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大学工程学院选课避坑指南

puppy

嘿,工程学院的学弟学妹们,又到了一年一度让人头大的选课季啦!看着SOLUS上密密麻麻的课号,是不是特迷茫,生怕一脚踩进“天坑神课”或者遇到魔鬼教授,让GPA一落千丈?别慌!这份学长学姐亲身趟过的避坑指南,就是来拯救你的。这里不仅有各专业核心课程的真实workload大揭秘,还有口碑超好的宝藏教授和需要绕道走的“劝退”课程名单。从APSC基础课到高年级专业选修,手把手帮你搭配出既能保住头发又能学到东西的完美课表。快点开看看,让你的新学期不走弯路!

选课前必读的几条“军规”
1. 别全信官方描述:Course Description写得天花乱坠,不代表它就是你的菜。Workload和教授风格才是决定你一个学期喜怒哀乐的关键。
2. Rate My Professors是个宝:但要辩证地看。满分神仙教授可能给你打分很低,差评如潮的教授可能只是要求严格。重点看评论里关于“教学风格”和“考试难度”的描述。
3. 学长学姐是活地图:别害羞,多问问同专业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他们的一句话,可能帮你省下几十个小时的无用功和无数根头发。
4. 平衡是王道:别把所有硬核课都堆在一个学期。一个学期最好是“2门硬核专业课 + 1门中等难度课 + 1门水课 + 1门实验/项目课”的黄金组合。
5. 留好后路:选课时多备选几门,万一第一节课就感觉不对劲,赶紧在Add/Drop Period换掉,别犹豫,犹豫就会败北!

女王大学工程学院选课避坑指南

嘿,工程学院的各位“准工程师”们,我是你们混迹在LXS.net论坛多年的老学长Leo。还记得三年前的夏天,我跟你一样,第一次打开SOLUS选课系统,那种感觉就像一脚踏进了霍格沃茨的分院仪式,只不过没有分院帽,只有一堆天书般的课号:APSC 111, MTHE 222, ELEC 377……每一个都可能通向荣耀的A+,也可能把你拽进GPA的无底深渊。

当时我犯了个经典错误:为了早点放假,我把所有课都挤在了周一到周四,还天真地选了一门听起来巨酷的“量子计算入门”当选修。结果呢?周三一天三节连上,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半,中间只有半小时啃三明治;两个midterm挤在同一天,一个考完另一个大脑直接宕机。至于那门量子计算?第一节课教授就在黑板上写满了薛定谔方程,我当场就傻了,默默在Add/Drop截止前一小时把它换成了一门古希腊神话。那叫一个惊心动魄!

从那天起,我就立志要把自己踩过的坑都填平,给后来的你们铺条好路。这份指南,就是我联合了几个不同专业(机械、电子、土木、计算机)的老铁们,花了无数个夜晚,结合血泪教训和Rate My Professors上的几百条评论总结出来的。这里没有官话套话,只有最真实的workload分析、最接地气的教授点评,帮你从大一小白到大四老鸟,都能精准避坑,科学选课,保住头发,守住GPA!

大一通识课(APSC):打好基础,更要保住心态

大一是通用工程年,不管你未来想造火箭还是写代码,都得在APSC这几门课里摸爬滚打。这几门课是出了名的“劝退课”,workload大,覆盖面广,但别怕,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它们就是纸老虎。

APSC 111 & 112 - 物理一 & 物理二 (Physics I & II)

这绝对是大一的两座大山。内容就是高中物理的延伸,但难度和深度是指数级增长的。APSC 111讲力学,112讲电磁学。每周的WebAssign作业能做到你怀疑人生,平均耗时至少5-6小时,而且一不小心就全错。去年APSC 112的期中平均分只有58%,当时哀鸿遍野,不少同学第一次体验到了“挂科边缘”的刺激感。

避坑指南:

1. 教授选择:James Stotz教授的课是首选。他的讲解非常清晰,条理分明,而且人超级nice,Office Hour永远人满为患。他会把复杂的概念用很直观的方式讲出来,跟着他的节奏走,基本不会掉队。相比之下,有些教授更偏向于理论推导,如果你高中物理基础不是特别扎实,可能会听得云里雾里。

2. 学习方法:别攒着作业!每周的作业一定要当周完成,不然知识点一积压,期末复习就是火葬场。Tutorial一定要去,TA会讲很多解题技巧。我认识一个大神,他每次作业都自己先做一遍,然后去TA Office Hour把所有不确定的题都问一遍,最后物理两门都是A+。

APSC 171 & 172 & 174 - 微积分一 & 微积分二 & 线性代数 (Calculus I & II, Linear Algebra)

数学“三巨头”,工程的基础。如果你在国内普高或者国际学校的AP/IB体系里数学基础不错,这几门课会相对轻松一些。但千万别掉以轻心,大学数学的严谨性和抽象性完全是另一个层面。APSC 172(微积分II)的各种积分技巧和级数是难点,而APSC 174(线性代数)对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

避坑指南:

1. 线性代数是关键:很多人觉得微积分更熟悉,就忽视了线代。大错特错!线性代数是后续几乎所有专业课(尤其是控制系统、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的基石。一定要学扎实。Abdulkadir Caner Artan教授的线代课评价两极分化,他讲得非常深刻,但节奏快,不适合基础薄弱的同学。Alan Ableson教授则更受欢迎,他会用很多实例来帮助理解,讲课节奏也更友好。

2. 刷题!刷题!刷题!数学没有捷径,就是做题。学校提供的往年卷一定要刷烂,你会发现每年考的重点和题型都惊人地相似。我当时拉了个四人学习小组,每周固定时间一起刷题,互相讲题,效果比自己埋头苦干好太多了。据统计,能把过去5年考卷做到90分以上的同学,最终成绩基本都在B+以上。

APSC 100/101/102/103 - 工程实践与设计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Design)

这是贯穿整个大一的巨无霸项目课,也是最能体现女王大学工程“团队合作”精神的课程。你会和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从设计、建模、制作到最后的报告和展示。这门课的workload极其恐怖,尤其是临近DDL的时候,在I-LC(综合学习中心)熬通宵是家常便饭。去年我们组做的“自动垃圾分类装置”,光是调试传感器就花了两周,最后presentation前一天,整个代码重构了一遍,那感觉,永生难忘。

避坑指南:

1. 选好队友,成功一半:这门课的队友是随机分配的,但你可以尽早和组员沟通,明确分工。遇到“神坑”队友在所难免,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任务分配表(比如用Trello或者Notion)。千万别当“闷葫芦”,有问题及时沟通,别等到最后互相埋怨。

2. 管理好时间:这门课有无数个小DDL,看起来都不难,但加在一起就是要命。一定要用日历或者Planner把所有DDL都标出来,然后把大任务拆分成小块,每周推进。Brian Frank教授是这门课的灵魂人物,他的讲座一定要去听,不仅是讲知识,更多的是在传授一种工程思维和项目管理的方法,对你整个大学生涯都非常有益。

大二专业分流:找准方向,直面“劝退课”

恭喜你活过了大一!大二开始,你就要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了。这也是“劝退课”集中爆发的一年,很多课程是后续所有高年级课程的基础,一旦没学好,后面会步步维艰。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ECE) 必经之路

ELEC 221 - 电路 (Electric Circuits): ECE的“守门神”,无数英雄好汉折腰于此。这门课会让你第一次深刻理解什么是“电”。内容抽象,计算量巨大,一个节点电压法能算一整页纸。这门课的Lab报告也以要求严格、耗时长而闻名,平均一份报告要花8-10个小时。去年的期中考试平均分只有50出头,教授不得不curve(调分)才让大部分人及格。

避坑指南:Il-Min Kim教授是这门课的传奇。他是业界大佬,学术水平极高,但他的课也是出了名的难。他的考试题往往会比平时作业难好几个level,非常考验你对概念的真正理解。如果你是学霸,想挑战自己,选他没错。如果想平稳度过,可以考虑其他教授。这门课的关键在于理解基尔霍夫定律(KCL/KVL)和相量分析,这两个点搞懂了,后面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多去Tutorial,多找TA,把每个例题都吃透。

机械与材料工程 (MME) 的试金石

MECH 211 - 固体力学 I (Solid Mechanics I): 机械工程的根基。应力、应变、扭转、弯曲……这些概念会伴随你整个机械生涯。这门课理论和计算并重,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要求很高。如果你连自由体受力图都画不明白,那这门课会非常痛苦。它的Lab也很有挑战性,比如拉伸试验,你需要亲手操作设备,并处理一大堆实验数据。

避坑指南:David Strong教授是这门课的权威,他的讲解非常系统化,但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他的课上一定要集中精神,因为知识点环环相扣,错过一个就可能导致后面都听不懂。这门课的秘诀是“画图”,任何一个问题,先从画受力分析图开始,把所有力和力矩都标清楚,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我认识一个学姐,她的笔记就是一本“画册”,各种受力分析图画得清清楚楚,最后这门课拿了A。

高年级选修课:GPA助推器与真才实学如何兼得?

到了大三、大四,你会有更多的自主权来选择技术选修课(Technical Electives, TEs)和补充研究课(Complementary Studies, CS)。选得好,既能提升GPA,又能学到心仪方向的知识,为找工作或读研铺路。

技术选修课(TEs):兴趣导向,打听口碑

TEs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你的专业细分方向。比如ECE的同学,想走软件方向可以多选一些ELEC 47x开头的课(如ELEC 471: Real-Time Systems),想走硬件/通信方向可以关注ELEC 48x的课(如ELEC 486: Communication Systems)。

避坑指南:

1. 别只看课名:有些课听起来高大上,比如“人工智能导论”,但可能教得非常理论化,全是数学推导,并不适合想做实际应用开发的同学。选课前一定要找到这门课的Syllabus(课程大纲),看看它的课程安排、评分标准和项目内容。最好能问问上过这门课的学长学姐,了解一下真实的项目难度和教授的风格。

2. 寻找“宝藏课”:有些课虽然不在热门方向,但内容实用,给分又好。比如在机械系,有一门叫MECH 461(Computer-Aided Design)的课,教你用高级的CAD/CAE软件做仿真分析,项目非常有趣,而且教授给分很慷慨,只要你认真做了,基本都能拿A-以上。这类课需要你主动去发掘和打听。

补充研究课(CS):传说中的“水课”真的存在吗?

CS课程是为了让你接触工程以外的知识,俗称“文科课”。这也是大家刷GPA的关键所在。女王大学有几门著名的“鸟课”(Bird Course),意思是像小鸟一样轻松飞过。

公认的GPA助推器:

  • CLST 203 - Greek and Roman Mythology (古希腊罗马神话): 这门课可以说是女王大学“水课”界的常青树。内容有趣,就是听故事。评分方式通常是几次非累积的选择题考试,教授会给很详细的复习列表。只要你考前花几天时间背一背人名和故事,拿个B+甚至A是大概率事件。根据过往数据,这门课的平均分常年维持在B左右,对于工程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

  • PSYC 100 -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心理学导论): 内容非常基础,和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理解。考试也以选择题为主。但这门课需要参与一些心理学实验(SONA credits),稍微花点时间,但不难。它的workload相比工程专业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DEVS 100 - Canada and the “Third World” (发展研究导论): 这门课的阅读量稍大,但考试形式友好,很多时候是线上开卷,或者给你很长的准备时间。如果你对社会科学感兴趣,这门课会让你学到东西,同时GPA也不会难看。

需要警惕的“伪水课”:

有些文科课,比如某些哲学(PHIL)或高级历史(HIST)课,看起来很有趣,但可能要求你每周阅读上百页的文献,并写好几篇高质量的Essay。对于习惯了计算和公式的工程生来说,这可能比搞懂傅里叶变换还难。选之前一定看清楚评分构成,如果Essay占了50%以上,就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了。

最后,选课这件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你的课表应该像你的个人定制战衣,既能帮你抵御GPA下降的风险,又能让你在感兴趣的领域闪闪发光。

别怕犯错,大不了就在Add/Drop期间“断舍离”。多和身边的人交流,无论是教授、TA还是你的同学,他们都是你宝贵的信息来源。记住,大学四年,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如何平衡压力和生活,才是让你受益终身的技能。

好了,不啰嗦了。祝你在SOLUS系统里“秒杀”到所有心仪的课程,开启一个学分满满、收获满满的新学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23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