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韩国学音乐前,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 
|---|
| 语言不是选修,是必修:别以为搞音乐就不需要韩语了。教授全韩语授课,专业术语全是韩文,同学讨论也用韩语。TOPIK 4级只是入场券,想在课堂上跟本地“卷王”神仙打架,没个5-6级真的会当场“静音”。 | 
| 钱包要够鼓:首尔的物价不是开玩笑的。实用音乐系的学费普遍比文科专业贵,一学期可能要400万-700万韩元(约2-4万人民币)。再加上房租、生活费、时不时还要更新设备,这笔账得算清楚。 | 
| 心脏要够大:这里的竞争是“地狱级别”。你的同学可能已经在某大公司当练习生,或者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地下Rapper。每天都在接受“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这么菜”的灵魂拷问。玻璃心慎入! | 
| 体力是本钱:通宵是家常便饭。为了赶一个编曲作业,在工作室待48小时不合眼是常态。咖啡和能量饮料是你最好的朋友。来之前,先把身体锻炼好。 | 
还记得三年前的冬天,我裹着羽绒服,在出租屋里抱着一碗泡面,死盯着屏幕上MAMA颁奖礼的直播。当防弹少年团(BTS)拿下年度专辑大赏,全场灯光汇成星海,Pdogg(他们的金牌制作人)在后台露出欣慰笑容时,我感觉心脏被狠狠地捶了一下。那一瞬间,一个念头疯狂滋长:我不想只在屏幕前尖叫了,我想去那里,去那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亲手摸一摸音乐的脉搏。
这个念头,就像一颗种子,最后真的把我从国内的舒适区,连根拔起,扔到了K-pop的心脏——首尔。今天,我不是以一个粉丝,而是以一个在韩国实用音乐系摸爬滚打了两年的留学生的身份,跟你掏心窝子聊聊:在K-pop的“中央厨房”学音乐,到底是什么体验?
酷毙了!你的教授可能是爱豆的“幕后黑手”
来之前,我对“上大学”的想象还停留在国内那种阶梯教室、白发老教授的画面。来了之后,第一节课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走进MIDI制作课的教室,讲台上站着一个穿着潮牌卫衣、戴着棒球帽的哥们,看起来比我还年轻。他 nonchalantly 地打开电脑,投影上出现一个文件夹,名字叫“NCT_DREAM_DEMO”。全班瞬间安静,我旁边的韩国女生倒吸一口凉气。没错,这位“哥们”就是给NCT写过好几首主打歌的制作人之一。他上课的方式也很“嘻哈”,不说废话,直接把一首歌的工程文件拖出来,一层一层扒给你看,告诉你这个鼓点是怎么叠的,那个人声的混响参数为什么这么调。
这种感觉太不真实了,就像你在学做饭,教你的却是米其林三星大厨,还把他的秘方食谱直接摊开在你面前。这在韩国顶尖的几所实用音乐学校里,真的不是个例。
比如,首尔艺术大学(Seoul Institute of the Arts),这简直是韩国演艺圈的“黄埔军校”。他们的教授名单,翻开来就是半个K-pop编年史。你可能正在跟写出过IU《好日子》三段高音的金伊娜(김이나)作词家学习如何讲故事,或者被韩国爵士乐教父级人物郑元英(정원영)指导和声。2022年,HYBE的首席制作人Pdogg甚至在首尔大学开过一门关于K-pop音乐制作的特别课程,据说当时选课系统直接被挤爆。
还有像湖原大学(Howon University)的实用音乐系,录取率常年低于5%,堪比登天。为什么这么多人挤破头?因为他们的毕业生名单里有像Wanna One的金在奂这样的实力主唱,教授们也都是一线从业者。他们带来的不是照本宣科的理论,而是昨天刚在录音室里验证过的、最鲜活的行业经验。他们会告诉你,现在什么样的音色最流行,哪个Vocaloid插件最好用,甚至会分享一些和艺人合作时的趣事。
这种教育模式的好处是,你学到的东西和市场是零距离的。你做的作业,可能教授觉得不错,转身就发给了某个企划公司的A&R(艺人与产品经理)。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是在任何其他地方都难以想象的。
氛围感拉满!空气里都飘着音符和梦想
在首尔学音乐,学习的场所绝不仅仅是教室和琴房。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24小时不打烊的灵感库。
我住在弘大附近,这里是韩国地下文化和青年艺术的圣地。每个周末的晚上,走出地铁口,你就会被此起彼伏的音乐声包围。街边的公演(Busking)多到你不知道该看哪个。可能这边是一个弹着吉他唱着Crush情歌的小哥,嗓音温柔得能拧出水;那边就是一个五人舞团,卡着点跳着NewJeans的Hype Boy,引来阵阵喝彩。
你千万别小看这些街头艺人,说不定其中就有下一个10cm或者脸红的思春期。在这里,音乐不是被供在高雅殿堂的东西,而是像便利店的饭团一样,融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这种氛围会不自觉地感染你,让你觉得搞音乐是一件特别酷、特别自然的事情。
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发布的《2023年全球音乐报告》,韩国已经稳坐全球第六大音乐市场,实体专辑销量更是屡创新高。2023年上半年,仅Circle Chart统计的TOP 400实体专辑销量就达到了惊人的5500万张。这意味着整个产业都在高速运转,充满了机会和活力。
你身处其中,能最直观地感受到这种脉动。走在街上,每家咖啡店、服装店放的都是最新的K-pop。打开电视,音乐节目从周二的《The Show》到周日的《人气歌谣》轮番轰炸。同学之间讨论的,永远是谁家爱豆回归了,这次的编曲有什么亮点,MV的概览又埋了什么梗。这种沉浸式的环境,逼着你不断去听、去看、去分析,审美和技能都在潜移默化中飞速提升。
而且,这里的“追星”也变得特别有“学术意义”。去看一场演唱会,你不会只顾着尖叫。你会下意识地去分析现场的音响效果、乐队的编排、灯光的运用。去参加一个签售会,你甚至可以鼓起勇气,把你写的demo递给你喜欢的艺人(当然,成功率另说)。这一切,都让你的学习变得立体而生动。
神仙打架!你的同学可能是未来的巨星
“千万不要小看你身边的任何一个同学。”这是我们系里的学长传下来的一句“名言”。
刚入学时,我参加了一个新生的即兴合作(Jam Session)。一个看起来很文静的女生,一坐到钢琴前,手指翻飞,弹出来的和声进行复杂又好听,惊得我下巴都快掉了。后来才知道,她是从小就接受古典音乐训练,还得过不少国际大奖,现在转来学作曲。还有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男生,在Vocal课上一开口,那个R&B转音骚得,简直是行走的CD。一问,人家在当练习生,公司名字说出来是大家都会“哇”一声的那种。
这就是在韩国学音乐的日常——你身边全是“怪物”。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的是从小在教会唱诗班长大的黑人小哥,自带灵魂唱腔;有的是来自欧洲的电子音乐制作人,玩起合成器来天花乱坠;更多的是韩国本地的学生,他们从高中,甚至初中就开始接受系统化的实用音乐训练,基本功扎实得可怕。
像首尔公演艺术高中(SOPA)和翰林演艺艺术高中(Hanlim Arts School)这样的艺术高中,早就为大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准专业”级别的学生。像BTS的田柾国、EXO的吴世勋、TWICE的多贤和子瑜,都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可以想象,当这些“预备役”选手进入大学,和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留学生分到同一个班,那竞争有多激烈。
这听起来压力山大,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最宝贵的财富。期末项目,你需要和一个未来的顶级鼓手、一个未来的王牌制作人、一个未来的OST女王合作完成一首歌。这个过程,逼着你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你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你的队友太强了。你们会为了一个和弦争论到半夜,会为了一个鼓点的音色反复调试几十遍。这种“神仙打架”的过程,比任何课堂教学都更锻炼人。
这种环境下形成的人脉(在韩国被称为인맥),更是无价之宝。十年后,当你还在音乐行业里打拼时,可能会发现,现在给你打电话邀歌的,就是当年睡在你上铺的兄弟。K-pop行业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就是一个圈子。而大学,就是你进入这个圈子的第一张门票。
贼挨打!光鲜背后的崩溃日常
好了,说了这么多“贼吃肉”的部分,现在得让你看看“贼挨打”的真相了。别以为来韩国学音乐就是K-drama里演的那样,每天谈谈恋爱、搞搞音乐,轻松又浪漫。现实是,这比高三备考还要苦。
第一个大boss就是“과제”(作业)和“팀플”(小组项目)。这里的作业量,大到可以让你怀疑人生。一门编曲课,可能要求你每周交一首一分钟以上的完整demo。一门乐理课,老师会让你用刚学的理论去扒一首极其复杂的爵士乐。到了期中、期末,更是所有作业“DUE”在一起,那场面,我们称之为“地狱周”。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第一个期末。我要在一周内,完成一首原创歌曲的作词、作曲、编曲、录音、混音,并拍一个简单的MV;同时还要为我的声乐考试准备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另外还有三篇关于音乐史的论文要写。那七天,我基本就没见过宿舍的床。整个人就“长”在了系里的工作室里,饿了就叫外卖吃炸酱面,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小会儿。工作室里永远灯火通明,你能看到有人在录音棚里录和声录到崩溃,有人对着电脑屏幕上的Logic Pro X发呆,还有人在走廊里抱着吉他一边哭一边练琴。
根据韩国教育部的数据,艺术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平均每周的学习时间(包括上课和自习)远超其他文科专业。这不是因为我们更爱学习,而是因为不投入这么多时间,你根本毕不了业。
第二个挑战,是无处不在的比较和压力。在这样一个“天才”云集的地方,自信心很容易被碾碎。你花了一个星期精心制作的曲子,交上去,老师可能只是淡淡地说一句“还行”,然后点开你同学的作品,大加赞赏。那个同学可能只用了三天时间。这种挫败感,是家常便饭。
而且,韩国的文化非常讲究“结果导向”。没有人会因为你“努力了”就同情你,大家只看你的作品好不好。在每学期末的汇报演出(我们叫“发表会”)上,所有人的作品都会被公开展示,接受全系师生的评判。那简直就是公开处刑。演得好的,可能会当场被台下的经纪公司星探递名片;演得不好的,就只能默默承受那种失落感。
最后一个,就是作为外国人的孤独和隔阂。虽然K-pop很国际化,但韩国社会本质上还是相对保守和单一的。在全是韩国人的小组里,你可能会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很难完全融入进去。有时候,大家用俚语开着玩笑,你却一头雾水,只能尴尬地跟着笑。当他们讨论着只有韩国人才懂的梗时,你会感到一种被边缘化的孤独。这种感觉,有时候比写不出歌还难受。
那么,这场“豪赌”究竟值不值得?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懵了。这条路,听起来既是天堂,又是地狱。那到底值不值得,为了那个最初的梦想,背起行囊冲一把呢?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想分享我自己的感受。
在这里,你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技术。技术这个东西,说实话,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在家看YouTube、上付费课程也能学得七七八八。但你学不到的,是那个“气场”。就像你想学做正宗的川菜,最好还是去趟四川。在这里,你能学到K-pop工业化的制作流程,能理解他们的“听感”审美,能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最能刺激市场的神经。你会被迫用最高的行业标准来要求自己,你的眼界和格局,会和以前完全不一样。
这条路,适合那些真正“疯魔”的人。你不仅要热爱音乐,你还要热爱音乐制作过程中那些枯燥、繁琐、令人抓狂的部分。你得享受为了一个军鼓音色,在音源库里找上五个小时的“乐趣”。你得能承受作品被批得一文不值后,第二天还能满血复活,打开工程文件继续修改的韧性。如果你只是觉得K-pop很酷,想当爱豆很帅,那还是三思而后行。因为幕后的艰辛,会把你的所有幻想都打碎。
如果你问我后悔吗?说实话,在无数个熬夜到想吐的凌晨,我问过自己一百遍。但每当我的作品在发表会上响起,哪怕只有一个和弦进行得到了教授的肯定,或者看到台下有同学跟着我的音乐点头时,那种巨大的成就感,会瞬间治愈一切。
所以,在决定来之前,别光看MV里光鲜亮丽的爱豆,也别光听那些一夜成名的神话。去B站上搜一搜,看看那些在韩国学音乐的UP主们真实的日常,看看他们工作室里堆成山的外卖盒子,看看他们视频里掩饰不住的黑眼圈。
然后,关掉视频,问问你自己:那个伴随着泡面和梦想的夜晚,点燃你的,究竟是舞台上的那三分钟,还是为了那三分钟,在练习室和工作室里熬过的一千个日夜?
如果你对后者也同样热血沸腾,那还犹豫什么呢?收拾行李吧,未来的首尔,可能会很苦,但绝对,绝对够酷。说不定哪天,我们就在弘大的某个练习室门口,撞个满怀呢。到时候,我请你喝杯冰美式,咱们聊聊彼此的DE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