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求职天花板,还得是这些专业

puppy

还在为选专业和未来找工作头秃吗?聊到留美求职,绕不开的就是身份和薪资这两座大山。咱们都知道,有些专业就是“版本答案”,毕业不仅是企业抢着要的香饽饽,搞定Sponsorship的几率也大得多。这篇文章就来给你盘一盘,现在留美求职真正的“天花板”到底是谁。我们不光会告诉你CS、金工、商业分析这些热门选手为什么稳坐王座,还会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从薪资待遇、H-1B批准率等角度,帮你分析如何规划才能稳稳捧上金饭碗。想知道你的专业有没有上榜,或者怎么才能弯道超车?快来看看吧!

本文食用指南
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但薪资和H-1B政策瞬息万变,请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
“天花板”专业不代表唯一出路,热爱和坚持同样重要,条条大路通罗马!
文章有点长,可以先马后看,或者直接跳到你感兴趣的专业部分。

去年毕业季,我朋友圈里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我的学弟Leo,CS硕士一毕业,手里攥着三个大厂Offer,纠结的不是“有没有工作”,而是“去谷歌还是去Meta”。还没入职,签字费加股票包,总包(Total Compensation)已经冲破了20万美金,羡煞旁人。他每天发愁的是湾区的房价和怎么选配自己的特斯拉。

另一边是我关系很好的朋友Amy,念的是艺术史。她学术能力超强,GPA接近满分,实习经历也都在顶尖博物馆。但毕业后,投了上百份简历,收到的面试寥寥无几。好不容易有个心仪的岗位,HR在电话里第一句就问:“Do you now or in the future require sponsorship for employment visa status?” Amy一回答“Yes”,电话那头就是一阵尴尬的沉默,然后就是那句我们留学生最怕听到的:“I'm sorry, we are unable to provide sponsorship at this time.”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扎心,又有点熟悉?

聊留美求职,身份(Sponsorship)和薪资,就像两座绕不开的大山。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远渡重洋来读书,谁不想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把学费挣回来,顺便实现一下人生理想?现实却是,你的专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在这场“求职游戏”里是简单模式还是地狱模式。

有些专业,就是留美求职的“版本答案”。毕业生是企业抢着要的香饽饽,不仅薪资高到离谱,公司为了留住你,办H-1B、办绿卡比你还着急。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现在留美求-职真正的“天花板”到底是谁。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 CS) - 永远的神,稳坐铁王座

如果说留美求职专业有鄙视链,那CS绝对是站在顶端俯视众生的那个。不管科技行业是风口还是寒冬,对优秀工程师的需求永远都在。从宇宙大厂到初创公司,从金融、医疗到零售、农业,哪个行业现在离得开软件和数据?

CS的优势太明显了。首先,它是STEM专业,毕业后有长达36个月的OPT,这意味着你有三次抽H-1B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中签的概率。这对于需要“身份”续命的我们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其次,需求量大,岗位多。软件工程师(SDE)、机器学习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网络安全专家、前端、后端、全栈……你能想到的岗位应有尽有。而且,CS的技能是硬通货,你的代码能力就是你最强的简历。

那么,CS专业的毕业生到底能赚多少钱?

咱们直接上数据。根据Levels.fyi网站(科技行业薪资的“照妖镜”)2024年的最新数据,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在谷歌(Google)能拿到L3级别,总包轻松达到19万到22万美金。这其中包括了大约12-14万美金的基本工资,剩下的由奖金和股票构成。在Meta,一个E3级别的新人,总包也在18-21万美金左右。即使不在这些头部大厂,一个普通软件工程师在美国的起薪中位数也普遍在10万美金以上。

我认识一个从国内普通一本转专业来美国读CS硕士的学长,他靠着在GitHub上坚持更新自己的项目,加上疯狂刷题,毕业后成功上岸亚马逊。第一年的总包就接近18万美金。他说:“虽然学的时候头发掉了一地,但看到工资单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了。”

再看看H-1B数据。根据美国劳工部2023财年的数据,提交H-1B申请最多的公司,清一色都是科技巨头。亚马逊(Amazon)是当之无愧的“H-1B抽签大户”,每年为上万名员工提供Sponsorship。紧随其后的是谷歌、微软(Microsoft)、Meta、苹果(Apple)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可以说,只要你能拿到这些公司的Offer,身份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

金融工程/量化金融 (MFE/Quant) - 华尔街的金领入场券

如果说CS是科技世界的王,那么金融工程(MFE)或量化金融(MSQF)就是金融世界的太子。这个专业是数学、计算机和金融的交叉学科,培养的是华尔街最顶尖的“矿工”——宽客(Quant)。他们的工作就是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算法,在金融市场里寻找赚钱的机会。

这个专业门槛极高,申请者通常都有着顶尖的数学、物理或计算机背景。像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Baruch College)的MFE项目,录取率常年低于5%,堪比藤校本科。

但回报也是惊人的。

一个顶尖MFE项目的毕业生,进入顶级对冲基金(Hedge Fund)或投行,起薪是什么水平?根据各大项目的就业报告和圈内信息,第一年总薪资达到30万到50万美金都属于正常操作。比如,像Citadel, Jane Street, Two Sigma这类顶尖量化基金,给应届毕业生的base salary(基本工资)可能在15-20万美金,但年终奖金(bonus)才是大头,常常是基本工资的一倍甚至数倍。

我认识一个伯克利MFE毕业的女生,她本科是国内顶尖大学的数学系。她形容MFE的课程就是“智商和体力的双重碾压”。但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了芝加哥的一家顶级高频交易公司。她说,她第一年的奖金就够在老家买一套房了。虽然工作压力巨大,每天十几个小时都盯着屏幕和数据,但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物质上的回报让她觉得非常刺激。

在H-1B方面,这些金融巨头也从不吝啬。因为他们知道,顶尖的Quant人才是全球稀缺资源,必须用最好的待遇和最稳妥的身份支持来留住他们。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传统投行,以及前面提到的那些对冲基金,都是H-1B申请的大户。他们不仅会帮你抽签,还会配备专业的律师团队,一路为你保驾护航,直至帮你申请绿卡。

当然,这条路很窄,只适合少数在数理和编程方面有极高天赋的同学。但一旦走通,前途确实是“钱”途无量。

商业分析 (Business Analytics, BA) - 数据时代的万金油

如果觉得CS太硬核,Quant太遥远,那么商业分析(BA)绝对是近年来最火的“中间路线”,是文商科同学转型的最佳跳板。

BA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用数据讲故事,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它不像CS那样要求你从零开始构建系统,也不像Quant那样需要高深的数学理论,但它要求你同时具备技术能力(比如SQL, Python, R, Tableau)和商业嗅觉(Business Acumen)。

几乎所有BA硕士项目都是STEM认证的,这意味着毕业后同样享受36个月的OPT,这对于求职的容错率大大提高。

BA毕业生的就业面非常广,堪称“万金油”。你可以去科技公司做数据分析师(Data Analyst)、产品分析师(Product Analyst),去咨询公司做咨询分析师,去金融公司做风险分析师,或者去快消、零售公司做市场分析师。基本上,任何需要用数据驱动决策的公司,都有BA毕业生的用武之地。

薪资方面,BA虽然不像CS和Quant那样起薪就“爆炸”,但也绝对是中上水平,而且成长空间很大。根据各大学校发布的2023年就业报告,比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MBAn项目,毕业生平均基本工资超过13万美金,签约奖金平均在2.5万美金左右。对于大部分排名不错的BA项目,毕业生起薪普遍在8万到11万美金之间,具体取决于地点和行业。

我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学妹本科是学市场营销的,感觉职业发展受限,就申请了南加州大学(USC)的BA项目。在校期间,她拼命补技术短板,学Python、学SQL,还做了一些课程项目来丰富简历。毕业后,她成功入职了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做信用风险分析师,起薪9万多美金。她说:“BA最棒的地方在于,它让我原本的商科背景没有被浪费,反而和新的数据技能结合起来,产生了1+1>2的效果。”

从H-1B数据来看,BA的Sponsorship机会也非常多。除了亚马逊、谷歌这种所有岗位都大量招人的科技公司,像德勤(Deloitte)、安永(EY)这样的咨询公司,以及Capital One、JPMorgan Chase这样的金融服务公司,每年都会为大量的分析师岗位提供Sponsorship。

如何规划才能稳稳捧上金饭碗?

看了这么多,你可能会想,如果我的专业不在这份“天花板”名单上,是不是就没希望了?

当然不是!专业只是给了你一个起点更高的平台,但最终决定你能否成功的,还是你的个人能力和规划。

如果你还没选专业,那恭喜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当成一份“避坑指南”,尽量往这些高需求、高回报的领域靠拢。

如果你已经在读,但专业比较“天坑”,也别慌,完全有机会“弯道超车”。你可以考虑辅修一个CS或者统计的Minor,或者在暑假去上一个Data Science的Bootcamp,疯狂补充硬核技能。我认识一个学心理学的同学,就是靠自学Python和SQL,在毕业后找到了一份用户体验研究(UX Research)方向的数据分析工作,薪水也很可观。

对于研究生申请者来说,选择一个STEM认证的硕士项目,几乎是你逆天改命的最佳途径。很多BA、信息系统管理(MIS)或者部分金融硕士项目,都对转专业背景的同学非常友好。

实习!实习!实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美国,一份有分量的实习经历,尤其是能拿到return offer的实习,比你简历上写再多课程项目都管用。很多大公司超过一半的全职岗位都给了之前的实习生。所以,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把找实习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最后,别忘了地理位置。你在哪里上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在哪里找到工作。想去科技大厂,那加州湾区、西雅图、纽约就是你的首选;想进军金融,那纽约、芝加哥就是你的战场。身处行业中心,你能接触到的招聘会、内推机会和校友资源,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说到底,选专业就像是选英雄联盟里的英雄,有些英雄天生就是版本之子,技能强,发育快,打团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英雄就没法玩。你的操作、你的意识、你对地图的理解,同样能让你carry全场。

专业给了你一个初始装备,但后面的路怎么走,是选择打野发育,还是积极游走gank,全看你自己。与其焦虑自己的专业是不是“天花板”,不如从现在开始,规划好自己的“技能树”,刷好每一个“小兵”和“野怪”(课程、项目、实习),总有一天,你也能拿到属于自己的“超神”战绩。

所以,别再头秃了,行动起来吧!你的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205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