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CLA读AI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puppy

在UCLA读AI,感觉就像是在“卷”和“爽”之间反复横跳!这里不仅有Judea Pearl这种图灵奖级别的大佬亲自授课,带你仰望星空,还有超硬核的课程项目让你疯狂coding,脚踏实地。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隐藏高手,压力山大但也能激发出最好的自己。课余,加州的阳光、沙滩和“硅滩”数不清的实习机会又让人觉得一切都值了。想知道具体的选课避坑指南、怎么进大牛的实验室、毕业后大家又都去了哪些大厂吗?快来听听我们的第一手分享吧!

在UCLA读AI的核心体验速览
学术硬核 vs. 生活惬意:课程项目能把你“虐”到深夜怀疑人生,但走出教学楼就是加州的阳光、沙滩和棕榈树。
大佬云集 vs. 同辈压力:图灵奖得主可能就是你的授课老师,而你身边的同学可能是下一个创业新星或顶会论文作者。
理论深度 vs. 实践为王:既要啃下Judea Pearl晦涩的因果推断理论,也要在项目中从零开始复现一篇SOTA论文。
求职黄金地 vs. 竞争白热化:坐拥“硅滩”,实习机会遍地都是,但想进Google、Meta这些大厂,你得和一群神仙打架。

在UCLA读AI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还记得我刚来UCLA的第一个quarter,修了一门叫CS 180的算法课。期中项目要求我们实现一个复杂的图算法来解决一个类似城市交通规划的问题。截止日期的前一晚,我和小组的两个同学在Boelter Hall(我们CS的大本营)的地下机房里,周围是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和偶尔一声绝望的叹息。桌上堆满了红牛空罐和速食披萨的盒子,白板上画满了我们自己都快看不懂的逻辑图。凌晨三点,我们的代码终于跑通了最后一个测试用例,屏幕上跳出“Success”的那一刻,我们三个人像傻子一样跳了起来,互相击掌。

筋疲力尽地走出教学楼,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微风带着一丝凉意,但天空已经开始泛白。我抬头看到不远处的Royce Hall在晨曦中被勾勒出金色的轮廓,那一瞬间,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在UCLA读AI的日常——前一秒还在代码的地狱里苦苦挣扎,后一秒就被加州的美好治愈。这种在“卷”和“爽”之间反复横跳的感觉,或许就是对这里最真实的写照。

仰望星空:当图灵奖大佬成为你的老师

来UCLA之前,我就知道这里有一尊“大神”——Judea Pearl。他因为在概率和因果推理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在2011年获得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图灵奖。对于我们这些学AI的来说,这基本就相当于物理系的学生能听到爱因斯坦讲课。

他的课,比如研究生级别的《Causal Inference》,绝对是神级的体验。老爷子已经80多岁了,但讲起课来依旧思路清晰,充满激情。他不会给你一行一行地推导公式,而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告诉你这些理论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改变我们对智能和科学的理解的。坐在教室里,你会感觉自己不像在上一门技术课,而是在上一门哲学课。听他讲“Do-calculus”,讲因果之梯(The Ladder of Causation),你会感觉自己的认知被彻底刷新了。当然,这门课的难度也是地狱级的,每周的reading list都长得吓人,几乎都是他自己和其他大牛的经典论文。考试也是开放性问题,考的不是你记住了多少,而是你理解了多少。我有个同学为了准备期末,把自己关在图书馆整整一周,出来的时候说感觉自己“大脑被重塑了一遍”。

当然,UCLA的AI牛人远不止Pearl教授一个。计算机视觉领域的Demetri Terzopoulos教授,是奥斯卡技术成就奖的获得者,他的图形学和视觉课程让你明白电影特效背后的数学原理有多美妙。还有专注于机器学习和知识表示的Adnan Darwiche教授,他的课程CS262A(Probabilistic Reasoning)是很多人的噩梦,但也是公认的硬核神课。根据最新的CSRankings.org数据,UCLA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排名常年位居全球前10,这背后就是由这些世界级学者组成的豪华天团在支撑。

能和这些名字只在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大佬面对面交流,绝对是UCLA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去他们的office hour,你会发现他们其实非常平易近人。你可以问课程问题,也可以聊聊你对某个研究方向的想法。我有一次在Darwiche教授的office hour,鼓起勇气问了他一个关于他论文的细节问题,他不但耐心解答,还给我推荐了另外两篇相关的论文,并鼓励我尝试去实现其中的模型。那种被顶尖学者认可和引导的感觉,真的能给你无限的动力。

脚踏实地:在代码和项目中疯狂“渡劫”

仰望星空之后,更多的时间,我们是在“脚踏实地”地被各种课程项目“摩擦”。UCLA的CS课程以其理论与实践并重而闻名,尤其是AI相关的课程,几乎门门都有让你头秃的大项目。

举个例子,一门叫做CS 161(人工智能基础)的本科生课程,听起来很基础,但它的项目绝对不含糊。其中一个project是让你用Python实现一个完整的吃豆人(Pac-Man)游戏AI,从最简单的搜索算法(如DFS、BFS)到复杂的对抗搜索(Minimax)和强化学习(Q-learning)。你不仅要写出能玩的AI,还要在全班的AI大赛中进行PK,得分高的才能拿到好成绩。那段时间,整个机房里都是各种版本的吃豆人在屏幕上疯狂奔跑,大家为了让自己的“豆子”更聪明一点,真的是绞尽了脑汁。

研究生的课程就更硬核了。比如计算机视觉的课,期末项目可能是让你复现一篇当年CVPR(顶级视觉会议)的论文,比如一个目标检测模型或者图像生成模型。这意味着你要从头开始读懂那篇几十页的论文,理解里面复杂的数学原理,然后用PyTorch或TensorFlow把它实现出来,最后还要在标准数据集上跑到和原论文差不T多的精度。这个过程极其痛苦,你会遇到无数的bug,模型的loss可能永远不收敛,GPU可能半夜突然崩掉。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在UCLA读AI,你花在debugging上的时间远比你花在coding上的时间多。

但这个过程也让你成长飞快。当你最终成功复现论文,看到自己的模型生成了以假乱真的图片,或者在视频里精准地框出了每一个物体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你不再只是一个调包侠,而是真正理解了算法背后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扎实的训练,也让UCLA的毕业生在业界非常受欢迎。根据UCLA Samueli工程学院2022-2023年的就业报告,计算机科学硕士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超过了14万美元,很多都直接进入了Google、Meta、Apple等一线大厂的AI核心部门。

高手环绕:和“神仙”同学做队友是什么体验?

在UCLA,让你压力山大的不仅有课程,还有你身边的同学。这里的学生背景非常多元,卧虎藏龙。你小组里那个不怎么说话的同学,可能本科是清华姚班的大神;你旁边座位那个天天在刷题的哥们,可能已经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过两篇论文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机器学习课程的小组项目。我们小组四个人,除了我,一个是来自印度的IIT(印度理工学院)学霸,代码能力强到变态;一个是本科就在UCLA发过NIPS(顶级神经科学会议)论文的本地大佬;还有一个是转专业过来的,但自学能力超强,对最新的AI模型了如指掌。刚开始组队的时候,我压力巨大,感觉自己随时会拖后腿。

我们的项目是做一个关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课题。在头脑风暴的时候,IIT小哥提出一个非常新颖的模型架构,本地大佬立刻补充了几个可以优化的数学细节,转专业同学则迅速找到了几篇最新的相关研究作为参考。我当时整个人都是懵的,感觉他们的讨论速度快到我跟不上。但他们并没有嫌弃我,反而非常耐心地给我讲解,鼓励我负责数据预处理和实验结果可视化的部分。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也被激发出了潜力,熬了好几个通宵,写出了非常高效的数据处理脚本,并用Tableau做出了让教授都眼前一亮的交互式图表。

最后,我们的项目拿到了A+,还被教授推荐去参加学校的研究海报展。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会被推着向前走。虽然过程很“卷”,压力很大,但这绝对是激发你潜能最好的方式。你从同学身上学到的东西,丝毫不比从课堂上学到的少。这种良性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是UCLA送给你的一份宝贵礼物。

阳光灿烂:这里不只有代码,还有“硅滩”和远方

如果UCLA只有学术和“卷”,那它可能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但它的魅力在于,它能在你被学术压得喘不过气时,给你一个喘息和放松的空间。洛杉矶这个城市,赋予了UCLA一种独特的chill气质。

UCLA的校园本身就美得像个公园。写代码写累了,你可以去Janss Steps的草坪上躺着晒太阳,看松鼠在身边跑来跑去。或者去伦纳德·尼莫伊(Leonard Nimoy)剧院看一场学生表演,感受一下好莱坞预备役们的活力。学校的健身房(John Wooden Center)设施一流,去游个泳或者打场球,是释放压力的最好方式。

而走出校园,精彩就更多了。UCLA的地理位置堪称完美。往西开车十几分钟就是著名的圣莫尼卡海滩和威尼斯海滩,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冲浪、玩沙滩排球,或者只是在码头上看着日落,一周的疲惫都能被海风吹散。

更重要的是,UCLA地处“硅滩”(Silicon Beach)的核心区域。这里是南加州的科技中心,汇集了大量科技公司的办公室。Google在Playa Vista有巨大的园区,Snap(Snapchat的母公司)的总部就在圣莫尼卡,还有Riot Games(英雄联盟开发商)、Hulu等等。这意味着我们找实习和全职工作的机会非常多。很多公司都会直接来学校开宣讲会、办招聘活动。你甚至可以学期中就在这些公司做兼职实习(Part-time intern),这对于积累工作经验和建立人脉网络(networking)非常有帮助。根据LinkedIn的数据,UCLA是Google、Meta、Amazon等科技巨头招聘人数最多的目标学校之一。可以说,在这里读AI,你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科技行业的核心圈。

所以,不要以为来UCLA就是天天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这里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周一到周五疯狂coding、做研究,周末就开着车去探索加州的阳光、美食和无限可能。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UCLA读AI的体验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它是一种极致的挑战,也是一种极致的回报。

你得做好准备,在这里没人会把你当小孩,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想进大牛的实验室?那就把他的论文读个遍,带着你的想法去敲他的门。想在课程里拿A?那就别怕在Piazza(课程论坛)上提问,别怕去助教的office hour坐上一个下午。想找个好实习?那就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刷题、改简历、参加招聘会。

这里不会给你轻松躺平的机会,但它会给你所有你需要的资源和平台,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更牛的自己。所以,别光盯着那些排名和光环,也别被那些“劝退”的帖子吓到。问问自己,你是否享受解决难题的快感?你是否渴望和最聪明的大脑碰撞思想?你是否愿意用几年的辛苦,去换一个无比光明的未来?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UCLA的AI项目,绝对值得你来闯一闯。准备好来这里,开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奇幻漂流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8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