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U学长揭秘:这所商科强校到底牛在哪

puppy

作为亲身经历过的学长,必须来跟你们唠唠!这里最大的不同就是告别了沉闷的大课,每节课都是小班seminar,想划水?根本不可能!教授会追着你互动,让你真正学会思考和表达。学校还“逼”着你去做实习,而且是100%保证,所以我们的简历在毕业前就已经超能打了。当然,地处市中心的黄金位置和强大的校友圈也是秘密武器。想知道更多关于课程、求职的独家干货,以及我是如何在这里脱胎换骨的吗?快来看看我的亲身分享吧!

SMU 入坑前必读(学长良心版)
告别大课划水:这里的课堂是Seminar模式,每班不超过45人,教授认识你,同学也认识你。想当个小透明?别想了,发言分数占比15%-20%,逼你开口,也逼你成长。
实习是硬指标:毕业前必须完成至少10周的实习,学校Dato' Kho Hui Meng职业发展中心(DKHMCC)会全程“保驾护航”,从改简历到模拟面试,合作企业超过3000家。毕业生的简历含金量超高。
地段就是王道:校园没有围墙,就在新加坡市中心。下楼就是地铁站,对面就是CBD。上课像上班,参加行业活动、去公司面试,都是分分钟的事。
校友圈不是传说:SMU的校友凝聚力极强。无论你是在找实习、求职还是创业,在LinkedIn上找到校友,发一封邮件,大概率都能收到热情回复。这层关系网,价值千金。

SMU学长揭秘:这所商科强校到底牛在哪

嗨,各位lxs.net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的野生学长Alex。现在是新加坡凌晨一点,我刚肝完一份case study的报告,突然想起来,几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也和你们一样,在无数个深夜里刷着留学论坛,对着一堆学校的排名和介绍,迷茫又焦虑。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参加了一个传统名校的线上Open Day。屏幕上,一位教授站在一个能容纳三百人的阶梯教室里,滔滔不绝。我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头,心里咯噔一下:在这里,我可能只是一个学号,一个沉默的分母。四年后,除了文凭,我能带走什么?这个念头让我背后一凉。

后来,我阴差阳错地了解到了新加坡管理大学(SMU)。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一位教授)竟然花了半小时和我聊我的兴趣爱好,以及我对一个商业案例的看法。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看见”了。最终,我选择了这所没有围墙、坐落在市中心的“奇葩”大学。事实证明,这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之一。今天,我就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跟你们掏心窝子地唠唠,SMU到底牛在哪,以及它如何把我从一个“小透明”彻底改造了。

想划水?不可能!这里的课堂会“逼”你说话

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理想中的大学课堂是什么样的?是教授在讲台上念PPT,你在下面昏昏欲睡,期末靠学长学姐的“祖传笔记”力挽狂澜?如果这是你的理想,那千万别来SMU,因为这里简直是“社恐地狱,社牛天堂”。

SMU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全校都采用小班制、研讨式(Seminar-style)教学。没有任何几百人的大课,每个班的人数都被严格控制在45人以下。根据学校官方数据,SMU的师生比大约是1:11,这意味着教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认识每一个学生。我大一的第一节课,教授拿着花名册,看着我们的脸,一个个点名,第二周他就能叫出全班所有人的名字。当时我就知道,这大学,没法混了。

课堂是什么样的呢?桌椅不是一排排对着黑板,而是围成一个U形或小组形式。教授更像一个主持人,抛出问题、引导讨论,而我们学生才是主角。每节课,你都必须提前阅读大量的材料(case study、学术论文等),因为课上随时会被cue到。比如我上过一节Marketing课,教授直接把我们分成两组,就“某品牌是否应该进入下沉市场”这个议题进行现场辩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观点找论据,反驳对方的漏洞。一节课下来,感觉脑细胞死了一半,但那种思维被点燃的感觉,真的太爽了。

最“要命”的是,课堂参与度(Class Participation)在SMU占总成绩的比重非常高,通常在15%-20%之间。这可不是签个到就行的,教授会拿着个小本本,记录谁发言了,发言质量如何。所以,你想整节课当个安静的美男子/美女子?对不起,你的GPA会很难看。这种“强制性”的互动,一开始确实让我这个习惯了被动听讲的中国学生压力山大。我逼着自己开口,从一开始的磕磕巴巴、观点幼稚,到后来能够清晰地、有逻辑地阐述自己的看法,甚至挑战教授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脱胎换骨。你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批判性思维、快速反应和公开表达的勇气。这些软技能,在后来的实习和工作中,比任何书本知识都重要。

毕业就失业?学校“逼”你做的实习让简历超能打

“毕业即失业”的焦虑,相信每个留学生都有。但在SMU,这种焦虑感会小很多。因为学校有一个硬性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至少10周的实习。这不是一个建议,而是毕业的必要条件。

你可能会说:“实习还不容易?自己找不就行了?”天真了!SMU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只是提要求,而是提供了一整套“保姆级”的求职支持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我们学校的“王牌机构”——Dato' Kho Hui Meng Career Centre(简称DKHMCC)。这个职业发展中心,简直武装到了牙齿。

从大一开始,他们就会“骚扰”你。各种职业规划讲座、简历修改工作坊、模拟面试……应有尽有。我记得我大二准备找第一份实习时,把简历初稿发给career coach,结果被批得体无完肤。Coach会逐字逐句地帮你修改,教你怎么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把一段平平无奇的经历写得闪闪发光。模拟面试更是真实到可怕,他们会请来合作公司的HR或行业高管来当面试官,结束后给你最直接的反馈。我第一次模拟面试,紧张到语无伦次,被面试官虐到怀疑人生,但也正是这次经历,让我在之后的真实面试中从容了很多。

学校的资源有多硬核?DKHMCC有一个专门的求职平台叫OnTRAC II,上面每天都更新着海量的实习和全职岗位,很多都是专门留给SMU学生的。根据官方数据,与SMU合作的企业超过3000家,覆盖了金融、咨询、科技、快消等所有主流行业。你想得到的顶级公司,比如高盛、摩根大通、麦肯锡、谷歌、宝洁、联合利华,都是学校的常客。

正因为有这样的强制要求和强大支持,SMU学生的就业数据一直非常亮眼。根据2023年新加坡联合毕业生就业调查(Joint Autonomous Universities Graduate Employment Survey),SMU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高达92.5%(指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平均起薪也达到了5100新币。很多同学还没毕业,就已经手握好几个全职offer了。我自己就做了两份实习,一份在一家4A广告公司,一份在一家互联网大厂的市场部。这两段经历不仅让我的简历变得非常充实,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提前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大大减少了毕业求职时的迷茫。

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当CBD成为你的后花园

很多大学都喜欢把自己建在风景优美的郊区,宁静致远。但SMU偏不,它直接把校园“塞”进了新加坡最繁华的市中心。我们的校园没有围墙,六大学院的教学楼散落在Bras Basah和Dhoby Ghaut一带,与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国家图书馆为邻。

这种“无边界校园”的体验非常奇妙。你可能刚在李光前商学院(Lee Kong Chian School of Business)上完一节金融课,出门过个马路,就能在福南(Funan)商场里吃一顿日式拉面。下午没课,可以步行去国家博物馆看个展,或者去国家图书馆查资料。校园周围环绕着三个地铁站(Bras Basah, Bencoolen, City Hall),交通便利到令人发指。

这种地理位置带来的最大优势,是与商业世界的无缝连接。从我们学校步行15分钟,或者坐一站地铁,就能到达新加坡的中央商务区(CBD)——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去实习面试极其方便。当其他学校的同学还在计算路上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候,我们可能刚下课,换身衣服就能从容地走进写字楼。意味着参加行业活动是家常便饭。很多公司、商会举办的讲座、社交活动都在市中心,我们上完课就能直接过去,拓展人脉,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位在瑞银(UBS)工作的校友组织了一个小型的分享会,地点就在他们公司。我下课后直接走过去,听完分享,还能在办公室的窗边俯瞰整个滨海湾的夜景。那一刻,你会觉得,那个光鲜亮丽的职业世界,离你如此之近。

这种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你每天穿梭在西装革履的白领中间,看着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你会不自觉地被那种快节奏、专业化的氛围所感染,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清晰的规划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整个城市都成了我们的实践课堂。

超强校友圈:毕业后最宝贵的“隐形资产”

如果说互动式课堂和强制实习是SMU给你的“硬装备”,那强大的校友网络就是你的“软实力”和“后备军”。SMU建校时间不长(成立于2000年),但正因为“年轻”,加上小班教学带来的紧密联系,校友之间的凝聚力非常强。

这种凝聚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在SMU,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在LinkedIn上看到心仪公司有SMU的校友,就大胆地发一封私信或InMail。只要你礼貌、真诚地介绍自己,说明来意(比如想咨询一下行业情况、了解一下公司文化、或者请对方帮忙内推),十有八九都能收到回复。

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当时我想申请一份咨询公司的实习,但对这个行业知之甚少。我在LinkedIn上找到了一个在该公司工作的SMU学姐,鼓起勇气给她发了条消息。没想到,学姐半天之内就回复了,不仅热情地回答了我所有问题,还主动提出可以花20分钟跟我通个电话,给我讲讲面试的注意事项。最后,她还帮我把简历递给了HR。虽然那次我最终没能拿到offer,但学姐的无私帮助让我感动至今,也让我深刻体会到SMU Family的温暖。

学校的校友事务办公室也会定期组织各种活动,比如行业分享会、返校日、海外校友聚会等,把毕业的和在校的“SMU-ers”连接在一起。很多成功的校友会以导师(Mentor)的身份回到学校,参与SMU Alumni Mentoring Programme,一对一地指导在校生。这种传承,让SMU的资源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根据最新数据,SMU的全球校友网络已经超过3万人。这些人脉,在你求职、换工作、甚至创业的每个阶段,都可能成为你最宝贵的资源。它就像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让你在闯荡世界的路上,知道背后总有一群人愿意拉你一把。

不止于课堂:SMU-X让你像真正上班一样做项目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SMU还有一个王牌项目,叫SMU-X。这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课程,简单来说,就是把课堂搬进真实的企业。学生们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为真实的公司、非营利组织甚至政府机构,解决它们面临的真实问题。

我选修过一门SMU-X的课程,合作方是一家希望拓展年轻人市场的本地银行。我们一个五人小组,就扮演了外部咨询顾问的角色。在整个学期里,我们和银行的项目负责人开了无数次会,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用户访谈,分析数据,头脑风暴,最后提交了一份完整的营销方案。期末展示(Final Presentation)的时候,来的不是教授,而是银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那种压力和真实感,和普通课程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这个过程非常辛苦,经常为了一个方案熬到深夜,组员之间也难免有争执。但完成后,你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学分,更是一段可以写进简历的、含金量极高的项目经历。你学会了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如何管理项目进度,这些都是在职场中至关重要的能力。毫不夸张地说,一门SMU-X课程,胜过你看十本教科书。

好了,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希望能帮你们更真实地了解这所学校。

所以,如果你问我,SMU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学生?

它不适合那些只想安安稳稳拿个文凭,喜欢在人群中保持匿名的同学。这里没有给你“躺平”的空间,甚至有点“卷”。

但如果你渴望被挑战,不想做被动知识的接收者;如果你想在毕业前就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一张能打的简历;如果你不害怕表达自己,甚至享受思维碰撞的火花;如果你希望你的大学四年,是与整个城市、整个商业世界互动的四年……

那么,SMU也许就是你的答案。

别光听我这个学长在这里“王婆卖瓜”。去LinkedIn上找几个你感兴趣专业的学长学姐,主动和他们聊一聊,听听他们的真实感受。最重要的,问问你自己,四年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毕业生?想清楚这个问题,你的选择自然就清晰了。祝你们好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35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