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上岸港理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puppy

当年高考放榜,揣着一份还不错的成绩,你是不是也曾对着香港的大学心动又忐忑?从内地“卷王”模式切换到港理大的全英授课,一开始真的会有点手忙脚乱。这里没有辅导员,但有自由度超高的选课和丰富的社团活动;小组pre和赶due是日常,但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头脑风暴也超级有趣。住hall、上庄、探索香港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这段经历远不止一张文凭,它教会我独立思考,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想知道真实的学习体验和生活避坑指南吗?来看看我的故事吧!

学姐的真心话速览
关于学术:别怕全英教学,脸皮厚点,多问多说,很快就适应了。小组pre是常态,学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队友合作,比死读书重要得多。
关于生活:Hall life(宿舍生活)是精髓,一定要体验!“上庄”(加入社团干事会)很累但超锻炼人。香港物价不低,学会在食堂和街边小店发掘美食是一种生存技能。
关于成长:这里没有辅导员天天跟着你,独立是第一课。多去探索香港,爬山、看展、逛离岛,这座城市的魅力远不止维多利亚港。
心态建议:放下“高考状元”的光环,也别因为暂时的不适应而自卑。这里是新起点,大胆尝试,允许自己犯错。

还记得高考放榜那天下午吗?窗外的蝉鸣吵得人心烦意乱,我手里攥着那张薄薄的成绩单,数字不算顶尖,但也足够让我把目光投向地图右下角的那个小点——香港。屏幕上,香港理工大学(PolyU)红砖瓦的建筑和充满活力的校园照片,像一颗石子投进我心里,激起了一圈圈涟漪,混杂着向往、激动,还有一丝丝对未知的恐惧。

“去香港读书?全英文上课你跟得上吗?”“听说那边消费很高,你一个人行不行?”家人的关心和朋友的好奇,像一个个问号盘旋在我头顶。是啊,从一个在内地教育体系里埋头苦读了十二年的“小镇做题家”,一步跨进一个国际化的、截然不同的环境,会是怎样的体验?这不只是一张录取通知书的距离,更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聊聊,高考上岸港理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学术篇:从“卷王”到“小白”,这个落差你准备好了吗?

咱们先来说说最核心的学习。如果你跟我一样,是踩着高考独木桥过来的,那你一定对“刷题”“背书”“标准答案”这套组合拳无比熟悉。但在港理大,这套拳法可能要先放一放了。

第一个挑战,就是语言。别以为自己高考英语140+就高枕无忧了。开学第一堂课,我选的是一门社会学导论,教授是个语速飞快的英国老头。当他夹杂着英式口音和各种专业术语开始讲课时,我整个人都懵了。周围的本地同学和国际生时不时点头、提问,而我,像个局外人,只能拼命捕捉一些零星的单词,比如“society”“culture”“structure”,然后靠着这些词汇在脑海里玩命地“连连看”。那一刻的挫败感,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这就是港理大的常态。根据学校官方数据,超过90%的课程都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而且,你的老师和同学可能来自世界各地。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的数据,港理大在“国际教员比例”和“国际学生比例”这两项上都拿到了接近满分(99.1和96.3分)的超高评价。这意味着,你听到的不仅有英音、美音,还可能有印度口音、新加坡口音、欧洲口音……这既是挑战,也是绝佳的语言环境。我的建议是:脸皮一定要厚!听不懂就下课去问,tutorial(导修课)上大胆发言,哪怕语法错误百出。你会发现,没人会嘲笑你,大家都很乐意帮助和交流。学校的英语语言中心(ELC)也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工作坊和一对一辅导,是帮你快速适应的宝藏之地。

第二个转变,是学习方式。内地高中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但在港理大,“互动”和“思辨”才是关键词。这里没有固定的班级,也没有“辅导员”每天催着你。你需要自己上网选课(抢课的刺激程度不亚于双十一),安排自己的课程表。除了大班的Lecture(讲座),还会有几十人的Tutorial(导修课)。在Tutorial上,你需要提前阅读大量的文献(reading),然后和助教、同学们一起讨论。一开始,我特别不习惯,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幼稚,不敢开口。但慢慢地,我发现,这里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你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自圆其ש说,都会被尊重。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港理大的“灵魂”——小组pre(Presentation)。几乎每一门课,都会有小组项目。你会被随机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分到一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做一个市场营销的case study。我们小组五个人,一个香港本地的“学霸”姐姐,一个来自韩国的交换生欧巴,一个能言善辩的印度小哥,还有一个来自德国的同学,加上我这个内地“小白”。

我们为了一个方案,在图书馆的讨论室里吵得面红耳赤。我习惯性地想找一个“完美”的理论框架,而德国同学强调数据的严谨性,印度小哥则天马行空地提出各种创意,韩国欧巴负责把所有东西做得漂漂亮亮。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泡在一起,从一开始的文化冲突、沟通不畅,到后来的互相理解、分工合作,最后在全班面前做出精彩的展示时,那种成就感,是刷再多题也换不来的。这个过程,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如何跨文化协作、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如何接受不同的观点。当然,你可能也会遇到“free-rider”(划水的队友),如何有效地沟通和管理团队,也是一门必修课。

赶due(deadline)是大学生活的BGM。港理大的学习压力不小,一个学期通常要修5-6门课,每门课都可能有quiz(小测)、mid-term(期中考)、essay(论文)、project(项目)和final exam(期末考)。期末周的图书馆,凌晨三四点依旧灯火通明。但这种压力是主动的,是你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不是被动地被推着走。你会慢慢学会时间管理,学会如何在高压下保持效率,这些软技能,会让你受益终身。

生活篇:在“亚洲美食之都”搞定衣食住行

离开了父母的怀抱,生活的一切都要靠自己。港理大坐落在香港的中心地带——红磡,交通极其便利,但同时也意味着,你要直面这座城市的高物价。

先说“住”。能住进学校宿舍(Hall)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港理大在红磡和何文田有两个学生宿舍区,提供约7000个宿位。宿舍费一年大约在1.5万港币左右,相比于在外面租房动辄五六千一个月,简直是“白菜价”。更重要的是,Hall life是港理大文化的核心。这里不止是睡觉的地方,每个Hall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活动。你会和室友(通常是随机分配的,可能是本地生或国际生)一起参加楼层活动、糖水会、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我当时住在红磡湾的宿舍,和我的香港室友从最初的点头之交,到后来一起吐槽功课、一起在深夜煮泡面、一起去旺角扫街,他带我体验了最地道的香港文化,我也跟他分享了很多内地的趣事。这段经历,是我大学四年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不过,宿位有限,不一定人人都能申请到。如果需要在外租房,红磡、黄埔、土瓜湾是热门区域,合租的话,人均月租金大概在4000-7000港币不等,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再说“食”。香港是美食天堂,但对于学生党来说,如何吃得好又吃得省,是一门学问。学校食堂是你的主战场,一份两餸饭(两个菜配米饭)大概30-40港币,味道还不错,是解决温饱的最佳选择。港理大周边也有很多平价美食,比如红磡的“美食一条街”——芜湖街,各种茶餐厅、车仔面、糖水铺应有尽有。周末,我会约上三五好友,坐上地铁去深水埗,那里有米其林一星的猪润面,只要几十块钱;或者去长洲岛,吃最新鲜的海鲜和超大的芒果糯米糍。根据学校的官方估算,一个学生每年的基本生活费(不含住宿)大约在5万港币左右,精打细算一点,是完全足够的。

“行”的方面,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一张八达通卡在手,地铁、巴士、小巴、渡轮任你行。学生还可以办理“学生身份”个人八达通,享受半价优惠,极大地减轻了交通负担。

除了衣食住行,大学生活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社团活动。在港理大,这叫“上庄”。“庄”指的是学生组织的内阁(干事会)。每个学系、每个兴趣社团、每个宿舍楼层都有自己的“庄”。“上庄”的过程非常“硬核”,你需要和你的团队(一支庄)一起写政纲、拍宣传片、在校园里摆摊宣传(promotion period)、接受同学们的质询。那段时间,通宵开会是家常便饭,累到想哭也是常有的事。但一旦成功当选,你就要负责起这个组织一整年的运营,从策划活动到财务管理,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Gong。这个过程非常锻炼人的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抗压能力,比任何课堂教的都更深刻。我当时加入了内地及国际学生会(MISA),组织过中秋晚会、迎新营,帮助初来乍到的学弟学妹们,那种归属感和成就感,让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成长篇:香港这座城市,是我最好的大学

在港理大的这几年,我收获的远不止一张文凭。是这座城市的快节奏、多元化和包容性,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我。

我学会了独立。第一次自己去银行开户,第一次自己办理手机卡,第一次生病了自己去学校的诊所看病,第一次面对空荡荡的冰箱学着下厨……这些在国内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这里都成了需要独自面对的课题。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和辅导员的叮嘱,你必须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规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财务,解决自己的麻烦。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当你回头看时,会发现自己早已能独当一面。

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香港是一个真正的国际都会,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在校园里,我认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听他们讲家乡的故事;在课堂外,我利用假期去了很多地方,去中环看顶级的艺术展,去西贡徒步感受壮丽的海岸线,去大澳渔村体验淳朴的渔民生活。香港的地理位置也为我打开了看世界的大门,廉价航空和便利的签证,让去东南亚旅行变得轻而易举。这些经历,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式,让我学会用更包容、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我也获得了宝贵的职业机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汇集了无数世界顶尖的公司。港理大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业界联系紧密,经常会举办各种招聘会和企业宣讲会。学校的“校企协作教育”(Work-Integrated Education)项目,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实习。得益于此,我大三暑假在一家跨国公司找到了实习机会,和来自全球顶尖大学的实习生一起工作。这段经历不仅让我的简历闪闪发光,也让我提前了解了职场的运作模式。根据QS 2022年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港理大位列全球第65位,其毕业生的竞争力可见一斑。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港理大的体验,一言难尽。它有让你在图书馆奋战到天明的学术压力,也有和朋友们在维港边吹风畅聊的惬意;有初来乍到时的孤独和迷茫,也有融入新环境后的豁然开朗。它会让你走出舒适区,去面对挑战,去拥抱未知。

如果你还在为高考成绩单上的那个数字而犹豫,如果你对香港这个城市既向往又害怕,我想对你说:别怕。那份忐忑和不安,我们都曾有过。你的英语可能不够流利,但勇气比语法更重要;你可能不习惯这里的生活节奏,但适应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别把大学仅仅当成是获取知识的地方,把它看作是一场探险。大胆地去申请,去尝试,去犯错,去结交新的朋友,去探索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段旅程,会比你想象中更辛苦,但也绝对会比你想象中更精彩。它会让你在红砖垒砌的校园里,遇见一个更好的、更强大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02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