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梦校早稻田,赴日之路开启!

puppy

嘿,备考的你还好吗?当早稻田的合格通知书终于到手时,那份激动真的难以言喻!回想这条路,从迷茫地准备EJU和托福,到绞尽脑汁打磨那份独一无二的志望理由书,再到面试时紧张到手心出汗,每一个坎我都结结实实地踩过来了。所以,我想把这份热乎乎的经验分享给你:我的完整申请时间线、文书到底要怎么写才能打动教授、以及面试官究竟会追问哪些“死亡问题”。这里没有大道理,只有我走过的弯路和总结的实用干货,希望能帮你少走一点弯路,咱们顶峰相见!

早稻田申请核心四要素
标化成绩 (Standardized Tests): EJU总分(日语除外)文科340+,理科330+是基本盘,越高越好。托福iBT 95+会让你更有竞争力,看板学部最好冲100+。
志望理由书 (Statement of Purpose): 你的灵魂所在!别光喊口号,要讲故事,把你和早大的缘分、你对专业的理解、未来的规划清晰地串联起来。
面试表现 (Interview Performance): 临门一脚,考察你的真实想法和沟通能力。教授想看的不是一个完美的AI,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时间规划 (Timeline Management): 提前一年半开始准备绝不夸张。语言、EJU、文书、面试环环相扣,拖延症是最大的敌人。

嘿,备考的你还好吗?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下午,阳光特别好,我却紧张得手心冰凉。早稻田的出愿系统页面,我大概刷新了一百次。当那个小小的“合格”字样跳出来时,我的大脑空白了三秒,然后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掉了下来。那一刻,过去一年多里所有熬过的夜、刷过的题、改了无数遍的文书,全都值了。

回想起来,这条路真的像是打怪升级,一关比一关难。从一开始连EJU考哪几门都搞不清楚,到后来能把教授的研究论文讲得头头是道;从托福口语只会说“emmm…”,到面试时能和教授有来有回地“对线”。每一个坎,我都结结实实地踩过来了。

所以,我特别想把这份还热乎乎的经验,原封不动地分享给你。这里没有高深莫测的大道理,只有我走过的弯路和摔过的跟头,希望能让你在通往梦校的路上,走得稍微顺畅那么一点点。咱们,顶峰相见!

我的“作战地图”:一份超详细的申请时间线

打仗得有地图,申请也是一样。没有规划的努力,就像无头苍蝇。我的整个备考周期拉了差不多一年半,虽然看起来很长,但每一步都踩在点上,才不至于在最后关头手忙脚乱。

申请前15-12个月:信息搜集与语言基础期

这个阶段,我还在高二。最重要的任务有两个:确定目标和狂刷英语。

“为什么是早稻田?”这个问题你必须想清楚。我当时把日本Top10大学的官网翻了个底朝天,重点看它们的学部设置、课程特色和国际化程度。早稻田吸引我的,是它极高的文科声誉和自由的学风。特别是当我看到政治经济学部(PSE)的课程表里,既有扎实的宏观经济理论,又有前沿的国际政治分析,甚至还有专门的海外田野调查项目时,我感觉“就是它了!”

确定目标后,就是搞定托福。别信什么“日本人英语不好,托福不重要”的鬼话。根据早稻田大学2024年的入学要求,像国际教养学部(SILS)、政治经济学部(PSE)这些热门项目,官方虽然没有明说最低分,但从历年录取学生的背景来看,托福没上95分,简历关都很难过。我身边拿到录取的同学,几乎人均100+。

我当时的基础是80分左右,目标是105分。那半年,我几乎是抱着TPO(托福官方模考套题)睡觉的。阅读和听力没啥捷径,就是刷题、精听、背单词。口语和写作我报了个线上的一对一课程,老师帮我把每个Task的答题逻辑和模板都理顺了,效果拔群。最终我考了三次,从82到96,再到106,终于上岸。

申请前12-6个月:EJU集中攻坚期

EJU,也就是日本留学生考试,是另一座大山。每年6月和11月有两次考试机会,我把宝押在了高三上学期的11月那场,这样即便没考好,第二年6月还有一次补救机会。

我考的是文科,科目是日语、数学1和文科综合(政治、经济、地理、历史)。

  • 日语: 这部分是重头戏,包括听读解、听解和读解,总分400分,另有50分的记述(小作文)。我的策略是把2010年以后的所有真题刷了两遍。第一遍计时做,第二遍精读,把每个选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都搞明白。记述题我每周写两篇,找语言学校的老师帮我改,重点练习逻辑和衔接。

  • 文科综合: 知识点非常琐碎,像一本“世界百科知识小问答”。我用的是一本叫《EJU总合科目对应》的参考书,配合刷真题。错题一定要整理,你会发现考点重复率很高。

  • 数学1: 对国内普高生来说,难度不大,基本是高一水平。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日本数学的出题思路和国内不一样,有些专有名词需要提前背。快速把知识点过一遍,然后刷题保证准确率就行。

最终,我11月的EJU成绩是:日语352(记述40),文综185,数学170,总分707。这个分数申请早大的政经和商学部,算是比较有竞争力的。要知道,早大商学部去年的合格者EJU平均分(不含日语)就在350分左右,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申请前6-3个月:文书打磨与材料准备期

这是最烧脑的阶段。早稻田的出愿(申请)材料多且杂,核心中的核心就是那份“志望理由书”(Statement of Purpose)。这份东西,我前前后后写了七八个版本,改了快两个月。具体怎么写,我会在下一部分详细说。

除了志望理由书,你还需要准备:

  • 高中成绩单、毕业证明(或预毕业证明)的英文版或日文版。

  • 托福和EJU的成绩单寄送。

  • 推荐信(通常需要1-2封)。

  • 护照复印件、证件照等。

划重点: 一定要去你目标学部的官网下载最新一年的《募集要项》(Application Guideline),里面会清清楚楚地写明所有要求、截止日期和邮寄地址。每个学部的要求都可能不一样!比如,有些学部只接受网上提交,有些则要求必须国际邮寄纸质版。千万别搞错了!我当时定了个闹钟,每天检查一遍邮箱和官网,生怕错过任何更新。

申请前3-1个月:面试准备与最终冲刺

提交完所有材料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大概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面试通知的邮件。那一刻,感觉最终的Boss战要来了。

面试准备没有捷径,就是“模拟”。我把志望理由书里的每一句话都当成一个可能被提问的点,自己设想教授会怎么问,然后一遍遍地练习回答。我还找了三个在日本上学的前辈,付了点咨询费,请他们帮我做了三场模拟面试。他们提的问题非常尖锐,直接把我问到卡壳,但也正是这几场模拟,让我提前暴露了所有问题,在正式面试时才没有那么慌张。

那份要了命的“志望理由书”,到底怎么写?

如果说标化成绩是敲门砖,那志望理由书就是决定教授愿不愿意见你的“邀请函”。一份好的志望理由书,不是辞藻有多华丽,而是逻辑有多清晰,故事有多动人。

第一步:拒绝空洞,从一个“我”的故事开始

别再写“我从小就对日本文化感兴趣”这种烂大街的开头了!教授一天看几十份材料,早就审美疲劳了。你的开头必须抓住他的眼球。

我的切入点,是我高中参加过的一次关于“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的辩论赛。我当时是反方,论点是“全球化正在侵蚀文化多样性”。为了准备比赛,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就包括早稻田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写的关于日本“和魂洋才”思想变迁的论文。这篇论文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也让我第一次对“文化身份认同”这个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你看,这个开头就把几件事说清楚了:

  1. 你对这个专业领域的兴趣是怎么来的?(源于一次具体的辩论赛经历)

  2. 你为这个兴趣付出了什么努力?(查阅学术资料)

  3. 为什么是早稻田?(因为早大的教授在这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并且已经影响到了你)

这样一来,你的申请动机就变得非常具体、可信,而不是一句空泛的“我喜欢”。

第二步:深入研究,展现你和学校的“匹配度”

夸学校谁都会,但要夸到点子上。你需要让教授相信,你不是广撒网,而是非早稻田不可。

这就要求你去做大量的Research。具体怎么做?

  • 研究课程设置: 打开你目标学部的官网,把本科四年的课程列表(カリキュラム)仔細看一遍。挑出2-3门你最感兴趣的课程,并说明为什么。比如,我当时就写道:“我对贵学部开设的《比较政治体制论》这门课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不仅分析欧美国家的政治模式,还专门设有东亚政治的单元,这正是我希望深入研究的方向。”

  • 研究教授: 这是最能体现你诚意的地方。去学部的“教员介绍”页面,把你感兴趣方向的教授们的简历、研究方向、最近发表的论文都看一遍。在志望理由书里,可以点名提到某位教授。例如:“我拜读了山田太郎教授关于‘市民社会与公共政策’的著作,他提出的‘协商式治理’模型让我深受启发。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在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这句话一出来,教授就知道你是有备而来的。

  • 研究学校资源: 早稻田的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强大的校友网络(稻门会)、全球超过800所合作院校的交换留学项目、活跃的学生社团等等。你可以结合自己的规划,说明你会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比如,你想去国际组织工作,就可以提一下早大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实习项目。

第三步:清晰规划,告诉他们你的“未来蓝图”

大学不希望招一个对未来毫无想法的学生。你得向他们展示一个清晰的四年学习规划和毕业后的职业目标。

我的规划是这样的:

  • 大一、大二: 夯实基础。修完学部的核心课程,同时辅修一门二外(比如法语),并积极参加模拟联合国社团,锻炼公共演讲和辩论能力。

  • 大三: 深入研究。选择进入山田教授的研讨会(ゼミ),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方向。同时,申请赴欧洲的合作院校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以获得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 大四: 实践与深造。完成毕业论文,并利用学校的就业支持中心,寻找在NPO或国际机构的实习机会。毕业后,我计划申请欧美的顶尖大学,继续攻读国际关系或公共政策的硕士学位。

这份规划,既有学术上的追求,也有课外活动的参与,还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让教授觉得你是一个目标明确、执行力强的学生。

面试“死亡问答”,如何接招?

如果说文书是“纸上谈兵”,那面试就是“真枪实弹”。早大的面试一般是两位教授对你一个,时长15-20分钟。气氛通常比较严肃,教授们会顺着你的志望理由书和回答,进行“压力测试”,看你在压力下的逻辑和反应。

这里有几个我被问到,以及前辈们总结的经典“死亡问题”,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死亡问题一:“除了我们学校,你还申请了哪些学校?如果都合格了,你会选哪个?”

这是一个经典的忠诚度测试。千万别傻乎乎地说“我只申请了早稻田”,这听起来太假了。也别说你申请了东大、京大,然后犹豫不决。

我的回答策略:诚实 + 强调唯一性。

“教授您好,我确实也申请了庆应义塾大学的经济学部,因为我对日本顶尖私立大学的治学模式很感兴趣。但是,我之所以将早稻田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部作为我的第一志愿,是因为两个无法替代的理由。第一,贵学部的课程设置将政治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与我‘用经济学工具分析国际政治问题’的学术兴趣高度契合,这是纯粹的经济学部无法提供的。第二,我非常崇敬山田教授在XXX领域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与我的未来规划完美匹配。因此,如果能有幸同时获得录取,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早稻田。”

这个回答,既坦诚,又把选择的理由说得非常具体、有说服力,把皮球漂亮地踢了回去。

死亡问题二:“你认为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这题不是让你真的自我批判,而是考察你的自我认知和改进能力。说“我太追求完美”这种陈词滥调,等于没说。

我的回答策略:承认缺点 + 展示改进措施。

“我认为我一个需要改进的缺点是,有时在公众面前发言会比较紧张,尤其是在用非母语进行深度讨论时。为了克服这一点,我高三时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英语辩论社,并且每周强制自己至少进行一次主题演讲。虽然一开始经常会忘词、卡壳,但经过一年的锻炼,我现在已经能够更有条理、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希望进入大学后,能继续通过课堂发表和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这个回答的好处在于:1. 承认了一个真实的、但无伤大雅的缺点。2. 重点在于,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已经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去改进它,展示了你的主观能动性。3. 把这个缺点和未来的大学生活联系起来,显得很真诚。

死亡问题三:“你对我们学部有什么想问的吗?”

面试结尾的这个问题,是你的加分项,千万别说“没有了”!这会显得你对学校的研究不够深入,或者对这次面试机会不够珍视。

我的提问策略:提一个无法在官网上轻易找到答案的、有深度的问题。

我当时问的是:“我从募集要项中了解到,学部非常鼓励学生参与研讨会(ゼミ)的学习。我想请问教授,对于本科低年级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学部是否有提供一些机会,让我们能够提早接触到教授们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比如担任研究助理或者参与一些基础的数据整理工作?我希望能尽早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结合起来。”

这个问题,一方面表明你仔细阅读了学校的资料,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你强烈的求知欲和学术热情。教授听了,自然会对你留下一个“积极主动”的好印象。

申请这条路,真的挺孤独的。你会无数次怀疑自己,是不是EJU分数不够高,是不是托福还可以再刷一次,是不是志望理由书写得太平庸。

但请你一定相信,每一次在图书馆坐到深夜,每一次对着电脑修改文书改到抓狂,每一次紧张地开口练习口语,都是在为你未来的那张入场券,增加一点点分量。

别怕,这条路上有很多人和你一样在奔跑。等到你真的站在大隈讲堂前,看着银杏叶落下,你会由衷地感谢现在这个没有放弃的自己。

加油!我们在早稻田等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198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