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硕传媒毕业,去大厂还是回老家?

puppy

嘿,刚从港校传媒专业毕业的你,是不是也正为“去一线城市卷,还是回老家躺平”这道选择题而头秃?一边是北上广深大厂的光鲜履历和高薪诱惑,但也意味着要面对无尽的内卷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另一边是老家的安逸舒适,有家人的陪伴,却又隐隐担心才华无处施展,不甘心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这篇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结合了几位学长学姐的真实经历和血泪教训,帮你把两条路背后的利弊都掰开揉碎了讲清楚。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答案,而不是被别人的标准绑架。

阅读前的小提示
这篇文章不提供标准答案,也不灌鸡汤。咱们只负责把两条路可能会遇到的风景和坑都给你扒出来,帮你做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希望你看完,心里能更亮堂点儿。

港硕传媒毕业,去大厂还是回老家?

去年十月,我还在港中文大学百万大道的晚风里,和同学嘉玮啃着菠萝包,手机上同时刷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北京字节跳动发来的实习转正offer,Title是产品运营,薪资包很诱人,旁边的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另一个是妈妈发来的微信,“闺女,家里市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在招人,事业编,离家开车十分钟,我托人问了,你这学历肯定没问题。”

那一刻,维港的璀璨夜景仿佛都模糊了。左手是星辰大海,右手是人间烟火。这种感觉,我相信每一个手握港校传媒文凭、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你,都再熟悉不过了。花了一百多万,在香港这个高压锅里淬炼了一年,我们真的甘心回到那个熟悉到闭着眼睛都能走遍的小城吗?可一想到北京动辄五六千的房租和传闻中的“996福报”,又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那块“卷”得动的料。这个问题,比毕业论文的选题难多了。

今天,咱们不聊虚的。我特地采访了几位已经毕业两三年的港校传媒学长学姐,把他们在一线大厂和老家体制内的真实经历、血泪教训都给你掏出来了。咱们就着这些滚烫的故事,把两条路背后的利弊,掰开揉碎了看个清楚。

一线城市的“光环”与“枷锁”

先聊聊去大厂。这几乎是每个传媒人心中的“白月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学新媒体、品宣、市场的,不去北上广深,总觉得自己的屠龙之技无处施展。

我的学长 Leo,港大整合营销传播(IMC)专业毕业,三年前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深圳南山区的腾讯。他当时拿到的 offer,是所谓“白菜价”里的高包,总包接近40万人民币。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Leo 说,刚入职那半年,他每天都像打了鸡血。

“你知道吗?你做的项目,是真的能影响几亿用户的。那种成就感,是在任何地方都体会不到的。” Leo 负责的是一款国民级应用的活动策划,他亲眼看着自己写的一句文案,在24小时内获得了上亿的曝光。身边同事,不是清北复交,就是常春藤、G5回来的,每天的思维碰撞都能让他学到新东西。公司的健身房、免费晚餐、打车报销……这些福利也让他一度觉得,这就是梦想中的工作。

但光环之下,阴影也随之而来。Leo 的工作时间是标准的“10106”,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走,一周6天。他租的房子在宝安,距离公司地铁一小时,一个15平米的单间,房租就要4500块,占了他税后工资的近四分之一。他开玩笑说:“我在深圳,只有两种状态,在公司,或者在去公司的路上。”

高薪的背后是高压。互联网行业的变化太快,末位淘汰制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人头上。他见过身边的同事因为一个项目数据不达标,在会议上被老板骂到痛哭;也见过凌晨三点,整个项目组还在为第二天的上线做最后的冲刺。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报告,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的平均工作时长高居榜首,近40%的从业者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

Leo 说,最让他感到迷茫的,是那种“螺丝钉”感。“你觉得自己很重要,但其实你只是这个庞大机器里一个可以随时被替换的零件。” 他花了三年,从一个职场新人做到了小组长,薪水翻了一番,但代价是日渐后退的发际线和几乎为零的个人生活。他开始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用健康和生活换来的履历和存款,值得吗?

Leo 的故事不是个例。对于想去一线城市的你,需要想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你对薪资的期待有多高?根据脉脉发布的《2023-2024年度才报》,互联网行业给应届硕士的起薪确实亮眼,尤其算法、研发岗,但对于我们传媒生常去的市场、运营、品牌岗,薪资范围大概在月薪1.5万到2.5万之间。这个数字,扣除五险一金和高昂的房租、生活费(以上海为例,一个白领的月均生活成本轻松过万),你每个月能攒下的钱,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第二,你是否能适应快节奏和高强度的竞争?大厂不养闲人,它需要你快速学习、快速产出、快速迭代。你的身边充满了和你一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同龄人,想要脱颖而出,除了能力,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充沛的精力。

第三,你的短期目标是什么?很多人去大厂,并非想干一辈子。他们是去“镀金”的。在大厂工作2-3年,带着一份光鲜的履历和项目经验,再跳槽到其他城市的甲方公司、或者回老家降维打击,都是非常现实的路径。如果你把大厂当成一个“超级训练营”,那么前期的辛苦和压力,或许就能被赋予更积极的意义。

回老家的“安稳”与“不甘”

聊完了“卷都”深圳,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另一条路——回家。

我的学姐 Anna,香港浸会大学传媒管理硕士,毕业后回了老家成都。她通过人才引进,进入了当地一家知名的国企,负责企业文化和品牌宣传。她的生活,和 Leo 相比,简直是另一个次元。

“我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开车十分钟到单位。下午五点准时下班,堵车的话,五点半也到家了。” Anna 的工作朝九晚五,周末双休,法定节假日一个不落。她住在自己家里,没有房租压力,每天都能吃到妈妈做的饭。她的月薪到手大概9000块,虽然和 Leo 没法比,但在成都这个城市,她的可支配收入和生活质量,可以说相当高。

工作内容也相对轻松。主要是写写宣传稿,做做内刊,组织一些员工活动。没有KPI,没有人会因为数据不好看而给你压力。她说,最大的幸福感,来源于生活本身。周末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去周边的古镇喝茶,或者去龙泉山看日出。她有足够的时间健身、学插画、陪伴家人。

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但 Anna 也有自己的烦恼。这种烦恼,她称之为“温水煮青蛙的钝痛感”。

“有时候刷朋友圈,看到在北上广的同学又在负责什么刷屏级的大项目,说实话,心里会酸。” 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每天都在重复劳动,一年下来,感觉自己没什么成长。港校教的那些前沿理论、数据分析模型,在她的工作中几乎用不上。她最怕的,是同学聚会时,大家聊着最新的行业动态、黑话,而她只能在一旁尴尬地笑。

另一个挑战,是“人情社会”的复杂性。在体制内或国企,很多时候能力不是最重要的,会不会“做人”才是。Anna 性格直率,不太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让她在工作中偶尔会感到束手束脚。晋升的通道也相对狭窄和缓慢,一眼就能望到自己十年后的样子。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的数据,像成都、杭州、武汉这样的新一线城市,传媒相关岗位的平均薪资在8k-12k的区间,虽然房价和生活成本远低于一线城市,但职业天花板也肉眼可见。机会的广度和深度,确实无法与北上广深同日而语。

所以,选择回老家的你,也要问问自己:

第一,你追求的是“工作生活平衡”还是“事业成就感”?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但你心里一定要有个主次之分。如果你更看重家庭的陪伴和个人的闲暇时间,那么老家的安逸会让你如鱼得水。但如果你内心深处渴望在事业上大展拳脚,那这种安逸可能会成为一种煎熬。

第二,你家乡的产业结构是否能承载你的专业?传媒行业有很强的地域聚集效应。除了考公、进事业单位、国企,你所在的城市是否有足够多的互联网公司、MCN机构、广告公司,能为你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路径?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三,你如何为自己的“不甘心”找到出口?即使选择了安稳,也不意味着要放弃成长。你是否能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副业,比如运营一个自媒体账号、做个小博主?或者持续学习,保持对行业的好奇心?把安稳的生活当成土壤,而不是牢笼,你才能在其中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跳出二选一: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聊到这里,你会发现,无论是去大厂还是回老家,都没有完美的选项。每一条路的背后,都标好了价码,得到了A,就必然会失去B。

我们之所以如此纠结,是因为我们总想“既要又要还要”。我们想要大厂的高薪和履历,又想要老家的安逸和舒适。但现实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或许,我们应该跳出“去北京还是回成都”这种地理位置的二选一,而是回归内心,问问自己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现阶段,我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快速的技能成长和资本积累?是健康的身体和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还是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的自由?

这里提供一个“第三种思路”,来自一位港城大毕业的学姐。她毕业后去了上海一家4A广告公司,工作强度极大,但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三年计划”。这三年里,她拼命学习,积累项目经验和人脉,同时也强制自己储蓄。三年后,她带着一线城市的经验和第一桶金,回到了家乡杭州,加入了一家正在快速发展的本土新消费品牌,担任品牌经理。薪资虽然比上海低一些,但职位更高,自主权更大,生活也更平衡。她把一线城市的奋斗,当成了一个跳板,而不是终点。

这个思路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你的第一个选择,并不决定你的终生。你可以把一线城市当成一个高强度的训练场,学到本事就走;也可以在老家积蓄能量,等待一个厚积薄发的机会。

最后,想对每一个正在迷茫的你说几句大白话。

别让那张百万学费的文凭成为绑架你的枷锁。它真正的价值,不是让你必须去某个地方,挣到多少钱,而是给了你看世界的眼界,和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底气。去大厂证明自己,很好;回老家陪伴父母,也同样值得尊敬。

如果实在想不清楚,那就给自己一个试错期,比如两年。用这两年的时间,去你想去的城市,做你想做的事,去亲自体验一下,大厂的灯火通明和老家的袅袅炊烟,到底哪一个更让你心安。你还年轻,最不缺的就是从头再来的勇气。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更不要被社交媒体上那些光鲜亮丽的“标准答案”所迷惑。你的人生剧本,主角是你自己。遵从你内心的声音,做出那个在当下最让你感到踏实的选择,然后,勇敢地走下去,并且不后悔。

无论你最终身在何方,都别忘了在香港读研时,抬头看到的那片星空。那片星空,会一直照亮你前行的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07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