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美国艺术留学的魅力

puppy

你是不是也以为,去美国学艺术就是为了卷名校、刷作品集?其实,它真正的魅力,是那种“没人管你天马行空”的自由感。在这里,教授更关心你的想法有多酷,而不是技术有多牛。画画的跑去玩编程,学设计的搞起了社会实验,都再正常不过。它不只给你顶级的设备和资源,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样思考、创作和生存。如果你想知道这种把“脑洞”变成现实的学习体验到底有多爽,这篇文章绝对能给你答案。

申请美国艺术院校前,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你的“怪”想法,比完美的技术更值钱。
准备好被挑战、被质疑、甚至被“怼哭”,这叫Critique,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学会“讲故事”,不光是作品,更是你自己。你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作品集陈述(Artist Statement)是你的灵魂。

原来这才是美国艺术留学的魅力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还记得我之前认识的一个学妹 Yuki 吗?她是个画画的天才,那种能把照片画得比相机拍出来还逼真的大神。她的作品集,每一张都是“技术流”的巅峰,光影、结构、质感都无可挑剔。靠着这本“打印机”级别的作品集,她顺利拿到了美国顶尖艺术学院 MICA(马里兰艺术学院)的 offer。

我们都以为她去了那边会是如鱼得水,结果开学第一周,她就给我打了个视频电话,满脸的迷茫。她说,在上第一节工作室课时,教授翻了翻她引以为傲的作品,点点头说:“Great skills. But… why?”(技术很棒。但是……为什么?)

Yuki 当时就懵了。“什么为什么?”

教授看着她的眼睛,很认真地问:“你为什么要画这些?它们对你意味着什么?你想通过它们跟世界说什么?”

那一刻,Yuki 第一次发现,她画了十几年画,却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她的第一个作业,不是画一张更逼真的素描,而是“Go create something that fails. Something personal, something ugly, but something that tells me who you are.”(去做一件会失败的作品。一件私人的、丑陋的,但能告诉我你是谁的作品。)

这个故事,就是我想跟你们分享的,关于美国艺术留学真正的魅力。它不是把你培养成一个技术精湛的“画匠”,而是逼着你、也允许你,成为一个有话要说的“艺术家”。那种“没人管你天马行空”的自由,才是这趟旅程最值钱的东西。

你的“为什么”,比“画得像”重要一万倍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用“像不像”“美不美”来评价一幅画。我们的目标是画出完美的苹果、标准的人体。但在美国的艺术课堂上,教授最常问的,就是那个让 Yuki 崩溃的词:Why?

你的想法,你的观念,你的个人表达,永远排在第一位。技术只是你用来表达想法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你有了一个足够酷的想法,哪怕你用最笨拙的方式呈现出来,也比一张没有灵魂的完美画作更有价值。

这听起来有点玄乎,我们来看个实际的例子。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常年霸占艺术院校排行榜第一名,它的新生基础年(Freshman Foundation Year)是出了名的“魔鬼训练营”。但这个训练营不教你怎么用 Photoshop,也不教你怎么调出最完美的颜色。它教的是“思维方式”。

比如,他们有一个经典课程叫“Spatial Dynamics”(空间动态)。有个作业可能是:设计并制作一个“无用的机器”(Useless Machine),这个机器的功能就是关闭自己。学生们会用木头、金属、传感器做出各种奇形怪状的装置。这个过程的重点不是比谁的木工活儿好,而是探索“功能”与“无用”、“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哲学关系。你的机器越有创意,背后思考得越深,分数就越高。

根据美国艺术与设计学院协会(AICAD)的一份报告,超过85%的受访校友认为,他们的艺术教育最核心的收获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无论你将来是做纯艺术家,还是去苹果公司做设计师,都是你最硬核的竞争力。

所以,如果你还在纠结作品集里的一根线条画得不够直,不如花点时间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画这根线?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把这个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哪怕只是几句草草的笔记,它都比那根“完美”的线条更有分量。

欢迎来到“跨界游乐场”,画画的也可以玩转代码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学版画的学生,最后的作品是一个结合了生物基因技术的互动装置?或者一个学工业设计的,毕业设计是一个旨在解决社区食物浪费问题的社会实验项目?

在美国艺术院校,这些都再正常不过。这里的“专业”界限非常模糊,学校极度鼓励你像海绵一样,去吸收一切你感兴趣的知识,然后把它们“胡搞瞎搞”地揉在一起,变成你的专属超能力。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艺术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跨界狂魔”。他们的 BXA 跨学院学位项目,允许学生同时获得艺术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或者人文社科学院的学位。我认识一个从那里毕业的学姐,她的专业是“艺术与计算机科学”。她的毕业作品是一个 VR 体验,观众可以走进一个由算法生成的、不断变化的虚拟森林里,体验数据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这个作品后来在好几个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上展出。她跟我说:“在 CMU,没人觉得艺术家不懂代码是正常的,也没人觉得程序员不懂审美是应该的。”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虽然它在 MIT 里面,但它绝对是全世界艺术生最向往的“神殿”之一。这里的项目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未来素描”(Future Sketches)小组研究如何让代码像画笔一样富有表现力;“诗意正义”(Poetic Justice)小组则用艺术和设计来探讨社会公平问题。他们的理念是“Demo or Die”(要么拿出原型,要么死),鼓励最大胆的想象和最快速的动手实践。

这种跨界融合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教育理念:未来的艺术家,不再是关在画室里独自创作的人。他们是思想家、是工程师、是社会活动家、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根据一份针对创意产业的调查数据,近年来增长最快的职位,如“用户体验设计师”“创意技术专家”“互动设计师”,无一不是要求兼具艺术审美和技术实现能力。美国艺术院校早已洞察到这个趋势,并把这种跨界能力作为核心来培养。

所以,别再以为学艺术就是天天画石膏像了。在这里,你的画布可以是代码,你的颜料可以是传感器,你的展厅,可以是整个社会。

顶级资源不只是设备,更是“人”和“思想”的碰撞

聊到美国艺术院校的资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哇,他们有最新的 3D 打印机,超大的木工房,还有免费的 Adobe 全家桶!

没错,这些硬件条件确实很棒。比如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的工坊,从金属、木工、陶瓷到珠宝制作,设备之全,管理之专业,简直像个小型工厂。但说实话,这些只是基础。比顶级设备更宝贵的,是这里无处不在的“思想碰撞”——也就是那个让无数留学生又爱又恨的“Critique”。

Critique,简称 Crit,可以翻译成“评图”或“作品评估会”。但它远不止是老师给你打分那么简单。通常的场景是,你把你的作品(无论完成与否)展示出来,然后你的教授和全班十几二十个同学,会花上一个小时,从各个角度“解剖”你的作品。他们会问你各种刁钻的问题:“你这里用蓝色是想表达什么?我觉得它看起来很廉价。”“你的概念很有趣,但你的呈现方式完全没有表达出来,为什么?”“你觉得你的作品和三百年前委拉斯开兹的画有什么关系?”

第一次参加 Crit,很多人都会有种被“公开处刑”的感觉,甚至当场被怼哭。但是,经历过几次之后,你会发现这是成长最快的方式。因为在这里,有二十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考维度的眼睛在帮助你看清你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盲点。一个学摄影的同学可能会从构图上给你建议,一个学哲学的同学可能会挑战你作品背后的逻辑。这种高强度的思想交流,会逼着你把自己的想法打磨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除了同学之间的 Crit,更宝贵的资源是“人”。顶尖的艺术院校会源源不断地请来全世界最活跃的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来做讲座、开工作坊,甚至进行一对一的学生工作室拜访(Studio Visit)。想象一下,在耶鲁大学艺术学院(Yale School of Art),你可能刚上完课,下午就有机会和世界级的摄影师 Gregory Crewdson 面对面交流你的作品。根据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官方数据,他们每学年都会邀请超过100位客座艺术家和评论家到访。这意味着学生几乎每周都有机会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大师。

这些资源,不是你在网上看多少教程、读多少本书就能得到的。它是一种“沉浸式”的熏陶,让你在一个由顶尖大脑组成的社群里,学会如何像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士那样去思考和表达。

教你创作,也教你如何“活下去”

“搞艺术的会饿死”,这句话我们听了太多遍了。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学艺术,也是怕他们毕业就失业。但一个负责任的艺术教育,不仅要教会你如何创作,更要教会你如何作为一个艺术家,“活下去”。

这几年,美国几乎所有的主流艺术院校都开设了“职业发展”(Professional Practices)相关的必修课程。这门课不教你画画,而是教你一切“俗气”但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

比如,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这门课会教你:如何写一份专业的艺术家履历(Artist CV)和艺术家陈述(Artist Statement)?如何给自己的作品拍照、存档、建一个专业的个人网站?如何寻找和申请画廊、艺术基金和驻地项目?如何给自己的作品定价?甚至,如何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报税?

这些知识听起来很琐碎,但它们是连接你和真实艺术世界的桥梁。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的职业与合作体验中心(Career and Co-op Center)就做得非常出色。他们的数据显示,每年为学生提供超过2000个实习机会,合作的公司遍布艺术、设计、科技和非营利组织。高达82%的SAIC毕业生在毕业后一年内找到了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学校会帮你建立最初的“人脉”。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和纽约时装学院(FIT)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地处宇宙中心曼哈顿,学校和各大设计公司、时尚品牌、博物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的年终秀,来的不只有家长和同学,还有 LVMH 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谷歌创意实验室的招聘官、Vogue 的编辑。你的毕业设计,可能就是你拿到的第一份工作合同。

美国艺术教育的逻辑是,艺术家也是一种职业,它需要专业的商业思维和运营能力。它不承诺让你成为下一个毕加索,但它会给你一套完整的工具箱,让你有能力、有尊严地靠自己的才华养活自己。这种“授人以渔”的务实,也是它魅力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去美国学艺术,或者你正在为准备作品集而焦虑。别再只盯着那些完美的素描和酷炫的效果图了。

试着去回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Why?”

下次当你坐在画板前,别急着动手。先问问自己,今天,我最想跟这个世界聊点什么?哪怕那个想法很奇怪,很幼稚,甚至有点暗黑,抓住它,那才是你最珍贵的宝藏。

你的作品集,不应该是一本“我很会画画”的证明书,它应该是“这是一个有趣灵魂”的邀请函。把你那些失败的实验、疯狂的草图、不成熟的想法,都放进去。别怕暴露你的不完美,因为那恰恰是艺术开始的地方。

忘了成为班里技术最好的那个人吧。试着成为那个想法最野、提问最怪、最敢于推倒重来的家伙。这,才是美国艺术留学这场冒险,最刺激的玩法。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111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