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硕士面试神级技巧,助你上岸!

puppy

收到港科大面试通知,是不是一边激动一边疯狂刷面经,心里还是没底?别慌,这篇超实用的攻略就是来救你的!我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套话,只给你最硬核的干货:如何用一分钟自我介绍就抓住教授的耳朵?“Why HKUST”这种经典问题怎么回答才能不落俗套,让他觉得你就是天选之人?还有,轮到你提问时,问什么才能瞬间提升好感度,而不是给自己挖坑?这篇全给你说明白了,快来看看到底怎么准备,才能自信满满地拿下梦校offer吧!

面试避坑指南针
别把自我介绍搞成流水账报菜名,教授听了只想打瞌睡。
回答“Why School”时,千万别再说“贵校排名高,师资好”这种空话,等于啥也没说。
轮到你提问时,别问官网上能一秒查到的问题,会显得你功课完全没做。
别以为面试就是一问一答,它是一场平等的沟通,自信点,你也是去“面试”学校的!

“叮咚——”

凌晨一点,小A的邮箱里弹出一封新邮件,标题是“Invitation for Interview - HKUST 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她瞬间从床上弹起来,心脏狂跳,激动地挥了挥拳头。但这份喜悦还没持续五分钟,巨大的焦虑就席卷而来。

面试?怎么面?是Zoom还是Skype?会问什么?自我介绍怎么说?万一问到我不会的怎么办?

她立刻打开电脑,开始疯狂搜索“港科大BA面经”。论坛、公众号、学长学姐分享……信息铺天盖地。有人说要自信,有人说要谦虚;有人说要展现领导力,有人说要突出团队合作。看着那些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小A感觉自己更懵了,仿佛要扮演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完美申请者”。她关掉网页,叹了口气,感觉梦校的offer仿佛隔着一座怎么也爬不过去的大山。

嘿,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和小A一样,正为了一场决定命运的面试而彻夜难眠?别慌,今天我就来给你掰扯掰扯,港科大面试到底想看你什么。咱们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只上硬核干货,保证你看完就知道该怎么准备,自信地走进(或者连线)那个面试间。

一分钟自我介绍,如何说出“天选之子”的感觉?

面试官说的第一句话,99%都是:“Could you please briefly introduce yourself?”

这是一道送分题,也是一道送命题。很多人一上来就“My name is XXX, I graduated from XXX university with a major in XXX…”,然后开始按时间线背诵自己的简历。拜托,教授手里有你的CV,他想听的不是复读机,而是CV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那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灵魂。

忘掉那种平铺直叙的模式,试试这个“钩子-故事-契合”三步法,保证让教授眼前一亮。

第一步:扔出一个“钩子”(Hook),抓住他的注意力。

别用“我叫李华”开头。试着用你最亮眼的成就、最独特的经历或者最强烈的热情来开场。这个“钩子”必须和你申请的专业强相关。

举个例子,申请金融科技(FinTech)的同学:

普通版:“我本科是学计算机的,我对金融也很感兴趣,所以想申请这个项目。”(教授内心OS:哦,下一个。)

钩子版:“在一次模拟炒股大赛中,我发现传统的技术分析指标已经不够用了。于是,我用Python写了一个小程序,通过抓取社交媒体上的情绪数据来预测股价短期波动,最终收益率跑赢了95%的参赛者。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赋能金融的魔力。”(教授内心OS:有点意思,继续说。)

看到了吗?一个具体的小故事,瞬间就让你从众多“感兴趣”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第二步:串起一个“故事”(Story),展现你的成长轨迹。

有了钩子,接下来就要把简历上那些零散的经历串成一条有逻辑、有递进关系的故事线。你要告诉教授,你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在体验生活,你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今天坐在这里面试而做的准备。

还是那个申请FinTech的同学。他的故事线可以这样串:

“这次比赛的成功(钩子),让我意识到自己虽然懂技术,但缺乏系统的金融知识。为了弥补这一点,我辅修了金融学,并且在一家券商的量化部门实习。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开发高频交易策略的项目,负责数据清洗和模型回测。虽然过程很辛苦,每天要处理上亿条数据,但也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真实的金融市场,理解了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差距。”

你看,这个故事线把“比赛-学习-实习”三件事串联起来,清晰地展示了他的动机(弥补短板)、行动(辅修+实习)和收获(理解实践),逻辑满分。

第三步:点明一个“契合点”(Fit),告诉他为什么非你不可。

故事讲完了,最后一定要落回到“为什么是港科大”和“为什么是这个项目”上。这是临门一脚,直接决定了你的自我介绍能不能封神。

继续上面的例子:

“通过这些经历,我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成为一名懂技术也懂业务的量化策略师。而贵校的FinTech项目对我来说是完美的选择。我特别关注到项目中的《金融数据挖掘》和《区块链与加密货币》这两门课,它们和我之前的项目经验高度相关。而且,我也了解到项目的就业支持中心与很多顶尖金融机构有合作。我相信在这里的学习,能帮我实现职业目标。”

这个结尾,既表达了你对项目的深入了解(具体到课程),又清晰地阐述了你的职业规划,并且把你的规划和项目紧密地绑在了一起。教授听完,只会觉得:这孩子目标明确,功课做得足,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记住,一分钟很短,但足够你讲一个精彩的“迷你英雄故事”。你的任务,就是成为那个故事里闪闪发光的主角。

“Why HKUST”这道送命题,如何答出新意?

“So,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HKUST? And why this program?”

这绝对是面试的必考题。90%的同学会这样回答:“Because HKUST is a world-renowned university with a top ranking, and the faculty is very strong. The curriculum of this program fits my interests.”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这种答案就像是你夸一个女孩“你很漂亮”,虽然没错,但空洞无力,她听了毫无感觉。教授们每年要听几百遍这样的“彩虹屁”,早就免疫了。

想打动他,你需要从“夸学校”的思路,转变为“我和学校是天作之合”的思路。你需要证明,你不是海投,你是经过深思熟虑,非他不可。试试这个“三层递进”的回答策略。

第一层:深入到“毛细血管”——聊课程、聊教授。

说课程好,别只说课程设置很吸引你。具体点,哪门课?为什么吸引你?它和你过去的经历、未来的目标有什么关系?

说师资强,别只说教授很厉害。具体点,哪个教授?他的哪个研究方向让你着迷?你读过他的论文吗?

咱们来个实战演练。假设你申请的是市场营销(MSc in Marketing)。

普通版:“贵校的市场营销项目课程很全面,涵盖了数字营销和品牌管理,我很感兴趣。”

大神版:“我特别被项目中的‘Marketing Analytics with Python’这门课所吸引。在我上一份实习中,我曾尝试用Excel做用户画像分析,但效率很低。我了解到这门课是由Professor Rami Zwick执教的,他关于消费者选择模型的研究非常有启发性。我读过他发表在《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上的那篇关于决策树模型的文章,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在他的课堂上学习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真实的商业数据中。”

看到差距了吗?大神版的回答,不仅提到了具体课程,还提到了具体的教授(Rami Zwick是港科大市场营销系的老牌教授),甚至提到了教授的论文和期刊。这传递了两个信号:1. 我做了极其深入的研究,诚意满满;2. 我有学术品味,知道什么是前沿和核心。

根据港科大商学院2023年的就业报告,超过85%的硕士毕业生在毕业三个月内找到了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进入了金融和咨询行业。你可以结合这个数据,说明你选择的课程和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如何为你进入这些行业铺路的。

第二层:挖掘“独家资源”——聊实验室、聊合作。

除了课程和教授,一所大学的独特魅力还体现在它的实验室、研究中心、行业合作和校园文化上。这些是官网上更深层次的信息,能体现你的挖掘能力。

比如,申请计算机科学(MSc in Computer Science)的同学可以这么说:

“除了强大的课程体系,港科大在AI领域的硬件设施和行业联系也让我非常向往。我了解到,贵校有人工智能研究中心(AI Research Center),并且和像腾讯、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样的行业巨头有紧密的合作项目。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这些前沿的研究中,将学术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我注意到中心正在进行的关于‘可解释性AI’的项目,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想要探索的方向。”

这个回答就超越了“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准研究者”的眼光。你不仅想来上课,你还想利用学校的平台搞事情,做贡献。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哪个教授会不喜欢。

第三层:升华到“战略高度”——聊地理位置、聊未来。

为什么是香港?为什么是现在?把你的个人选择和时代背景、地理优势结合起来,会让你的答案更有格局。

特别是对于商科、金融、科技类的专业,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世界的桥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这个地理位置本身就是巨大的优势。

你可以这样说:

“对我而言,选择香港,选择港科大,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决定,更是一个战略性的职业布局。我未来的职业目标是在大湾区的科技金融行业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和信息优势。而港科大,坐落在清水湾,不仅学术声誉卓著,更与深圳的科技生态圈紧密相连。根据香港政府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港科大的毕业生有非常便利的留港工作政策。我相信在这里的一年,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积累宝贵的人脉,为我融入大湾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番话,显示了你不是一个只知道埋头读书的书呆子,你对宏观环境有洞察,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你把求学看作是实现人生蓝图的关键一步,这种成熟度,在面试中非常加分。

三层递进,从微观的课程到中观的资源,再到宏观的战略,你的回答就像剥洋葱,层层深入,让教授看到一个立体、深刻、且与港科大高度契合的你。

轮到你提问,如何问出“加分项”而不是“减分项”?

面试结尾,面试官通常会说:“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me/us?”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你从一个被动的回答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交流者。问得好,能瞬间提升好感度;问得不好,可能让你前面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

首先,记住哪些问题千万不能问:

  • 能在官网上轻易找到答案的问题:比如“这个项目要修多少学分?”“学费是多少?”问这种问题等于告诉教授:“我懒得连官网都看。”

  • 关于录取结果的问题:比如“我什么时候能知道结果?”“你觉得我被录取的希望大吗?”这会让你显得很功利,也很不自信。

  • 过于宽泛或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你觉得这个项目怎么样?”教授除了说“很好”还能说什么呢?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问题?好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展现你的好奇心、思考深度和对项目的真诚热情。

这里给你提供三个方向的“高分问题模板”:

方向一:关注“项目动态和未来发展”

这类问题表明你不仅关心现状,还关心项目的未来,说明你希望能和项目共同成长。

示例1:“我注意到近两年,像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对很多行业都产生了巨大冲击。我想了解一下,我们项目在课程设置或研究方向上,是否有计划融入更多关于生成式AI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的技术变革?”

示例2:“我了解到项目有很多来自不同文化和专业背景的同学。请问项目是如何利用这种多样性,促进学生之间的跨文化协作和思维碰撞的?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团队项目或者活动来支持这一点?”

方向二:关注“学生成功和职业发展”

这类问题表明你是一个目标导向的人,关心如何最大化利用学校资源来实现个人价值。

示例1:“在您看来,过往的学生中,那些在毕业后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校友,他们在上学期间通常具备哪些共同的特质或者做了哪些不一样的事情?”(这个问题非常聪明,既表达了你想成为优秀毕业生的愿望,又能从教授那里得到宝贵的建议。)

示例2:“除了正式的课程,项目是否会鼓励或支持学生参加一些业界的比赛,比如Kaggle数据竞赛或者CFA投研挑战赛?学校会提供哪些资源,比如指导老师或者数据支持吗?”

方向三:关注“教授个人和研究” (如果面试官是教授)

这是最高阶的提问方式,需要你提前对面试官的背景做足功课。如果问得好,会瞬间拉近你和教授的距离。

示例:“Professor Wang,我拜读了您最近发表的关于‘社交网络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的论文,其中提到的‘信息茧房效应’让我深受启发。我想请教一下,您认为在短视频电商这个新场景下,这种效应会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或者挑战?”

注意,问这类问题一定要真诚,是真的对他的研究感兴趣,而不是为了炫技。提前去Google Scholar或者学校官网上查阅面试官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必做的功课。

准备2-3个这样的高质量问题。当教授给你解答时,一定要认真倾听,并适时地给予反馈,比如“That's very insightful, thank you.”,把这个环节变成一场有来有回的、愉快的对话。

一场面试,到这里基本就接近尾声了。你通过精彩的自我介绍展示了你的过去,通过对“Why HKUST”的深刻回答连接了你的现在,又通过有水平的提问展望了你的未来。一个完整、立体、充满潜力的形象,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最后,想跟你说几句大白话。

面试,说到底不是一场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次相亲,你和学校在互相看对眼。所以,别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完美的“别人”,那太累了,也容易露馅。

你需要做的,是把你过去那些熬夜赶ddl、实习被老板骂、比赛拿奖的瞬间,那些让你眼睛发光的梦想,都真诚地、有逻辑地展现出来。告诉他们,你为什么走到了今天,为什么想去清水湾,以及你相信自己能在那里创造什么样的未来。

别怕,你已经干掉了那么多申请者,走到了面试这一步,这本身就证明了你的优秀。现在,离清水湾的碧海蓝天就差这最后一步了。深呼吸,把你最真实、最牛的一面展现出来,那个梦校offer,就在终点等着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885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