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克兰大学,解锁我的可持续超能力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觉得“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听起来特别高大上,感觉离自己的留学生活有点远?刚来奥克兰大学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后来我发现,这里简直是个宝藏地。我不仅能在商科课里学到怎么用数据解决环境问题,还能和学城市规划的同学一起做超酷的社区项目,把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现实。奥大教会我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把“关心世界”这个想法,变成一种可以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超能力”。它让我看问题的角度都变了,也让我对未来的规划充满信心。想知道我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想法小白,解锁这项超酷技能的吗?快来我的故事里找答案吧!

我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路径 在奥大的酷炫体验
理论入门 在商学院的《可持续商业》课上,用数据模型分析新西兰航空的碳足迹。
跨学科碰撞 参加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和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的同学一起设计社区回收方案。
实践落地 加入学生社团“绿色人才”,参与校园“零废弃”活动,推动食堂减少食物浪费。
未来规划 把兴趣变成事业,明确了想成为一名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分析师的职业方向。

嘿,小伙伴们!

我是 lxs.net 的小编,也是你们在奥克兰大学的学姐。今天想跟你们聊个有点“大”的话题——可持续发展。

先给你们讲个我刚来奥克兰时遇到的糗事。那会儿我最大的挑战,不是在图书馆啃全英文的 paper,也不是第一次给教授发邮件时的忐忑,而是搞懂公寓楼下那排五颜六色的垃圾桶。蓝色、绿色、红色、黄色的盖子,每个桶上都贴着密密麻麻的说明,什么1号塑料、2号塑料、干净的纸板……我站在垃圾桶前,手里拿着一个酸奶盒,感觉自己像在做一道高数题,足足愣了五分钟。

那时候我觉得,所谓的“可持续”,可能就是做好垃圾分类,少用几个塑料袋这么简单吧。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写在政府报告和企业官网上的时髦词汇,离我们留学生的日常生活,隔着十万八千里。

但奥克兰大学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它就像一个魔法学院,把“可持续发展”这个听起来很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项我可以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甚至能写进简历里的“超能力”。今天,我就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在这里一步步解锁这项技能的。

当商科报告开始关心冰川和森林

我读的是商科,你是不是以为我们每天就是跟Excel表格、财务报表和市场营销案例打交道?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选了一门叫做《商业、可持续性与创新》的课。

这门课的教授第一节课就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一家公司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是它的利润率,还是它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我的脑袋里。

那堂课上,我们不再仅仅是分析一家公司赚了多少钱,而是开始学习如何评估它的“环境、社会与治理”(ESG)表现。这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一家公司的碳排放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员工福利保障,甚至是供应链的劳工权益,都可以被量化,成为评估它“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我们期末的小组项目,是分析一家新西兰本土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我们小组抽到的“大魔王”是新西兰航空(Air New Zealand)。一开始我们都头疼得不行,航空业可是出了名的“碳排放大户”啊!但当我们真的沉下心去研究它的报告时,我们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新西兰航空公开承诺,目标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为了这个目标,他们正在大力投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研发和采购,并且计划更新机队,用更节能的新飞机替换老旧飞机。根据他们2023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他们已经在为下一代飞机的投资做准备,这预计将减少约20%的碳排放。我们用课上学到的数据分析工具,对他们公布的减排数据和路径进行了建模分析,预测他们实现短期目标的可行性,还提出了一些关于乘客碳补偿计划的优化建议。

那份报告我们写了将近一个月,查阅了无数资料,开了无数次小组会议。但当我们在全班面前展示我们的分析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手里的商科知识,不再只是赚钱的工具。它变成了一把尺子,可以用来丈量一个企业对世界的责任;它也变成了一把手术刀,可以用来剖析商业模式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社会和环境成本。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酷毙了。

“奇葩”组合,在城市角落搞事情

奥大的魅力在于,它从不鼓励你只待在自己的专业“一亩三分地”里。学校有很多跨学科的项目和比赛,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组队,一起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大二的暑假,我报名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一个叫做“Summer Lab”的创新项目。这是一个为期六周的密集型工作坊,目标就是把一个“金点子”变成一个可行的项目方案。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神仙队友”:一个来自建筑与规划学院、对城市空间了如指掌的本地小哥,一个来自理学院、研究环境科学、能把土壤成分分析得头头是道的学霸,还有一个是工学院的编程大神。

我们这个“商科+城市规划+环境+IT”的奇葩组合,决定挑战一个听起来有点土但特别实际的难题:如何提高社区的厨余垃圾回收率?

你知道吗,奥克兰市政府有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叫做“Zero Waste 2040”,就是计划在2040年实现“零废弃”。但根据奥克兰市政理事会(Auckland Council)的数据,目前居民生活垃圾中,仍有接近一半是可堆肥的厨余垃圾。这些垃圾被送到填埋场后,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

我们的想法是设计一个“社区共享智能堆肥箱”。这个堆肥箱内置传感器,可以监测内部的温度、湿度,并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程序告诉社区居民什么时候可以投放垃圾,什么时候堆肥已经完成可以使用。我们还设计了一套积分系统,居民通过正确投放厨余垃圾可以获得积分,兑换社区花园的蔬菜或者咖啡馆的优惠券。

在这个项目里,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1+1+1+1 > 4”。我负责商业模式设计和可行性分析,计算成本和潜在的社会效益。城市规划的小哥则利用他的专业知识,帮我们分析了奥克兰各个社区的人口密度、公共空间分布,为我们的堆肥箱找到了最佳的试点位置。环境科学的学霸给我们科普了高效堆肥的各种“黑科技”,确保我们的方案科学有效。而编程大神,则熬了几个通宵,真的做出了一个项目原型App!

最后,我们的方案虽然没有拿到最高奖,但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还拿到了一笔小小的种子基金。这个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知识领域的交界处。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的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而是一个懂得倾听、协作和互相成就的团队。

校园,我们最大的可持续生活实验室

在奥大,可持续发展不只存在于课堂和比赛里,它已经渗透到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校园,就像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实验室,邀请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我加入了学校一个叫做“Green Talents”的学生社团。我们社团的“业务”范围超广,从在校园里组织二手书交换、旧衣回收活动,到去学校的咖啡馆谈判,说服他们给自带杯子的同学提供折扣。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我们发起的“光盘行动周”。我们和学校的几个主要食堂合作,在一周的时间里,通过海报、社交媒体宣传和现场小活动,鼓励同学们按需取餐,减少食物浪费。我们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去回收点,给餐厨垃圾称重。一周下来,我们发现食物浪费量真的比平时减少了将近15%!这个小小的成功,让我们所有人都兴奋不已。

其实,学校本身也在做出巨大的努力。根据奥克兰大学2022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学校已经成功将超过57%的校园垃圾从填埋场“拯救”了出来,通过回收和堆肥等方式进行处理。校园里随处可见分类清晰的垃圾桶,很多教学楼都安装了节能照明和节水设施。在City校区,还有一个超级棒的自行车中心(Bike Hub),提供免费的自行车存放、维修工具,鼓励大家绿色出行。

身处这样的环境里,你会不自觉地被影响。你会开始思考,我今天点的外卖是不是包装过度了?我打印这份资料,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些微小的思考和改变,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这种感觉很奇妙。它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实践、去创造、去影响身边的人。我感觉自己不只是一个学生,更像是一个“校园可持续发展合伙人”。

写在最后,想对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说几句心里话:

别再觉得“可持续”是个离我们很遥远、很空洞的词了。它不是让你一夜之间变成环保斗士,也不是要你放弃所有生活的便利。

它可能就是你下次点咖啡时,多走两步路回宿舍带上自己的杯子;

是你选课时,好奇地点开了一门环境学院或者社会学系的公开课;

是你和朋友聚餐时,主动提出把吃不完的菜打包;

是你未来找工作写简历时,可以充满底气地加上一条:“曾参与策划校园零废弃项目,并成功将宿舍楼的回收率提升了10%”。

在奥克兰大学,我最大的收获,不是那张最终会拿到的文凭,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和一种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可持续超能力”,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让我相信,即使是身在异国的我们,也能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为这个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做一点点酷酷的改变。

所以,准备好来奥克兰,解锁你的超能力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08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