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科硕士,通往高薪的捷径?

puppy

你是不是也听说,去香港读商科硕士,毕业就是金融圈金领,高薪Offer拿到手软?这个“高薪捷径”听起来确实诱人。港校的世界排名、超香的IANG留港签证,还有连接内地与全球的独特平台优势,固然是巨大加分项。但光环之下,是越来越“卷”的申请和求职,还有不菲的学费和生活成本。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跟你聊聊最真实的情况,深度扒一扒香港商科的利弊,帮你看看这条路到底值不值得投入,又要如何准备,才能真正让它成为你通往理想职业的快车道。

小编真心话速览

关于“光环”:世界前列的排名不是吹的,港三大(港大、科大、中大)商学院的牌子在全球都很响。IANG签证给两年时间找工作,这政策真的太香了,比英美宽松太多。

关于“内卷”:申请人数每年都在暴涨,985/211背景+高GPA+高GMAT+顶级实习几乎成了标配。求职更是神仙打架,跟你竞争的不只是同学,还有全球名校的毕业生。

关于“钱”:学费一年40万港币起步,加上生活费,一年烧掉50-60万人民币是常态。这笔投资的回报周期和回报率,需要你仔细盘算。

核心建议:别把硕士当成“镀金”的跳板,把它当成一个“加速器”。这意味着你在来香港之前,就得想清楚方向,并且已经有相关的实习积累。否则,一年的时间过得飞快,你可能连方向都没找到,就已经毕业了。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泽。

上周在后台,我收到一条私信,来自一个叫Leo的学弟。他今年大四,国内一所不错的211财经院校在读,绩点3.6,手里有两段券商的实习,正在纠结要不要申请香港的金融硕士。

他的原话是:“学长,我朋友圈里去年去香港读商科的学姐,今年毕业直接进了中环的投行,看她发的照片,感觉人生已经走上巅峰了。我是不是也该去冲一下?香港商科硕士,真的是通往高薪的捷径吗?”

看到“捷径”这两个字,我一下子就乐了。这感觉太熟悉了。想当年,我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背着行囊踏上了去香港的求学路。朋友圈里的香港,是维港的璀璨灯火,是中环的精英派对,是毕业季人手一份的“Big Name” offer。

但现实呢?现实是我为了赶一个project的ddl在图书馆通宵,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参加招聘会的“coffee chat”;是和三个同学挤在不到10平米的客厅里,吃着泡面讨论面试题;是为了省下一顿饭钱,从港岛坐地铁回新界的出租屋。

所以,Leo的问题,也是无数个屏幕前的你,心里的疑问。今天,咱们不灌鸡汤,也不贩卖焦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掰开揉碎了聊聊,香港商科硕士这条路,到底是不是“捷径”,光环之下的真实面貌又是怎样。

香港商科的“滤镜”:为什么它如此诱人?

咱们得承认,香港商科的吸引力是实打实的,这层“滤镜”并非空穴来风。

第一层滤镜,是响当当的国际排名。

对于商科来说,学校的招牌就是你未来求职的敲门砖。香港的“三大”——香港大学(HKU)、香港科技大学(HKUST)和香港中文大学(CUHK)的商学院,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咱们来看点实在的数据。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大排26,中大排47,科大排60。这不仅仅是综合排名,它们的商科专业更是顶尖。比如,在《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2023年的全球金融硕士排名中,港大的金融硕士(Master of Finance)排在亚洲第二。而科大的商学院,更是常年霸榜,其全日制MBA项目多次被评为亚洲第一。这些排名不是虚的,它代表着全球顶尖雇主对这些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

我有个朋友叫Amy,本科背景一般,但她在科大读了投资管理硕士(MScIM)。她说,在香港找工作,当她说自己是HKUST毕业的时候,面试官的眼神明显就不一样了。这个“名校光环”在你职业生涯的初期,作用是决定性的。

第二层滤镜,是“逆天”的IANG留港签证。

这绝对是香港留学最核心的优势之一,没有之一!

IANG签证(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所有在香港获得学士或更高学位的非本地学生,毕业后可以无条件申请留港24个月。在这两年里,你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在香港工作、转换工作,甚至创业。找到工作后,签证还可以一直续下去,满7年就能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这是什么概念?对比一下,在美国,留学生毕业后要抽H1B工作签证,中签率低到令人绝望。在英国,毕业生签证也只有两年,但想通过工签留下来,难度极高。而在香港,政府直接给了你一个长达两年的“缓冲期”和“试错期”。

我毕业那年,有个同学面试一家精品投行,前面几轮都很好,但最后没拿到offer。他没有气馁,利用IANG签证的便利,先去了一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部门做跳板。工作一年半后,积累了项目经验和人脉,成功跳槽到了他心仪的那家投行。如果没有IANG,他可能毕业时找不到理想工作就得打道回府了。

第三层滤镜,是“超级联系人”的平台优势。

香港的定位非常独特,它是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市场的桥梁。在这里,你能接触到的机会是双向的。

一方面,所有国际顶尖的金融机构,高盛、摩根士丹利、J.P. Morgan这些“九大投行”(Bulge Bracket),以及麦肯锡、贝恩、波士顿咨询这“三大咨询”(MBB),都在香港设有亚太区总部或重要分支。你想进入这些顶级公司,香港是亚洲最好的平台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大量中资机构,比如中金公司(CICC)、华泰证券、招商国际等,也把香港作为“出海”的桥头堡。这些“中资券商”在香港发展迅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且它们更懂内地背景的学生,对于有志于从事跨境业务的同学来说,是绝佳的选择。

我之前实习的一位导师,他的职业路径就很有代表性。他在一家美资投行做了几年,后来跳槽到一家中资券商的香港分部做高管,负责的就是内地企业来港上市的业务。他说,在香港,你能同时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中国故事”的纵深,这是其他任何一个金融中心都无法比拟的。

撕开“滤镜”之后:现实的骨感与挑战

聊完了诱人的“光环”,咱们得冷静下来,看看光环背后的现实。真实的香港商科求学路,远比朋友圈里晒出的offer更曲折。

第一个现实:申请难度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因为香港的优势越来越被大家看到,申请的“内卷”程度已经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地步。

十年前,可能一个211大学、85分的均分,就能拿到不错的offer。现在呢?我帮你打探了一下港大金融硕士项目(HKU MFin)近两年的录取学生背景。录取者中,超过80%来自内地的985高校,平均GPA普遍在3.7/4.0以上,GMAT成绩的中位数已经飙升到了710分。这还只是硬件条件。

软件背景上,没有两三段高质量的实习,简历关都很难过。什么样的实习算高质量?投行、顶级券商、基金公司、MBB咨询……我认识的一个去年被录取的学妹,她本科期间有中金公司IBD(投行部)、高盛私人财富管理和德勤咨询三段实习经历。她说,她这样的背景在同学中也只是“标配”。

所以,如果你仅仅是看重香港的平台,而自身的硬件和软件背景不够突出,那么在申请阶段就可能会被残酷地刷下来。

第二个现实:找工作的“饥饿游戏”。

恭喜你,假如你过关斩将拿到了offer,但这仅仅是拿到了“饥饿游戏”的入场券,真正的厮杀才刚刚开始。

你的竞争对手是谁?首先,是你身边的同学,他们个个都是背景光鲜的“卷王”。其次,是香港本地顶尖大学的本科生,他们有语言优势和本地人脉。更可怕的是,还有来自牛津、剑桥、LSE、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他们也会飞到香港来找工作,和你竞争同一个岗位。

香港的求职季节奏快得惊人。大部分顶尖公司的暑期实习和全职招聘(Graduate Program)在前一年的8、9月份就开始了。这意味着,你9月份刚入学,连粤语都听不懂几句,就得马上投入到写简历、改求职信、 networking(建立人脉)、参加宣讲会和一轮又一轮的面试中。整个过程会持续大半年,对人的精力、心力和财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发布的2022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其硕士毕业生平均年薪约为61万港币。这个数字看起来非常亮眼,对吧?但要看到,这是被少数进入顶级投行(年薪百万港币)的“头部玩家”拉高的平均数。报告也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银行的中后台部门,起薪大约在每月2万-3万港币。这个薪资水平,在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面前,并不能算得上是“高薪”。

第三个现实:一笔不菲的“经济账”。

我们来算一笔最实际的账:去香港读一年商科硕士,到底要花多少钱?

学费是最大头。以2024-2025学年的学费为例:

  • 香港大学金融学硕士(HKU MFin):468,000港币
  • 香港科技大学投资管理硕士(HKUST MScIM):408,000港币
  • 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硕士(CUHK MSc in Finance):405,000港币

看到了吗?学费基本都在40万港币(约37万人民币)以上。

然后是生活费。香港的物价,尤其是房租,是世界顶级的。在学校附近,比如沙田、大埔或者坚尼地城,租一个几平米的单间,月租金普遍在7000-9000港币。就算你和别人合租,一个月的房租开销也要5000港币起步。吃饭、交通、社交等杂七杂八的费用,一个月至少也要4000-5000港币。

我们粗略算一下: 学费(约41万港币) + 房租(6000港币/月 * 12) + 生活费(4500港币/月 * 12) = 410,000 + 72,000 + 54,000 = 536,000港币。

折合人民币差不多要50万元。这笔巨大的投入,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你必须认真思考这笔投资的风险和回报。如果毕业后没能找到理想的高薪工作,这笔投资的回本周期将会非常漫长。

那么,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想劝退大家。恰恰相反,我是希望你能更清醒、更理性地看待这条路,并且做好万全的准备。如果你真的想让香港商科硕士成为你通往理想职业的“快车道”,而不是“冤枉路”,下面这些大白话,你一定要听进去。

第一,把准备工作前置到极限。

千万不要有“我先去读个书,到了香港再想找什么工作”的想法。对于只有一年期的授课型硕士来说,这种想法是致命的。正确的做法是,把求职的准备工作,在你拿到offer的那一刻,甚至在申请之前,就全面启动。

你的目标行业是什么?是投行、咨询,还是资管、快消?目标公司有哪些?它们的招聘流程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技能和素质?这些问题,你必须在来香港之前就想得一清二楚。然后,利用大四下学期和毕业后的暑假,拼命去补相关的实习,去刷相关的技能证书(比如CFA),去通过LinkedIn联系在目标公司工作的校友进行信息访谈(informational interview)。

等你9月份踏上香港的土地时,你应该是一个已经准备好简历、熟悉面试流程、并且已经开始投递申请的“准求职者”,而不是一个对未来一脸茫然的“新生”。

第二,重新定义“成功”与“高薪”。

很多同学对香港求职的想象,被小红书和朋友圈里那些“毕业即进中环,年薪百万”的故事给框住了。他们觉得,只有进入高盛、摩根这些顶级投行才算成功,否则就是失败。

这种想法太狭隘了。香港的金融生态非常多元化。除了那些光鲜亮丽的投行前台岗位,还有大量的机会在商业银行的管理培训生项目、企业银行、私人银行、保险公司、评级机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以及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Corporate Finance)。

我的一个同学,毕业后没有挤投行,而是去了汇丰银行的商业银行部做管培生。起薪虽然不如投行,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度非常好,而且职业发展路径清晰稳定。几年下来,他的总收入和生活质量,并不比那些在投行里天天熬夜的朋友差。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和领域,这同样是一种成功。

所以,你需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去寻找最适合你的赛道,而不是盲目地去追逐那个看起来最光鲜的“唯一解”。

第三,把心态放平,把脸皮“增厚”。

在香港找工作,被拒绝是常态。你可能会投出上百份简历,收到的面试邀请寥寥无几;你可能会经历十几场面试,最后依然一无所获。这时候,心态非常重要。

你要做的,就是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是一次学习和升级的机会。简历被刷,是不是因为关键词匹配度不够?面试挂了,是哪个环节回答得不好?积极去复盘,去寻求模拟面试的帮助,去厚着脸皮给面试官写感谢信,顺便问问自己哪里可以改进。

同时,要疯狂地去社交(networking)。参加学校的每一场招聘会,和你感兴趣的公司的员工聊天,要到他们的联系方式。鼓起勇气在LinkedIn上联系校友,约他们出来喝一杯“coffee chat”。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很尴尬,但你会发现,大部分的职场前辈都愿意分享他们的经验。在香港这个信息高度流通的社会,很多时候,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一个内部推荐的机会,比你海投一百份简历都管用。

说到底,香港商科硕士这条路,它不是一条铺满鲜花的“捷径”。它更像是一条需要付费进入的“F1赛道”。

它能提供顶级的赛车(名校文凭)、专业的后勤团队(校友网络和职业服务)和绝佳的赛道条件(平台优势)。但前提是,你必须是一个训练有素、目标明确、并且能承受高压的“赛车手”。你需要在上场之前,就把引擎预热到最佳状态。

所以,别再问它是不是捷径了。问问你自己:为了这场比赛,你准备好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27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