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未来的学弟学妹,读前须知 |
|---|
| 这篇文章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报考指南,没有复杂的录取分数线对比。它更像是一封来自未来的信,写满了我的真实感受和一些“非官方”的小秘密。我希望它能帮你拨开一点高考后的迷雾,看到大学生活除了分数和排名之外,还有海风、星空和无限可能。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
还记得高考最后一门考完,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吗?
我记得特别清楚。我慢慢地把笔盖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口气里有三年的疲惫,也有如释重负的轻松。走出考场,阳光刺眼,周围是家长们焦急又充满期盼的脸,还有同学们或兴奋或沮丧的议论声。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拧到最紧的发条,突然松了。世界一下子变得有点不真实,空荡荡的。
“终于结束了!”这是心里唯一的念头。但很快,另一个问题就悄悄冒了出来:“然后呢?”
是的,然后呢?十二年寒窗,我们被告知要为了一个目标奋力冲刺,可从来没人告诉我们,冲过终点线之后,那条全新的、看不到尽头的跑道是什么样的。填报志愿的那几天,我比高考时还要焦虑。翻着那本厚厚的报考指南,一个个陌生的大学名字和专业代码,就像一串串命运的密码。我问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的大学生活,仅仅是换个地方继续刷题、考试、拿高分吗?
就在这种迷茫中,我看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招生简章。那张清水湾校园的照片,碧海蓝天,红色的日晷雕塑静静伫立,瞬间击中了我。它看起来不像一个“考场”,更像一个可以探索世界的地方。最终,我怀着一丝忐忑和巨大的好奇心,把这个选项填了上去。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我为自己做的最棒的一个决定。
所以,如果你也刚刚走过那段独木桥,心里既有解脱又有不安,那么,请允许我这个“过来人”拉着你,聊聊高考之后那片更广阔的天地。因为高考真的不是终点,它只是给了你一张门票,一张通往世界的、精彩纷呈的门票。而我的故事,就从香港科技大学(HKUST)开始。
换个赛道,原来学习可以这么酷
在来港科大之前,我对“学习”的理解基本等同于“上课”和“做题”。课堂就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记,比的是谁的笔记更全,谁的解题技巧更熟练。可到了港科大,我才发现自己对“学习”的认知,实在是太天真了。
这里的学习是“泡”出来的,而不是“灌”出来的。你得泡在图书馆里,泡在实验室里,更要泡在和教授、同学的讨论里。我上的第一门编程课,教授是个风趣的美国人,他上课不怎么用PPT,而是直接现场写代码,一边写一边解释思路,还会故意写几个bug,让我们现场找茬。期末的考核不是一张卷子,而是一个小组项目——做一个简单的App。我和两个来自韩国、马来西亚的同学一组,从零开始头脑风暴,熬了好几个通宵,在无数次争论和失败后,终于做出了一个能用的校园活动日历App。当我们在全班面前展示成果时,那种成就感,是刷一百道题都换不来的。
这就是港科大的常态: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主动探索问题的猎人。学校极力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最有名的就是“本科生研究计划”(UROP)。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主动联系任何一位教授,申请加入他们的研究团队。我有个读生命科学的朋友,大二就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我们现任校长叶玉如教授的实验室,研究阿尔茨海默症。她经常跟我感叹,以前觉得课本上的知识离自己很远,直到亲手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细胞,才真正感觉到科学的脉搏。
你可能会觉得,那些世界级的大牛教授,肯定高冷得不行吧?恰恰相反。港科大的师生关系非常平等、亲近。学校的师生比大约是1:13,这意味着教授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到每个学生。根据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港科大位列全球第47位,在这样顶尖的学术环境里,教授们最看重的不是你的成绩,而是你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
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对一位教电子工程的教授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型表示怀疑,并用我找到的一些新数据提出了不同看法。我当时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被当成“刺头”。没想到,教授听完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眼睛一亮,说:“Excellent point! Let's discuss this.”(观点很棒!我们来讨论一下。)下课后,他还特意把我叫到办公室,和我聊了半个多小时,鼓励我深入研究下去。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被尊重的、平等的学术探讨者。
这种颠覆性的学习体验,让你不再为了分数而学,而是为了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满足一份纯粹的好奇心去学。知识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而是你用来撬动世界的工具。
我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的“神仙队友”
如果说港科大的教授们打开了我对“学习”的认知,那么我的同学们,则让我看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里就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走在校园里,你能听到普通话、粤语、英语、韩语、法语……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
根据学校的数据,港科大的非本地生比例接近40%,学生来自全球超过90个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你宿舍的室友可能来自印度,你实验小组的伙伴可能来自德国,跟你一起打篮球的兄弟可能来自尼日利亚。这种多元化的环境带来的文化冲击和思想碰撞,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商学院的市场营销课,我们的期末项目是为一个环保产品制定进入亚洲市场的方案。我的小组有四个人:我,一个来自北京的同学,一个新加坡华裔,还有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香港本地生。
一开始,我们简直是“鸡同鸭讲”。我和北京的同学习惯性地想从宏观政策、市场规模入手,觉得方案要做得“大气”。新加坡同学则非常务实,一直追问我们产品的成本控制和盈利模式,认为“能赚钱才是硬道理”。而香港同学则对消费者洞察和社交媒体传播特别敏感,强调方案要“接地气”,要有趣。我们因为思路不同,吵得不可开交。
但冷静下来后,我们发现每个人的视角都极具价值。我们最终的方案,既有宏观的市场分析,又有严谨的财务模型,还包含了极具创意的社交媒体互动玩法。这个融合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方案,最后拿了全班最高分。那一刻我们才明白,多元化不是障碍,而是最强的催化剂。它逼着你跳出自己熟悉的思维定式,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更全面、更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
除了小组项目,学校还提供了海量的海外交换机会。港科大与全球超过250所顶尖大学有交换合作关系,包括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帝国理工等等。只要你的成绩达标,几乎人人都有机会去海外体验一到两个学期。我的一个学姐就交换去了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阿尔卑斯山下学了一学期物理,回来说感觉整个人生观都被刷新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的英语水平会突飞猛进,但这只是最表层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高效协作,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差异,你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你长大的那座城市,而是真正放眼全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会让你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稳。
海景宿舍与“百团大战”:大学不只有图书馆
聊完了硬核的学习,我们再来聊点轻松的。港科大的生活,真的可以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形容。这绝对不是夸张!
学校建在清水湾的半山腰上,三面环海。大部分宿舍楼都拥有无敌海景。想象一下,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从海平面升起的金色阳光和轻轻拍打岸边的海浪声;晚上在自习室学累了,推开窗就能看到洒满月光的海面和远处城市的点点灯火。这种体验,真的会让你觉得学习的疲惫都被治愈了。
我刚入学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傍晚时分,从宿舍走到海边的草坪上,买一杯咖啡,躺着看日落。那种宁静和壮阔,让所有关于未来的焦虑都显得微不足道。学校甚至还有一个小码头,天气好的时候,你可以和朋友们去玩皮划艇和帆船。
当然,港科大的精彩远不止风景。这里的社团文化极其丰富。每年开学季,都有盛大的“百团大战”(Societies' Fair),上百个学生社团会摆出摊位,使出浑身解数招新,场面比庙会还热闹。无论你的爱好有多小众,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组织。
你喜欢户外运动?可以加入远足学会,周末去探索香港绝美的麦理浩径。你是个技术宅?机器人队、编程社欢迎你来切磋,他们每年都会代表学校去参加国际大赛。你热爱艺术?从管弦乐队、合唱团,到话剧社、舞蹈社,总有一个舞台属于你。我当时加入了一个叫“香港文化社”的社团,跟着本地同学一起去深水埗吃大排档,学着讲几句蹩脚的广东话,去长洲岛看抢包山,真正地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这些社团活动,绝不是“小打小闹”。你在这里可以学习如何组织一场大型活动,如何管理一个团队,如何拉赞助、做宣传。这些宝贵的“软技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我曾经作为活动策划,组织过一次几百人参加的音乐节,从联系乐队、申请场地,到现场执行,忙得焦头烂额,但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一帮可以两肋插刀的朋友。
大学四年,不应该只是一张越来越好看的成绩单,更应该是一段越来越丰满的人生经历。在港科大,学习和生活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你可以在图书馆里为了一个公式通宵达旦,也可以在海边的草地上和朋友们弹着吉他看星星。这种平衡感,让你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趣的人。
未来的N种可能:从港科大走向世界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聊一个最实际的问题:从港科大毕业,我能去向何方?
答案是:任何地方。港科大为你提供的,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国际化平台。
首先是继续深造。凭借着学校强大的学术声誉和教授们的推荐信,港科大的毕业生在申请世界顶尖名校的研究生时非常有优势。根据学校2022年的就业报告,选择继续升学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去了像麻省理工、斯坦福、剑桥、牛津这样的殿堂级学府。我身边就有好几个朋友,本科期间跟着教授做研究,发表了论文,最后顺利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去美国读博。
其次是就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毕业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就业环境。全球顶级的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科技巨头都在这里设有分部。学校的就业中心服务非常到位,会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邀请上百家知名企业来校宣讲。像高盛、摩根大通、麦肯锡、谷歌、腾讯这些公司,每年都会在港科大招收大量的毕业生。2022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达到了2.4万港币,在香港极具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港科大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这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从学校坐车到深圳,不过一个小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港科大毕业生选择北上,投身于大湾区的科创浪潮。学校也非常鼓励创业,设有专门的创业中心,为有想法的学生提供资金、场地和导师支持。李泽湘教授和他带领的学生们,就孵化出了像大疆(DJI)这样享誉全球的明星企业。在港科大,“创业”不是一个遥远的名词,而是身边随时可能发生的故事。
我认识的学长学姐们,毕业后的道路五花八门:有在香港中环做金融分析师的,有去美国硅谷当程序员的,有回到内地加入互联网大厂的,也有拿到投资在深圳前海创立自己科技公司的,甚至还有去非洲做公益项目的。
港科大给你的,不是一条规划好的、安稳的道路,而是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任意驰骋的通行证。它教会你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去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写到这里,好像说了不少。我不知道我的故事,有没有让你对高考之后的生活多了一点点具体的想象。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们都一样,面对着一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的未来。选择一所大学,其实就是选择一种你希望如何度过青春的方式,选择一种你看待世界和塑造自己的角度。
你是不是也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你是不是也想知道,自己的潜力究竟有多大,世界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你是不是也渴望一种,可以自由提问、大胆试错、尽情折腾的大学生活?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么不妨多了解一下这里。去看看学校的官网,看看教授们正在做的那些酷炫的研究,看看学生们分享的校园生活Vlog。申请的时候,别只展示你的分数,更要大胆地展示你的好奇心、你的热情,和你对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看法。
高考是一场成年礼,它标志着你可以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希望你能做出一个遵从内心的、勇敢的选择。
我在港科大,等你来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