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的天花板,列宾美院作品有多神?

puppy

今天就带你见识一下传说中的“天花板”——列宾美院,看看那里的“神仙”是怎么画画的。从一张简单的素描石膏像,到一幅充满故事感的油画,你会发现他们的基本功简直卷到飞起!但更绝的是,他们不光是技术牛,还能把人物的情绪和灵魂都揉进笔触里,每一笔都好像在讲故事。想知道顶尖艺术教育到底强在哪,他们的素描和色彩训练又有什么独门秘诀吗?快来文章里找找灵感吧,看完真的会让你对画画有新的认识!

小编悄悄话: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干货满满!
准备好被“战斗民族”的艺术实力震撼了吗?这篇文章不聊虚的,咱们就从一张张画里,扒一扒列宾美院到底牛在哪。不管你是准备艺考的“卷王”,还是对绘画充满热情的小白,相信我,看完这篇,你手里的画笔都会感觉沉甸甸的,因为它承载了新的理解和方向。

艺术生的天花板,列宾美院作品有多神?

还记得我刚到国外那会儿,认识了一个学纯艺的哥们儿,叫阿哲。他特有天分,画画也特努力,每天泡在画室里十几个小时,是我们这群留学生里公认的“大神”。可有段时间,他特别颓,总说自己画到了瓶颈,感觉画出来的东西没有灵魂,就是一堆技术的堆砌。

有天晚上,我俩在宿舍看视频,无意间刷到了一个关于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的纪录片。镜头扫过一间教室,墙上挂满了学生们的素描习作。就是那种我们画过无数遍的罗马石膏像,比如“大卫”、“伏尔泰”。可屏幕上那些画,让我和阿哲都沉默了。那光影,那结构,那线条,你甚至能感觉到石膏冰冷坚硬的质感,能感觉到雕塑家刻下每一刀时的情绪。阿哲盯着屏幕看了足足五分钟,然后长叹一口气,说了句:“哥们儿,我好像知道天花板长什么样了。”

没错,对全世界的艺术生来说,“列宾美院”这四个字,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少林藏经阁”,里面藏着最正宗、最深厚的武功秘籍。今天,咱们就当一回探秘者,一起钻进这个艺术的“藏经阁”,看看那些“神仙”到底是怎么画画的,他们的作品又到底“神”在哪里。

不只是画得像,是把骨头都给你“造”出来

先从最基础的说起——素描。国内艺考,我们都经历过素描石膏的“地狱式训练”。但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是“画得像”,把明暗关系、黑白灰层次做足,考试能拿高分就行。可列宾的素描,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游戏。

他们的理念是:你不是在“画”一个物体,而是在“建造”它。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下笔之前,脑子里必须对这个物体的内部结构了如指掌。画一个苹果,你得知道它的内核在哪,果肉的纤维是怎么分布的。画一个人头,你得清晰地知道头骨的形状、每一块肌肉的起止点和走向。

这种画法,我们称之为“结构素描”。它要求你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用铅笔这把“手术刀”,一层层解剖你眼前的对象。你看列宾学生的那些人体素描,每一根线条都踩在骨骼和肌肉的结构上,精准得可怕。他们画的不是皮肤表面的光影,而是皮肉之下那种筋骨相连、充满力量的生命张力。

举个真实的例子。列宾美院的入学考试是出了名的严苛,被称为“地狱级”。光是素描这一项,就要考好几天,每天画满8个小时。曾有数据显示,每年报考的国际生,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学生,录取率可能不到10%。为什么这么难?因为考官看的不是你画得有多“漂亮”,而是你对“形体结构”的理解有多深。一张看似简单的静物素描,他们能从一个陶罐的转折、一块布料的褶皱里,看出你对透视、空间和体积的全部认知。2019年就有媒体报道过,中国考生为了备考,会在国内参加长达一两年的预科班,专门死磕这种苏派造型体系,即便如此,能考上的依然是凤毛麟角。

这种训练的回报是惊人的。当你拥有了这种“建造”能力,你画出来的东西就不再是平面的纸片,而是有重量、有体积、能让你想伸手触摸的实体。这,就是他们基本功“卷到飞起”的第一个秘密。

色彩不是调色盘,是情绪的交响乐

如果说素描是列宾的骨架,那色彩就是它的血肉和灵魂。很多人觉得俄罗斯油画色彩“灰”,不清亮。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解。列宾的色彩体系,追求的不是“好看”,而是“真实”和“和谐”。

他们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做“色彩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一种颜色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冷暖、明暗、纯度,完全取决于它周围的颜色。一块白布,在暖光源下会偏黄,在冷色的环境里会泛蓝,阴影里的颜色更是复杂微妙。列宾的画家们,就是捕捉这些微妙关系的大师。

你看他们的风景画,比如伊萨克·列维坦(虽然不是列宾本院,但同属巡回展览画派,深刻影响了列宾的教学)的《金色的秋天》。那片秋林,远看是金灿灿的一片,但你走近看,会发现里面包含了无数种颜色:柠檬黄、土黄、赭石、熟褐,甚至还有冷冷的蓝紫色和绿色。正是这些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共同奏出了一曲秋日的交响乐,让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落叶的味道。

这种能力怎么来的?还是靠练。列宾的教学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室制度”(Мастерская)。学生从大二或大三开始,就会进入一位教授的工作室,像学徒一样跟随导师学习好几年。比如,著名的梅尔尼科夫工作室,就以其宏大的纪念碑式画风和独特的色彩理念闻名于世。从这个工作室出来的学生,作品里都带着一种史诗般的气质。据统计,一个学生在工作室的几年里,完成的大型创作和色彩习作数量可能高达上百幅。

他们对光线的研究也到了极致。学生们会花大量时间进行户外写生,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段,去观察同一个景物在光线下的色彩变化。他们画的不是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是光线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的“条件色”。这让他们的画充满了空气感和空间感,仿佛那画框就是一扇窗,窗外就是真实的世界。

所以,当你看到一幅列宾的油画,不要只说“颜色真好看”,试着去感受那色彩背后的逻辑:画家是如何用冷暖对比来塑造空间?如何用微妙的灰色调来统一整个画面?当你能读懂这些“色彩密码”,你才能真正领略到它的高明之处。

技术为王?不,他们是在用画笔讲故事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列宾美院不就是个技术训练营吗?把基本功练到极致而已。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列宾美院,全称是“以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命名的圣彼得堡国立绘画、雕塑与建筑艺术研究学院”。它的名字里就藏着它的灵魂——列宾。列宾是谁?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旗帜人物,他画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哪一幅不是充满了对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是流淌在列宾美院血液里的。他们认为,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表达,更是思想的载体。技术,只是你用来讲述故事的语言。你的语言越流利、词汇量越大,你讲的故事才能越动人。

看看他们的毕业创作。每年夏天,在俄罗斯美术馆旁边的学院展厅里,都会展出当年的毕业生作品。这些画,尺寸巨大,构图复杂,人物众多。但最震撼你的,不是它的技术难度,而是画里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普通的农妇,你能从她脸上的皱纹和浑浊的眼神里,读出她一生的辛劳和坚韧;一个年轻的士兵,你又能从他紧绷的嘴角和茫然的目光里,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青春的迷惘。

我认识一个从列宾毕业的师姐,她说在学校里,教授最常问的问题不是“你这里画得对不对”,而是“你想通过这幅画表达什么?”。他们会引导学生去阅读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著作,去深入生活,去观察和理解“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艺术家如果对世界、对人类没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那他画出来的东西,技术再好,也只是一个空洞的躯壳。

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官方数据,列宾美院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和专家(一种五年制学位)总数不过百余人,是真正的精英教育。这种小规模教学,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授的悉心指导,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传承。这种传承,才是列宾美院屹立两百多年而不倒,始终被奉为“天花板”的根本原因。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些“神仙打架”的作品时,别光顾着惊叹“画得真像啊”。试着往深处看一看,看看那笔触背后藏着的情绪,那色彩之下涌动的故事。你会发现,最顶级的艺术,最终打动你的,永远不是技巧,而是那份无法言说的,对人的深情。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我们每个人都去模仿列宾的画法。毕竟,艺术风格没有高下之分。但列宾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每个画画的人去思考。

你是不是也常常急于求成,想找个速成的风格,却忽略了最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你是不是也画了很多画,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想画什么,想表达什么?

也许我们去不了圣彼得堡,也成不了大师。但从明天起,拿起笔画一个苹果时,能不能试着去想一想它的内部结构,而不只是抄摹它的光影?在给自己的画上色时,能不能多考虑一下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凭感觉随便涂抹?最重要的是,在画每一个人物、每一片风景时,能不能多注入一点自己的感受,让它不仅仅是一张画,更是你与世界的一次对话?

别怕慢,也别怕画得“笨拙”。真正的艺术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条轻松的捷径。就像那些在涅瓦河畔画室里,日复一日打磨着自己技艺的列宾学生一样,那份对绘画的敬畏和诚恳,才是我们最该学习的“独门秘诀”。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2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