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们在日本已经84万了

puppy

嘿,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在池袋、高田马场,甚至随便哪个车站,都能撞见越来越多的同胞?没错,不知不觉,咱们在日华人已经突破84万大关啦!这不仅仅是个冰冷的数字,更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地道的家乡菜、越来越方便的手机支付,和那份“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温暖归属感。从刚落地的留学生到奋斗多年的职场人,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汇成了这股改变日本社会的力量。这个庞大的群体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生活和未来又会因此有哪些新机遇和挑战?这篇文章聊的就是这些与你我息息相关的事儿。

在日华人生活圈生存指南
利用好中文社区资源,但别忘了日语才是硬通货。找房、找工作、二手交易,华人论坛和微信群确实方便,可要想真正融入和发展,日语能力是天花板,千万别本末倒置。
中餐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家乡的味道能治愈乡愁,但探索日本本地美食也是留学体验的重要一环。别等到回国了才后悔没多尝尝那些季节限定、地域限定的美味。
警惕“同胞坑”。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换汇、代购、合伙做生意,务必擦亮眼睛。选择正规渠道,别因为一句“都是中国人”就放松警惕,守好自己的钱包和底线。

上周六,我跟朋友约在西川口吃饭。没错,就是那个现在被戏称为“小东北”的埼玉县西川口。

走出车站,我甚至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以为自己穿越回了国。满眼的简体字招牌——“东北烧烤”、“兰州拉面”、“重庆火锅”、“绝味鸭脖”,空气里飘着的不是日式酱油的甜香,而是孜然和麻辣的混合味道。路边几个大叔用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音唠着嗑,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飞驰而过,车后座的保温箱上赫然印着某个中文外卖App的Logo。

我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说:“怎么样,地道吧?现在想吃口家乡菜,根本不用等到回国了。”

那一刻,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念头:我们,到底有多少人在这里?

回家一查,被一个数字结结实实地惊到了。根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的最新统计,截至2023年底,在日中国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2.2万。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加上各种因素,我们常说的“在日华人圈”,体感上已经是一个直逼85万人的庞大社群了。咱们这篇文章就用标题里的84万,来聊聊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到底藏着我们每个留学生怎样的生活变迁、机遇和挑战。

舌尖上的“中国化”与指尖上的便利

聊这个话题,必须从“吃”开始。毕竟,没什么比胃更能安抚一个异乡人的灵魂了。

还记得几年前,刚来日本的学长学姐们总会吐槽,说东京的中餐馆,要么是迎合日本口味的“中华料理”,麻婆豆腐不麻不辣还勾着甜芡;要么就得大老远跑到横滨中华街,才能吃到几家相对正宗的粤菜。想吃口麻辣烫?对不起,自己买料包煮吧。

现在呢?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池袋北口,已经被默认为东京“新中华街”。这里的中餐馆数量,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了600家。而且,它不再是清一色的广式或东北菜,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你想吃上海的生煎包、四川的串串香、陕西的肉夹馍、云南的过桥米线、新疆的烤包子,甚至更小众的贵州酸汤鱼、延边冷面……只要你想得到,几乎都能在池袋和它周边的“辐射区”找到。

这种变化背后,就是我们这个庞大群体的“投票”结果。84万人的味蕾,足以撑起一个细分到各个地方菜系的庞大市场。我身边一个来自长沙的朋友,前阵子激动地在朋友圈宣布,高田马场开了一家正宗的湖南米粉店,他吃第一口的时候“差点哭出来”,因为那是“100%家的味道”。

吃的解决了,生活上的便利也紧随其后。最明显的,就是移动支付的普及。曾几何时,我们还在羡慕国内扫个码就能走遍天下的方便,抱怨日本“现金主义”的顽固。但现在,你去秋叶原的电器店、银座的百货商场、甚至很多便利店和药妆店,收银台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蓝色绿色标志,已经和Suica、PayPay摆在了一起。这背后,是中国游客的购买力,更是我们这84万常住人口日常消费习惯的延伸。

更深层次的便利,体现在各种中文服务上。刚落地的你,是不是通过中文中介租到了房子?是不是在华人理发店剪了头发?是不是在中文驾校学了车?生病了,有提供中文翻译服务的医院;想投资,有华人背景的行政书士和税务师。甚至,连心理咨询都有了专门面向华人群体的中文服务。

这些服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我们留学生初来乍到时的生存难度。语言不通、规则不懂的焦虑,被一个熟悉的中文环境大大缓解了。可以说,这84万人的体量,硬生生在日本社会中,为我们开辟出了一片“舒适区”。

“卷”出新高度:升学与就职的机遇和挑战

舒适区是有了,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或者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卷”。

先说升学。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的数据,2023年,在日中国留学生人数超过了11.5万,占所有外国留学生总数的近一半。这意味着,当你申请大学或大学院时,你的竞争对手,早已不只是那些日本同学,而是成千上万和你一样,说着流利中文、可能在国内就是“学霸”的同胞。

高田马场为什么被称为“私塾一条街”?因为那里聚集了大量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升学考试的辅导班(塾)。EJU(日本留学生考试)的对策班、名牌大学校内考的冲刺班、美术生的作品集辅导……分工之细,体系之成熟,让人叹为觀止。我一个考早稻田大学的朋友开玩笑说:“感觉像把高考又考了一遍,只不过战场从国内搬到了东京,对手还都是老乡。”

这种“卷”,有好有坏。好处是,成熟的辅导体系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考试技巧,获取信息也更方便。坏处是,水涨船高,录取分数线和要求被不断推高,我们必须付出比前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进入理想的学校。

毕业后,就职的战场同样如此。

一方面,机遇确实变多了。随着中日经贸关系的加深,以及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设立“中国事业部”或招聘专门的“中国市场担当”。“会中文”曾经是我们留学生的一大求职优势。我的一位学姐,日语N1,英语托业900+,再加上母语中文,让她轻松拿到了一家知名化妆品公司的Offer,专门负责对华市场的营销推广。

但另一方面,这个优势正在被稀释。当84万人里有几十万高学历的年轻人时,“会中文”就从一个加分项,变成了一个基础项。和你竞争同一个岗位的,可能有上百个背景相似的中国留学生。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们不再满足于一个“翻译”,而是需要你既懂中国市场,又深刻理解日本企业文化,同时还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

“现在找工作,面试官常常会问一个问题:‘除了中文,你还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一位正在求职季的朋友向我感慨,“这个问题,比任何专业问题都难回答。”这,或许是所有身处这84万人大军中的求职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力量:社群的温度与边界

庞大的人口基数,自然而然地催生了强大的社群联系。这种联系,是我们在异国他乡最温暖的慰藉,但有时,也可能成为一堵无形的墙。

这份温暖,体现在无处不在的微信群里。从几百上千人的大学校友群、地区租房群,到几十个人的兴趣小组群,比如“东京羽毛球爱好者”、“周末剧本杀”……我们在这里分享信息,寻求帮助,抱团取暖。

我刚来日本时,因为不熟悉流程,在办理手机卡时被坑,多签了一份昂贵的合约。在新生群里吐槽后,立刻有好几个学长学姐跳出来,告诉我怎么利用“初期契约解除制度”在8天内无条件解约,还一步步教我怎么写信、怎么去营业厅交涉。那一刻的感动,至今记忆犹新。这就是社群的力量,它为我们构建了一张巨大的社会支持网络,让初来乍到的无助感大大降低。

然而,社群的边界感也随之而来。当生活中的一切——吃饭、购物、娱乐、社交、甚至工作——都可以在中文环境里完成时,一个名为“舒适圈”的泡沫就形成了。

我见过一些来日本三四年的同学,日语水平依然停留在“点餐没问题,深聊就不行”的阶段。他们的生活轨迹,是白天在研究室和中国同学一起做实验,晚上回合租的公寓和中国室友聊天,周末去池袋吃中餐,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是中文公众号和微信群。他们生活在日本,却又好像没有真正“进入”日本。

这并非批判,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语言学习的痛苦、文化融入的困难,很容易让人退回到熟悉的舒适区。但留学的意义,难道不就是体验和理解一个不同的世界吗?如果我们的生活只是换了个地方的“中国模式”,那这趟远行,未免有些可惜。

更需要警惕的是,庞大的社群也意味着复杂的人性。绝大多数同胞是友善互助的,但“老乡坑老乡”的事件也时有耳闻。比如,在微信群里进行私下换汇,结果一方转账后被对方拉黑;或者,通过“朋友介绍”租房,结果被收取了远高于市场价的中介费。人多嘴杂,信息真假难辨,我们更需要擦亮眼睛,保持一份理性的判断力。

84万分之一的你,未来在哪?

聊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个84万的数字,对我们每个个体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未来,会因此走向何方?

它意味着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市场。既然有如此庞大的华人群体,那么围绕这个群体的需求,就是商机。我看到身边有同学开始做自媒体,专门介绍日本的深度游线路给华人看;有学设计的同学合伙开了工作室,为在日华人企业做品牌设计;还有人看准了留学生对升学信息的需求,办起了小型的线上辅导班。从前,我们是来日本“打工”和“学习”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这里“创造”。

它也意味着我们正在成为改变日本社会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我们这个年轻、高学历、充满活力的群体,正在为这个社会注入新的血液。从IT行业的程序员,到贸易公司的销售,再到大学里的研究员,我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日本社会对我们的看法,也在慢慢改变,从过去单一刻板的印象,变得更加多元和立体。“ガチ中華(正宗中餐)”这个词在日本的流行,就是我们文化影响力最直接的体现。

但最终,宏大的叙事还是要落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上。

你是选择彻底融入这个84万人的华人圈,享受它带来的便利和归属感?还是选择跳出这个圈子,一头扎进日本社会,努力成为一个“本地人”?

其实,这可能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我们没必要因为享受了中文社区的便利而感到“不思进取”,也无需为了所谓的“融入”而刻意回避自己的同胞。

或许,最好的状态是,把这个84万人的社群,当成我们的“根据地”和“加油站”。当你累了、迷茫了,这里有热气腾腾的火锅和能听懂你所有梗的朋友。但充完电,还是要勇敢地走出去。

去加入一个全是日本人的社团,哪怕一开始磕磕巴巴,也要试着表达自己。去申请一份在日企的实习,亲身体验一下日本的职场文化。去一个游客罕至的乡下小镇住几天,和当地的欧巴桑、欧吉桑聊聊天。

这个84万人的大社群,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但也别让它成为你的全世界。别只活在池袋,也去看看下北泽的古着店;别只用微信,也试试和邻居的日本老奶奶聊聊天气。

因为,这趟留学的旅程,终究是你一个人的。这个84万人的宏大故事,正是由我们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你”谱写而成的。你走出的每一步,都在定义这个群体的未来。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45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