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搞音乐,比想象中更上头!

puppy

嘿,是不是你也一样,背着一把吉他或藏着一副好嗓子来到加拿大,却觉得学业太忙、人生地不熟,就把音乐梦悄悄收起来了?先别急着放弃!这篇文章想跟你聊聊,在加拿大搞音乐到底有多“上头”。这里没有那么多“大神”间的比较和压力,氛围真的超chill。从学校社团找队友,到去downtown参加一场氛围巨好的Open Mic,再到和各国朋友一起Jam歌,你会发现玩音乐不仅是爱好,更是最快打破孤独、交到真心朋友的捷径。别让你的热爱在赶due的夜晚蒙尘啦,快来看看怎么在这里把音乐玩出花儿!

小编温馨提示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全是干货!无论你是乐器小白还是隐藏大神,都能找到属于你的玩法。先别急着划走,说不定你的乐队第一批粉丝,就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里等你呢!

在加拿大搞音乐,比想象中更上头!

还记得大一那年的冬天,多伦多下了第一场雪。我抱着我的那把旧吉他,缩在公寓小小的房间里,窗外是漫天的大雪和听不懂的语言,屋里是写不完的paper和怎么也刷不完的GPA。那把陪我从国内飞过半个地球的吉他,琴弦上已经落了薄薄一层灰,就像我那个小小的音乐梦一样,被遗忘在了角落。

我想,你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瞬间。背着最心爱的乐器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以为可以开启新的篇章,结果却发现,现实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和对着屏幕无尽的due due due。想找人一起玩音乐?看着那些金发碧眼的local大神,感觉自己连和弦都按不标准,哪有勇气开口?

嘿,如果你点头了,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写的。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在加拿大搞音乐,真的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这里的氛围比你想象的要chill一万倍!它不仅不会耽误你学习,反而会成为你留学生活里最棒的解压神器和社交外挂。

“大神”恐惧症?不存在的!这里的音乐氛围有多Chill

在国内,我们好像习惯了“比”。乐器得考级,唱歌要飙高音,仿佛不达到专业水准,就不好意思拿出来展示。这种无形的压力,劝退了多少只是单纯热爱音乐的普通人。

但加拿大完全是另一套玩法。这里的关键词是:鼓励、分享、享受。

我第一次鼓起勇气去参加学校附近一个酒吧的Open Mic,心脏简直要跳出嗓子眼。前面上台的是个白人小哥,一把木吉他,弹唱着自己写的歌,旋律简单,甚至还有点跑调。我心想:“完了,这水平都敢上,我上去不是更丢人?”

结果,他唱完,全场响起了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人们不是在评判他的技巧,而是在感谢他分享的真诚。轮到我上台,我紧张地弹了一首周杰伦的《晴天》,前奏刚响,台下居然就有几个亚洲面孔跟着哼唱起来。那一刻,所有的紧张都烟消云散了。唱完之后,一个加拿大大叔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Hey man, that was beautiful, I don't understand the words, but I feel it.”

这就是加拿大的音乐氛围。没人关心你是不是“大神”,大家只在乎你是否在享受音乐。这里的音乐场景极其多元化,从民谣、爵士、摇滚到电子、嘻哈,总有你的同好。根据加拿大独立音乐协会(CIMA)2022年的报告,独立音乐贡献了加拿大音乐产业超过30%的收入,这意味着这里有着极其肥沃的土壤,让各种非主流、个性化的音乐自由生长。你不用担心自己的风格太小众,因为总能找到欣赏你的人。

告别“独行侠”:从哪里找到你的“神仙队友”?

一个人玩音乐固然很酷,但一群人Jam的快乐是双倍的!可问题来了,在人生地不熟的加拿大,去哪儿找品味相投的队友呢?别担心,路子比你想象的野。

第一站:你的大学社团,简直是宝藏库!

每个大学都有五花八门的音乐社团,这是最安全、最直接的组队方式。比如多伦多大学的Hart House Music Committee,不仅定期举办各种音乐活动和工作坊,还有自己的排练室。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UBC Music Initiative (UMI) 也是出了名的活跃,他们会组织从小型Jam session到年度音乐节的各种活动。这些社团的迎新周(Orientation Week)就是你最好的机会,去他们的摊位逛逛,加个群,你会发现群里天天都有人在喊:“鼓手就位,差个贝斯手,晚上有人约排练吗?”

真实案例:我的朋友Leo就是在滑铁卢大学的“UW Music Club”找到了他的乐队成员。一个主唱,一个来自印度的鼓手,一个本地的贝斯手,四个人因为都喜欢Linkin Park一拍即合。他们现在已经是学校各种活动上的常客了,前阵子还在本地一个Live House做了专场演出。

第二站:线上社群和App,精准匹配!

除了学校,线上也是个巨大的资源库。Facebook上有大量本地音乐人小组,直接搜索“Toronto Musicians”“Vancouver Music Scene”或者“Montreal Jam Sessions”这样的关键词,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的帖子。发个帖子介绍一下自己玩什么乐器、喜欢什么风格,附上一段你的demo,很快就会有人联系你。

还有一些专门的App,比如BandMix,就像是音乐人的“探探”。你可以创建个人资料,写明你的音乐偏好和水平,然后系统会为你匹配附近的音乐人。根据BandMix官网的数据,仅在大多伦多地区,就有超过5000名活跃的音乐人用户在寻找合作。

第三站:最“老派”也最有效的地方

别忘了那些实体店!像Long & McQuade这样的全国连锁乐器行,每个店里都有一块布告栏(Community Board),上面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招募启事:“朋克乐队招主唱,要求能嘶吼”“爵士三重奏寻一名有经验的鼓手”。去逛乐器行的时候,顺便看一眼,或者自己也打印一张贴上去,说不定就能邂逅你的知音。

从宿舍走向舞台:Open Mic才是你的“新手村”

如果你觉得直接组乐队太快了,想先自己练练胆,那么Open Mic(开放麦)绝对是你的最佳选择。它就像是音乐人的“新手村”,给你一个最安全、最友好的舞台去试错。

Open Mic通常在酒吧、咖啡馆或者社区中心举办,规则很简单:任何人都可以报名上台表演1-3首歌。没有门票,没有评委,只有一群同样热爱音乐的观众。这里是练习现场表演、结识新朋友、获得反馈的绝佳场所。

加拿大的大城市遍地都是Open Mic,而且风格各异。这里给你推荐几个口碑爆棚的地点:

多伦多 (Toronto):

  • The Free Times Cafe: 位于市中心,是多伦多历史最悠久的民谣Open Mic之一。每周一晚上,这里都会挤满抱着吉他的唱作人。氛围超级温暖,适合安安静静唱歌的你。

  • The Cameron House: 这家标志性的酒吧每周一和周二都有Open Mic。这里的风格更多元,摇滚、蓝调、流行都有。如果你想玩点“燥”的,可以来这里试试。

温哥华 (Vancouver):

  • The Railway Stage & Beer Café: 每周二晚上的Open Mic是温哥华音乐圈的盛事。这里设备专业,音响效果很棒,能给你准Live House级别的体验。

  • The Libra Room: 如果你喜欢爵士和蓝调,那每周日的Jam session绝对不能错过。带上你的萨克斯或者贝斯,随时可以跳上台和乐队即兴一段。

蒙特利尔 (Montreal):

  • Grumpy's Bar: 这家地下酒吧的周二Open Mic在本地学生中非常有名。气氛轻松随意,喝着啤酒听着歌,还能顺便练习一下法语。

去之前,最好在Google Maps上搜一下具体的时间和报名方式,有些热门的场子需要提前去排队报名。别害怕,大胆上台,就算弹错了、唱破音了,台下给你的也只会是善意的微笑和鼓励的掌声。

不只是玩音乐,更是“社交牛逼症”的养成捷径

留学生活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不是语言,不是学业,而是孤独。

而音乐,恰恰是打破这种孤独最快的捷径。它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能让你瞬间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交到最真心的朋友。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学校的公共休息室,你弹着吉他唱中文歌,一个路过的德国同学停下脚步,饶有兴趣地听着。一曲结束,他问你这首歌讲了什么,你用蹩脚的英语解释歌词,他跟你分享德国的摇滚乐。一来二去,你们就成了朋友。下一次,他可能会叫上他的朋友,你叫上你的朋友,一场小型的跨国音乐交流会就开始了。

通过音乐建立的友谊,往往非常纯粹和牢固。因为你们的连接点是共同的热爱,而不是客套的寒暄。一起排练、一起写歌、一起演出,这种“战友情”会让你在异国他乡找到强烈的归属感。加拿大统计局的一项关于移民融入的调查显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是新移民建立社交网络、提升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玩音乐,就是你参与本地文化最酷的方式。

我的乐队里,鼓手来自巴西,贝斯手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我们排练的时候,经常会因为音乐理念吵得不可开交,但排练结束后,又会一起去吃poutine,勾肩搭背地聊人生。是音乐,让我们这几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成为了可以托付后背的兄弟。这种体验,是你在图书馆里刷多少道题都换不来的。

所以,别再让你心爱的乐器在角落里蒙尘了。

你手机录音App里存着的那些哼唱的旋律片段,是不是很久没打开了?你收藏夹里的那些乐谱,是不是一次也没完整地弹下来过?

别等了,就这个周末,去搜一下你家附近的琴行和Open Mic,或者在学校社团的Facebook群里发个帖子,就写:“一个喜欢弹唱的吉他手,想找朋友一起玩音乐,风格不限。”

相信我,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你的留学生活,会打开一个全新的、闪闪发光的副本。在这里,最酷的事情不是你弹得多快、唱得多高,而是你敢于拿起乐器,分享你的声音。

当你开始玩音乐,你就再也不是一个人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9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