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学姐没告诉你的商科实习潜规则

puppy

是不是觉得作为留学生,找商科实习光有好成绩和漂亮的简历还远远不够?没错,因为那些真正关键的“潜规则”,学长学姐可能都忘了告诉你。比如,networking不只是线上加好友,关键是怎么在coffee chat里聊出真感情,让人家真心愿意帮你内推;实习时,老板给的“杂活”可能不是在为难你,而是在考验你的态度和细节,怎么把小事做出彩,有时比完成一个大项目更能决定你的去留。还有,怎样在实习期结束前,聪明又自然地表达想留下来的意愿,而不是傻傻地等HR通知?这篇文章就是你的职场“避坑指南”,全是过来人的大白话干货,帮你少走弯路,稳稳拿下心仪的return offer!

留学生商科实习必读TIPS
Networking心态: 别当成任务,当成交朋友。你的目标不是“要内推”,而是让对方“想帮你”。
“杂活”定义: 老板给你的任何小事,都是“靠谱度”测试。细节决定你能否被信任。
Coffee Chat关键: 多问开放性问题,少聊技术细节,多聊对方的经历和感悟。
Return Offer信号: 别等HR,主动在实习中期和末期与老板沟通,表达意愿,寻求反馈。

去年夏天,我认识的两个学弟,Alex和Leo,都在华尔街的同一家投行实习。Alex是他们学校的金童,GPA 3.9,简历闪闪发光,建模比赛拿奖拿到手软。Leo呢,成绩中上,简历看着也还行,但远没有Alex那么惊艳。实习结束时,我们都以为Alex稳拿return offer,结果却大跌眼镜——公司给了Leo全职offer,而Alex,那个我们眼中的大神,却被“感谢参与”了。

后来跟Leo聊天才知道,Alex在实习期虽然项目做得快,但他总觉得复印文件、整理会议纪要这种“杂活”是浪费时间,做得马马虎虎;networking时也单刀直入,三句话不离“求内推”。而Leo,他会把会议纪要整理成带有利落Action Item的表格发给老板,会在coffee chat时跟校友聊他们都喜欢的棒球队,让对方觉得他是个有血有肉的有趣的人。最后,团队投票时,所有人都觉得Leo更“靠谱”,更像一个“自己人”。

这个故事是不是让你有点脊背发凉?没错,作为留学生,我们在异国他乡找一份商科实习,以为只要成绩够硬、简历够美就万事大吉了。但现实是,那些真正决定你命运的,往往是课堂上学不到、学长学姐可能也忘了告诉你的“潜规则”。这篇文章,就是要把这些过来人的大白话干货掏给你,帮你少走弯路,稳稳地把实习变成一份全职工作。

Networking的真相——不只是“加好友”,而是“交朋友”

咱们留学生圈里最流行的一个词可能就是“Networking”了。很多人把它理解成一个任务:上LinkedIn,搜索校友,发模板消息,约coffee chat,然后暗示自己想要个内推。一套流程下来,感觉自己努力了,但效果呢?大部分都石沉大海。为什么?因为你把“建立关系”搞成了“索取交易”。

你想想,一个在顶级公司身居高位的校友,每天收到多少封类似的“求助信”?他凭什么要花时间帮助一个只把自己当成求职跳板的陌生人?真正的潜规则是:Networking的核心不是“加好友”,而是“交朋友”。你的目标不应该是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而是要建立一种真实的、双向的情感连接,让对方发自内心地“愿意”帮你。

怎么做?关键就在Coffee Chat的艺术里。

首先,忘掉那些“请问您一天的工作是怎样的?”这种能在Google上搜到的问题。在约聊之前,把对方的LinkedIn挖地三尺。他/她在哪上的大学?参与过什么项目?最近有没有点赞或转发什么文章?找出一个你们可能共同感兴趣的点。比如,你看到一位高盛的MD毕业于你的母校,还曾经是赛艇队的。那你的开场白就可以是:“学长您好,我是XX大学的XX,看到您之前是赛艇队的,我最近也刚加入了学校的队伍,特别想听听您当年的故事!” 这一下子就把距离拉近了,从一个求职者变成了一个有共同话题的小学弟/小学妹。

我的朋友小C就是个中高手。他在和一位摩根士丹利的VP喝咖啡时,发现对方桌上放着一本村上春树的小说。他没有立刻切入实习话题,而是聊起了《挪威的森林》。那半个小时,他们聊文学、聊旅行、聊生活,氛围轻松愉快。在最后,VP主动问他:“你对我们公司哪个部门感兴趣?我帮你看看有没有机会。” 看到了吗?当对方喜欢你这个人时,帮助你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背后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全球知名的人力资源公司Jobvite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通过员工内推的候选人,被雇用的几率比从招聘网站直接申请的高出近10倍。为什么?因为内推代表着一种信誉背书。没人会拿自己的职场声誉去推荐一个不靠谱的人。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通过真诚的交流,让对方觉得“这孩子不错,聪明、谦虚、有想法,值得我为他背书”。

在聊天结束后,一封精心撰写的感谢信是必须的。不要用模板!在信里一定要提到你们聊天时的一个具体细节,比如“特别感谢您分享的关于早期职业生涯中‘say yes’重要性的观点,对我启发很大”。这表明你真的在认真听。之后,这条线不要断。过一两个月,看到一篇对方可能感兴趣的文章,可以分享过去;看到对方升职了,发一条真诚的祝福。把Networking当成一种长期的关系维护,而不是一次性的资源索取。当你真正做到这一点时,你会发现,机会真的会主动来敲门。

实习“杂活”的艺术——老板不是在整你,是在考验你

终于拿到了梦想公司的实习offer,你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向老板展示你复杂的金融模型和精妙的商业分析。结果第一周,老板让你把一个50页的PPT调格式,把一个杂乱的Excel表格重新整理,或者在会议上做个会议纪要。你是不是瞬间心态崩了?觉得“我一个常青藤毕业的,就让我干这个?”

打住!如果你真这么想,那你离被“劝退”就不远了。商科实习的第二条潜规则就是:老板给你的任何“杂活”,都不是在为难你,而是在对你进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靠谱度测试”。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团队的Manager,手下有两个实习生。现在有一个价值百万美金的重要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你会把这个项目交给谁?是那个连PPT里公司Logo都会放错位置、会议纪要都抓不住重点的实习生A,还是那个每次都能把最琐碎的任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超出预期的实习生B?答案不言而喻。

在职场,特别是竞争激烈的金融、咨询行业,细节就是一切。一份完美的PPT,字体、字号、颜色、对齐,都体现着你的专业度。一份清晰的会议纪要,能看出你的逻辑思维和抓重点的能力。老板通过这些小事,来判断你是否具备处理更复杂、更重要任务的基本素养:细心、负责、有条理。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针对全球500多名管理者的调查,超过78%的管理者认为,“可靠性”和“对细节的关注”是评估初级员工时最重要的品质,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技术能力”。因为技术是可以教的,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却很难改变。

那么,怎么把“杂活”干出彩?

我有个学妹Lisa,在一家顶级咨询公司实习。她的第一个任务是整理一份客户访谈的录音。这活儿听着就很枯燥。但她是怎么做的?她不仅把录音一字不差地转成了文字,还主动按主题对内容进行了分类,用不同颜色高亮了客户提到的痛点和潜在需求,并在文档最后附上了一个一页纸的summary,提炼了最重要的三条洞察。当她把这份文档发给项目经理时,经理震惊了。他原本只想要一份文字稿,没想到Lisa给了他一份可以直接用的分析初稿。从那天起,Lisa就被当成了正式分析师来用,参与到了所有核心的客户会议中。

这就是“超越预期”的力量。接到任务时,多想一步:老板要这个东西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能不能做得比他要求的更好一点?

  • 整理数据? 不仅要确保准确无误,还可以尝试用数据透视表或图表做个简单的可视化分析,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有趣的趋势。

  • 订会议室? 不仅要订好,还要提前确认设备是否正常,把会议材料打印好分发给与会者。

  • 做会议纪要? 不仅要记录谁说了什么,更要提炼出关键决策(Decisions)和下一步行动计划(Action Items),明确负责人(Owner)和截止日期(Due Date)。

当你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一个项目来对待,用120%的投入去完成时,你的专业和靠谱,所有人都会看在眼里。这些“杂活”积累起来的信任,就是你通往更核心任务和最终return offer的敲门砖。

Return Offer的临门一脚——别傻等,主动出击

实习就像一场漫长的面试,而最后的return offer就是面试结果。很多留学生在实习期埋头苦干,表现也很好,但到了最后几周就变得很被动,每天都在焦虑地等HR的通知。他们觉得,如果公司想要我,自然会来找我。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商科实习的第三条潜规则是:Return offer不是等来的,是争取来的。你需要像管理一个项目一样,主动地、有策略地去管理你的“转正”进程。

为什么不能傻等?第一,你的老板非常忙,他可能同时在带好几个项目和实习生,除非你主动提醒,他可能不会那么早把你的未来规划提上日程。第二,公司也需要看到你的意愿。对于很多抢手的岗位,公司也希望把offer发给那些真正热爱这家公司、渴望留下来的候选人,而不是那些还在到处观望、把这里当备胎的人。

根据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发布的《2023年实习与合作教育报告》,在美国,付费实习生的转正率(即实习后拿到全职offer并接受的比例)大约为52%。这意味着,将近一半的实习生最终没能留下来。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主动出击的人显然胜算更大。

那么,如何聪明又自然地表达留任意愿呢?关键在于把握好两个时间点。

第一个时间点:实习中期(Mid-point Check-in)

在为期10-12周的实习中,大概第五周或第六周,主动约你的直属老板进行一次15-20分钟的反馈会议。注意,这次会议的目的不是直接问“我能不能留下”,而是“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以便能留下”。

你可以这样开场:“老板,实习已经过半了,我从项目中学到了很多,也非常喜欢我们团队的氛围。为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更好地为团队做贡献,也为了能达到转正的要求,我想听听您对我的反馈。您觉得我目前做得好的地方是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我需要重点提升的?”

这样说有几个好处:首先,你含蓄地表达了你想留下的强烈意愿。其次,你表现出了积极寻求反馈、渴望成长的谦逊态度,这是所有老板都欣赏的品质。最重要的是,你能得到最直接的反馈。如果老板说你某方面做得不够好,你还有一半的时间去改进和弥补。

第二个时间点:实习结束前三到四周

这是发起“总攻”的时候。你需要再次主动约老板谈话,这次可以更直接一点。这次谈话的目标是让他知道:1. 你非常想留下来。2. 你已经想好了留下后能为团队带来什么价值。

我认识的一个学长Kevin,他在一家科技公司的战略部门实习。实习快结束时,他了解到团队第四季度要启动一个关于市场扩张的新项目,但人手有点紧张。于是在和老板的最后一次面谈中,他不仅表达了强烈的留任意愿,还准备了一页纸的简短计划,说明如果他能留下,他的技能和他在实习期间积累的经验将如何帮助这个新项目。他老板当场就被打动了,直接把他推荐给了招聘委员会。Kevin后来告诉我,他老板说,很少有实习生会这么有前瞻性地思考问题。

所以,在这次谈话前,做好功课。了解团队接下来的计划,思考自己的价值所在。你可以说:“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更加确定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并且非常希望能成为团队的正式一员,和大家一起把XX项目做下去。不知道关于转正的流程,我们接下来可以怎么推进呢?” 这种直接而又专业的提问,会迫使老板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或指引。

别忘了,你的同事也是你重要的“盟友”。在整个实习期间,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在很多公司,老板在做最终决定前,都会非正式地征求团队成员的意见:“你们觉得那个实习生怎么样?” 一句“那孩子活儿干得不错,人也好相处”,可能比你自己的任何努力都管用。

好了,说了这么多“潜规则”,其实核心思想就一个:别再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埋头做事的学生了。从你踏入办公室的第一天起,你就要用一个专业人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职场不仅是能力的竞技场,更是情商和人际智慧的考验场。

别再只盯着GPA和简历上的bullet points了。从今天起,试着把每一次networking当成一次交朋友的机会,把每一件“小事”当成展示你靠谱的舞台,主动去敲那扇通往return offer的大门。记住,职场这场游戏,玩的是专业,更是人情世故。加油,你行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11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