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申请季心态调整小贴士 |
|---|
| 拒绝精神内耗:你的背景无法改变,但你的文书、作品集和面试表现可以。把焦虑转化为行动,多改一版PS,远比多刷半小时论坛有用。 |
| 信息差就是优势:别只看官网,多去领英上找找在读的学长学姐,礼貌地发个消息问问情况。他们的一句话,可能比中介的万字报告还管用。 |
| 你是“买家”,不是“乞讨者”:记住,申请是双向选择。你是在寻找一个最适合你发展的平台,而不是在乞求一个名额。这个心态会让你在写文书和面试时自信得多。 |
| 玄学时间:把梦校的Logo设成手机壁纸,每天默念三遍“Offer会有的”。信不信由你,反正我干了! |
速来沾喜气!香港城大传媒Offer到了
凌晨三点,我第N次从梦中惊醒,抓起枕边的手机,熟练地解锁、点开邮箱App,一气呵成。屏幕的冷光照亮我焦虑的脸,收件箱里除了几封订阅的折扣邮件,依旧空空如也。叹了口气,把手机丢回床头,翻个身,却再也睡不着了。
这个场景,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感同身受?申请季,就像一场漫长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天的心情都像在坐过山车,一会儿因为论坛上某个大神拿到Offer而羡慕,一会儿又因为自己的邮箱毫无动静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那种感觉,就像在漆黑的隧道里独行,不知道还要走多久才能看到光。
但是,朋友们,我想告诉你,隧道真的有尽头!就在上周二的下午,我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一声清脆的“叮咚”邮件提示音,让我瞬间心跳漏了半拍。发件人是“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邮件标题是“Offer of Admission”。
我的手颤抖着点开邮件,当“Congratulations!”那个大大的单词映入眼帘时,我感觉整个世界的噪音都消失了。我,一个背景普通的“双非”选手,真的拿到了我梦校——香港城市大学传媒专业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几个月的焦虑和不安,瞬间被巨大的喜悦冲刷得一干二净。
所以今天,我不是来凡尔赛的,我是来给大家派送“好运符”的!我想把这份滚烫的喜气和我的全部申请经验分享出来,给还在隧道里摸索的你一盏灯、一点光。希望能帮你驱散迷茫,给你注入一剂强心针。来,深呼吸,我的故事开始了。
我的背景:别让“双非”标签困住你
在分享干货之前,先自报家门,给大家一个参考坐标。
本科院校:国内某双非一本,新闻传播专业
均分:86.5/100
雅思:7.0 (小分:听力7.5, 阅读8.0, 写作6.5, 口语6.5)
实习经历:一段在地方电视台的打杂实习,一段在新媒体公司的内容运营实习
奖项: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国家级大奖,只有几个校级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干部”之类的安慰奖。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这个背景平平无奇,甚至有点“素人”?没错,我就是申请大军里最普通的那一类人。我没有985/211的光环,均分不算顶尖,雅思写作和口语也只是刚刚达标。在申请初期,我最大的心魔就是“双非”这个标签。我总觉得,招生官看到我的本科院校,可能就会直接把我丢进“回收站”。
但后来我明白了,学校背景是你无法改变的过去,而申请材料,才是你能掌控的现在和未来。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你来自哪里,而是你做了什么,你有什么潜力,你能为他们的项目带来什么。想通了这一点,我把所有的精力都从自怨自艾转向了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把一个普通的自己,包装成他们想要的人。
我的申请时间线:步步为营,不做赶线的“气氛组”
港校申请,尤其是热门的传媒专业,就是一个字:快!很多专业都是滚动录取(Rolling Basis),名额录一个少一个。所以,早申请的优势巨大。下面是我精确到月的备战时间表,强烈建议大家参考,千万别拖到最后一刻。
【去年4月-6月:决策与信息搜集】
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方向。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读研?为什么选择香港?为什么是传媒?想清楚之后,我开始疯狂搜集信息。我把港前五所有传媒相关的专业都拉了一个Excel表格,详细对比了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申请要求和往年录取数据。香港城大的传媒专业为什么吸引我?数据说话最有力:根据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城大的“传播与媒体研究”学科位列全球第20位,亚洲第二,香港第一。看到这个排名,我的DNA动了!这不就是我想要的顶尖平台吗?我还特别去看了官网的师资介绍,发现有很多业界大牛和拥有国际背景的学者,比如研究计算传播学的祝建华(Jonathan Zhu)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正是我感兴趣的。
【去年7月-8月:攻克雅思 & 实习收尾】
我的英语基础一般,所以留了整整两个月全职备考雅思。城大传媒大部分专业要求总分6.5,但我知道,对于申请热门专业的双非学生来说,语言成绩越高越好。我把目标定在了7.0。那两个月,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做剑桥真题、练口语、背单词。最终首考就拿到了7.0,虽然小分不算完美,但也够用了。同时,我也在做第二段新媒体实习的收尾工作,有意识地整理实习期间的成果,比如我独立运营的账号数据报告、写的爆款文案等,这些都成了后来作品集的重要素材。
【去年9月-10月:文书打磨 & 寻找推荐人】
这是整个申请季最核心、也最痛苦的阶段。我的个人陈述(PS)前后改了不下十稿。具体怎么写,我后面会详细说。同时,我联系了两位大学期间关系比较好的专业课老师,一位是我的毕业论文导师,另一位是教我新媒体课程的系主任。我提前给老师们发了我的简历、PS初稿和成绩单,并约了时间当面沟通我的申请想法,而不是简单地发一封邮件了事。这不仅是对老师的尊重,也能帮助他们写出更有针对性、更具真情实感的推荐信。
【去年11月初:递交申请】
城大的网申系统通常在10月底到11月初开放。我赶在开放的第一周就递交了所有材料。为什么这么急?因为滚动录取,越早递交,你的材料就越早被审阅,拿到面试和录取的机会就越大。我身边有个同学,条件比我好,但拖到截止日期前才交,结果等了四个月最后只等来了拒信。所以,请记住:Deadline是给别人准备的,你要做第一个冲线的人!
【今年1月-2月:准备面试】
递交申请后就是漫长的等待。1月中旬,我收到了城大的面试邀请邮件,当时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面试形式是线上的小组面试(Group Interview)。我花了两周时间准备,把所有能想到的问题都准备了答案,还找了同学进行模拟面试。
【今年3月底:收获Offer】
面试后又是一个多月的煎熬等待。直到3月底,那封决定命运的邮件终于来了。从准备到拿到Offer,整整一年。每一步都算数。
文书构思:如何让你的PS在几百份申请中脱颖而出?
对于我们双非学生来说,文书(PS)是唯一能让我们和名校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武器。一份平庸的PS只会让招生官确认你“背景普通”的刻板印象,而一份出彩的PS则能让他拍案叫绝,觉得你就是他们要找的人。我的PS核心思路是:讲一个好故事,一个关于“我为什么非你不可”的故事。
第一步:拒绝模板,打造一个“钩子”开头。
千万不要再用“I am writing to express my strong interest in...”这种烂大街的开头了。招生官一天看上百份文书,早就审美疲劳了。我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在地方电视台实习时,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将长达一小时的新闻素材,剪辑成社交媒体上15秒的短视频。起初我认为这是对新闻专业性的降维打击,直到我负责的一条关于本地非遗手艺人的短视频获得了20万次播放和上千条评论。那一刻我意识到,传播的介质在变,但连接人与故事的核心没有变。我想深入研究的,正是这种新旧媒体生态下的融合与碰撞。”
这个开头,用一个具体的场景和个人感悟,直接引出了我对新媒体传播的兴趣和思考,而不是空喊口号。
第二步:用STAR法则,把经历讲成故事。
在描述实习和项目经历时,很多人只会罗列自己做了什么,比如“我负责运营官方微博账号”。这毫无吸引力。你需要用STAR法则(Situation情境, Task任务, Action行动, Result结果)来包装你的经历。
比如,我在新媒体公司的实习,我是这样写的:
(S)情境:公司运营的美妆类账号粉丝增长停滞,互动率低。
(T)任务:我的任务是在一个月内提升账号的互动数据。
(A)行动:我没有沿用旧的内容模式,而是分析了后台数据,发现用户对“成分党”内容有高偏好。于是我策划了“一周一成分”的科普系列图文,并与3位小KOL合作进行内容共创。
(R)结果:该系列内容使账号当月平均互动率提升了40%,并成功涨粉5000人。这个经历让我确认了数据驱动内容创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我想在城大的《受众分析》课程中深入学习的。
看到没?这样写,不仅具体生动,还顺便引出了你对学校课程的了解,一举两得。
第三步:精准“示爱”,告诉学校为什么是它。
“Why School”这部分是最能体现你诚意的地方。不要只说“贵校声誉卓著”这种废话。你需要具体到课程、教授和研究方向。我在PS里明确提到了我想选修COM项目的《数字媒体传播》和《新媒体与社会》这两门课,因为它们的课程大纲与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成为一名数字策略分析师——高度契合。我还提到了上文说过的祝建华教授,并简单说了一下我对他关于“信息茧房”研究的理解。这表明你真的做足了功课,不是海投。
面试化解术:当“死亡问题”迎面而来
收到城大传播与新媒体(MACNM)专业的面试通知后,我既兴奋又紧张。面试是3人一组,由两位教授面试,全程英文,大约20分钟。
我们的面试流程是:1分钟自我介绍 -> 教授根据你的材料提问 -> 小组讨论一个话题。自我介绍和个人提问环节都比较常规,真正的考验在小组讨论和之后的追问环节。
我遇到了两个至今都心有余悸的“死亡问题”,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应对思路。
死亡问题一:“我们注意到你的本科院校并非顶尖大学。你认为相比于那些来自清华、北大的申请者,你的优势在哪里?”
这个问题非常直接,甚至有点冒犯。但你绝对不能慌,更不能表现出不自信。我的回答策略是“承认-转化-聚焦”。
我的回答:“Thank you for the question. I admit that my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may not have the same reputation as top universities. However, this background has motivated me to be more proactive in seeking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For instance, my internship at the new media company was a position I won against over 50 other candidates, many from top-tier schools. There, I independently managed a project that resulted in a 40% increase in user engagement. I believe my hands-on experience in the fast-paced digital media environment and my proven ability to deliver results are my greatest strengths. I am a doer, not just a learner.” (感谢提问。我承认我的本科院校可能没有顶尖大学那样的声誉。然而,这个背景反而激励我更积极地在课堂外寻找实践机会。例如,我在新媒体公司的实习,是从5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其中不乏名校学生。在那里,我独立负责的项目使户互动率提升了40%。我相信我在快节奏数字媒体环境中的实战经验和被验证过的交付结果的能力,是我最大的优势。我是一个实践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
这个回答,先是坦然承认背景的不足,然后迅速将劣势转化为“我更积极、更务实”的优势,并用实习数据作为强有力的证据,最后用“I am a doer”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
死亡问题二(小组讨论后追问):“在刚才的讨论中,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与你完全相反的观点,你现在是否仍然坚持你的看法?为什么?”
当时我们讨论的话题是“TikTok是否应该为青少年内容设立更严格的审查制度”。我的观点是应该,而另一位同学的观点是这会扼杀创造力。教授的这个问题,是在考验你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的回答:“I appreciate the insightful perspective from my teammate, which made me consider the issue from a different angle. While I still believe that stronger regulation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minors, I now understand that a one-size-fits-all censorship approach could indeed stifle creativity. Perhaps a more nuanced solution is needed. For example, implementing a more sophisticated AI-powered age-gat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a community-led content rating mechanism, could strike a better balance. This is a complex issue with no easy answer, and I think our discussio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我很欣赏我队友富有洞察力的观点,这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了这个问题。虽然我仍然认为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更强的监管是必要的,但现在我理解了‘一刀切’的审查方式确实可能会扼杀创造力。也许需要一个更精细的解决方案。例如,实施一个更复杂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年龄验证系统,并结合社区主导的内容分级机制,可能会达到更好的平衡。这是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复杂问题,我认为我们的讨论正突显了多方合作的重要性。)
这个回答的关键在于,不要为了显得自己“坚定”而全盘否定对方。先肯定对方观点的价值,展现你的包容和倾听能力。然后,在坚持自己核心立场(需要监管)的基础上,吸收对方的观点,提出一个更完善、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展现的不仅是思辨能力,更是未来在学术和职场中都至关重要的协作精神。
作品集准备:不求全能,但求惊艳
城大传媒很多专业不强制要求作品集,但它绝对是一个超级加分项。我的作品集包含四个部分,放在一个用Wix搭建的简单的个人网站上。
1. 视频作品:一部3分钟的纪实短片,是我在校期间拍摄的关于一个坚持用传统手艺做风筝的老爷爷的故事。这部片子技术上很粗糙,但我为它写了一段详细的创作阐述,说明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这一主题。重点是展现你的思考,而不是炫技。
2. 写作样本:一篇发表在校报上的深度报道,关于校园外卖包装浪费问题的调查。另一篇是我的课程论文,分析了某个热门综艺节目的叙事策略。这展示了我的新闻写作能力和学术分析能力。
3. 新媒体作品:就是我实习时做的那个“一周一成分”系列图文的长图版,附上了后台数据截图和我的复盘总结。这是我整个作品集里最“硬核”的部分,直接展示了我的实战成果。
4. 摄影作品:一组10张的人文纪实照片。这个纯属个人爱好,但也能侧面反映我的审美和观察力。
记住,作品集不是你所有作品的堆砌,而是你最精华能力的展示。每一份作品都要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讲清楚它的背景、你的角色和你从中想表达什么。让作品自己说话。
写到这里,好像把我这大半年的心路历程都掏空了。从最初的迷茫,到中间的挣扎,再到最后的狂喜,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也无比值得。
如果你也是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人,也在为申请季的种种不确定性而焦虑,请千万不要放弃。
别再盯着你的学校title自怨自艾了,把时间花在打磨你的故事上。招生官想录取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GPA数字或是一个校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潜力的灵魂。你的每一次实习、每一个课程项目、每一次独特的思考,都是你故事里闪闪发光的素材。
现在,去打开那个让你头疼的PS文档,再改一稿吧。去把你的作品集整理得再漂亮一点吧。去预约一个口语外教,再多练一个小时吧。
相信我,当你把能做的一切都做到极致时,好运一定会自己找上门来。现在,快来评论区沾沾我的喜气,然后带着这份攻略,去拿下你自己的梦校Offer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