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申请天花板,中国学生挤破头的神仙专业

puppy

还在为UCL的申请头秃吗?感觉每年都在“卷”出新高度?这篇文章就来深扒一下那些让中国学生挤破头的“天花板”专业,从卷王巴院、IOE教育学,到CS和金融,到底有多夸张。我们不只讲故事,直接上大数据!告诉你近几年的真实录取率、申请人数暴增的内幕,还帮你分析到底什么样的神仙背景才能被UCL捞起来。快来看看你心动的专业是不是死亡组,顺便get一些申请避雷小技巧,让你定位更清晰!

小编碎碎念:申请UCL必看避雷指南
数据说话,拒绝盲目:感觉身边的人都在申?先别急着跟风!看看真实录取率,冷静评估自己的胜算,信息差就是你的最大优势。
精准定位,而非海投:UCL不是彩票,广撒网不一定能捞到鱼。花时间研究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录取偏好,找到最匹配你的那一个,命中率才会高。
尽早规划,尽早提交:UCL大部分专业都是rolling制,名额“先到先得”。等到截止日期前再交,可能神仙打架的战场只剩下一点点汤了。
你的故事,独一无二:分数只是敲门砖,真正让招生官记住你的是文书。别抄模板,讲讲你独一无二的经历和思考,这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叮咚——”

凌晨三点,留学申请群里一条消息弹了出来,瞬间炸醒了所有潜水的“留学牲”。

“UCL con了!感谢信……我均分89,一段大厂实习,一个国奖,申请的管理学,竟然秒拒?!”

群里瞬间一片哗然。有人安慰,有人惊叹,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声的恐慌在蔓延。如果说牛剑是遥不可及的星辰,那G5里的UCL,就是那座看起来近在咫尺、却怎么也爬不上去的雪山。你以为自己准备了最好的登山装备,结果发现前面的人直接开直升机空降了。

每年申请季,UCL都会准时上演“人间迷惑行为大赏”。背景相似的两个人,一个被捞,一个被拒;看似平平无奇的选手,却手握王牌专业的offer。这背后到底是什么玄学?

今天,咱们不搞玄学,就来硬核地扒一扒UCL那些让中国学生挤破头的“天花板”专业。直接上数据,讲案例,带你看看这场“神仙打架”到底有多夸张,也帮你找找自己的位置,看看是该硬刚还是该策略性转弯。

巴特莱特建筑学院 (The Bartlett):设计圈的“卷王之王”

聊UCL的内卷,巴院(The Bartlett)要是排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作为常年霸榜QS世界建筑学专业Top 3的存在,它在无数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学子心中,就是“圣殿”一样的存在。

能进巴院,约等于一只脚踏进了顶尖设计事务所的大门。但这座圣殿的门槛,已经被磨得比镜子还光滑了。

我们拿数据说话。就说最火的几个专业:

比如 MSc Urban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硕士)。根据UCL官方公布的数据,在2022/23申请季,这个专业收到了惊人的1073份申请,而最终只发出了131个offer,录取率仅为12.2%。这还是全球数据,考虑到中国申请者的庞大基数,分到我们手里的名额只会更少,实际录取率可能要远低于10%。

再看看王牌中的王牌,Architecture MArch (RIBA Part 2)。这个专业是通往英国注册建筑师的关键一步。在2022/23学年,它收到了1235份申请,发放了193份offer,录取率大约是15.6%。看着好像还行?但别忘了,申请这个专业的都是来自全球顶尖建筑院校的精英,而且,作品集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到底什么样的神仙才能进巴院?

我的一个学妹小A,去年成功上岸了巴院的城市设计。她的背景是:国内建筑老八校之一本科,均分88,雅思7.5(小分7.0)。这个硬件条件,说实话在申请者中不算最顶尖的。但她的作品集,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打磨,从前期调研、概念生成、逻辑推演到最终的图面表达,完整且深刻。她没有堆砌酷炫的效果图,而是选择了一个很有争议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深入探讨了空间、社会与人的关系,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考。这恰好戳中了巴院的G点——他们要的不是技术纯熟的画图匠,而是有独立思想的未来设计师。

相比之下,另一个朋友小B,本科211,均分90,硬件更强,但他的作品集商业气息太浓,虽然技术很棒,但缺乏灵魂和深度思考,最终收到了巴院的拒信。他后来复盘说:“我以为我在展示我的技能,但巴院想看的是我的大脑。”

避雷小技巧:申请巴院,作品集是1,其他都是0。你的GPA和学校背景决定了招生官是否会点开你的作品集,而你的作品集决定了你最终的去留。请务必、务必、务必花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作品集上,并且一定要展现你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画图技巧。

IOE教育学院:看似“文科天堂”,实则“红海战场”

如果说巴院是设计生的“耶路撒冷”,那IOE(UCL's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就是无数文科、社科,甚至商科学生眼中的“黄金跳板”。连续多年蝉联QS教育学世界第一的桂冠,让IOE的光环无比耀眼。

很多同学觉得,教育学嘛,不就是文科专业,对背景要求不那么卡,说不定能“曲线救国”进G5。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

IOE的热门专业,比如 MA EducationMA TESOL (对外英语教学),每年的申请量都是“史诗级”的。虽然UCL很少公布具体到每个专业的申请人数,但根据各大留学机构的数据和过往经验,MA Education一个专业的申请量,每年轻松突破3000人,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而最终能拿到offer的,可能只有区区两三百人。

这是什么概念?录取率可能低至8%-10%,堪比很多热门商科了。

IOE到底偏爱什么样的申请者?

去年我认识的一个同学小C,成功拿到了MA Education的offer。她的背景非常典型:双非一本英语专业,均分89,雅思8.0。看到这,你可能会说,双非也能进?是的,IOE确实对本科院校的title不像商学院那么苛刻,但它对你的“软件”要求极高。

小C的致胜法宝是她丰富的实践经历和极其出色的个人陈述(PS)。她大学四年,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泡在了教育实践里。她不仅在本地一家知名的国际学校实习了半年,深度参与了课程设计和课堂管理,还利用假期去贵州山区支教,并对当地的教育模式写了一份长达万字的观察报告。在她的PS里,她没有空谈对教育的热爱,而是将这些亲身经历与IOE一位教授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提出了自己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独到见解。她告诉招生官:我来UCL,不是为了一个光鲜的学位,而是为了在你们这里找到解决我看到的真实问题的钥匙。

这种强烈的动机、清晰的规划和深刻的思考,足以让她的申请材料在一堆“我爱教育”的模板化文书中脱颖而出。

避雷小技巧:申请IOE,千万不要以为“水”。高均分和高雅思只是基础。你必须要有相关且深入的实习或工作经验,并在文书中把你的经历、思考和未来规划串成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多去官网研究课程设置和教授的研究方向,做到“投其所好”。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新时代的“宇宙机”,申请难度直逼地心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留学的尽头是转码。”这句玩笑话,在UCL的CS专业申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G5名校,UCL的CS系本就实力强劲,再加上全球性的科技热潮,让这里的申请难度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无论是为非科班背景学生开设的 MSc Computer Science (CS),还是为科班学生准备的 MSc Machine Learning (ML),都是死亡级别的赛道。

我们来看一组令人窒息的数据。根据FOI(信息自由法案)披露的信息,在2022/23申请季,为转码学生设计的MSc Computer Science专业,收到了超过4700份申请!而计划招生名额大约在180-200人。即便算上所有的offer发放,录取率也稳稳地在个位数。而对于更前沿的MSc Machine Learning,申请者几乎都是来自全球顶尖大学计算机系的大神,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什么样的简历才能入UCL CS的法眼?

我认识的一位学长,去年申到了MSc CS。他的背景可以说是转码学生的顶配了:国内TOP5的985院校,本科是数学专业,均分92/100,GRE 330+。你以为这就够了?不。他在大三暑假,在字节跳动的算法部门实习了三个月,参与了一个推荐系统的优化项目。此外,他还跟着学校的教授做过一个关于数据挖掘的科研项目,虽然没有发表论文,但有完整的项目报告和代码实现。

他的PS逻辑非常清晰:首先,他强调了自己强大的数学背景如何为学习CS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接着,他用字节的实习经历证明了自己拥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最后,他明确表示对UCL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某个特定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并希望能在此深造。

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向招生官展示了一个信号:我不是一时兴起想转码,我为此准备了很久,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和潜力在你们这里取得成功。

避雷小技巧:如果你想转码申请UCL的CS,光有高GPA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尽可能地补充计算机相关的背景。无论是辅修CS课程、参加线上编程训练营(Coursera, edX)、做相关的科研项目,还是去科技公司实习,都至关重要。你需要用行动证明,你对CS的热情和能力,绝不亚于科班出身的学生。

管理与金融 (Management & Finance):商科申请的“修罗场”

最后,我们来聊聊永远的热点——商科。UCL的管理学院(School of Management)虽然年轻,但背靠UCL这棵大树,发展迅猛,申请难度也水涨船高。特别是 MSc ManagementMSc Finance 这两个专业,早已成为中国学生申请的“重灾区”。

以MSc Management为例,这个专业对申请者的本科背景没有严格限制,吸引了大量想转商科的同学。根据往年的数据,该专业的申请人数常年维持在4000-5000人,而最终发放的offer数量大概在300-400个,录取率常年在8%左右徘徊。这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MSc Finance则更看重申请者的量化背景,申请者多来自金融、经济、数学、工程等专业。竞争同样惨烈,对于中国大陆本科的学生,UCL有一份不成文的认可院校名单(List),如果你不在名单上,或者均分没到90分,基本上第一轮就会被筛掉。

什么样的商科精英能被UCL选中?

我的朋友小D,去年拿到了MSc Finance的offer,她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她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均分91,GMAT考到了740。在申请前,她已经有了两段高质量的实习:一段是在中金公司的投行部,另一段是在一家知名VC(风险投资)做行业研究。

她的文书写得非常有策略。她没有泛泛而谈对金融的热爱,而是聚焦于“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细分领域,结合自己在VC实习时观察到的行业趋势,阐述了自己为什么认为FinTech是未来的方向,以及UCL的MSc Finance课程中关于量化金融和金融建模的模块,将如何帮助她实现成为一名FinTech领域专业投资人的职业目标。

她的申请材料,从硬背景(学校、GPA、GMAT)到软实力(顶级实习、清晰的职业规划),都武装到了牙齿,让招生官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避雷小技巧:申请UCL的顶尖商科,首先要确认你的本科院校是否在它的“List”上,并且GPA一定要有竞争力(985/211建议88+,双非建议90+)。其次,高质量的、对口的实习是加分项,甚至是必需品。最后,GMAT/GRE虽然很多专业不强制要求,但一个高分(GMAT 720+ / GRE 325+)绝对能让你在同质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给大家制造焦虑。恰恰相反,是希望大家能在申请前,就对这场战役的残酷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申请季就像一场漫长又孤独的马拉松,跑得累是正常的,中间感到迷茫和自我怀疑也是家常便饭。但请记住,offer只是一个结果,它不能定义你的全部价值。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全力以赴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思考,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

看清了山有多高,才能更好地规划攀登的路线。是选择装备升级、硬刚顶峰,还是另辟蹊径、欣赏沿途别样的风景,答案其实就在你自己手里。

祝大家都能擦亮眼睛,做好功课,最终稳稳地抓住属于自己的那封梦校offer!冲!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186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