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国大学读艺术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嘿,正纠结要不要来东国大学读艺术?我来给你唠唠大实话!这里不只是“明星摇篮”,更是实打实的艺术战场。咱们学校就在“韩国好莱坞”忠武路旁边,出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电影氛围。戏剧电影影像系是王牌,教授很多都是业界大佬,要求超严,通宵赶小组作业是家常便饭,但那种和组员们一起拼命的感觉真挺燃的!除了硬核的专业课,你还会体验到和韩国同学一起头脑风暴的文化冲击,抢着租练习室的紧张日常。想知道这里的课程到底有多实践?毕业真的能进剧组吗?这篇文章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快来看看学长学姐的真实体验吧!

阅读前请注意
这篇文章有点长,全是学长学姐用血泪和咖啡因换来的大实话。如果你对东国大学艺术专业只有“明星多”的滤镜,那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滤镜破碎”。但如果你是真想来搞创作、拼事业,那恭喜你,这里有你最想知道的干货。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唠!

在东国大学读艺术是种什么体验?

凌晨三点半,首尔还没睡。我和组员缩在学校影像后期编辑室里,一人抱着一桶快要凉透的泡面,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那段怎么调都感觉不对的五秒钟镜头。空气里弥漫着咖啡、泡面和我们几个人两天没洗头的味道。窗外,南山塔的灯光明明灭灭,像是在对我们说“加油”,又像是在嘲笑我们的挣扎。

“要不……我们重拍吧?”组里的韩国小哥金同学顶着一双兔子眼,幽幽地说道。一瞬间,所有人都沉默了。重拍,意味着过去一个星期的通宵都得推倒重来。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受这种罪?但就在下一秒,另一个组员,也是我们短片的导演,猛地一拍桌子:“不!再给我一小时,我一定能找到感觉!”

那一刻,疲惫和绝望好像突然被点燃了。我们扔掉泡面,又围了上去。那种感觉,又累又燃,就是我在东国大学戏剧电影影像系最真实的日常。如果你以为来这里是追星、是体验韩剧里的浪漫校园生活,那我劝你赶紧关掉这个页面。但如果你想知道,在一个真正的“艺术战场”里,和一群未来的电影人一起拼命是种什么感觉,那就坐好,听我慢慢给你扒。

“明星摇篮”?不,这里是“韩国好莱坞”的魔鬼训练营

每次跟国内的朋友说我在东国大学,对方第一反应都是:“哇!就是那个出了李政宰、全智贤、韩孝周、申敏儿、林允儿的学校吗?” 没错,论校友名单,我们学校确实星光熠熠,说它是“韩国演艺圈的半壁江山”一点也不夸张。光是看学校官网的知名校友录,都能凑出好几部顶级卡司的电影了。

但你千万别被这个“明星摇篮”的标签给骗了。东国大学的艺术学院,尤其是戏剧电影影像系(연극학부),在韩国本土的地位,可不是靠明星堆起来的。它和中央大学、汉阳大学、韩国艺术综合学校并称为韩国戏剧影视教育的“四大天王”。根据韩国各大教育机构和媒体近五年的综合评比,东国大学的戏剧电影专业稳居前三,是无数韩国艺考生的“梦中情校”。2023年的艺考录取比例,表演方向甚至达到了惊人的200:1,比考个公务员还难。

为啥这么牛?地理位置就是第一个王炸。我们学校就在首尔的忠武路(충무로)旁边。对韩国电影有点了解的同学都知道,“忠武路”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它就是韩国的“好莱坞”,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是韩国电影的中心,各大电影公司、后期制作室、发行公司都聚集在这里。我们上课的地方,可能隔壁就是某个著名导演的工作室。下课去吃个饭,旁边坐着的可能就是刚拍完戏的演员。这种沉浸式的电影氛围,是其他学校给不了的。

我有个学长,他的毕业作品因为缺一个特定年代的道具,跑遍了道具租赁公司都找不到。最后怎么办?他硬着头皮去敲了附近一个电影美术工作室的门,工作室的大叔听了他的来意,不仅把自己的私人收藏借给了他,还顺便指点了他几句场景布置的技巧。这种“出门就能撞见业内人士”的体验,就是东国大学的日常福利。

教授不是老师,是你的“魔鬼”导演和“人脉”资源

如果说地理位置是硬件,那教授就是东国的灵魂。这里的教授,履历拉出来能吓你一跳。他们不是一辈子待在象牙塔里的理论家,而是真正在忠武路摸爬滚打过的导演、编剧、摄影指导和制片人。

举个例子,教我们电影导演课的闵奎东(민규동)教授,他可是执导过《我妻子的一切》、《Herstory》的知名商业片导演。他的课是什么样的?绝对不是照着PPT念理论。他会把我们的剧本作业批得体无完肤,每个逻辑漏洞、每句苍白的台词,他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我第一次交作业上去,A4纸上密密麻麻全是红色的修改意见,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觉得你写的是故事吗?这只是一个无聊的事件记录。”当时真的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冷静下来仔细看他的意见,才发现自己以前觉得不错的点子,在专业导演眼里是多么幼稚。

这种“魔鬼式”的教学,会逼着你在短时间内飞速成长。你不再是自娱自乐,而是开始用行业标准来要求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些教授本身就是行业资源。他们手上有项目,有人脉。只要你足够优秀,让他们看到你的才华和努力,机会自然会来找你。

去年,我们系就有个大四的学姐,因为在摄影课上的作品风格很突出,被她的摄影指导教授推荐到了一个正在筹备的独立电影剧组,直接从学生变成了摄影助理B组。她跟我说,在剧组待一个月,学到的东西比在学校一年还多。这就是东国大学的隐藏优势:你的老师,可能就是你进入这个行业的领路人。

通宵是日常,小组作业是“战场”

red">

好了,现在来说说最核心的部分:在东国上学,到底有多累?一句话总结: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通宵的路上。

这里的课程设置非常实践。大一,你什么都得学,表演、导演、剧本写作、摄影、剪辑……学校就是要让你把电影制作的整个流程都体验一遍。大二开始分专业方向,但小组作业的强度有增无减。一学期同时跟进三四个片子是家常便饭。一个片子,从前期策划、写剧本、画分镜、找演员、看景,到中期拍摄,再到后期剪辑、配音、调色、做海报,所有环节都得你们小组自己搞定。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在教室,而是在排练室、剪辑室、或者外景地。学校的练习室和剪辑室是出了名的难抢。每天早上10点,学校的预定系统一开放,不到三十秒,黄金时段的房间就全被抢光了。那种感觉,堪比双十一零点抢货,手速慢一点,你今晚就只能在宿舍用自己的破电脑干活了。

而小组作业,就是一场大型的“文化冲击”和“人性考验”。和韩国同学合作,你会深刻体会到他们的“빨리빨리”(快点快点)文化和惊人的执行力。他们可以为了一个镜头,在寒风里拍上七八个小时不抱怨;也可以为了赶上截止日期,连续48小时不睡觉。但同时,他们的想法有时候也比较“轴”,开会时经常会因为一个细节争得面红耳赤。作为留学生,一开始可能会不适应这种直接甚至有些激烈的沟通方式。

我刚开始和一个全韩国人的小组合作时,就吃了不少亏。我提出的想法,他们会毫不留情地当面反驳:“这个不行,完全不符合我们的主题。” 当时感觉很受挫,觉得他们是不是在排挤我。后来才慢慢明白,这只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对事不对人。他们相信,只有通过激烈的碰撞,才能产生最好的创意。当你习惯了这种模式,并能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方案和他们“硬碰硬”时,你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尊重,融入他们的节奏。

那个凌晨三点半的泡面之夜,就是我们无数次“战争”后的一个缩影。我们吵过、骂过、冷战过,但当作品在学期末的放映会上播放,看到台下观众的掌声时,之前所有的辛苦和争执,瞬间都变成了革命友谊。那种一起扛过枪、打过仗的感觉,真的会让人上瘾。

毕业就能进剧组?机会偏爱有准备的“疯子”

“学长,东国毕业是不是找工作就稳了?能直接进剧组吗?” 这是我被问过最多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东国大学确实提供了一个比其他学校高得多的起点,但没人能保证你毕业就端上金饭碗。这个行业,终究是靠作品和能力说话的。

学校能给你什么?首先是一个强大的校友网络。东国的“学长学姐”文化非常浓厚。戏剧电影影像系有一个非常紧密的毕业生社群,覆盖了从导演、编剧、演员到制片、灯光、美术的各个领域。每年,系里都会举办“校友回家日”活动,很多已经成名的导演、制片人会回来和在校生交流。只要你主动,性格好,手里有像样的作品,很容易就能通过这些活动认识前辈,获得推荐机会。

根据学校就业中心2022年非官方的追踪数据显示,戏剧电影影像系毕业生在毕业后一年内的行业相关就业率超过70%,这个数据在艺术类专业里是非常高的。他们大多流向了CJ ENM、Lotte Cultureworks、Showbox这些韩国头部的电影制作发行公司,或者进入了各大电视台、OTT平台(如Netflix的韩国内容团队)和独立制作公司。

其次,是让你“被看见”的机会。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东国电影节(DUFF),这是学生展示自己作品最重要的平台。很多影视公司的星探和新人导演发掘团队都会来这里“淘金”。如果你的作品足够惊艳,很可能当场就会有人来跟你交换联系方式。2021年就有一位学长的毕业短片,因为题材新颖、完成度高,在电影节上被一家独立电影公司看中,买下了长片改编权,并让他参与了编剧工作。

但是,所有这些机会,都建立在你自己的努力之上。你得在别人睡觉的时候,在剪辑室里多磨一个镜头;你得在别人抱怨的时候,多想一个创意;你得有拿得出手的作品集(Portfolio),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到你的才华和潜力。这个行业不缺有梦想的人,缺的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的“疯子”。

所以,如果你问我来东国大学读艺术是种什么体验,我会说,这是一种“修行”。

这里不会教你怎么轻松地成功,只会给你一个最接近真实战场的地方,让你去摔打、去试错、去拼命。它会剥掉你对艺术不切实际的幻想,让你看到创作背后最狼狈、最辛苦的一面。

想清楚了吗?如果你只是想混个文凭,千万别来,因为你会被折磨得体无完肤。但如果你是真的热爱这门艺术,愿意为了拍出脑海中的那个画面,付出一切努力,愿意在无数个崩溃的深夜之后,依然选择相信和坚持……

那么,欢迎来到忠武路。带上你的才华和肝,我们战场上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186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