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伯克利新生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先别急着激动!这里有自由的风气和数不清的机会,但也有一边啃着三明治赶due,一边怀疑人生的深夜。这里不仅有让你“头秃”的硬核课程和身边无处不在的“大神”,更有让你大开眼界的社团活动和找到归属感的温暖瞬间。它会挑战你的极限,也让你飞速成长。想知道如何在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冒险中,从一个迷茫新生一路“打怪升级”,真正享受UCB的生活吗?快来看看学长学姐最真实的分享吧!

给伯克利新生的真心话速览
心态篇:别慌!你身边的“大神”可能也在偷偷怀疑人生。这里没人期望你第一天就什么都懂。
学习篇:GPA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学会求助,Office Hour是你的“隐藏款”超能力,教授和GSI(助教)比你想象中更愿意帮忙。
生活篇:大胆探索!从上千个社团里找到你的“组织”,从伯克利山顶到电报街的小店,你的大学生活远不止图书馆。
健康篇: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校的Tang Center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累了、倦了,找人聊聊,没什么大不了的。

成为伯克利新生是种什么体验?

还记得第一天站在Sather Gate(萨瑟门)下的感觉吗?

阳光透过门廊洒下来,身边是来自世界各地、说着不同语言的同学。远处,Campanile(钟楼)的钟声每隔一小时就庄严地响起,好像在提醒你:“嘿,欢迎来到伯克利,你真的做到了。”

你拖着行李箱,看着Sproul Plaza(斯普劳尔广场)上人山人海,上百个社团摊位一字排开,学长学姐们热情地往你手里塞着传单,从兄弟会、舞蹈社到人工智能研究小组,五花八门。那一刻,兴奋、紧张、还有一点点不知所措的情绪像汽水里的泡泡一样,咕噜咕噜地往上冒。你觉得自己站在了世界中心,未来有无限可能。

但也许就在几天后,当你在五百人的大教室里,听着教授用飞快的语速讲着你闻所未闻的理论时;当你在Moffitt图书馆的深夜,对着CS 61A的第一个project抓耳挠腮,而邻座的同学已经轻描淡写地开始测试代码时,那种“我是谁?我在哪?我真的属于这里吗?”的灵魂拷问,可能就会悄悄找上门来。

没错,这就是伯克利。它给你最顶级的机遇,也给你最极致的挑战。这篇文章,不想跟你说那些官话套话,只想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聊聊在这里“打怪升级”的真实体验,希望帮你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找到属于你的节奏。

学术压力:“欢迎来到GPA的修罗场”

来伯克利之前,你可能听说过这里的学术有多硬核,但亲身体验完全是另一回事。你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身边无处不在的“大神”们。

2023年秋季,伯克利的本科新生录取率只有11.6%,而像EECS(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这样的王牌专业,录取难度更是堪比藤校。这意味着,你身边的每一个同学,都可能是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们可能在高中就发表过论文,或者拿过国际奥赛金牌,又或者已经有了一段成功的创业经历。

这种感觉在小组讨论(Discussion Section)里尤其明显。当GSI(研究生助教)抛出一个问题,你还在思考从何入手时,可能已经有人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解法,还顺便引申到了最新的学术研究。这种时候,“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就会找上你,让你觉得自己是个“混子”。

学姐A就分享过她的经历。她刚来伯克利时读的是化学专业,第一节Chem 1A的课就把她“震”住了。那是一个阶梯大教室,坐满了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教授讲得飞快,内容深度远超她高中所学。课后,她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搞懂第一章的内容,但周围的同学似乎毫不费力。她一度非常沮丧,觉得自己选错了路。但后来她发现,主动去参加学习小组、泡在图书馆请教同学,才是这里的生存法则。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的“大神”,其实也在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除了同学带来的压力,伯克利还有几门臭名昭著的“劝退课”(Weeder Courses)。它们就像是新手村的第一个大Boss,旨在筛选出真正有能力和热情的学生。最典型的就是计算机系的CS 61A。这门课每学期都有一千五百多名学生注册,被戏称为“伯克利最大的邪教”。它的课程内容设计精妙,但节奏极快,每周的作业和每两周一个的Project,会让你深刻体会到什么叫“一边啃着三明治赶due,一边怀疑人生”。

深夜的Moffitt图书馆和EECS系的Soda Hall,灯火通明,你会看到无数学生为了debug而“头秃”。但这门课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当你最终完成那个复杂的项目,看到代码成功运行的那一刻,那种巨大的成就感会让你觉得一切都值了。你不仅学会了编程,更学会了如何在高压下分解问题、与人协作、管理时间。

机会的海洋:“只要你敢想,这里就敢有”

如果说学术压力是伯克利的A面,那它B面就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机会海洋。

你绝对会被这里的社团文化所震撼。伯克利官方注册的学生组织超过1200个,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无论你的兴趣多么小众,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同好。你想研究黑洞吗?可以加入天文学会。你痴迷于K-Pop舞蹈?有无数个舞团等着你。你甚至可以找到“芝士品鉴社”或者“午睡俱乐部”。

这些社团绝不是“过家家”。很多学术类和职业发展类的社团,其专业程度堪比一家小型公司。比如Berkeley Consulting(伯克利咨询社),他们会承接湾区真实公司的咨询项目,从市场分析到战略制定,流程非常专业。能进入这些顶级社团,难度不亚于申请一份正式的实习,但一旦加入,你获得的资源和人脉将是无价的。

学长B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大一加入了Berkeley SkyDeck,这是一个由伯克利官方支持的顶级学生创业孵化器。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最前沿的科技和商业模式,和一群充满激情的同伴一起打磨自己的商业计划。虽然他的第一个项目最终失败了,但这段经历让他学到了课本上永远教不了的知识,也为他后来成功拿到硅谷一家知名风投的实习打下了基础。

说到硅谷,就不得不提伯克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校园坐BART(湾区捷运)到旧金山市中心不过半小时。这意味着,世界顶级的科技公司,如Google、Apple、Meta,几乎都在你的“一小时生活圈”内。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大型招聘会,这些公司的招聘官会直接来到校园里招人。你还有大把的机会去参加各种行业峰会、技术讲座和Hackathon(黑客马拉松),亲身感受科技创新的脉搏。

伯克利的校友网络更是强大到惊人。从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到英特尔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再到近年的DoorDash、Coursera的创始人,都留下了“Go Bears!”的印记。这种创业精神和创新文化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你可能在咖啡馆里排队,旁边的人就在讨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App。这种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让你敢于去想,也敢于去做。

寻找归属感:“在自由的空气里,别忘了抱团取暖”

伯克利最迷人,也最让人困惑的,是它那股“自由”的劲儿。

这里是上世纪60年代“言论自由运动”的发源地,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走在Sproul广场,你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各种集会、演讲和抗议活动。学生们关心政治,热衷于社会议题,每个人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氛围鼓励你独立思考,挑战权威,不盲从。你会发现,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活法。

但这种极致的自由,有时也会带来孤独感。校园太大了,课程太多了,机会也太多了,多到让人眼花缭乱。每个人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奔忙,节奏飞快。对于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来说,很容易感到迷失和被淹没。想家、文化冲击、学业压力,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可能会让你在某个深夜感到特别无助。

请记住,感到挣扎是完全正常的,而且你不是一个人。学校也深知这一点。伯克利的Tang Center(唐氏中心)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包括一对一咨询、团体治疗等等,而且对学生来说是保密且易于获取的。当你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预约一个咨询,找个专业人士聊一聊,是一个非常勇敢和健康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去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抱团取暖”。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加入像CSSA(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这样的组织,是快速找到归属感的好方法。他们会组织中秋晚会、春节联欢,让你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几个中国朋友一起,在周末做一顿火锅,聊聊最近的烦心事,就能给紧绷的神经好好放个假。

当然,也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试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朋友。住宿舍(Dorms)是最好的机会,和你的室友一起参加楼层的活动,或者加入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多元化社团。你会发现,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作为学生的烦恼和快乐却是相通的。一个来自印度的同学可能会教你做地道的咖喱,一个来自巴西的朋友可能会拉你去看一场足球赛,这些经历会让你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找到你的“小团体”——可能是一起上课的“课友”,一起在图书馆刷夜的“战友”,或者一起在RSF(学校健身房)撸铁的“健友”。正是这些具体的人,这些温暖的瞬间,构成了你在伯克利最坚实的后盾,让你在这场充满挑战的冒险中,不再孤单。

所以,成为伯克利新生到底是什么体验?

它就像坐上一列高速行驶的过山车,有冲上云霄的兴奋,也有急速下坠的失重感。它会把你打碎,再让你重塑。你会在这里遇到最聪明的大脑,也会看到最疯狂的想法。你会为了一个项目熬到天亮,也会在伯克利山顶看到让你永生难忘的日落。

别怕,大胆去尝试,大胆去犯错。去上一些你专业之外的、听起来很有趣的课,比如天文学或者电影研究。去申请那个你觉得“我不够格”的社团或实习。去和那个在课堂上提出精彩见解的同学说“嘿,你的想法太酷了”。

别总盯着别人的进度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东西,而不是别人告诉你“应该”去做什么。你的伯克利故事,终将由你自己来书写。

Go Bears!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8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