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传媒有多神?这些宝藏课程揭秘

puppy

你是不是也对传说中的港中大传媒超好奇,想知道它到底“神”在哪里?别只看官网啦,这篇文章就像你的贴心学长学姐,带你潜入内部,看看那些真正的宝藏课程!在这里,传媒不只是埋头写稿,你将有机会亲手拍出人生第一部纪录片,变身数据侠用代码讲故事,或是在创意媒体课上和行业大牛一起头脑风暴。从理论到实战,从新闻到艺术,这些神仙课程颠覆你对传媒学习的想象。想知道具体有哪些课、体验如何吗?快来一探究竟吧,绝对干货满满!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可不是官网信息的搬运工哦!全是学长学姐们亲身经历的干货分享。我们不聊那些虚的,只带你看看港中大传媒(CUHK JCM)课堂里真正在发生什么。准备好,一趟内部探秘之旅马上开始!

还记得申请季那会儿,我跟朋友窝在咖啡馆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大学排名抓耳挠腮。朋友指着屏幕说:“你看,港中大的传媒又进全球前20了(注: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港中大传播与媒体研究位列全球第21位),也太神了吧!但……到底神在哪儿呢?”

我当时也一样迷茫。官网上的课程介绍写得天花乱坠,什么“理论与实践并重”,什么“培养批判性思维”,每个学校都这么说,根本看不出差别。直到我真正踏入马料水的校园,一头扎进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花花世界”,才明白那句“神”,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不是一个排名数字,而是一门门让你“哇塞”出声的课,是一次次让你从零到一创造出作品的经历,是那些深夜里和组员一起改片子、跑数据的“革命友谊”。所以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带你潜入港中大传媒的内部,揭秘那些真正让我们脱胎换骨的宝藏课程。

不只是理论!你的导演梦从这里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亲手拍一部纪录片是什么感觉?在港中大,这可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一门叫做《纪录片制作》(COMM2930 Documentary Film)的必经之路。

别以为这门课只是老师在讲台上放放经典片子、讲讲拍摄理论那么简单。从第一节课开始,你就会被扔进“实战”的海洋。课程的核心就是一个任务:分组,找一个你想拍的故事,然后,把它拍出来。

整个学期,你的生活节奏会完全被这部片子占据。你们会为了一个选题争论到面红耳赤,可能会去深水埗的后巷里寻找隐世的手艺人,也可能是在中环的摩天大楼下跟拍一位为梦想打拼的金融人。我记得我们组当时拍的是一个关于香港独立书店生存现状的故事。为了一个镜头,我们在书店的角落里蹲守了整整一个下午,只为捕捉老板和熟客之间一个默契的眼神。

学院的设备库就是你的军火库。从索尼的专业摄像机到各种收音设备、灯光器材,只要你上过培训课,都可以免费借用。器材室的阿姨人都超好,还会偷偷教你一些操作小技巧。无数个夜晚,我们都是在学院地下的剪辑室里度过的,一边啃着菠萝包,一边对着屏幕调整音轨和色彩。那种感觉,又累又兴奋,好像真的成了一个电影人。

学期末的公开放映会,是最高光的时刻。当你的作品在大银幕上播放,当片尾字幕滚动的瞬间,全场响起掌声,那种成就感,足以让你忘记之前所有的辛苦。很多同学的作品还会被推荐去参加各种大学生电影节,甚至拿奖。比如,学院的学生作品平台《大学线》(Pinpoint),每年都会产出大量优秀的深度报道和纪录片,其中不少作品都获得了香港报业公会等机构颁发的新闻奖项。这不只是交一份作业,而是你人生履历上第一部写着“导演”是你名字的作品。

当记者拿起代码:数据新闻的魔法

“传媒生还要学编程?” 没错!在港中大,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欢迎来到《数据驱动叙事》(JOUR3175 Data-Driven Storytelling)的课堂,在这里,代码是你讲故事的新画笔。

这门课彻底颠覆了我对“新闻”的理解。以前觉得记者就是跑跑腿、采采访、写写稿。但在这里,你会发现,那些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真相,往往比任何个体故事都更具震撼力。

课程会从最基础的Python和R语言教起,就算你是编程小白也完全不用怕。老师会手把手带你学习如何从政府公开数据网站上“爬”取信息,如何清洗和分析这些杂乱无章的数字,以及如何使用Tableau、Flourish等工具,将枯燥的数据变成一目了然、甚至可以互动的可视化图表。

听起来很酷对吧?做起来更酷。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项目,是分析过去十年香港房价和普通市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从不同政府部门网站上抓取了大量的经济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清晰地揭示了两者之间日益扩大的惊人差距。最后,我们做了一个交互式图表,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年份和地区,直观地看到自己所在区域的“上车”难度。这个作品发布后,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这门课产出的成果,是真正能产生社会影响力的。比如,有同学曾利用数据分析香港的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发现某些区域的污染指数在特定时段存在异常,并结合地理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为社区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这种用代码和逻辑去挖掘真相、推动改变的感觉,会让你觉得,当记者,真的太帅了。

脑洞大开!在创意媒体课上玩转营销

如果你对广告、公关、创意产业充满热情,那么港中大传媒的课程绝对能让你玩到嗨。

这里没有死记硬背的理论,更多的是模拟真实商业环境的“Pitch”(提案)和项目制学习。比如在《广告与社会》(COMM3450 Advertising and Society)这门课上,期末项目可能就是为某个真实存在的品牌——比如一个香港本土的初创社会企业——策划一个完整的整合营销传播方案。

你和你的组员会像一个真正的广告公司团队一样运作。有人负责市场调研,有人负责创意构想,有人负责视觉设计,有人负责媒介投放策略。你们需要做消费者洞察,确定核心创意(Big Idea),设计海报和社交媒体内容,甚至拍一个30秒的广告短片。

最刺激的是最后的提案环节。你将面对的“客户”,可能就是这个品牌的创始人和市场总监,他们会像在真实商业场景中一样,对你的方案提出尖锐的问题。我记得我们组当时为了一个提案,熬了好几个通宵,把PPT改了十几版。虽然过程很“虐”,但当客户对我们的创意点头称赞,说“这个想法我们回去真的可以试试”时,那种满足感是任何考试分数都无法比拟的。

学院和业界的联系也非常紧密。经常会有来自奥美、Google、Meta等顶尖公司的行业大牛来开讲座,分享最新的行业趋势和案例。这些机会让你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提前了解行业运作,积累宝贵的人脉。很多同学的毕业去向也证明了这一点,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进入顶级的广告公关公司和互联网大厂。

这门“神仙”理论课,颠覆你的世界观

说了这么多实践课,你可能会以为港中大传媒是个“技术培训班”。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理论课,同样“神”得让你脱胎换骨,只不过方式是“思想暴击”。

我想特别提一下由冯应谦(Anthony Y. H. Fung)教授等知名学者开设的文化研究相关课程。这些课会带你跳出媒体内容本身,去思考背后更深层次的权力、身份和意识形态问题。

课堂上讨论的话题天马行空。我们可能会用福柯的理论去分析“网红”现象背后的自我规训;也可能会用粉丝文化理论去解读K-pop偶像产业的全球化逻辑;甚至会激烈地辩论,我们每天刷的短视频,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这些课程不会给你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套全新的思考工具。上完课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愉快”地看一部电影或综艺了,总会忍不住去分析它的镜头语言、叙事结构和文化隐喻。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媒体信息消费者,变成一个清醒的、具有批判性眼光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比任何一项单一的技能都更宝贵。它让你在未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看得更深、更远。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只是冰山一角。港中大传媒的宝藏,远不止这些。

所以,如果你还在犹豫,还在对着排名和简介发愁,不如问问自己:你是不是那种对世界充满好奇,看到一个社会现象就想刨根问底的人?你是不是那种比起坐在图书馆,更喜欢扛着相机走街串巷,用镜头和陌生人交朋友的人?你是不是那种享受团队合作,喜欢在思想碰撞中创造出新东西的人?

如果是,那别犹豫了。这里可能就是你一直在找的地方。给你的小建议是,从现在开始,就行动起来。不用等拿到offer,就可以开始你的“传媒人”之路。开一个自己的公众号,记录你的思考;拿起手机,为你身边有趣的人拍一个短片;尝试分析一下你最喜欢的一个广告为什么会成功。把这些都放进你的作品集里,让招生官看到你的热情和潜力。

传媒的路从来都不好走,但在这里,你永远不会孤单。马料水山上的风很舒服,希望明年,能吹到同样怀揣梦想的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59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