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归回国,真实薪资水平大公开

puppy

还在英国纠结要不要回国的小伙伴们,是不是也特好奇,现在回去到底能拿多少钱?网上说的“海归月薪过万”是标配还是天花板?都说“海归光环”褪色了,咱们辛辛苦苦读出来的学位,在国内求职市场上到底还香不香?别再自己瞎猜啦!这篇文章扒了扒近两年英国海归回国后的真实薪资数据,覆盖了金融、互联网、快消等热门行业,也对比了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起薪差别。不管你是刚毕业的小白还是有工作经验的大佬,都能找到参考。快来看看你的专业和背景,到底能值回多少票价吧!

小编心里话
这篇文章不是贩卖焦虑,也不是给你画大饼,而是想用最新、最真实的数据,帮你拨开迷雾,看清现实。薪资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提前了解行情,绝对能让你在回国求职的路上少走弯路,多点底气。咱们的目标是:明明白白选择,踏踏实实搞钱!

“Chloe,你毕业后真的要回国吗?我听上届回上海的学长说,他一个UCL硕士,第一份工作月薪才一万二,还不够还一个月的房租……感觉压力好大。”

伦敦一家咖啡馆里,窗外是熟悉的阴雨天。你面前的同学搅着杯子里的拿铁,满脸愁容。而你,正划着手机屏幕,看着国内招聘软件上那些“薪资面议”的岗位,心里也跟着七上八下。在英国读了几年书,花了上百万,回国到底能拿多少钱?网上说的“海归月薪过万”到底是平均水平,还是已经算混得不错了?“海归光环”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已经黯淡无光了?

嘿,别再自己一个人瞎琢磨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撕开那些滤镜和谣言,看看近两年英国海归回国后,真实的薪资水平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这篇文章,绝对干货满满,准备好小本本,我们开聊!

大环境的真相:“海归”身份还值钱吗?

咱们得先面对一个现实:留学生回国的人数越来越多,以前那种“物以稀为贵”的时代确实过去了。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数量再创新高。人一多,竞争自然就激烈,企业在招聘时也变得更加理性和挑剔。

但这不代表“海归”身份就没用了!它只是从一个“光环”,变成了一个“门槛”。特别是在一些顶尖公司和行业,一份亮眼的海外教育背景,依然是帮你敲开第一扇门的金钥匙。

那这把钥匙能解锁多高的起薪呢?来看看数据。根据《2023年度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回国留学生的平均招聘薪资为13700元/月。看到这个数字,你是不是觉得“还行”?但别急,这只是个平均数,就像你和马云的平均资产一样,参考价值有限。

更真实的情况是,薪资分布非常“接地气”。数据显示,大约35%的海归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在6k-10k之间,38%在10k-15k之间。也就是说,超过七成的海归,起薪其实落在了6k到1.5w这个区间。月薪能达到2万以上的,只占不到15%。

所以,别再被网上那些“毕业即年薪百万”的毒鸡汤骗了。放平心态,理性看待起薪,才是咱们回国求职的第一课。你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未来的成长速度上,而不是第一份工资单的数字上。

行业大揭秘:你的专业,到底在哪个“薪”车道?

聊完了整体情况,我们再来精准定位一下。不同的行业,薪资水平简直是天差地别。选对了赛道,可能起步就比别人快一大截。咱们就挑几个英国留学生回国最爱扎堆的行业,看看里面的“薪”情如何。

金融圈:梦想与“内卷”齐飞的镀金场

金融行业,绝对是大部分商科留学生回国的首选。毕竟,谁不向往中环、陆家嘴写字楼里那种精英生活呢?但金融圈的水,深得很。

顶层玩家:投行/券商/基金
如果你是G5名校金融、经济相关专业的硕士,背景闪闪发光,那么可以挑战一下金字塔尖的岗位。比如中金、中信这些国内顶级券商的投行部(IBD)或者研究部。应届生的起薪通常是按月薪+N个月奖金的“package”来算的。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可能在2万到3万之间,但年终奖才是大头,厉害的能拿到10-20个月。算下来,第一年的总包(Total Package)达到30万-50万人民币,是完全有可能的。

比如我的朋友Leo,LSE金融硕士毕业,在国内一段顶级券商实习后,成功拿到了某头部券商研究部的offer,第一年的总包就接近40万。但他自己也说,面试过程堪比“闯关”,几轮笔试面试下来,感觉半条命都没了,而且进去之后的工作强度,基本就是“997是福报”。

中坚力量:银行/保险/资管
对于大部分背景不错的商科同学来说,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管培生项目,或者是一些保险资管公司的岗位,是更现实的选择。这类岗位的起薪相对温和一些。比如四大行的总行管培生,第一年的月薪大概在1.2万-1.8万之间,加上各种补贴和年终奖,一年下来也能有20万+。工作相对稳定,压力也没那么变态。

我认识一个曼彻斯特大学会计金融专业的学姐,回国后通过校招进了招商银行的管培生项目,base在深圳。她告诉我,第一年月薪到手大概1.3万,但福利很好,企业文化也不错,对于想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同学来说,是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互联网大厂:高薪背后的“快节奏”人生

如果说金融圈是老钱(Old Money)的象征,那互联网大厂就是新贵(New Money)的代表。虽然近两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降本增效”,不再像以前那样疯狂扩张,但给优秀人才的薪酬,依然相当有竞争力。

技术岗:永远的“香饽饽”
如果你在英国学的是计算机、数据科学这类专业,恭喜你,回国找工作,你的底气会足很多。像阿里、腾讯、字节、美团这些大厂,给技术岗应届生的薪资都是分档次的,也就是所谓的“白菜价”、“SP(Special Offer)”和“SSP(Super Special Offer)”。

2023年的行情看,硕士毕业的技术岗“白菜价”总包大概在30万-35万左右。如果你能力出众,面试表现优异,能拿到SP或者SSP,那总包就能冲到40万甚至50万以上。这个总包里通常包含了14-16个月的薪水、签字费(Sign-on Bonus)以及部分期权或股票。

我的大学同学David,在帝国理工读的计算机硕士,手握两段大厂实习经历。去年秋招,他同时拿到了字节和阿里的SP offer,最终选择去了字节的抖音部门,第一年的总包接近50万。他说,英国留学的背景在面试中确实有加分,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前沿技术和国际视野的团队。

非技术岗:产品/运营/市场
对于非技术岗的同学,比如产品经理、运营、市场等岗位,薪资虽然没有技术岗那么夸张,但也相当可观。硕士应届生起薪普遍在每月1.5万-2.5万之间,一年下来总包也能到25万-35万。当然,这也和你的学校背景、实习经历强相关。

快消与咨询:精英的另一条路

除了金融和互联网,快消(FMCG)和咨询也是很多留学生的心头好。

快消管培生:未来的CEO摇篮
宝洁、联合利华、玛氏这些外资快消巨头的管理培训生项目,一直都以其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清晰的职业路径吸引着顶尖人才。它们的起薪虽然不算最高,但胜在稳定和有前景。目前,这类项目的月薪大多在1.2万-1.6万之间,每年稳定涨薪,是很多非金融、非技术专业留学生非常青睐的选择。

咨询行业:高强度换高成长
咨询行业,特别是MBB(麦肯锡、波士顿、贝恩),是金字塔尖的另一批玩家。能进去的都是学神级别的人物。它们的起薪非常高,应届分析师(Analyst)的年薪就能达到30-40万。但工作强度也是出了名的“Up or Out”,加班是家常便饭。对于二线咨询公司,如四大(PwC, Deloitte, E&Y, KPMG)的咨询部门,起薪会低一些,硕士应届生大约在1.2万-1.8万/月。

城市大比拼:一线“卷”,还是新一线“香”?

选对行业,还要选对城市。你在哪个城市工作,直接决定了你的薪水能换来什么样的生活品质。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
这三个城市无疑是机会最多、天花板最高的地方。顶尖的金融机构、互联网大厂、跨国公司总部都集中在这里。薪资水平自然也是全国领跑。根据猎聘的数据,2023年上海给海归提供的平均年薪是29.28万,北京是28.56万,深圳是27.87万。

但是!高薪资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活成本。以上海为例,一个普通单间的租金动辄就要3000-5000元,如果你一个月税后到手1.5万,扣掉房租、交通、吃饭,可能也剩不下多少钱。在这些城市,你赚的是机会和履历,生活品质可能需要暂时牺牲一下。

新一线城市:杭州、南京、成都、苏州
近年来,新一线城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海归的“宝藏”选择。特别是杭州,依托于强大的电商和数字经济,吸引了大量人才。杭州给海归开出的平均年薪已经能达到25.86万,紧追一线城市。而南京、苏州等城市也在积极引进人才,提供了很多不错的岗位和福利政策。

我有一个华威大学市场营销硕士毕业的朋友,她最后放弃了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offer,选择去了杭州一家电商公司。她说:“上海的offer月薪高2000块,但杭州这边给的期权更有吸引力,而且我在杭州租一个很好的开间,价格只是上海的一半。生活幸福感真的高很多。”

所以,别只盯着北上深。多看看新一线城市的机会,算一算“时薪”和“生活性价比”,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经验和背景:决定你起薪的关键变量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同样是英国硕士,为什么薪资差距这么大?除了行业和城市,下面这两个因素,才是真正拉开差距的关键。

实习经历:比你的毕业证更管用
在国内求职,HR最看重的是什么?是“相关经验”!对于应届生来说,高质量的实习经历就是你最好的背书。一个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小白”,和一个手握两三段大厂/名企实习经历的“大神”,在HR眼里完全是两个物种。

后者不仅更容易通过简历筛选,在谈薪资时也更有底气。很多大厂的SP/SSP offer,基本都只发给那些有丰富实习经验的同学。所以,在英国读书期间,千万别只顾着学习和旅游,利用假期找一些有含金量的实习,哪怕是远程的,对你回国求职的帮助也是巨大的。

学校名气:G5真的更有优势吗?
答案是:有,但优势有限。

G5或者其他顶尖名校的背景,在简历筛选环节确实是一块“敲门砖”,尤其是在投行、咨询这类极度看重出身的行业。你的简历更容易被看到,也更容易获得面试机会。但是,一旦进入面试环节,面试官更看重的是你的个人能力、思维逻辑、项目经验和对行业的理解。

企业最终要找的是能干活、能创造价值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书呆子”。所以,学校背景是你的起点,但绝不是你的终点。把在英国学到的独立思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清晰地展示给面试官,比反复强调“我是XX名校毕业的”要有效得多。

好了,聊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帮你把回国薪资这事儿理得更清楚一点?

其实,回国求职,就像开“盲盒”,有惊喜也可能有失落。第一份工作的薪水,真的没必要看得太重。它只是一个起点,并不能定义你的全部价值。比数字更重要的,是那个平台能不能让你快速成长,那个行业是不是你真正热爱的,那座城市有没有你想要的生活。

咱们辛辛苦苦出国留学,花的钱和时间,不是为了回来跟别人攀比起薪的。我们收获的,是更开阔的视野,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敢于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这些软实力,才是让你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隐形翅膀”。

所以,别焦虑了。深呼吸,好好评估自己的优势,定位好自己的方向,然后勇敢地去投递、去面试吧!回家的路不止一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比什么都重要。你的未来,远比一个起薪数字,要广阔和精彩得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07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