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回国考公,专业决定你的起跑线

puppy

先别急着刷题!对于咱们留学生来说,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关键是:你辛辛苦苦读出来的专业,可能直接决定了你的上岸几率。有些专业在公考里简直是“天选之子”,岗位多到挑花眼;而有些专业却可能“查无此岗”,直接输在起跑线上。这篇文章就带你盘点一下,到底哪些专业是考公的真正“版本答案”,比如财经、法律、计算机这些大热门。当然,如果你是“冷门”专业选手也别慌,我们同样给你准备了破局思路。快来看看你的专业,究竟在哪个起跑线上吧!

留学生考公必读 Tips
专业认证是第一关:回国第一件事,就是去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做学历学位认证。认证报告上你的专业名称,才是你报名考公的“官方身份”,不是你毕业证上的英文名哦!
岗位“专业要求”看仔细:岗位表里的专业要求五花八门,有的是大类(如“经济学类”),有的是具体专业(如“国际贸易学”)。一定要对照官方发布的专业分类目录,看看你的专业到底属于哪个“户口”。
不确定就打电话:如果你的专业名字比较“洋气”,或者介于两个学科之间,不确定自己符不符合某个岗位的要求,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直接打电话给招考单位!问清楚,别自己瞎猜。

哈喽,各位在lxs.net潜水的留学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ici。

前两天,我的两个发小Leo和Anna,约我出来吃饭。饭局上,他俩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人生规划:回国考公。Leo在英国读的策展与艺术史硕士,Anna在澳洲读的会计。两个人都是名校毕业,履历闪闪发光,按理说都是妥妥的“优等生”。

可当他们打开去年的国考岗位表时,画风突变。

Anna的屏幕上,税务局、审计署、财政局的岗位密密麻麻,她一边划拉一边纠结:“哎呀,这个岗位在市中心,但好像加班多;那个在郊区,但是写着‘晋升空间大’……愁死我了,岗位太多了怎么选?”

而我另一边的Leo,则是一脸凝重,把筛选条件从“专业要求”改成“不限专业”后,整个Excel表里只跳出来寥寥几个岗位。他苦笑着指着一个竞争比高达2000:1的岗位说:“Cici你看,我能报的,好像就只有这种‘上岸全靠命’的岗位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扎心?但它却无比真实。对于咱们留学生来说,考公这条路的第一道关卡,不是行测申论刷了多少题,也不是面试技巧有多牛,而是那个我们花了几年时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真金白银读出来的——专业。

你的专业,可能在你还没开始备考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你是站在百米冲刺的跑道上,还是站在了障碍马拉松的起跑线前。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盘一盘,留学生回国考公,专业这盘棋到底该怎么下。

版本答案:那些“天选之子”专业

每年国考、省考的岗位表一出来,有几类专业的同学简直笑开了花。它们就像游戏里的“版本答案”,无论版本怎么更新,永远都是T0级别的存在。如果你恰好是这些专业的,那恭喜你,你已经拿到了考公的VIP入场券。

第一梯队:财经类(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等)

这绝对是公考里的“硬通货”,需求量大到恐怖。为什么?因为政府的运作离不开“钱袋子”。从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到具体部门的预算审计,再到每个地区的税收征管,都需要大量的财经人才。

你随便翻开一张国考岗位表,税务局、统计局、审计署、发改委、财政部、证监会、银保监会……这些听起来就“高大上”的部门,超过半数的岗位都向财经类专业敞开怀抱。

给大家看个数据感受一下。就拿2024年的国考来说,总共招录3.96万人,其中光是税务系统一家就招了2.4万人,占据了半壁江山。而税务局的大部分岗位,都明确要求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等相关专业。比如某市税务局的一个“一级行政执法员”岗位,专业要求就是“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一下子就覆盖了所有主流财经专业。这意味着,学财经的你,光是一个税务系统就有成千上万个岗位可以选择,这是其他专业想都不敢想的。

对于咱们留学生来说,在海外读Finance、Accounting、Economics的同学,回国考公简直是精准打击。你的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在某些岗位(比如涉及国际税务、跨境资本流动的部门)更是加分项。

第二梯队:法学类

如果说财经类管“钱袋子”,那法学类就是管“规矩尺子”。依法治国是基本国策,从政府部门的日常运作,到公检法系统的案件处理,都离不开法律专业人才。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都是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特别是政法系统,简直是为法学生“私人订制”的。比如,想进法院当法官助理,想去检察院当检察官助理,法学专业是雷打不动的硬性门槛。在2024年国考中,仅中央机关就有超过400个岗位明确要求法学类专业,更不用说庞大的地方政法系统了。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认识一位在英国读LLM(法学硕士)回来的学姐,她备考时目标非常明确,就冲着沿海城市的法院系统去。因为她的专业背景,加上海外经历带来的比较法视野,在面试环节中给考官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成功上岸。她说:“专业对口,让你在备考时更有底气,因为你知道你的知识是真的能用上的。”

第三梯队: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网络安全、数据科学等)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推进,计算机类专业已经从过去的“边缘OB”一跃成为公考新贵。现在哪个部门不需要信息化建设?哪个单位没有自己的网站和数据系统?从网络安全维护,到大数据分析处理,再到政务App的开发,都急需专业的IT人才。

海关、网信办、公安技术侦查部门、政府信息中心等,都是计算机专业大展拳脚的地方。比如,海关总署每年都会招录大量计算机人才,负责维护全国通关一体化系统;网信部门则需要网络安全专家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在2023年的国考中,就有近2000个职位要求或偏向计算机专业,招录人数超过3500人,热度直追法学。

对于在海外学习CS、Data Science的同学来说,这绝对是个好消息。你们接触到的技术往往更前沿,这在需要创新和技术攻关的岗位上是极大的优势。我一个在美国读了数据科学硕士的朋友,去年就考进了某市的大数据管理局,现在天天跟数据打交道,为城市治理做数据分析模型,专业完全没浪费,成就感爆棚。

第四梯队: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等)

体制内的“笔杆子”永远是刚需。政府机关的日常运作,离不开大量的文字工作:写报告、起草文件、发布新闻稿、运营新媒体账号……这些工作,语言文学类的毕业生做起来得心应手。

因此,几乎所有单位的办公室、宣传部、政策研究室等综合性岗位,都偏爱招收这类专业的学生。虽然这类岗位的绝对数量可能不如财经、法学那么多,但它的普适性极强,几乎每个部门都有那么一两个名额。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个专业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它不仅是文科生的“主战场”,很多理工科出身但文笔好的同学也会来“抢饭碗”。而且对于留学生来说,海外的中文教学环境毕竟有限,回来和国内顶尖高校的中文系学生拼申论写作,确实需要下一番苦功。

“冷门”专业选手,如何突出重围?

看到这里,学天坑专业(比如生化环材)和人文社科冷门专业(比如哲学、历史、艺术)的小伙伴们是不是有点慌了?别急,天无绝人之路。虽然你的专业可能没有那么多“对口直达”的岗位,但只要策略得当,依然有上岸的机会。

思路一:盯紧“三不限”岗位,但要做好“搏命”的准备

“三不限”指的是不限专业、不限基层工作经历、不限政治面貌的岗位。这类岗位是所有“冷门”专业同学的救命稻草,但也是竞争最惨烈的“血海”。

每年国考,“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神仙岗位,基本都出现在这里。比如2024年国考报名中,国家统计局某调查总队的一个“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岗位,因为“三不限”,吸引了超过3500人报名,竞争比惊人。选择这条路,意味着你的对手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你不仅要和同专业的竞争,还要和上面提到的那些热门专业的“大神”们一起卷。你的笔试成绩必须足够高,高到能碾压大部分对手,才有一丝进面的可能。这条路能走,但很难走,需要极强的实力和一点点运气。

思路二:学会“擦边”,发掘专业的“隐藏属性”

很多时候,岗位要求的是一个“学科大类”,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专业。这时候,你就需要拿出当年申请学校时研究专业设置的劲头,去仔细研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

举个例子,你在英国读的“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专业,回国认证后可能属于“社会学类”。那么,你就可以报考那些要求“社会学类”的岗位。再比如,你在美国读的“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在报考卫健委或疾控中心的岗位时,就可以被认定为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关键在于,你要主动去挖掘你专业和岗位要求之间的关联性。很多留学生的专业名称非常新颖,国内目录里找不到完全一样的,这时候就要看你的核心课程是什么。如果你的核心课程和某个国内学科大类的课程重合度很高,就可以在报名前主动联系招考单位,提供你的成绩单和课程描述,争取一个报考资格。记住,机会是问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思路三:放眼地方,寻找“特色需求”

国考的岗位设置相对标准化,但省考和市考的岗位则更加“接地气”,更能反映地方的特殊需求。

比如,沿海省份的海事局、海洋局可能会招收海洋科学、船舶工程等“冷门”专业的学生。旅游大省的文旅厅,可能会需要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甚至是一些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农业大省的农业农村厅,则可能对植物保护、动物医学等专业的学生情有独钟。

我认识一个在法国读了葡萄种植与酿造专业的同学,这个专业在国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他毕业后,恰好看到山东烟台(中国的葡萄酒产区之一)市属事业单位招聘,有一个岗位就要求相关的专业背景,他去报考,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轻松上岸。所以,不要只盯着国考,多看看你家乡或者你心仪城市的地方考录公告,说不定就有为你量身定做的“宝藏岗位”。

思路四:提前规划,用“第二身份”破局

如果你现在还在留学,并且有明确的考公意向,但专业又比较冷门,那完全可以提前规划。比如,辅修一个会计或者计算机的第二学位/辅修专业。在很多公考岗位报名时,辅修专业只要能拿到学位证书,同样是被承认的。这样一来,你就拥有了两个“专业身份”,选择面瞬间扩大好几倍。

考公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信息战和规划战。你的专业,就是你在这场战争中最基础的武器。武器顺手,事半功倍;武器不对,则可能寸步难行。

所以,别再埋头傻傻刷题了。花点时间,打开近两年的国考、省考岗位表,仔仔细细地搜一搜你的专业,看看它到底能带你走向哪些岗位。看清楚自己的起跑线在哪,才能更好地规划冲刺的路线。

无论你的专业是热门还是冷门,你的留学经历都赋予了你更广阔的视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找到那条最适合你的赛道,然后全力以赴地跑下去吧!加油,未来的公仆们!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86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