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托夫音乐学院,留学生画展有多绝

puppy

在俄罗斯留学的你,是不是也偷偷藏着什么绝活儿?快来看看萨拉托夫音乐学院的这群宝藏同学,他们简直“不务正业”得太可爱了!谁能想到,这帮未来的音乐家们,办起画展来竟然专业到让人惊掉下巴。从充满东方神韵的水墨写意,到色彩浓烈的油画,每一幅作品都在讲述着他们在异国他乡的鲜活故事和独特思考。这不仅是一场画展,更像是一次跨越文化的心灵对话,让你看到原来艺术真的没有国界,留学生的生活也可以这么闪闪发光。想知道音乐生画画有多野?快来文章里一探究竟,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立刻想捡起压箱底的画笔、吉他或者相机!咱留学生的精彩,可远不止上课、赶due、泡图书馆这“三点一线”哦。生活本就是个巨大的调色盘,就看我们敢不敢去挥洒啦!

嘿,各位在国外奋斗的兄弟姐妹们!

还记得你刚落地那会儿吗?一个人拖着两个沉甸甸的大箱子,站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机场,手机里导航App的语音播报都显得那么冰冷。那时候,我们常常会给自己贴上一个简单的标签:“我是来学XX专业的留学生”。于是,生活被简化成宿舍、教室、图书馆的循环,每天最大的盼头可能就是食堂今天有没有番茄炒蛋。

我曾经也以为我的留学生活就是一部关于“音乐”的单声道纪录片,直到有一天,我那个天天在隔壁琴房苦练拉赫玛尼诺夫的哥们儿,神神秘秘地拉我去看他们搞的一个“小活动”。我本以为又是啥学术研讨会,结果一进门,直接被惊得原地愣住——说好的音乐学院呢?这扑面而来的油彩味和满墙的画作是怎么回事?

没错,今天我要跟你们聊的,就是这件酷到没朋友的事儿——在俄罗斯最古老的音乐学府之一,萨拉托夫国立音乐学院,一群未来的音乐家们,竟然“不务正业”地办了一场水准高到可以巡展的画展!

谁说音乐生的世界只有黑白琴键?

提到萨拉托夫国立音乐学院(全称是“以索比诺夫命名的萨拉托夫国立音乐学院”),大家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是这样的:古老的欧式建筑,悠扬的钢琴声从窗户飘出,学生们行色匆匆,怀里抱着比自己还珍贵的乐器。这所成立于1912年的音乐殿堂,是俄罗斯第三古老的音乐学院,培养了无数音乐大师。

根据俄罗斯科学与高等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在俄的外国留学生总数超过了35万人,其中我们中国的留学生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稳居第一。而在萨拉托夫这座伏尔加河畔的美丽城市,艺术院校里的中国面孔更是随处可见。我们这群人,背着大小提琴、长笛黑管来到这里,似乎天生就该与五线谱为伴。但谁能想到,我们的血液里,同样流淌着对色彩和线条的渴望呢?

这次画展的发起人,就是几位来自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留学生。他们没有申请任何官方经费,就在学院一间闲置的排练厅里,用最简单的画架和灯光,撑起了一整个春天。来看展的人络绎不绝,从本校的学生、教授,到闻讯而来的其他学校的同学,甚至还有一些当地的居民。小小的排练厅,硬是挤出了艺术沙龙的热闹劲儿。

当东方水墨遇上伏尔加河的晚霞

画展最让人震撼的,不是技巧有多么高超,而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诚和生命力。每一幅画背后,都是一个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最真实的生活切片和内心独白。

我印象最深的一幅作品,来自一个学声乐的湖南妹子。她画了一幅水墨丹青,名字叫《窗外的白桦林》。构图非常传统,大面积的留白,寥寥数笔勾勒出白桦树干挺拔的姿态,笔锋带着一种江南特有的湿润和婉约。但奇妙的是,你又能从那淡雅的墨色中,感受到俄罗斯冬日的凛冽和宁静。画的落款处,她题了一句小诗:“故乡无此木,见此木,如见故乡人。”

一瞬间,那种复杂的情感就击中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远离家乡,来到这片“战斗民族”的土地,看到的每一处风景,吃的每一口列巴,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和我们自身的文化记忆进行着碰撞与融合。这幅画,就是最温柔的证据。它在说:你看,即使我唱着咏叹调,我的笔尖,依然认得回家的路。

展厅的另一边,画风则完全不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钢琴系小哥,用极其奔放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画下了一幅萨拉托夫中央市场的景象。画面上,穿着厚重冬衣的俄罗斯大妈,摊位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西红柿和奶酪,背景是教堂的金顶在夕阳下闪闪发光。那大块的明黄、炽热的红色和深邃的蓝色撞击在一起,仿佛能听到市场的嘈杂声、手风琴的旋律和伏尔加河的船鸣。

这位小哥说,他每天去练琴都会路过这个市场,他觉得这里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就像一首激情澎湃的交响乐。他想把这种感觉“弹”出来,但又觉得不够,于是就“画”了出来。你看,艺术在这里真的实现了“通感”。音乐是流动的色彩,绘画是凝固的旋律,这句话,我算是在他的画前彻底理解了。

这不只是一场画展,更是一次“自救”

为什么说这场画展“绝”?因为它不仅仅是才艺展示,更深层次上,它是一次留学生群体的“精神自救”。

留学生活,远没有朋友圈里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冲击、课业的压力,还有那无孔不入的孤独感,是每个留学生都躲不开的“必修课”。根据《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近年的调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留学生群体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我来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除了专业,还会什么?

而这样的活动,就像是给紧绷的生活开了一个小小的泄压阀。它告诉我们:嘿,朋友,你的价值,远不止于你的专业成绩。你会画画,他会摄影,她会做一手好菜,每个人都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宝藏。我们因为音乐而相聚在萨拉托夫,但我们能分享的,却远不止音乐。

画展现场,我看到一位平时不苟言笑的俄罗斯老教授,站在一幅画前看了很久。那幅画画的是中国的春节,贴春联、挂灯笼、一家人围坐吃年夜饭的场景。教授后来跟画的作者,一个来自西安的民乐系学生说:“我从你的画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谢谢你,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不了解的,充满人情味的中国。”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比任何一场正式的文化交流活动都来得更直接、更动人。我们不需要通过复杂的语言去解释什么是“年味儿”,一幅画就够了。艺术,成了我们跨越文化鸿沟最温柔的桥梁。

这场画展,让参与者找到了专业之外的成就感,让观展者看到了留学生群体更多元的面貌。它打破了“音乐生只会搞音乐”的刻板印象,也让我们自己打破了给自己设下的“心墙”。

你的“隐藏技能”,是时候亮出来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那个被论文和考试压在箱底的爱好?

也许你是个摄影高手,手机里存着几千张记录了城市角落光影的绝美照片,却只发过九宫格朋友圈。

也许你是个烘焙天才,能用一个最普通的烤箱,复刻出家乡面包房的味道,却只在深夜犒劳过自己。

也许你是个隐藏的段子手,能把枯燥的留学日常讲成单口相声,却只在三两好友的饭局上施展过才华。

别再藏着掖着了!萨拉托夫音乐学院的这群同学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你敢想敢做,宿舍楼道都可以是你的美术馆,周末的公共厨房就是你的“深夜食堂”。

拉上你的朋友,搞个小小的分享会吧。可以是一个“一本书”读书会,也可以是一个“一部电影”拉片会,甚至可以是一个“一道拿手菜”品尝会。别担心场地,别担心没人来,当你开始发光的时候,自然会吸引到同频率的人。

请记住,留学,不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更是为了探索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自己。你的那些“不务正业”的爱好,恰恰是你区别于他人的、最宝贵的特质。它们是你对抗孤独的铠甲,也是你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度连接的触角。

现在,就去把你那个落了灰的画板、数码相机、或者尤克里里找出来吧。你的个人画展,什么时候开幕?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69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