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长划重点:港大EEE生存核心法则 |
|---|
1. 时间管理是王道:Workload是真实存在的,但并非不可战胜。Google Calendar、Notion用起来,把每个ddl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2. 选课决定80%的体验:选课前务必找师兄师姐打听,或者去学生论坛潜水。一个好的教授和课程,能让你事半功倍。 3. 别单打独斗:无论是小组项目还是复习备考,找到靠谱的“战友”至关重要。你们将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4. 提前规划求职:无论留港还是回内地,战线都比你想象得长。尤其是想回内地的同学,秋招在你刚开学时就已经打响了! |
还记得收到港大EEE(电机电子工程学系)那封金灿灿的offer邮件时,我正在地铁上。周围人声嘈杂,我却感觉世界瞬间安静了,心脏砰砰直跳。那种感觉,就像是辛苦攀登了很久,终于看到了山顶的曙光。但这份喜悦没持续多久,就被另一种情绪取代了——焦虑。
我开始疯狂地在网上搜索关于这个项目的一切。“港大EEE,地表最强workload?”“劝退!慎入!”“头发还在吗?”……看着这些帖子,我手里的offer仿佛瞬间变得滚烫。那个夜晚,我几乎没睡着,脑子里全是代码、公式和无尽的due。我到底做了个什么决定?我能顺利毕业吗?
一年后的现在,我坐在香港中环的咖啡馆里,码下这些文字。我想告诉所有和当时的我一样,既期待又迷茫的你:别慌,那条路我走过来了,而且走得还算稳。所以,泡杯咖啡,听学长给你好好唠唠,在港大读王牌EEE硕士,究竟是种什么体验。
传说中的Workload,真有那么“爆炸”吗?
咱们先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问题:Workload。网上那些“学到头秃”的传言,是真的吗?
嗯……是真的。但也不完全像传说中那么恐怖。
港大的MSc in EEE项目,要求在一年内修满60个学分,也就是10门课。这听起来似乎还好,但你要知道,港大的一个学期只有短短13周。这意味着,你平均每学期要应付4-5门高强度的专业课,每门课都伴随着作业(assignments)、项目(projects)、期中考(midterm)和期末考(final)。
给你描绘一个典型的“地狱周”场景吧。周一,交上机器学习课的Project Proposal;周二,数字信号处理课有一次小测;周三晚上,通信网络的Project要进行中期展示;周四,电力系统的50页全英文reading要读完,因为周五课上要讨论;周末?别想了,还有两个group project等着你开会呢。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写照。
根据我自己的不完全统计,在学期中,平均每周花在课业上的时间(除了上课)大约在40-50个小时。这意味着,你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基本所有时间都在学习。港大的图书馆,尤其是庄月明物理楼(CYM Physics Building)旁边的那个,凌晨两三点依旧灯火通明,你会发现自己永远不是最拼的那一个。
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喘息之机。这种高压环境,其实是在逼你学会最高效的时间管理。你必须在开学第一周就拿到所有课程的Syllabus(教学大纲),然后用日历工具把所有deadline都标记出来。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在一个学期后,能把时间规划精确到小时。这种被“压榨”出来的能力,在你日后工作中会受益无穷。
所以,Workload确实“爆炸”,但它更像一个压力阀,把你变成一个更抗压、更高效的人。只要你不拖延,紧跟节奏,顺利毕业完全没问题,甚至还能挤出时间去西贡吃个海鲜,去太平山顶看个夜景。
选课的艺术:一半天堂,一半“深渊”
如果说时间管理决定了你的下限,那么选课,则直接决定了你这一年体验的上限。
选对了课,你会感觉每天都在吸收知识的甘露,项目做得有成就感,教授和蔼可亲,给分还好。选错了课,那可能就是每周听天书,项目不知所云,教授神龙见首不见尾,最后GPA惨不忍睹。这里,我必须给你一些掏心窝子的建议。
EEE系内部有几个方向,比如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电力工程(Power Engineering)、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等。每个方向都有一些“宝藏神课”和需要谨慎选择的“天坑”。
【宝藏课强力推荐】
1. ELEC7079: Advanced Topics in Machine Learning 这门课绝对是CS方向同学的必争之地。授课的教授是业界大牛,不仅理论讲得透彻,而且非常注重实践。课程项目通常是复现一篇顶会论文,或者参加一个Kaggle比赛。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当你跑出结果的那一刻,成就感爆棚。简历上有了这个项目,面试国内大厂的算法岗时,简直是横着走。这门课每年都爆满,选课基本靠抢,手速要快!
2. ELEC6065: Digital Communications 如果你想去华为、中兴这类通信巨头,这门课就是你的“敲门砖”。内容非常硬核,从信道编码到调制解调,都是通信领域最核心的知识。教授讲课逻辑清晰,会把非常复杂的数学公式讲得相对易懂。考试虽然难,但学到的东西是实打实的。据说,面试华为时,面试官看到你成绩单上有这门课且分数不错,都会高看你一眼。
3. ELEC6008: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对于想从事芯片设计的同学,这门课不容错过。它会带你从最基础的CMOS原理讲起,到最后用Cadence等EDA工具亲手设计一个小的电路模块。Lab的部分非常锻炼动手能力,虽然熬夜画版图是家常便饭,但当你看到自己设计的电路成功跑通仿真时,那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香港科学园(Science Park)里有不少IC design house,这门课的知识能让你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这些课,请三思而后行】
(为了保护教授,这里隐去具体课程号,只做特征描述)
1. 某门名字很高大上的理论课: 这类课程通常标题里带着“Advanced Theory of XXX”之类的字眼。授课老师可能是学术界的泰斗,但课程内容极其抽象,充满了复杂的数学推导,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全是公式,你却不知道这东西能用来干嘛。考试方式可能就是几道证明题,对找工作几乎没有直接帮助,而且给分普遍不高,是GPA的“隐形杀手”。
2. 某门技术栈过于陈旧的编程课: 有的课程可能十几年教学内容都没更新,还在用一些业界早已淘汰的技术或编程语言。你花大量时间学的东西,在求职时却发现毫无用武之地。在选课前,一定要去打听这门课用的技术栈是否还主流。
选课小TIPS:开学前的选课周,是信息战的关键时期。多去内地学生常用的论坛(如一亩三分地)或者微信群里问问往届的学长学姐,他们的一句话,可能就能帮你避开一个大坑。
神级教授的课,如何从“听天书”到“跟上车”?
港大的教授,很多都是IEEE Fellow级别的“扫地僧”。能听他们讲课,本身就是一种荣幸。但挑战也随之而来:他们的语速可能很快,思维跳跃,讲的内容深度也远超本科阶段。
一开始,我也经历过坐在教室里“我是谁?我在哪?”的灵魂拷问。后来我发现,跟上这些神级教授的节奏,是有方法的。
第一,永远不要裸听。教授通常会提前把课件(slides)和阅读材料上传到Moodle(港大的教学系统)。花一两个小时预习,哪怕只是把课件翻一遍,大致了解这节课要讲什么,效果会天差地别。你会从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一个带着问题去听课的参与者。
第二,勇敢地去坐第一排。这不仅仅是为了听得更清楚,更是一种心理暗示。坐在前排,你很难开小差,会更专注于课堂。而且,你离教授近,更容易进行眼神交流,他也能感受到你的认真。课后提问也更方便。
第三,把Office Hour当成你的免费“私教课”。每个教授每周都会有固定的Office Hour。我曾经为一个傅里叶变换的细节纠结了两天,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鼓起勇气去了教授的办公室,他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在纸上画了几个图,就让我茅塞顿开。那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与高手交流是多么高效的学习方式。别怕自己的问题“太幼稚”,教授们都很乐意解答。
小组项目求生指南:如何避开“猪队友”,高效合作?
在港大EEE,你几乎一半的课程都会有小组项目。这意味着,你的队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分数和心情。
组队的第一原则:靠谱比大腿更重要。一个能力超群但毫无责任感的“大神”,远不如一个能力中等但踏实肯干的队友。怎么判断谁靠谱?开学初的几周,多观察。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课后主动讨论的,通常都比较积极。你可以主动上前交流,聊聊课程,看看彼此是否合拍。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经典”的自由骑士(free-rider)。我们小组一个五人的项目,那位同学从头到尾只在群里说过“收到”“好的”,直到最终提交前一天,他负责的部分还是一片空白。最后我们四个人熬了一个通宵才把他的烂摊子补上。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在项目开始时,就必须建立清晰的规则。
一个高效的小组,通常会这样做:
- 开一次启动会议(Kick-off Meeting):明确分工,每个人负责什么,截止时间是什么,都白纸黑字写下来。可以使用Trello、Notion等协作工具来追踪进度。
- 定期的短会(Weekly Sync-up):每周花15-20分钟,快速同步一下各自的进展、遇到的问题,确保大家都在正确的轨道上。
- 建立沟通机制:如果有人进度落后,或者对分工有异议,要及时提出来。憋在心里只会让问题恶化。如果沟通无效,不要犹豫,尽早向TA(助教)或教授反映情况。
好的团队合作,不仅能让你拿到高分,更能让你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毕业后,我们那个曾经一起熬夜debug的小组,至今还保持着联系,成为了彼此在职场上互相支持的好朋友。
走出象牙塔:在香港和内地找工作的真实体验
一年的学习生涯飞快,转眼就要面临找工作这个终极问题。港大EEE的牌子,到底好不好用?
先说在香港:
香港的机会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金融科技(FinTech)、通信、半导体和政府机构。很多国际投行和银行,比如汇丰、摩根士丹利,都在招聘懂技术的IT管培生,港大的背景非常有优势。像PCCW、HKT这样的本地电信运营商,也是EEE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另外,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里有很多初创公司和半导体企业。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2023年工程及科技相关职位的毕业生起薪中位数大约在每月22,000至28,000港币,对于有硕士学位的优秀毕业生,拿到30,000港币以上也是很常见的。
最大的优势是IANG签证。毕业后,你可以无条件获得一年的留港工作签证,给你充足的时间找工作。挑战则是语言和文化,虽然工作中英语是主流,但生活中如果能懂一些粤语,会更方便融入。另外,香港的就业市场相对内地来说,规模较小,竞争也相当激烈。
再说回内地:
港大的金字招牌,在内地求职市场,尤其是头部大厂眼中,是绝对加分的。港大常年位居QS世界大学排名前30(2024年排名为26),这个排名本身就是一块硬招牌。HR会默认你具备了优秀的英语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强大的学习能力。
但你需要注意的是时间线!内地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的秋招,从每年的7、8月份就开始了。这意味着,你人还没到香港,就应该开始准备简历、刷笔试题了。等到10月份你被期中考试折磨得焦头烂额时,别人可能已经手握好几个offer了。
我的一个同学就是正面教材。他7月份就开始刷LeetCode,8月份远程参加了字节跳动的提前批面试,9月底开学不久就拿到了offer。而我当时还傻傻地以为找工作是下学期的事,结果完美错过了最佳时机。这是我踩过的最大的坑,希望你不要重蹈覆覆。
回内地工作,尤其是在深圳、上海、北京这些城市,还有留学生落户的优惠政策,这也是一个隐形福利。
总的来说,港大EEE的学位,为你提供了一个可进可退的平台。无论你选择哪条路,它都给了你一张含金量很高的入场券。
写在最后,想对你说几句大白话。
在港大读EEE的这一年,会是你人生中异常辛苦,但也绝对是成长最快的一年。你可能会因为一个跑不通的程序,在凌晨三点的实验室里怀疑人生;也可能会因为在和教授的讨论中迸发出了新的想法,而兴奋得一整晚睡不着。你会在这里遇到一群和你一样,聪明、努力、对未来充满渴望的同路人。
别被那些“劝退”的言论吓倒,也别把这一年想得太轻松。它就是一场修行,一场让你脱胎换骨的历练。
大胆地来吧,这一年的风景,值得你所有的付出。加油,未来的工程师,希望明年能在港大的校园里,看到你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