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除“双非”魔咒,先记住这三条心法 |
|---|
| 1. G5不是神坛,招生官也是“人”:他们想招的不是一堆冷冰冰的高分数据,而是一个个未来能在金融界搞出点名堂的、有血有肉的“潜力股”。你的故事和潜力,比你学校的名字更重要。 |
| 2. 你的“故事线” > 零散的“亮点”:把GPA、实习、项目串成一条逻辑通顺、目标明确的个人成长路径。招生官想看的是你如何一步步明确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你做了多少件牛逼的事。 |
| 3. 精准匹配,而不是广撒网:不要再说“贵校享誉全球”这种空话。去挖项目的课程设置、授课教授的研究方向,告诉他们“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个人”,拿出证据来。 |
嗨,我是LXS网站的小编。还记得递交G5申请的前一晚,我失眠了。
我躺在床上,天花板上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地过着我的申请材料。那所双非院校的名字,在申请系统里显得那么普通,旁边的GPA一栏,88.5分,一个还不错但绝对算不上惊艳的数字。再看看电脑收藏夹里,那些来自知乎、一亩三分地的帖子——“清华学长,GPA 3.9/4.0,三段顶尖券商实习,喜提LSE offer”、“复旦大神,GMAT 760,斩获牛津MFE”。
我关掉手机,把头埋进枕头里,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拿着木剑的普通玩家,闯进了满是屠龙宝刀的神仙服。心虚,真的心虚。
几个月后,当我收到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MSc Finance & Accounting项目那封带着logo的录取邮件时,我第一反应是,他们是不是发错了?
并没有。后来,我复盘了整个申请季,才慢慢想明白,我这个“双非选手”,到底做对了什么。今天,我想把这些压箱底的干货掏出来,跟你好好聊聊。这里没有鸡汤,只有我踩过的坑和总结出的实战经验,希望能给你一点“我也可以”的底气。
GPA:数字不是全部,但别让它拖后腿
我们先聊最现实的:GPA。这玩意儿就像是申请的敲门砖,G5的门槛确实高。帝国理工商学院公布的2023年录取学生背景里,虽然没有明确的GPA数据,但普遍共识是,对于国内本科的学生,一个85分以上的均分是基础,想稳妥点,最好冲到88-90分。
我的均分是88.5,说实话,在G5金融项目的申请者里,这只能算“中游水平”,甚至有点危险。那我当时是怎么“包装”这个成绩的呢?
第一招:画出一条漂亮的“上扬线”。
我的成绩单不是一马平川的88.5。我的大一成绩其实挺拉胯,只有85分左右,一些公共课甚至更低。但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我的专业课成绩,尤其是那些核心金融、数学、计量课程,几乎都在90分以上。比如《高级公司金融》、《投资学》、《计量经济学》这几门硬核课程,我拿到了92、95、93的高分。
这是一条非常关键的“逆袭曲线”。它向招生官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这个学生虽然起步一般,但学习能力和潜力是不断增长的,而且他对专业领域的热情和投入是真的。在我的个人陈述(PS)里,我没有回避我大一的平庸,反而把它作为一个起点,简单提了一句:“经过大一的探索,我真正找到了自己在金融领域的兴趣,并在此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这在我的成绩单后半部分得到了体现。” 一句话,就把劣势转化为了证明自己成长性的证据。
第二招:用好“WES认证”这个放大器。
很多同学不知道,国内的百分制分数,换算成国外的4.0制GPA时,可能会有惊喜。尤其是对于LSE这种明确建议你做WES(World Education Services)认证的学校。WES的换算方式,对85分以上的高分段同学比较友好。比如,一个88.5的均分,在WES的算法下,很可能被认证为3.8/4.0,甚至更高。你想想,在招生官眼里,“均分88.5”和“GPA 3.8”,后者的视觉冲击力是不是强多了?虽然这只是个数字游戏,但在申请的第一道筛选关,它可能会让你看起来更“达标”。当然,做WES认证需要时间和金钱,建议大家提前规划,申请季开始前就搞定。
第三招:让核心课程成绩“高光”显示。
金融硕士,特别是那些量化色彩比较浓的项目,比如IC的MSc Finance,对申请者的数学和编程能力非常看重。如果你的总GPA不够顶尖,那就想办法让你的核心课程成绩“跳”出来。你可以在CV(简历)里单独开辟一个板块,叫做“Selected Coursework”,然后把你那些90分以上的数学、统计、编程、金融课程和成绩列出来。比如:
- Calculus (95/100)
- Linear Algebra (92/100)
- Econometrics (93/100)
- Python for Data Analysis (96/100)
这样做,能让招生官在10秒内就get到你的学术能力是完全匹配他们项目要求的,从而忽略掉你那些被思想政治、体育课拉低的总体均分。
实习:从“打杂”到“主线任务”的进化
聊完GPA,我们来说说实习。这可能是“双非”背景的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赛道。
很多同学的实习经历,看上去很丰富,但也很“散”。今天在银行做个大堂助理,明天去会计师事务所贴个发票,后天又去互联网公司做个运营。这些经历写在简历上,招生官看完只会觉得:“嗯,这个学生很忙,但……他到底想干嘛?”
我的实习经历,单拎出来看,也平平无奇:
- 大二暑假: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实习生。
- 大三寒假:一家本土中型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分析实习生。
- 大三暑假:一家深圳的金融科技(Fintech)创业公司,量化策略实习生。
没有中金、高盛这种如雷贯耳的名字,每一段也都是基础岗位。但我申请时,把这三段经历串成了一条清晰的职业探索“故事线”。
第一步:审计实习——“我想了解商业的底层逻辑”。
在文书里,我没说我在四大做了多少“高大上”的工作。我讲了一个很小的细节。我负责核对一家制造业公司的存货,在闷热的仓库里,我看着一箱箱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财报上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企业的呼吸和心跳。这份实习让我明白,所有复杂的金融模型和投资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对一个公司最基本的运营和财务状况的深刻理解之上。审计工作,就是我理解商业世界的“第一课”。它不是我的最终目标,但它是我探索金融世界的“起点”。
第二步:PE实习——“我想从理解价值,到创造价值”。
有了第一步的铺垫,我的第二段实习就顺理成章了。我在文书里写道:“在理解了如何‘记录价值’后,我强烈地渴望知道如何‘创造和评估价值’。” 这就引出了我的PE实习。在这家PE,我参与了一个对消费品公司的尽职调查,我用Excel搭建了DCF(现金流折现)模型。我没有只说“我学会了建模”,而是描述了我在建模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具体困难——如何预测一个新兴品牌未来的增长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扒了大量的行业报告,甚至去小红书和抖音上分析用户评论,来寻找佐证。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纯粹的财务模型是有局限的,它需要与行业洞察和市场感知相结合。这展现了我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Fintech实习——“我想用科技赋能投资决策”。
故事到这里,就需要一个“升华”。在PE实习中遇到的“模型局限性”问题,就成了我转向Fintech的动机。我写道:“传统的估值方法似乎越来越难以跟上市场的快速变化。我相信,技术是未来的答案。” 在这家Fintech公司,我的主要工作是用Python处理另类数据(比如电商评论、社交媒体情绪等)来辅助投资判断。我写了一个小爬虫,抓取了某个消费品牌过去一年的社交媒体声量和用户情绪,并将其与股价波动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了一个微弱但显著的正相关性。这个项目,哪怕它很简单,但它完整地展示了我“发现问题 -> 寻找新方法 -> 动手解决”的能力闭环。
你看,这么一串,三段看似毫无关联的实习,就变成了一个逻辑清晰的成长故事:
了解企业(审计) -> 评估企业(PE) -> 创新评估方法(Fintech)。
这条故事线,最终指向了我的申请目标——一个注重金融与科技结合的硕士项目。我告诉招生官,我的每一步都不是随意的,我一直在思考、在进化。这个故事,比任何一段“大厂”实习经历本身,都更有说服力。
文书:你的灵魂切片,如何切得漂亮?
如果说GPA和实习是你的“硬件”,那么个人陈述(PS)就是你的“灵魂”。G5的招生官,尤其是像牛津、剑桥这种采用学院制的学校,每年要看成千上万份优秀的简历,他们早就对各种高分和牛实习麻木了。你的PS,是唯一能让他们眼前一亮,记住你这个“人”的机会。
关于PS,我只强调一点:Show, don't tell. (展示,而非说教)。
别再说“I have a strong passion for finance” (我对金融充满热情)这种空洞的话了。谁申请金融项目会说自己不热情?你要做的,是用一个具体的故事,来“证明”你的热情。
我的PS开头,没有写我的名字,也没有写我的学校,更没有向招生官问好。我的第一句话是:
“当我的Python脚本第一次成功预测出目标公司未来五分钟股价的微小涨幅时,电脑屏幕前发出的那声欢呼,无关金钱,只关乎一个模式被发现的纯粹喜悦。”
这个开头,直接把我上一段提到的Fintech实习中的一个“Aha Moment”(顿悟时刻)抛了出来。它具体、生动,并且直接点出了我对金融的理解——它不仅是资本的游戏,更是一场智力挑战。这比说一百句“我热爱金融”都有力。
接下来,整个PS都围绕着我的“故事线”展开。但最重要的,是“Why this program, why this school?”(为什么是这个项目,为什么是这所学校?)这个部分。
这同样不能说空话。我当时申请IC的MSc Finance & Accounting,我做了非常具体的研究:
- 挖教授:我上了IC商学院的官网,找到了金融系的教授列表。我发现一位名叫Lara Zaimi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方向是利用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像)进行资产定价。这和我的Fintech实习经历简直是完美契合!我在PS里明确提到了她的名字和她的研究,并说明了她的研究将如何帮助我深化我对另类数据应用的理解。 -
- 挖课程:我把这个项目的课程手册(Programme Specification)下载下来,逐一研究。我挑出了两门我最感兴趣的课程——“Big Data in Finance”和“Financial Econometrics”。我没有只列出课程名字,而是解释了为什么我想上。“Financial Econometrics”将为我提供严谨的计量方法论,以验证我在实习中凭经验得到的模型;而“Big Data in Finance”则能让我系统地学习如何处理和分析海量金融数据。 -
- 挖资源:我还了解到IC有一个专门的“Centre for Financial Technology”,会举办很多行业研讨会。我在PS里也提到了这一点,表达了我希望能在那里与业界专家交流,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
这种程度的“精准匹配”,会让招生官觉得,你不是海投,你是真的对我们项目做了深入了解,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你对项目的渴望,是建立在理性分析而非盲目崇拜之上的。
软实力:那些看不见但致命的加分项
除了GPA、实习、文书这“三驾马车”,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软实力”,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推你一把。
GMAT/GRE:对于我们“双非”学生来说,一个能打的标化成绩,是弥补本科背景劣势最直接的武器。特别是数学部分。金融项目对申请者的数理能力有硬性要求。一个漂亮的GMAT Quant 51分,或者GRE Quant 169/170分,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根据GMAT官方发布的2023年数据,全球顶尖商学院金融硕士项目的GMAT平均分已经达到了710-720分。所以,把目标定在720+,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
竞赛和项目:在校期间,多参加一些有含金量的比赛,比如美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CFA协会的“全球投资分析挑战赛”。这些比赛不仅能锻炼你的能力,获奖经历更是简历上闪光的亮点。如果没有机会参加大型比赛,自己动手做项目也是一个好方法。比如,你可以利用公开数据,用Python写一个简单的量化回测框架,然后把代码和报告上传到GitHub。在简历里附上你的GitHub链接,这对于申请量化金融方向的项目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
推荐信:找谁写推荐信,比推荐信的内容更重要。不要盲目追求“title”,找一个不熟悉你的院长,不如找一个给你上过课、带你做过项目、并且欣赏你的专业课老师。在找老师写之前,一定要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材料包,包括你的简历、成绩单、个人陈述草稿,以及一份“亮点回忆录”,帮老师回忆起你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或者项目中的突出贡献。这样,老师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具体事例的推荐信,而不是一封空洞的模板信。
写到这里,好像该总结一下了。
但其实,申请这回事,哪有什么万能的公式。你看到的所有经验帖,都只是别人走过的路,你可以参考,但不能复制。
我想说的最后一点是,别让“双非”这个标签,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它只是你起点的一个标记,而不是你终点高度的判决书。
在整个申请季,真正让你脱颖而出的,不是你来自哪里,而是你到底是谁,你对未来有着怎样清晰的规划和独一无二的热情。
G5的招生官,阅人无数,他们一眼就能看穿你的真诚和伪装。所以,与其费尽心思去包装一个完美的、但不是你自己的形象,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经历,找到那条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线”。
你的申请,不是一份冰冷的材料清单,它是你的故事。现在,轮到你来讲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