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学院,邂逅一场斯拉夫艺术盛宴

puppy

嘿,在异国他乡的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校园生活除了赶due,还缺点儿有意思的火花?那我一定要跟你分享下最近在咱们音乐学院的奇遇!我撞上了一场超赞的斯拉夫艺术盛宴。你以为只有严肃的古典乐?No no no!现场有热情奔放的波兰玛祖卡舞,有让人心醉的俄罗斯民歌合唱,还有那些精致得像艺术品的民族服饰。那一刻,感觉课本里的柴可夫斯基和肖邦都活了过来,拉着你一起派对。这不只是一场演出,更像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旅行,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真的是最好的语言,能瞬间拉近我们和世界的距离。

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小贴士
别只看海报标题:很多活动的标题可能听起来很高深(比如“东欧民族音乐学研讨”),但内容可能就是一场热闹的派对!点进去看看详情。
利用“学生免费”福利:咱们交的学费里,其实包含了这些文化活动的预算。根据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的数据,学杂费中平均有数百美元是用于学生活动的。这些免费或低价的票,不用白不用!
一个人去也无妨:别因为找不到伴就放弃。现场的气氛会让你很快融入,而且独自一人更容易和新朋友搭上话。
带上好奇心,放下预设:你可能对某个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这恰恰是最大的乐趣所在。就当是开盲盒,总有惊喜。

在音乐学院,邂逅一场斯拉夫艺术盛宴

嘿,lxs.net的朋友们!

还记得上周三那个晚上吗?我敢打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都和我一样,正被咖啡因和焦虑感包裹着,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跟一叠读不完的文献和快到deadline的论文死磕。窗外的月光很好,但我眼里只有屏幕上闪烁的光标,耳朵里全是键盘敲击的催命声。那一刻,“留学生活”这四个字,似乎就约等于“无尽的due”。

就在我快要被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逼疯的时候,一阵隐约的、充满生命力的旋律从窗外飘了进来。不是我们练习室里那种精准到每一个节拍的古典乐,而是一种……怎么说呢,带着泥土芬芳和篝火温度的音乐。我烦躁地摘下耳机,那声音更清晰了——手风琴、小提琴,还有一群人爽朗的歌声和跺脚的节奏。好奇心瞬间战胜了我的“due虑症”,我合上电脑,决定去看看,究竟是哪个“神仙社团”在半夜“蹦迪”。

就这样,我撞进了一场完全意料之外的斯拉夫艺术盛宴。也正是这场奇遇,让我觉得,那几千刀的学生活动费,终于花回本了!

不只是音乐会,这是一场“活”的文化博物馆

我循着声音走到了学院的露天剧场,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这里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严肃音乐会,更像一个热闹非凡的东欧村庄节庆。一群穿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学生和老师正围成一圈,跳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舞蹈。他们的舞步轻快又有力,旋转时,女生们宽大的裙摆像花朵一样绽放。

后来跟旁边一位音乐史系的同学聊天才知道,这是波兰的“玛祖卡舞”(Mazurka)。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词很耳熟?没错,就是那个“钢琴诗人”肖邦写了无数首的玛祖卡!以前在课本上,它只是一个三拍子的、带有重音变化的音乐术语。可是在现场,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灵魂。那种时而优雅、时而顿足的强烈节奏感,那种情侣间追逐嬉戏的戏剧性,是任何乐谱都无法完全表达的。根据波兰国家文化中心的资料,玛祖卡舞源于马佐夫舍地区,最初是农民的舞蹈,充满了乡土的热情和自由。肖邦把它带进了巴黎的贵族沙龙,而今晚,我们学校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又把它带到了这个小小的剧场里。

全场的高潮,是俄罗斯民歌合唱团的登场。他们没有复杂的配器,只有一把巴扬手风琴和几十个清澈又充满力量的嗓音。他们唱起了那首家喻户晓的《喀秋莎》。当那句“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用俄语唱出时,我看到身边好几个不同肤色的同学都在跟着哼唱。那一刻,真的有种奇妙的“世界大同”的感觉。你知道吗,像《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些歌曲,它们的传播力远超想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官方统计,这些旋律是全球认知度最高的民歌之一,在超过50个国家被翻译和传唱。艺术,真的就是那个不需要翻译的通用语。

当课本里的“大神”走下神坛

作为音乐学院的学生,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穆索尔斯基这些名字,我们每天都在念叨。我们分析他们的曲式,练习他们的片段,仿佛他们是供奉在殿堂里的神。但在这场派对里,我感觉他们都“活”了过来,变成了会和你一起喝酒跳舞的朋友。

当乌克兰的霍帕克舞(Hopak)跳起来时,那种标志性的男子下蹲、踢腿的高难度动作,引来了全场的欢呼。我脑子里立刻闪现出老柴《马采巴》歌剧里的那段著名的霍帕克舞曲。原来,他笔下那段狂野爆裂的旋律,灵感就源于这样充满力量和生命力的民间舞蹈。我们总说老柴的音乐充满“俄罗斯的灵魂”,到底什么是“俄罗斯的灵魂”?也许就是这种深沉的忧郁和瞬间爆发的狂喜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吧。

现场还有一个小型展览,展示了斯拉夫地区的民族乐器和手工艺品。我看到了一把巴拉莱卡琴(Balalaika),就是那种三角形的俄罗斯弹拨乐器。它的声音清脆又有点滑稽,总让我想起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里“两个犹太人”那个乐章。以前只是觉得作曲家模拟得很像,现在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明白那种文化基因是怎样深刻地烙印在音乐里的。这些作曲家并不是凭空创造,他们只是用交响乐这种更宏大的形式,讲述了他们血液里流淌的民族故事。一项针对全球顶尖交响乐团2023-2024乐季的演出数据显示,在最常被演奏的作曲家Top 10中,柴可夫斯基和德沃夏克常年霸榜。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音乐里有最通俗易懂的“故事性”,而这些故事的源头,就藏在这些民歌和舞蹈里。

流动的色彩,穿在身上的诗与远方

这场盛宴最让我挪不开眼的,绝对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民族服饰。它们根本不是“戏服”,每一件都是手工缝制的艺术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我被一位来自捷克的交流生的裙子迷住了。她的裙子上有大面积的红色刺绣,图案是复杂的花卉和几何图形。她告诉我,在她们的传统里,红色象征着生命和健康,而刺绣的图案样式甚至可以表明她来自哪个具体村庄。这让我想起一个概念叫“可穿戴的身份认同”(Wearable Identity)。这些服饰就是她们的“护照”,上面写满了家乡的故事。

俄罗斯女生的“萨拉凡”(Sarafan)长裙和“卡кошник”(Kokoshnik)头饰也超级抢镜。那种头饰,像一轮华丽的扇子立在头上,缀满了珍珠和彩珠。据说在古代,这是已婚妇女才能佩戴的,象征着地位和财富。根据俄罗斯民族博物馆的资料,一个富裕家庭的Kokoshnik制作可能需要好几个月,价值不菲。现场看到它们在灯光下闪闪发光,你真的会感叹于那种不计成本、只为传承美的匠人精神。

这些服饰的美,不仅仅在于视觉上的华丽。更重要的是,它们打破了我们对这些国家“战斗民族”或者“严肃高冷”的刻板印象。当你看到一个俄罗斯小哥穿着刺绣精致的传统衬衫(Kosovorotka),热情地教你跳舞时,你会发现,文化远比我们从新闻和电影里了解到的要丰富、温暖得多。

留学,不止于课堂和图书馆

说真的,这次经历给我带来的触动,比上一学期的音乐史课加起来还要大。我们花大价钱出国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或者在简历上添上漂亮的一笔吗?

我觉得不是。留学最珍贵的,恰恰是这种能让你跳出自己文化圈,亲身去体验、去碰撞、去感受世界多元性的机会。我们所在的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根据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的《2023年门户开放报告》,光是在美国的国际学生就有超过一百万,来源地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你的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巨大的文化宝库,等着你去挖掘。

那场斯拉夫艺术盛宴结束后,我认识了那个教我跳玛祖卡的波兰小哥,还和一个白俄罗斯的女生聊了半天她们国家的手工艺品。我们加了联系方式,约好下周一起去尝尝她推荐的东欧餐厅。我的社交圈,就这样轻易地扩大了一圈。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连接,又加深了一点点。

所以,下次当你再被due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不妨从书本里抬起头,看看学校的活动日历,或者只是在校园里随便走走。也许转角就能遇到一场让你惊喜的文化派对,它可能是一场印度排灯节的庆典,一次墨西哥亡灵节的展览,或是一场热闹的中国新年庙会。

别犹豫,走进去。去尝一块你叫不出名字的点心,去学一句蹩脚的“你好”,去跟着陌生的节奏笨拙地摇摆。你会发现,那些瞬间带来的快乐和养分,是任何教科书都给不了的。毕竟,我们留学的意义,不就是为了收集这些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宽广、更有趣的“独家记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69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