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大:别的不会,就会培养老板

puppy

还在纠结选校?说到滑铁卢大学,你是不是也觉得它就是个“码农”的天下?但悄悄告诉你,这里其实是个隐藏的“老板孵化器”!它那全球闻名的Co-op带薪实习项目,可不只是让你简历好看那么简单,它简直是把创业的DNA刻进了每个学生的骨子里,让你在读书时就能积累宝贵的人脉和实战经验。从风靡北美的Kik到电商巨头Wish,无数明星公司的创始人都从这里走出。想知道滑大是怎么把一张白纸打造成未来老板的吗?这篇文章带你一探究竟,看看这所宝藏学校到底藏着什么“独门秘籍”!

小编悄悄话:读前必看

嘿,同学!在点开这篇文章之前,先忘掉你对滑铁卢大学(UWaterloo)所有的刻板印象。什么“加拿大清华”、“理工男天堂”、“码农培训基地”……这些标签都没错,但它们只说对了一半。这篇文章想带你看看滑大的另一面,一个你可能从未想过的可能性:在这里,你离成为一个“老板”的距离,可能比你想象的要近得多。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揭开滑大的“创业密码”!

滑大:别的不会,就会培养老板

“儿子啊,去滑铁卢挺好,IT专业现在多火,毕业了去谷歌、亚马逊,年薪几十万,多安稳!”

上周末跟家里视频,我那个在国企当了一辈子领导的二舅,又开始在饭桌上对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指点江山。我拿着手机,哭笑不得,想反驳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是啊,在国内大部分长辈的眼里,滑铁卢大学约等于“高薪程序员的摇篮”。他们觉得,我们这些留学生漂洋过海,不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拿个高薪,然后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吗?

这个想法,没错,但也不全对。尤其对于滑大的学生来说,安稳可能从来不是唯一的选项。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聊的不是下个学期要刷多高的分,也不是哪个大厂的面试最难,而是“我这个idea怎么样?”“我的prototype做出来了,你要不要试试?”“我们团队还缺个搞市场的,你有没有兴趣?”

在这里,创业的种子似乎就埋在校园的空气里。而这一切,都源于滑大一个看似普通,却威力无穷的“独门秘籍”。

颠覆你的认知:这里不只生产“码农”,更盛产CEO

我们先用数据说话,打破“码农基地”这个刻板印象。

你可能不知道,在权威创投数据机构PitchBook发布的2023年全球大学创业家报告里,滑铁卢大学的本科生,在培养VC(风险投资)支持的创始人数量上,连续多年位列加拿大第一,全球排名前25。具体数字是,在过去十多年里,滑大校友创立了超过700家公司,总共筹集了超过90亿美元的资金。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走在滑大的校园里,你擦肩而过的那个穿着连帽衫、背着双肩包的同学,未来可能就是下一个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

那些你耳熟能详的明星公司,很多都带着“滑大基因”。比如,曾经风靡北美的匿名社交软件Kik Messenger,它的创始人Ted Livingston就是滑大校友。他甚至在毕业前就拿到了来自硅谷的百万美元投资。还有那个让你“剁手”停不下来的电商巨头Wish,它的联合创始人Peter Szulczewski,同样毕业于滑大的计算机科学系。

近几年,新星更是层出不穷。比如全球最大的留学申请平台ApplyBoard,它的三位创始人Martin、Meti和Massi Basiri兄弟,就是从滑大走出来的伊朗留学生。他们因为亲身经历了留学申请的痛苦,从而创立了这家公司,如今估值已经超过40亿加元。还有为企业提供视频营销方案的Vidyard,以及被誉为“硬件界Y Combinator”的Hax的创始人,都来自这所学校。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懵了?一所理工科强校,怎么就成了“老板孵化器”了?难道是滑铁লার水土特别养人?

别急,答案就藏在那个让所有滑大学生“又爱又恨”的制度里。

秘密武器:Co-op项目,把大学变成五年的“创业实战”

滑大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它全球规模最大的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带薪实习项目。这个项目听起来很简单:学生在四个月的学习期(Study Term)和四个月的工作期(Work Term)之间交替进行,直到毕业。五年下来,比别人多读一年,但却积累了长达两年的全职工作经验。

听起来只是为了找工作铺路?不,Co-op的真正威力,在于它把创业的思维模式,像代码一样,一行一行地“写”进了每个学生的脑子里。

首先,Co-op让你在零成本的情况下,完成了创业前最重要的“市场调研”。

一个正常的创业者,在找到方向前需要不断试错,每一次试错都伴随着时间和金钱的巨大成本。但在滑大,你的五到六个Co-op学期,就是五到六次免费的“试错”机会。你可以第一个学期去多伦多的银行感受金融科技的脉搏,第二个学期去硅谷的科技巨头体验顶级公司的运作模式,第三个学期又可以钻进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初创公司,跟着创始人一起打拼。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更能敏锐地发现各个行业里尚未被解决的“痛点”。而这些“痛点”,恰恰是未来创业机会的源泉。ApplyBoard的创始人就是在帮弟弟申请留学时,发现了信息不对称的巨大痛点,才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其次,Co-op帮你织就了一张无价的“人脉网络”。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创业者来说,最缺的是什么?除了钱,就是人脉。而在滑大,你的Co-op经历就是一张天然的人脉“通行证”。你的同事、你的上司、你在不同公司遇到的“大佬”,都可能成为你未来创业路上的贵人。他们可能是你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可能是你的技术合伙人,也可能是在你遇到困难时给你指点迷津的导师。

举个真实的例子,Pebble智能手表的创始人Eric Migicovsky。他最初的创业想法,就是在滑大工程系的宿舍里诞生的。他的第一个原型机,也是在Co-op期间,利用实习公司的资源和设备做出来的。后来,他更是通过滑大在硅谷的校友网络,成功进入了著名的Y Combinator孵化器,最终在Kickstarter上筹集了超过1000万美元,一战成名。

你看,Co-op的经历,就像是给你提前开启了“人生副本”,让你在正式“打怪升级”之前,就已经摸清了地图,攒够了装备,还结识了一帮神队友。

创业生态圈:不只是上课,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说Co-op是滑大培养老板的“硬核”武器,那么校园里无处不在的创业文化和支持体系,就是让创业种子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你一定听说过滑大的Velocity,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俱乐部。这是加拿大最成功的科技孵化器之一,而且它就坐落在校园里。从一个想法到一个公司,Velocity可以为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免费的办公空间、专业的导师指导、法律和商业咨询,甚至还有种子基金。

最关键的是,Velocity是完全免费的,并且不占有初创公司的任何股份!这在全球的孵化器里都极为罕见。根据官方数据,自2008年成立以来,Velocity已经帮助孵化了超过400家公司,这些公司累计获得了超过24亿美元的融资。从这里走出的公司,覆盖了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软件服务等各个领域。

除了Velocity,学校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创业竞赛、黑客马拉松(Hackathon)和工作坊。在滑大,你会发现周围的同学,周末不是在开派对,而是在某个教学楼里,通宵达旦地组队写代码、做产品、准备路演PPT。那种“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我们一起来实现它”的氛围,极具感染力。

这种文化会让你觉得,创业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和写作业、考期末一样,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你的教授可能就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你的实验课搭档可能正在运营着自己的小公司。在这种环境下,你的思维会不自觉地从一个“打工人”转变为一个“创造者”。

你不再仅仅思考“我能为公司做什么”,而是开始思考“我能创造什么价值?”“我能解决什么问题?”。这种思维的转变,比任何商业课程都来得重要。

所以,来到滑大,你应该做什么?

说了这么多,不是劝你现在就退学去创业。而是想告诉你,如果你有幸来到滑大,千万别浪费了这里独一无二的资源和环境。

别把Co-op只当成一份简历上的实习经历,去争取那些能让你快速成长的机会。别害怕去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因为在那里,你可能离核心业务更近,能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主动和你的老板、同事聊天,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积累你的人脉存折。

多去参加学校里的活动,即使你没有任何创业想法。去听听那些已经成功的校友分享他们的故事,去感受一下黑客马拉松那种在48小时内从零到一创造产品的激情。就算你最后没有创业,这些经历也会让你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解决问题者。

滑大给你的,从来不只是一张通往大厂的门票,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场,鼓励你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去创造。在这里,成为一个“老板”或许不是最终目的,但培养一种“老板思维”——那种敢于挑战、乐于创造、善于解决问题的思维,绝对会让你受益终身。

所以,下次回国,如果再有亲戚问你毕业想去哪个大公司,你可以笑着告诉他们:“我还没想好,也许,我会自己开一个。”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24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