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垮加拿大留学生的,往往是这些小事

puppy

你是不是也觉得,当初怀揣着梦想来到加拿大,以为最大的挑战是赶due和final,结果真正把你心态搞崩的,反而是那些说不出口的小事?比如,小组作业里突然消失的队友、超市里看啥都自动换算汇率的心酸、第一次看病时面对复杂流程的无助,还有深夜里对家乡味道的疯狂思念。这些瞬间听起来特别琐碎,但就是它们,像一根根小刺,在无数个独自一人的时刻,慢慢扎进心里,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坚强。这篇文章不讲什么留学大道理,就想跟你聊聊这些压垮我们的“小事”,让你知道,那些难以言说的委屈和迷茫,我们都懂,你真的不是一个人。

压垮留学生的“小事”清单 破防指数 背后真相
小组作业里的“隐形”队友 ★★★★★ 文化差异与沟通壁垒
超市购物自动换算汇率 ★★★★☆ 经济压力与价值感错位
生病看医生一脸迷茫 ★★★★★ 系统陌生与求助无门的无力感
深夜想吃一口家乡的麻辣烫 ★★★★☆ 文化休克与深层孤独

凌晨两点,你终于合上了厚厚的课本,长舒一口气。窗外是多伦多寂静的夜,只有零星的灯火还在闪烁。你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感觉自己像个刚刚打赢了一场硬仗的英雄,成就感满满。你起身想去厨房找点吃的,打开冰箱,却只剩下一片快要过期的吐司和半盒牛奶。

就在那一瞬间,不知道为什么,一股巨大的委屈突然涌上心头。你不是因为饿,而是想起了妈妈总会在你熬夜时端来的那碗热腾腾的汤面。你拿起手机,想找人说说话,翻遍了通讯录,却发现国内的朋友们早已进入梦乡,而这里的朋友,似乎也不好意思用这点“小事”去打扰。

那一刻你才明白,原来当初怀揣着梦想来到加拿大,以为最大的挑战是赶due和final,结果真正把你心态搞崩的,反而是这些说不出口的小事。它们像一根根小刺,在无数个独自一人的时刻,慢慢扎进心里,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坚强,是不是根本不适合这里。

这篇文章不讲什么留学大道理,就想跟你聊聊这些压垮我们的“小事”,让你知道,那些难以言说的委屈和迷茫,我们都懂,你真的不是一个人。

小组作业里,那个说着“I’m on it”然后消失的队友

“Group Project”,这可能是加拿大大学里最让留学生闻风丧胆的两个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匹配到什么样的队友,这感觉比开盲盒还刺激。

我的朋友Anya,在UBC读大二,上次就跟我疯狂吐槽她的经历。她们小组四个人,一个项目占期末成绩的30%。一开始分工时,一个叫Mike的本地小哥拍着胸脯,主动揽下了最难的数据分析部分,嘴里不停说着“No problem, I’m on it!”,态度好到让Anya觉得遇到了天使队友。

结果呢?在接下来的两周里,Mike像人间蒸发了一样。邮件不回,消息不读。直到距离deadline还有48小时,Anya在图书馆“逮”到他,他才一脸无辜地说:“Oh sorry, I was super busy with my part-time job. But don’t worry, I’ll finish it tonight.”

那天晚上,Anya和另一个中国队友等他等到凌晨三点,收到的只是一个逻辑混乱、错误百出的半成品。两人别无选择,只能通宵返工,把Mike的部分全部推倒重来。提交作业的那一刻,Anya说她累到连生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心里只剩下无尽的疲惫和失望。

这种事真的不是个例。我们留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集体荣誉感,觉得小组作业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很多本地学生可能更注重个人边界和任务划分,他们觉得“我只负责我的部分,做完就行”,对于整体质量和团队协作的理解和我们有很大差异。这并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了这种“水土不服”。

根据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部(IRCC)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在加拿大的国际学生总数已经超过了100万。这意味着,你在课堂上遇到的每三到四名学生中,就可能有一位是国际学生。大量的跨文化协作成为常态,而沟通障碍也随之而来。一项针对加拿大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40%的国际学生认为,在小组作业中与本地学生有效沟通是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理解那些隐藏在客气话语下的真实意图,比如“That’s an interesting point”可能并不代表赞同,而“I’ll get back to you”有时就等于杳无音信。

这种拉扯感,才是最消耗人的。它让你在deadline的压力之外,还要承受一份来自人际关系的内耗。

超市里,那个看什么都想乘以5.5的自己

除了学业上的糟心事,钱包里的数字更是每天都在提醒你:你是个留学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走进Loblaws或者Save-On-Foods,本想买盒树莓奖励一下自己,看到标签上$6.99的价格,大脑瞬间启动了内部计算器:6.99 x 5.5 ≈ 38.5元。一小盒树莓快四十块?在国内能买好几斤了!于是,你默默地把手缩了回来,转身走向了打折的香蕉区。

这种心酸,不是说我们真的买不起,而是一种持续的、挥之不去的“不配得感”。每一笔花销,背后都似乎连接着父母的辛劳。你开始对价格变得异常敏感,点外卖前要算上运费和小费,买衣服总是在Final Sale区里淘,甚至理发都想自己对着镜子解决。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2024年初的数据,加拿大的食品通胀率虽然有所放缓,但价格依旧处于高位。一份来自达尔豪斯大学的年度食品价格报告预测,一个四口之家在2024年的食品支出将比上一年增加约700加元。对于没有家庭收入、完全依赖家里支持或兼职工作的留学生来说,这种压力被放大了数倍。

在多伦多、温哥华这些大城市,生活成本更是高得惊人。根据租赁网站Rentals.ca的报告,2024年4月,温哥华一居室的平均租金高达2646加元,多伦多也要2458加元。这意味着,每个月光是房租,就可能花掉家里一万多人民币。

这种经济上的束缚感,会悄悄地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你可能会拒绝朋友的聚餐邀请,不是因为不想去,而是因为觉得一顿饭太贵;你可能会错过一场很想看的演唱会,因为门票钱够你半个月的伙食费。渐渐地,你发现自己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小,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单调。这种被金钱限制的无力感,比做错一道题、写砸一篇论文要难受得多,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

第一次生病,在Walk-in Clinic门口的不知所措

如果说学业和金钱的压力是慢性折磨,那么在加拿大生一次病,绝对是一场“急性”考验。

记得我刚来加拿大的第一个冬天,就中招了。半夜发烧到39度,浑身酸痛。我躺在床上,用手机搜索“在加拿大发烧了怎么办”。网上众说纷纭,有的说去Walk-in Clinic(免预约诊所),有的说去ER(急诊),还有的说要先找Family Doctor(家庭医生)。可我连家庭医生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去哪里找了。

最后,我还是决定去离家最近的Walk-in Clinic。顶着大雪走过去,却发现门口排着长队,接待员告诉我,今天的号已经满了,让我明天请早。那一刻,站在寒风里的我,真的感觉到了什么叫绝望。在国内,发烧了去医院挂个急诊,虽然人多,但总能看上。而在这里,你连见医生的“资格”都需要排队争取。

加拿大的医疗系统以全民免费著称,但对于我们这些持有临时签证的留学生来说,情况要复杂得多。每个省的政策不同,比如在安大略省,我们需要购买强制的大学健康保险计划(UHIP),而在BC省,留学生可以加入其省医疗服务计划(MSP)。这些保险能覆盖大部分基础医疗费用,但具体报销流程、涵盖范围,不自己亲身经历一次,根本搞不清楚。

根据加拿大健康信息研究所(CIHI)的数据,即使是对于本地居民,急诊室的等待时间也长得令人咋舌。在安省,从登记到第一次见到医生的平均等待时间可能长达数小时。对于一个身体不适、语言不通、内心焦虑的留学生来说,这几个小时的等待,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更让人无助的是心理健康方面。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CMHA)的研究表明,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很多留学生因为学业压力、文化冲击和孤独感,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然而,想要在加拿大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不仅预约等待时间长,而且费用高昂,很多学生保险的覆盖额度也十分有限。这种“求助无门”的感觉,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深夜的胃,总比你先一步想家

有时候,想家这种情绪,不是通过大脑,而是通过胃来表达的。

你可能白天还能和同学谈笑风生,在图书馆里奋笔疾书,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你刷到朋友圈里朋友们在吃火锅、撸串的照片时,一股强烈的、具体的思念会瞬间击中你。

你思念的,可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就是楼下那家麻辣烫的味道,是奶奶做的红烧肉,是街角那家开了十几年的馄饨店。你在多伦多的中餐馆里也能找到类似的东西,但味道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差的那一点,其实就是“家”的味道。

这种对食物的执念,本质上是对文化归属感和情感连接的渴望。加拿大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你可以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但对于我们的中国胃来说,那些熟悉的味道,承载了太多成长的记忆和情感的慰藉。

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BIE)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大多数国际学生对在加拿大的学习经历感到满意,但仍有近30%的学生表示在融入当地社区和结交加拿大朋友方面感到困难。这种社交上的隔阂,会在节假日时被无限放大。当中秋节、春节来临,看着本地朋友们如常生活,而自己只能在微信上和家人“云过节”时,那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会达到顶峰。

于是,我们开始疯狂地在亚洲超市里寻找熟悉的调料,照着YouTube视频学做家乡菜。当一盘卖相不佳但味道尚可的西红柿炒蛋出锅时,你吃下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剂治愈孤独的良药。那个瞬间,厨房里小小的烟火气,仿佛把你和遥远的家重新连接了起来。

嘿,别怕,我们都是这样扛过来的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想告诉你:你所经历的这一切,那些让你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的“小事”,都是真实且正常的。它们不是你的错,更不代表你脆弱。

留学,本质上是一场极限生存挑战。你不仅要在一个全新的学术环境里竞争,还要在零基础的情况下,学会独立生活的所有技能——从报税、租房、办银行卡,到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所以,别再对自己那么苛刻了。允许自己有崩溃的时刻,允许自己想家,允许自己偶尔搞砸一些事情。然后,擦干眼泪,试试下面这些“大白话”建议:

关于小组作业:别当闷葫芦!开局就把丑话说在前面,定好明确的ddl和沟通方式。用Google Docs或类似工具,让每个人的进度都透明化。遇到真的不靠谱的队友,别一个人硬扛,大胆、礼貌地和教授沟通,他们见得多了,会理解的。

关于钱:记账!用个手机App,搞清楚你的钱都去哪儿了。学会自己做饭,不仅省钱,还能治愈你的中国胃。另外,多留意学生折扣,从电影票到买电脑,能省一点是一点。省下来的不是钱,是你的安全感。

关于看病:落地第一件事,就是花半小时研究你的医疗保险卡!知道怎么用,知道报销流程,存好学校诊所和附近Walk-in Clinic的地址电话。这样真生病的时候,至少不会手忙脚乱。

关于孤独:主动出击!走出去,参加一个社团,去健身房,或者找个兼职。找到你的“组织”,哪怕只是一个三五人的“火锅搭子”,都能让你的生活有温度。还有,别忘了定时和家人朋友视频,告诉他们你的近况,无论是好是坏,有人惦记的感觉真的很重要。

记住,你不是不够坚强,你只是在打一场没人看得到的硬仗。每一个独自面对空冰箱的夜晚,每一次在超市里默默计算汇率的瞬间,每一次和猪队友斗智斗勇的过程,都在让你变得更强大,更独立。

这条路很难,但抬头看看,你会发现有成千上万的我们,都在这条路上,和你并肩前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31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