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让留学生破防的加拿大美食

puppy

刚来加拿大的你,是不是也曾信心满满地想尝遍当地美食,结果却被一些“神级”料理搞到当场破防?别怕,你不是一个人!这篇文章就是你的“吐槽战友”,咱们来好好盘点一下那些传说中的“加拿大美食刺客”。从让人生理和心理双重迷惑的肉汁奶酪薯条(Poutine),到味道一言难尽的凯撒鸡尾酒(Caesar),再到甜到忧伤的各种“枫糖万物”……到底哪些奇葩组合能精准踩中我们中国胃的雷点?快来看看你被哪个“暗算”过,也给还没“中招”的小伙伴们提个醒,看看全文一起抱团取暖吧!

加拿大美食“探雷”行前预警
这篇文章不是美食推荐,而是你的“保命指南”。我们将以“过来人”的身份,带你识别那些可能让你的中国胃当场“报警”的加拿大特色料理。这不是吐槽,这是爱!我们的目标是:让你在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味蕾和心情。请系好安全带,我们的“美食大冒险”马上开始!

嘿,LXS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小编。还记得刚落地加拿大的那个你吗?拖着两个23公斤的行李箱,眼里闪着对未来的憧憬,心里揣着一份美食地图,发誓要尝遍枫叶国的每一道佳肴。

我跟你一样,曾经也这么雄心壮志。我的“破防”时刻发生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温哥华下午。刚上完三小时的Lecture,又冷又饿,路过一家小店,招牌上大写着“POUTINE - TRUE CANADIAN EXPERIENCE”。我想,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加拿大国菜吗?必须试试!

当那一大盘热气腾腾的东西端上来时,我承认,我有点懵。薯条是主角,这没问题。但上面浇的那层黏糊糊的深褐色肉汁(Gravy)是什么操作?还有那一坨坨白色的、看起来毫无味道的块状物,服务员管它叫“Cheese Curds”。我怀着探索新世界的心情,叉起一根沾满肉汁、挂着奶酪的薯条放进嘴里。那一瞬间,我的大脑CPU直接烧了。薯条的香脆被肉汁泡得半软不硬,奶酪块在嘴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奇怪声响,既不拉丝也不香浓,而那股咸味为主的肉汁,和我从小吃到大的任何一种“卤汁”都沾不上边。我努力地咀嚼,试图理解这道菜的精髓,但最终,我只感受到了来自碳水、脂肪和盐分的无情三连击。

那一刻,我破防了。我开始疯狂想念我妈做的红烧肉,想念楼下小摊的酸辣粉,想念一切有复杂香料和丰富口感的中国菜。原来,留学生活的第一道坎,不是语言,不是孤独,而是一盘Poutine。

如果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恭喜你,咱们是“战友”了。如果还没,那这篇文章就是你的“避雷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盘点一下,那些让留学生闻风丧胆、谈之色变的“加拿大美食刺客”。

肉汁奶酪薯条 (Poutine) - 碳水炸弹还是灵魂拷问?

咱们就从我的“初恋”——Poutine说起吧。这道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魁北克省的“农家乐”,如今已经成了加拿大的非官方国菜。在任何一家快餐店、美食广场、甚至高级餐厅,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理论上,它的构成很简单:炸薯条、新鲜的奶酪凝乳(Cheese Curds),以及滚烫的肉汁(Gravy)。听起来,每一样都是人间美味,但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或者说是物理)反应。

对我们这些吃惯了讲究“火候”和“口感层次”的中国胃来说,Poutine最大的槽点就是它的“糊”。一盘完美的Poutine,薯条应该是外脆内软的,但肉汁一浇上去,脆皮的宿命就走到了尽头。你吃到的每一口,都是半湿半软的口感,像是被遗忘在汤里的油条。而那个灵魂“芝士凝乳”,更是迷惑行为大赏。它不像马苏里拉那样可以拉出长长的丝,也不像切达那样有浓郁的奶香。它就是一团口感Q弹、味道寡淡的蛋白质,在你牙齿间发出“squeak, squeak”的声响,仿佛在无声地抗议:“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我们来聊点实在的。根据加拿大本地一些营养分析网站的数据,一份标准餐厅份量的Poutine,热量轻松飙到700至1500大卡,脂肪含量更是高达40到80克。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成年女性一天所需的热量大概是1800-2000大卡,你这一盘Poutine下去,一天的“额度”就差不多用完了。难怪我的加拿大室友告诉我,Poutine是“Drunk Food”或者“Hangover Cure”(宿醉神药)。喝大了,味觉和理智都下线了,需要这种重油重盐的食物来“唤醒”灵魂。可对于清醒的我来说,这更像是一场“热量刺杀”。

最近几年,Poutine的“内卷”也越来越严重。餐厅们推出了各种豪华版:龙虾Poutine、鹅肝Poutine、手撕猪肉Poutine……价格也从十几刀飙升到三四十刀。有一次,我壮着胆子点了一份“烟熏三文鱼Poutine”。结果,三文鱼的咸、肉汁的咸、薯条的咸,三种不同的咸味在我嘴里开起了辩论会,谁也不服谁,最后只留给我一个需要狂喝两大杯冰水才能缓过来的味蕾。朋友们,答应我,如果不是真的好奇心爆棚,咱们还是让薯条和番茄酱这对官配CP好好在一起,别再给它们乱拉郎了,好吗?

凯撒鸡尾酒 (The Caesar) - 这杯“海鲜番茄汁”,你敢喝吗?

如果说Poutine是对你胃的物理攻击,那么凯撒鸡尾酒(The Caesar)就是对你精神世界的魔法攻击。当你第一次在酒吧的菜单上看到它,你可能会想:“凯撒?是和凯撒沙拉有关吗?听起来很清爽。” 朋友,你太天真了。

这杯被誉为“加拿大国酒”的红色液体,跟沙拉没有半毛钱关系。它的核心成分,是一种叫做“Clamato”的神奇饮料,也就是Clam (蛤蜊) + Tomato (番茄) 的混合汁。对,你没看错,是蛤蜊汁和番茄汁的混合体。这还没完,调酒师通常会往里面加入伏特加、几滴辣酱(Tabasco)、伍斯特酱(Worcestershire sauce),然后在杯口抹上一圈芹菜盐,最后插上一根芹菜杆,有时还会“豪华”到挂上几只虾、一根腌黄瓜、甚至一块培根。

我的第一次凯撒体验,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Brunch上。邻座的加拿大人人手一杯,喝得津津有味。我被那种“融入当地文化”的使命感驱使,也点了一杯。当它端上来时,视觉上还是挺震撼的,像一杯精心装饰的“血腥玛丽”。我深吸一口气,喝了一大口。那一秒,我的味觉系统经历了从震惊、困惑到怀疑人生的全过程。番茄的酸、蛤蜊的腥、辣酱的冲、伍斯特酱的咸鲜、酒精的灼热……五种味道像五条大汉,在我的舌头上演了一出“拳皇”。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把海鲜的味道做成一杯冷饮?为什么喝一杯酒,感觉像在喝一碗凉了的海鲜罗宋汤?

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杯“神饮”诞生于1969年的卡尔加里。据说,每年有超过4亿杯凯撒在加拿大被消费掉。这个数据让我更加迷惑了。这4亿杯里,到底有多少是留学生们为了“合群”而含泪喝下去的?根据Mott's Clamato(Clamato果汁的主要生产商)的市场报告,加拿大是其全球最大的市场,消费量远超其他国家。这足以说明,对Clamato的爱,可能真的刻在了加拿大人的DNA里,而我们的DNA,显然还没来得及更新这个模块。

所以,给各位新来的小伙伴提个醒:当有热情的加拿大朋友向你推荐The Caesar时,你可以先礼貌地问一句:“Can I try a little sip of yours first?” (我能先尝一小口你的吗?)。相信我,这一小口,可能会帮你省下十几刀,并保护你的味觉免受一次“生化袭击”。

枫糖万物 (Maple Everything) - 甜到忧伤,血糖飙升

提到加拿大,怎么能不提枫糖(Maple Syrup)?那晶莹剔透的琥珀色糖浆,淋在刚出炉的Pancake上,确实是人间美味。加拿大,特别是魁北克省,是全球枫糖的“霸主”,根据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AAFC)2023年的数据,加拿大贡献了全世界约75%的枫糖浆产量。这份甜蜜的骄傲,也渗透到了他们饮食的方方面面,于是就诞生了“枫糖万物”这个让留学生血糖和精神双双紧张的现象。

刚开始,你会觉得很新奇。枫糖拿铁?不错,有独特的风味。枫糖甜甜圈?听起来很加拿大。枫糖培根?嗯……咸咸甜甜的,好像也可以接受。但很快,你就会发现事情开始失控。超市里有枫糖饼干、枫糖硬糖、枫糖爆米花、枫糖香肠、枫糖烤三文鱼、枫糖腌火腿、枫糖味薯片……仿佛在加拿大人的厨房里,枫糖和盐、胡椒一样,是基础调味品。任何食物,只要加上“Maple”这个前缀,身价和“加拿大特色指数”就能立刻翻倍。

我个人“破防”的顶点,是在一个冬季嘉年华上吃到的“Tire d'érable sur la neige”,也就是雪上枫糖棒棒糖。制作过程极具观赏性:工作人员将滚烫的枫糖浆浇在一大块干净的雪上,糖浆遇冷迅速凝固,然后用一根小木棍把它卷起来,就成了一个纯天然的棒棒糖。看起来很梦幻,对不对?我满怀期待地咬了一口,然后,我的牙齿就感受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甜”。那是一种没有任何缓冲、没有任何其他味道中和的、120%纯粹的甜。它齁得你喉咙发紧,粘得你牙齿抗议。吃完一整根,我感觉自己未来三天的糖分摄入量都已经超标了。

我们来看点数据。一汤匙(约15毫升)的纯枫糖浆,大约含有13克糖。而一份加拿大经典的甜点——黄油挞(Butter Tart),很多版本都会加入枫糖,其含糖量可以轻易超过30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的添加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也就是说,一个黄油挞,就可能让你一天的“糖限额”破产。当这种甜度成为一种日常,我们的中国胃真的有点吃不消,毕竟在我们的饮食文化里,“甜”通常是作为点缀,而不是主旋律。

隐藏菜单上的“刺客”们 (The "Assassins" on the Hidden Menu)

除了上面三位“重量级选手”,加拿大美食的“雷区”里还埋伏着一些小而精的“刺客”,它们可能不会让你当场破防,但绝对会让你在吃完后,默默地打开手机搜索“附近的中国超市”。

第一个是来自BC省的“娜娜imo条”(Nanaimo Bar)。这款不用烘烤的甜点分三层:最下面是椰丝和坚果碎组成的饼底,中间是黄色的卡仕达酱,最上面是一层厚厚的黑巧克力。听起来用料很足,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甜!甜!甜!三层加在一起,甜度层层递进,直冲天灵盖。一小块Nanaimo Bar的热量大约在300-400卡路里,含糖量25克起步。对于习惯了绿豆糕、红豆沙这种清甜口味的我们来说,它更像是一块“压缩糖块”。

第二个是“番茄酱味薯片”(Ketchup Chips)。这绝对是加拿大零食界的“特产”。在世界其他地方,你很难找到这个口味。它的味道……怎么说呢,就是酸甜中带着一股奇特的香料味。第一次吃,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什么鬼?”,但神奇的是,有些同学表示吃着吃着就“真香”了。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需要鼓足勇气才能尝试的口味。它和我们熟悉的番茄味薯片(Tomato Flavor)完全是两码事。

最后一个,是无数加拿大大学生的“续命神餐”——卡夫晚餐(Kraft Dinner),简称KD。其实就是盒装的通心粉配奶酪粉。它的地位,约等于我们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但当你满怀期待地煮好一锅,把那包橙色的粉末撒进去,搅拌均匀后,你可能会收获一碗颜色诡异、味道单一、充满人工香精味的“糊糊”。对于吃惯了汤头鲜美、配料丰富的中国面条的我们来说,KD的味道实在是太“小学生”了。然而,加拿大人对它的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数据显示,加拿大人均消费KD的数量比美国人高出55%。也许,这是一种我们不懂的“童年味道”吧。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劝退大家,让你们对加拿大美食失去信心。恰恰相反,这些“破防”的瞬间,正是留学生活中最真实、最有趣的一部分。它们是你和朋友之间最好的谈资,是你了解这个国家饮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那么,当你的中国胃被这些“美食刺客”搞到“报警”时,该怎么办?

别慌,笑一笑,拍张照发个朋友圈,配文:“今天,我也是挑战过Poutine的勇士了!” 你会发现,评论区里会涌现出一大批和你同病相怜的“战友”,大家一起抱团吐槽,这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学着“加拿大化”你的点单方式。比如,点Poutine时可以弱弱地问一句“Can I have the gravy on the side?”(肉汁可以分开放吗?),这样至少能保住薯条的清白。想尝试凯撒,可以先从不含酒精的“Virgin Caesar”开始。在咖啡店,一句“Half Sweet, please”可能会拯救你的味蕾。

最重要的一点:永远别忘了,你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中国胃联盟”。每个加拿大城市,无论大小,都藏着能让你一秒回家的中餐馆和亚洲超市。当你的味蕾被枫糖的甜腻和Poutine的咸糊折磨了一周后,一碗热气腾腾的兰州拉面,一顿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的火锅,或是一杯从超市买回来的冰红茶,就能瞬间治愈你所有的“水土不服”。

别怕,你的中国胃在这里从不孤单。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一边吐槽着凯撒鸡尾酒有多“黑暗”,一边熟练地在Google Maps上搜索着“best hot pot near me”。这,不就是留学生活最真实、也最可爱的样子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264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