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王大学读教育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还在纠结女王大学的教育学项目到底“香不香”?让我这个亲历者给你交个底!这里不光有高大上的教育理论,更有让你直接“下场”实践的宝贵实习(Practicum)。小班教学意味着教授真的能叫出你的名字,课堂讨论氛围超棒,感觉自己不是在“听课”而是在“共创”。我们既要啃下厚厚的文献,也要学着怎么跟“熊孩子”斗智斗勇,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特别接地气。想知道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幕、申请实习的独家Tips,还有在“大学城”金斯顿的生活有多安逸?这篇文章把我的真实体验和干货都打包给你啦!

阅读前的小TIPS
这篇文章有点长,全是我的心路历程和干货。如果你是急性子,可以直接跳到你最感兴趣的部分,比如“实习(Practicum)”或者“金斯顿生活”。但如果你想全方位了解女王大学教育学,那我建议你泡杯咖啡,慢慢看,保证有收获!

哈喽,各位在留学路上探索的伙伴们!我是小编Cici,一个刚刚从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教育学院“幸存”下来的毕业生。还记得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正对着电脑屏幕,手里攥着女王大学和另一所多伦多大学的教育学offer,纠结得头发都快薅秃了。我妈在视频那头说:“去多伦多啊,大城市,机会多!” 我爸则更稳重:“女王大学名气响,又是小班,老师能顾得上你。” 那一瞬间,我仿佛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未来的模样,似乎就由这个点击决定的。

我想,这个场景你们一定不陌生。选校择业,对我们留学生来说,就像一场信息战和心理战。网上关于女王大学的帖子很多,但大多是泛泛而谈,很少有人把教育学院的学习体验掰开揉碎了讲清楚。所以,今天我就来当这个“过来人”,把我在这里亲身经历的一切——从课堂上的头脑风暴,到实习时被“熊孩子”气到跺脚又暖到心窝的瞬间,再到金斯顿这座小城的安逸生活——原原本本地分享给你们。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聊干货,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看看女王大学的教育学,到底是不是你的“梦中情校”。

女王大学教育学,到底“牛”在哪?

聊起女王大学,大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加拿大版普林斯顿”、“医博类大学Top 5”。没错,它的学术声誉确实响当当。根据2023年《麦克林》杂志的排名,女王大学在加拿大医博类大学中稳居前列。但这种宏观的排名,和你具体的学习体验关系大吗?其实不大。真正影响你留学幸福感的,是学院的“微气候”。

女王大学教育学院最让我“上头”的一点,就是它极致的小班教学。这不是宣传口号,是实打实的日常。我读的是教育学硕士(Master of Education),大部分专业课的人数都在15-25人之间。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开学第二周,教授就能准确无误地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记得你上次课堂发言的观点。有一次,在一节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讨课上,教授Dr. Smith突然cue我:“Cici, I remember you mentioned last week how language barriers affect immigrant students' social integration. Could you elaborate on that from a policy perspective?” 当时我整个人都惊了,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被尊重、被期待的对话参与者。

这种亲密的师生关系,带来的是超高水平的课堂互动。你几乎不可能在后排摸鱼玩手机,因为每时每刻都可能被教授的提问、同学的辩论拉入一场“学术风暴”。我们讨论的话题天马行空,从芬兰的“现象式教学”如何应用于安大略省的科学课堂,到分析《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是不是一个好的教育典范。这种感觉,与其说是在“上课”,不如说是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聪明人“共创”知识。这对我们这些母语非英语的留学生来说,是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的绝佳机会。

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我们不只读文献,也懂“熊孩子”

很多人对“教育学”有个误解,觉得就是天天读杜威、皮亚杰,空谈理论。在女王大学,你确实要做好“啃”大部头文献的准备。开学第一周,看着每门课教学大纲(Syllabus)上长达十几页的Reading List,我一度怀疑人生。比如一门叫《教育心理学基础》的课,我们每周都要读至少三篇顶级期刊的论文,写一篇批判性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工作量真的不小。

但女王大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总能把这些看似高冷的理论和热气腾腾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教授不会让你死记硬背理论,而是引导你思考:这个理论怎么用?比如,学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后,我们的作业不是写一篇论文来阐述它,而是分组设计一个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数学辅导方案,明确指出哪些环节体现了“脚手架”支持(Scaffolding)。

课堂上,我们还会进行大量的教学模拟(Micro-teaching)。记得有一次,我的任务是给一群“假想的”七年级学生讲授加拿大历史上的原住民寄宿学校制度。这不仅仅是准备一个PPT那么简单,教授要求我们必须设计互动环节,预判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尖锐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学这些不开心的历史?”),并准备好应对策略。我的同学扮演调皮捣蛋的学生,故意打断我、开小差,真实还原了课堂的混乱场面。那次模拟虽然狼狈,但让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当一名老师,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管理和共情能力才是真正的“王道”。

重头戏!让人又爱又恨的实习(Practicum)

如果说课程学习是“练兵”,那实习(Practicum)就是“上战场”。这是女王大学教育学院项目的核心,也是它含金量最高的部分。无论是本科的B.Ed项目还是部分硕士项目,学校都会为你安排进入当地公立学校的实习机会,让你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摔打成长。

女王大学的实习系统非常成熟。学院有一个专门的实习办公室(Practicum Office),他们与安大略省的几十个教育局(School Boards)都有合作关系,比如离我们最近的石灰岩区教育局(Limestone District School Board)。你需要在系统里提交你的偏好,比如希望教的年级、科目,以及你的个人陈述。然后,办公室的老师会根据你的背景和学校的需求进行匹配。

这里分享几个申请实习的独家Tips:

  1. 个人陈述要走心: 不要只写“我热爱教育”,要写具体的故事。比如,你曾经做志愿者的经历如何启发了你,你对某个教学法(如项目式学习)有何独到见解。
  2. 地理位置上保持开放: 别只盯着金斯顿市中心的学校。有时周边小镇的学校反而能提供更紧密的社区体验和更多的教学机会。我当时就被分到了离学校开车20分钟的一个小镇学校,结果那里的老师和学生都超级友好。
  3. 面试准备要充分: 有些学校或指导老师(Associate Teacher)会要求面试。提前研究学校的网站,了解他们的特色项目(比如法语沉浸式项目、IB课程等),在面试中表达你的兴趣,会大大加分。

我的实习是在一所小学的四年级班级。我的指导老师是一位有20年教龄的白人女老师,叫Mrs. Davis。第一天,看着满教室叽叽喳喳、上蹿下跳的“小神兽”,我真的有点手足无措。有一个叫Leo的小男孩,特别调皮,我讲数学课时他总是在下面搞小动作。我试过温柔提醒,也试过严厉批评,但效果都不好。

那段时间我压力特别大,晚上回去疯狂翻阅课堂上学的关于“行为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的资料。后来,我注意到Leo虽然不爱听讲,但画画特别棒。于是,在一次讲几何图形的课上,我改变了策略,没有直接讲定义,而是发起了一个“城市设计”项目,让学生们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设计自己梦想中的城市。Leo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他设计了一个由无数个三角形组成的“未来派”摩天大楼,还主动上台给大家讲解他的设计理念。下课后,他第一次主动跑到我跟前,小声说:“Miss Cici, your class was fun today.”

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挫败感都烟消云散了。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在女王大学课堂上学到的教育理论,不是空洞的文字,而是可以点亮一个孩子眼睛的魔法。实习的经历,让我从一个“纸上谈兵”的学生,真正开始向一个“懂得孩子”的教育者转变。

在“大学城”金斯顿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聊完了学习,我们再来聊聊生活。金斯顿(Kingston)这座城市,是女王大学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多伦多、温哥华完全不同,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和喧嚣的人流,而是一座宁静、古典、围绕着大学而生的小城。

生活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舒服”和“方便”。整个城市的核心区不大,从学校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市中心。那里有各种可爱的咖啡馆、独立书店、特色餐厅和周末集市。我的日常就是,上午在学校图书馆Stauffer Library赶论文,下午约上三五好友去湖边的步道散步,看看安大略湖的帆船,傍晚在市中心找一家小馆子解决晚餐。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让人有时间去思考,去感受。

生活成本方面,金斯顿也比大城市友好得多。根据Numbeo 2023年的数据,金斯顿的租金水平比多伦多低了近50%。在学校附近,与人合租一个House,一个房间的价格大概在750-950加币/月,这在多伦多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这无疑能省下一大笔开销。

当然,小城也有小城的“缺点”。如果你是“蹦迪爱好者”或者“购物狂”,那这里的夜生活和商业设施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村”。冬天漫长而寒冷,大雪封路也是常有的事。但对我来说,这种宁静的环境反而更适合静下心来学习。而且,女王大学的学生社团文化极其发达,有超过400个学生俱乐部,从戏剧社到帆船俱乐部,从模拟联合国到中华学联,你总能找到自己的组织,让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里,你感受到的不只是一个大学,而是一个紧密的社区。走在街上,到处都是穿着女王大学标志性Tricolour(红黄蓝三色)服装的学生和教职工。大家见面会友好地微笑点头,这种强烈的归属感,是在大城市里很难体会到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选择一所大学,就像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女王大学的教育学项目,给我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文凭。

它给我的,是在小班课上和教授唇枪舌剑的学术自信;是实习期间,从搞不定一个“熊孩子”到赢得全班尊重的成长;是在金斯顿这座美丽小城里,找到学习与生活平衡的安逸。它教会我,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和点燃。

所以,如果你问我,在女王大学读教育学香不香?我会说,它可能没有多伦多那种都市的繁华香气,但它有一种更醇厚、更悠长的书香和人情味。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热爱教育,渴望深度学习,喜欢紧密社区感,并且不畏惧挑战的人,那么,来吧,女王大学和金斯顿,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这里,可能就是你成为梦想中那个教育家的起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25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