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求学,一半理想一半烟火气

puppy

没错,这里有我们追逐的理想,是中环闪亮的写字楼,是图书馆里不眠的夜晚。但别忘了,香港的另一半,是挤满人情味的烟火气呀!是叮叮车摇摇晃晃穿过街市,是茶餐厅里那杯冻奶茶的续命能量,是旺角夜晚闪烁的霓虹。这座城市,一半用来拼搏,一半用来生活。这篇文章,就是想和你聊聊,我们这些“港漂”是如何在这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温暖的。

“港漂”生存心态小贴士
别只泡图书馆,周末去爬个山、逛个离岛,香港的绿野仙踪会给你惊喜。
学几句简单的广东话,“唔该”和“多谢”挂嘴边,你会发现香港可爱很多。
八达通是你的神卡,但也是“花钱不眨眼”的魔鬼,记得定期检查消费记录。
接受这里的“小”,小小的房间,小小的店铺,学会断舍离,你会活得更轻松。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还记得上学期期末,我刚从港大图书馆的“赶due地狱”里爬出来,考完最后一门计量经济学,脑子已经是一团浆糊。走出考场,下午四点的阳光斜斜地打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整个人像是被按下了重启键。我没回宿舍,而是下意识地坐上了去往坚尼地城的叮叮车。摇摇晃晃地,看着窗外石塘咀的菜市场、海味店一点点掠过,那种从高度紧绷到彻底放松的瞬间,我突然就明白了来香港的意义。

在一家街角的茶餐厅,我点了一份菠萝油和一杯冻奶茶。黄油在温热的菠萝包里慢慢融化,冰块在杯子里撞出清脆的响声。那一刻,什么GPA,什么实习,什么未来规划,都暂时被我抛到了脑后。我看着邻桌阿叔悠闲地读着马报,听着老板用我听不太懂的广东话和伙计聊天,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我意识到,这就是香港的AB面。A面,是我们在中环、在金钟仰望的摩天大楼,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而B面,就是这杯冻奶茶,这份菠萝油,是这座城市最朴素、最真实的烟火气。我们来这里,不仅是为了追逐A面,更是为了学会享受B面。这篇文章,就是想和各位“港漂”小伙伴们聊聊,我们如何在这理想与烟火的交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理想的A面:我们为之奋斗的光

咱们当初为什么选择香港?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里都离不开“机遇”和“平台”这两个词。

这里的学术环境是真的顶尖。就拿最新的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来说,港大(HKU)冲到了全球第17位,中文大学(CUHK)和科技大学(HKUST)也稳稳地排在全球前50。能在这里读书,意味着你能接触到世界级的教授,参与到前沿的研究项目中。图书馆里通宵不灭的灯火,小组讨论时激烈的头脑风暴,这些都是我们学术理想的最好见证。我认识一位在科大读CS的朋友,他的导师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大牛,本科期间他就跟着团队在顶级会议上发表了论文。他说,在这里,只要你敢想敢做,资源和机会真的超乎想象。

走出校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是充满了诱惑。中环的甲级写字楼里,汇集了全球顶尖的投行、咨询公司和律所。每年毕业季,拿到那张宝贵的IANG签证(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目前允许毕业生无条件留港24个月),就意味着你有机会在这里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香港统计处的数据,2023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约在每月1.8万至2.5万港币,而金融、IT等热门行业的精英毕业生,拿到3万甚至4万以上的月薪也并不少见。这种“触手可及”的精英未来,是我们愿意在这里熬夜、挤地铁、面对高压竞争的强大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曾被这道光吸引。为了这份理想,我们背井离乡,学着用繁体字,努力适应全英文的授课环境,甚至在只有几平米的房间里,依然能规划出宏大的未来。这是我们选择的路,是香港最闪亮、最让人热血沸腾的一面。

烟火的B面:治愈我们灵魂的暖

但是,人不是机器,光靠理想是无法充满电的。当due-list压得你喘不过气,当求职邮件石沉大海,当孤独感在深夜袭来,真正能治愈我们的,恰恰是这座城市最接地气、最充满人情味的一面。

首先是“吃”,这是香港烟火气的灵魂。

忘掉那些人均上千的米其林餐厅吧,一个留学生的胃,是被茶餐厅、大排档和街头小吃喂饱的。一份40-60港币的常餐,有通粉、有炒蛋、有厚多士,还有一杯续命的奶茶,能瞬间抚慰你疲惫的身心。我还记得有一次在旺角,为了省钱,走进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点了一碗牛腩面。老板看我像个学生,默默地给我多加了一大勺牛腩,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靓仔,多吃点,读书辛苦。”那一刻,真的差点泪目。香港的美食,不只是味道,更是人情。从深水埗的猪润面,到铜锣湾街角的鸡蛋仔,再到长洲岛的大鱼蛋,每一种食物背后,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城市记忆。它们告诉你,无论多忙多累,都要好好吃饭。

其次是“行”,这是感受城市脉搏的方式。

在香港,我最爱的交通工具不是快捷的MTR,而是慢悠悠的叮叮车。花上3港币,就能从坚尼地城坐到筲箕湾,横穿整个港岛最繁华的地带。坐在上层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街景像电影一样一帧帧划过,北角的春秧街市人声鼎沸,湾仔的旧楼和新厦交错,中环的精英们步履匆匆……叮叮车就像一个移动的观察台,让你用最低的成本,阅读这座城市的变迁和故事。还有天星小轮,至今仍然是往返维港两岸最便宜的方式之一,单程不过5港币。当海风拂面,看着两岸的灯火璀璨,你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渺小了。

再者是“逛”,这是发现城市惊喜的角落。

别总是在商场里打转。香港的魅力,藏在那些纵横交错的街巷里。周末可以去深水埗,那里有淘不完的二手电子产品、布料和玩具,还有全香港最便宜的米其林推荐小吃。你也可以去油麻地的庙街,看看夜市的灯火,听听粤剧的唱腔,感受最市井的港风。如果你喜欢安静,可以去西贡、大澳这些离岛,看看渔村的宁静,吃一顿新鲜的海鲜。你知道吗?香港有超过40%的土地是郊野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像龙脊远足径,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市区远足径,从市区出发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当你站在山顶,一边是蔚蓝的大海,一边是密集的高楼,你会真正理解香港的奇妙之处。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体验,是我们对抗压力的“缓冲垫”。它们不断提醒我们,生活不只有奔跑,还有风景。

找到你的平衡点:在理想与烟火间跳舞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让你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做个二选一。恰恰相反,一个成熟的“港漂”,是懂得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让它们相互滋养。

我的一个学姐,是港大金融系的学霸,在中环一家顶级投行实习。她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每天的生活就是数据、报告和会议。但她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周六早上,她都会去旺角的花墟,给自己买一束鲜花。她说:“当我把花插在我在佐敦租的小小房间里时,我觉得,这个城市才真正有了我的印记。那束花提醒我,我不仅是一个实习生,我还是一个在认真生活的人。”

另一个朋友,在浸会大学读传媒,他爱上了香港的独立电影和乐队。课余时间,他不去挤那些热门的实习,而是去油麻地的百老汇电影中心看电影,去观塘的Hidden Agenda(现在叫This Town Needs)听live show。他说,这些文化体验,让他对香港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毕业后,他没有去大公司,而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个视频工作室,专门拍摄香港的本土文化故事,做得有声有色。

你看,理想和烟火气,从来不是对立的。在中环奋斗的你,完全可以在下班后,去中环街市买点菜,回家给自己做一顿饭;在图书馆赶论文的你,也可以在间隙,下楼买一个砵仔糕,给自己一点甜头。关键在于,你要有意识地去切换频道,去主动拥抱生活。

建立你的“支持系统”也同样重要。多交一些朋友,不仅仅是和你背景相似的内地同学。可以参加学校的社团,认识本地的同学;可以去参加一些语言交换活动,认识不同国家的朋友。当你的生活圈子变得多元,你会发现,你对这座城市的理解也会更加立体,你的孤独感也会大大减少。

最后,请允许自己“慢下来”。香港的节奏很快,但你不需要时刻都跟着它跑。找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做,就去海边坐着发发呆。或者找一家喜欢的咖啡馆,读一本和专业无关的书。允许自己有“浪费”时间的时候,这其实是在给你的精神充电。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刚来或者即将来香港的你:

别怕,这座城市可能看起来很高冷,但只要你愿意去探索,它的内里其实很温暖。

别急,慢慢来,给自己一点时间去适应,去犯错,去找到你和这座城市的相处方式。

很多年后,当我们回忆起在香港的这段日子,让我们骄傲的,可能不只是那份光鲜的履历,更是那些挤在叮叮车上看日落的傍晚,是那碗深夜里暖胃的云吞面,是和朋友在麦理浩径上挥洒的汗水。因为,是这些理想与烟火交织的瞬间,才构成了一个完整、鲜活、独一无二的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195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