够的。你可以了解一下学校的学生会(Student Union)是如何运作的,他们通常是代表学生向学校提意见的官方渠道。你也可以去参加你所在社区的听证会,或者直接给你选区的议员(MP)写邮件。他们的联系方式都是公开的,回复选民邮件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你的声音,哪怕微弱,但只要发出来,就有被听到的可能。
第四,搞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留学生,我们虽然没有联邦和州选举的投票权,但在某些地方,我们可能有参与的权利。比如,在墨尔本市和悉尼市等一些地方议会(Council)选举中,居住满一定期限的非公民居民也可能有投票权。去你所在Council的网站上查一查,或许有惊喜。了解这些,能让你更好地利用规则,维护自己的权益。
下次,当你在小红书上刷到一条关于澳洲政策的帖子时,别再单纯地划过去了。点进去看看,哪怕只是默默地潜水,或者在评论区里敲下一个问号。
因为,这不仅仅是“别人的政治”,这是我们在这里学习、生活、挣扎、欢笑的宏大背景。你住的公寓楼的规划,你常去的那家餐厅的营业许可,你毕业后想申请的签证,都和它有关。
搞懂它,不是为了成为什么“意见领袖”,只是为了让我们在这里的生活,能多一分确定性,多一点安全感,也多一份底气。毕竟,我们花了那么多钱、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来到这里,谁不想活得更明白、更舒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