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G5光环,UCL的魅力究竟在哪?

puppy

提到UCL,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G5”这个金字招牌?但说真的,当这个光环渐渐褪去后,UCL真正让人“上头”的,是那些更具体、更实在的体验。想象一下,下课拐个弯就是大英博物馆,周末随时能看场西区音乐剧,这种把整个伦敦市中心当成自己校园的感觉,真的太爽了!更别提它超级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你大胆跨界,去探索真正热爱的领域,而不是被专业框死。再加上身边全是来自世界各地有趣又优秀的同学,那种开放、多元的活力,或许才是UCL除了排名之外,最让人心动的魅力。

写在前面:关于UCL,你可能需要打破的几个滤镜
G5光环 vs 真实体验:排名是敲门砖,但决定你留学幸福感的,是每天的生活细节。这篇文章带你看看光环背后的UCL。
“没校园”的大学?:UCL没有围墙,它的校园就是伦敦最精华的核心区。这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咱们聊聊看。
学术压力与自由:UCL的课业绝不轻松,但它给了你极大的自由去探索兴趣。关键在于,你是否准备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伦敦的生活成本:地处市中心意味着便利,也意味着高昂的生活费。做好预算,才能在伦敦玩得开心、学得安心。

嘿,大家好,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收到UCL offer那天吗?我当时激动得差点把手机扔了,第一时间冲到客厅跟爸妈大喊:“我被G5录取了!” 那个金光闪闪的“G5”标签,在那一刻几乎就是我全部的骄傲。

但奇妙的是,当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真正站在高尔街(Gower Street)上,看着古老的主楼和行色匆匆、说着各种语言的同学时,那个所谓的“G5光环”突然就变得有点模糊了。它像是一张演唱会的门票,把你带进了场,但真正让你心跳加速、热泪盈眶的,永远是现场的音乐和氛围,而不是那张纸本身。

来了之后,跟不同专业的朋友聊天,我发现大家都有同感。UCL最让人“上头”的,从来不是那个排名,而是那些融入血液里的、具体到每一天的体验。所以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抛开那个响亮的头衔,UCL的魅力,究竟在哪?

你的校园,是整个伦敦市中心

UCL最常被“吐槽”的一点就是它“没有校园”。没错,它没有牛津剑桥那样连成片的学院草坪,没有美国大学那种清晰的边界。它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就散落在伦敦市中心的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区,和咖啡馆、书店、居民楼、写字楼交织在一起。

但住久了你就会发现,这哪是缺点,这简直是天大的福利!这意味着你的校园不是被围墙圈起来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整个伦敦最繁华、最有文化气息的心脏地带。

这是什么概念?举个最真实的例子。我上学期有节课在考古学院,下课后觉得有点累,想换个环境看书。我没有回图书馆,而是拐了个弯,步行不到5分钟,就把自己“扔”进了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的阅览室。身边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头顶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巨大穹顶,阳光洒下来,感觉连读文献都变得神圣起来。这种体验,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奢侈。

我们的主图书馆对面,就是耗资巨大刚刚翻新过的学生中心(Student Centre UCL),24小时开放,设施新到发光。而从学生中心出来,走几步就是大英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里面收藏着《大宪章》和莎士比亚手稿。我很多同学写论文的日常,就是在几个世界顶级图书馆之间无缝切换。根据最新的城市报告,伦敦拥有超过380家公共图书馆,而UCL的学生,就坐拥着其中最精华的部分。

周末的生活就更精彩了。想看音乐剧?从学校慢慢散步过去,15分钟就能到西区(West End)的剧院区,《悲惨世界》、《歌剧魅影》随时都能安排上。想逛街?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和牛津街就在附近。想找点吃的?SOHO区(也就是伦敦的中国城)里藏着数不清的宝藏餐厅。你不需要特意规划“进城”,因为你就生活在城里。整个伦敦,就是你的后花园和生活实验室。

学术自由:在这里,没人给你设限

如果说地理位置是UCL的“硬件”优势,那学术上的自由,就是它最吸引人的“软件”内核。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被专业框住,学计算机的好像就该和代码死磕,学经济的满脑子都是模型和数据。但在UCL,跨界才是常态。它鼓励你像个探险家一样,去探索知识的边界。

UCL有一个王牌本科学位叫BASc(Bachelor of Arts and Sciences),这个专业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同时选择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两个方向的课程。我认识一个读BASc的朋友,他的专业路径是“社会科学”与“健康与环境”,所以他的课表里既有城市规划、国际关系,也有公共卫生和环境科学。毕业后,他没有去传统的咨询或金融,而是加入了一个专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NGO,完美地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结合了起来。

就算你读的是传统专业,UCL的选课系统也给了你极大的灵活性。每个学院都会开放一定名额的“跨学院选修课”(interdepartmental modules)。我一个学电子工程的哥们儿,上学期就跑去选了一门哲学系的“逻辑学入门”,他说这门课让他写代码的思路都清晰了不少。还有一个学医的朋友,为了缓解压力,选了艺术史学院的“电影鉴赏”。

这种自由的底气,来源于UCL强大的综合实力。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UCL在教育学(IOE学院)和建筑与建成环境(The Bartlett学院)这两个领域,连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此外,它还有考古学、药剂学、心理学、地理学等10多个学科稳居全球前十。这意味着,无论你想跨到哪个领域,UCL都能为你提供世界顶级的教学资源。你不是在一个“理工强校”或“文科强校”里学习,你是在一个几乎所有领域都很强的大学里,自由地搭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世界地图,就在你的课堂和宿舍里

来留学前,我以为“国际化”只是个宣传口号。来了UCL才发现,这简直就是每天的呼吸和心跳。

官方数据可能会让你吓一跳:根据UCL最新的统计,学校有超过53%的学生来自英国以外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走在路上,前后左右很可能没有一个是英国人。你去做一个小组作业,五人小组,可能就来自五个不同的大洲。

我亲身经历过一个展示(Presentation)小组,组员一个来自尼日利亚,一个来自意大利,一个来自韩国,加上我一个中国人。我们第一次开会,光是确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线上会议时间,就因为时差问题来回拉扯了半天。讨论问题时,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对“截止日期”的理解都完全不同。

一开始真的有点痛苦,充满了文化冲击和沟通障碍。但当项目完成时,我发现自己学到的远不止课本上的知识。我学会了如何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高效协作,学会了倾听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学会了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这种“软实力”的提升,是你在一个相对单一文化环境里很难获得的。

除了课堂,UCL的学生会(Students' Union UCL)旗下有超过400个社团,从常规的体育、学术类社团,到各种国家文化社团、奇奇怪怪的兴趣小组(比如“炸鸡品鉴社”),应有尽有。每个学期初的社团招新日(Welcome Fair),整个主楼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像个小小的联合国。在这里,你能交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听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故事,你的视野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无限拓宽。

这种极致的多元化,塑造了UCL开放、包容甚至有点“离经叛道”的气质。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口音、肤色、信仰或者特立独行的想法而对你另眼相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又都是平等的。这种氛围,或许才是UCL除了学术声誉外,最宝贵的财富。

一张学位证之外,UCL还能给你什么?

当然,我们花那么多钱和时间来留学,未来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UCL在这方面,给你的也远不止一张漂亮的学位证。

背靠伦敦这个全球金融和创意中心,UCL的就业资源近水楼台。每年秋季,高盛、摩根士丹利、麦肯锡这些顶尖公司,都会直接在校园里开招聘宣讲会。我记得有一次,一场投资银行的分享会,地点就在我们教学楼楼下的阶梯教室,我穿着卫衣抱着电脑就去了,现场全是西装革履的招聘官和校友,那种感觉很奇妙,机会仿佛就在你身边。

根据英国权威的《High Fliers Research》发布的2023年毕业生市场报告,UCL是英国最受顶级雇主青睐的大学之一。学校的职业中心(UCL Careers)服务也做得非常到位,从修改简历、模拟面试到提供各种独家实习信息,几乎是“保姆级”的。他们还会定期举办各种行业洞察活动,请来在各行各业工作的校友分享经验。

UCL的校友网络也非常强大,从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到拍出《盗梦空间》的导演诺兰,再到Coldplay乐队的主唱,各行各业都有UCL人的身影。这意味着无论你未来想做什么,都很可能找到能为你引路的学长学姐。

更酷的是,UCL的创业氛围特别浓厚。学校有专门的创新与企业部门(UCL Innovation & Enterprise),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资金、导师和办公空间支持。学校的创业孵化器 The Hatchery 就在学生中心附近,走进去总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在热烈地讨论着改变世界的点子。在伦敦这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加上UCL提供的平台,只要你有想法、有行动力,一切皆有可能。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选校这件事,真的别只盯着排名看。

G5的头衔当然很好,它能让你在很多时候“赢在起跑线”。但真正决定你这几年过得值不值得、开不开心的,是那些更细微的东西——是下课后能步行去逛博物馆的惬意,是课堂上可以自由挑战权威的氛围,是深夜和你一起在图书馆奋斗的、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朋友,是伦敦这座城市带给你的无限灵感和可能性。

下次再有人问你UCL怎么样时,希望你除了说“它是G5”之外,还能告诉他一个让你眼睛发光的故事。因为那份独一无二的体验,才是留学生活中,真正无价的宝藏。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1972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