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墨大金融硕士,告别选择困难

puppy

是不是一搜墨大金融硕士,就被各种项目搞得头晕眼花?别担心!这篇文章就是你的“选择困难症”终结者。我们帮你把Master of Finance和Master of Management (Finance) 这俩最容易混淆的“双胞胎”项目,从申请门槛、课程难度、到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扒得明明白白。不仅有官方信息的梳理,更有学长学姐的真实就读体验分享,让你知道课程到底有多“硬核”,毕业后大家又去了哪些神仙公司。告别在论坛和小红书里大海捞针,这篇干货满满的指南,将帮你一站式搞定所有疑惑,清清楚楚地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墨大两大金融硕士项目速览Master of Finance (MFin)Master of Management (Finance) [MM(F)]
目标人群金融/经济/数学等相关背景,想深入研究的“科班生”任何本科背景,想转行进入金融领域的“跨界者”
学院归属商学院 (Faculty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墨尔本商学院 (Melbourne Business School, MBS)
课程硬核度★★★★★ (理论深,数学多,编程预警)★★★☆☆ (覆盖广,节奏快,偏重应用)
申请门槛需要相关背景 + 先修课,对本科院校和均分要求高不限本科背景,欢迎多元化,GMAT/GRE可加分
职业方向投行、量化、资管、风控等专业金融岗位四大、企业金融、商业银行、咨询等泛商科岗位

“完了,我又得重选了。”

凌晨一点,小A同学顶着黑眼圈,哀嚎着关掉了第17个浏览器标签页。她的屏幕上,墨尔本大学官网的两个页面并排开着,一个是“Master of Finance”,另一个是“Master of Management (Finance)”。它们就像一对长得极像的双胞胎,看得小A眼花缭乱,选择困难症瞬间发作。

她刚刚在某个论坛里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学长言之凿凿地说:“想去投行?那必须申MFin,另一个太水了!” 可话锋一转,评论区马上有人反驳:“别瞎说,我MM(F)毕业的同学进了MBB(顶级战略咨询公司),MBS(墨尔本商学院)的资源和校友网络不香吗?”

看着这些争论,小A感觉自己的CPU快烧了。这俩项目到底有啥区别?哪个更适合我?我的本科背景申哪个更有优势?毕业后出路真的差那么多吗?

如果你也像小A一样,在墨大金融硕士的门前徘徊不定,那么恭喜你,这篇文章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选择困难症终结者”。今天,咱们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官方宣传,就当朋友聊天,把Master of Finance(下文简称MFin)和Master of Management (Finance)(下文简称MM(F))这两个项目,从申请到毕业,从里到外,给你扒个底朝天!

第一关:申请的“隐形门槛”,你摸清了吗?

申请就像打游戏,得先看清楚入场规则。这两个项目最大的区别,就藏在它们的招生画像里。

Master of Finance (MFin):为“科班生”准备的进阶赛道

简单粗暴一句话:MFin是给那些本科就在金融、经济、数学、精算这类“圈子”里混的同学准备的。它默认你已经掌握了金融的基本功,是来这里深造和打磨专业技能的。

所以,它的申请门槛,可以说是“明码标价”的硬核。

首先看学术背景。官网明确要求“cognate discipline”,也就是相关学科背景。如果你本科是学会计、金融、经济学的,那恭喜你,你已经拿到了入场券的一半。但如果你是学工程或者理科的,也别灰心,只要你修了足够多的数学和统计课程,也可能被认为是“相关”。

其次是先修课。这是劝退最多人的地方。MFin要求你至少学过两门大二水平的金融课程(比如公司金融、投资学)和一门大三水平的计量经济学或金融计量经济学。缺一门都不行!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认识一个学姐Sarah,国内一所211大学国贸专业的,均分88,雅思7.5。她兴冲冲地递了MFin的申请,结果被秒拒。原因就是她的成绩单上只有一门《国际金融》,却缺少《公司金融》和《投资学》这种核心课程,更别提计量了。后来她花了一年时间补申,才拿到了另一个学校的offer。这个教训告诉我们,申请前一定要拿着自己的成绩单,和官网的课程要求逐一比对。

最后是成绩。墨大的商学院控分是出了名的。对于国内的同学,学校有一个内部的院校list。如果你是C9或顶尖985的,那WAM(加权平均分)卡在85分左右可能就有机会。但如果你是普通211或双非院校,那没个90分以上,基本就是陪跑。根据近两年的录取数据,MFin录取的学生,985院校的背景占了绝大多数,均分普遍在88分以上。

Master of Management (Finance) [MM(F)]:为“跨界者”敞开的大门

如果说MFin是“专才通道”,那MM(F)就是“通才舞台”。它最大的魅力,就是“不限本科背景”。

这意味着,无论你本科是学英语文学的、学土木工程的,还是学生物科学的,只要你对金融有热情,想转行,MM(F)都欢迎你。

它的申请门槛更看重你的综合素质和潜力,而不是你已经掌握了多少金融知识。

学术背景上,它没有硬性的先修课要求,这对于转专业的同学来说简直是福音。当然,如果你本科期间辅修过一些数学、统计或者商科课程,肯定会是加分项。

成绩上,要求同样不低。因为它背靠大名鼎鼎的Melbourne Business School (MBS),申请竞争异常激烈。同样是看院校list,但因为它对背景的包容度更高,会吸引各个专业的学霸来申请。比如,一个清华建筑系均分90+的学霸和一个武大新闻系均分92+的学神,都可能成为你的竞争对手。

这里GMAT/GRE就成了你的“秘密武器”。虽然官网写着“not required”,但根据无数前辈的经验,一个680+的GMAT成绩,能极大地弥补你本科背景或均分的不足。我认识一个学长David,本科是双非的英语专业,均分89,不算特别突出。但他考出了720的GMAT,并在个人陈述(PS)里深刻地阐述了自己为什么想从语言转向金融,以及他为这个转型付出的努力(比如考CFA一级、在券商实习)。最终,他顺利拿到了MM(F)的offer。

所以,MFin看的是你的“过去”,你的金融功底有多扎实。而MM(F)看的是你的“未来”,你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多大。

第二关:课程的“硬核”真相,你扛得住吗?

很多人以为,MM(F) যেহেতু是给非科班生读的,课程肯定很“水”。而MFin才是真正的“学术殿堂”。这个想法,对,但也不全对。

MFin:在数学和模型的海洋里“深度潜水”

MFin的课程,一个字:专。两个字:硬核。三个字:非常难。

它的课程设置是螺旋上升式的。教授们会默认你已经完全掌握了本科金融的所有知识点。第一节课可能就直接开始推导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或者让你用Stata跑一个复杂的回归模型。这里没有“扫盲”环节,只有“进阶”和“拔高”。

一位正在就读MFin的学长在小红书上分享过他的日常:“感觉自己不是在读硕士,是在读数学博士预科。每周的reading list长到怀疑人生,编程作业做到凌晨三四点是家常便饭。《金融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期末考试的难度,感觉可以直接拿去当CFA三级的考题了。”

MFin的同学,日常讨论的话题可能是“这个随机过程的假设是否合理”,或者“如何用Python实现一个套利策略的回测”。整个学习氛围非常学术,非常量化。如果你享受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并且立志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金融专家,那MFin绝对是你的天堂。

MM(F):在商业和金融的十字路口“快速冲刺”

MM(F)的课程,与其说“水”,不如说“广”和“快”。

它的第一年,基本上是把金融本科三到四年的核心课程,压缩到一年内让你学完。从《会计基础》到《公司金融》,从《投资学》到《经济学原理》,你需要像海绵一样疯狂吸收新知识。对于没有背景的同学来说,这个过程的挑战一点也不比MFin小。

一位文科背景转专业的学姐是这样形容的:“第一学期简直是地狱模式。周围的同学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医生,大家一起从零开始啃财务报表。每周的case study都要小组讨论到深夜,感觉把大学四年没动过的脑筋全用上了。”

但MM(F)的优势在于它的实践导向。因为它隶属于MBS,课程设置里有很多与业界结合紧密的内容。比如,你会接触到大量的真实商业案例分析,很多教授本身就是有丰富业界经验的兼职教授。课程作业也常常是小组形式,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非常锻炼你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到了第二年,MM(F)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更细分的方向,比如公司估值、并购、财富管理等,课程深度会增加,但总体上还是更偏向于金融在商业管理中的应用,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和模型研究。

简单总结一下,MFin是在一个很深的井里继续往下挖,挖得越深越好。而MM(F)是先帮你快速挖一个足够广的池塘,然后再让你选择几个方向重点加深。

第三关:毕业后的“神仙去向”,哪条路是你的菜?

聊了这么多,终于到了大家最关心的部分:毕业后,我们能去哪儿?

专业选择的尽头,是职业发展。MFin和MM(F)因为培养目标不同,毕业生的职业路径也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差异。

MFin毕业生:金融核心圈的“技术专家”

凭借着扎实的量化功底和金融理论知识,MFin的毕业生是顶级金融机构眼中的“香饽饽”。他们的目标岗位非常明确,就是那些技术壁垒高、专业性强的核心金融岗位。

我特意去LinkedIn上“窥探”了一下近几年MFin毕业生的去向,可以说是星光熠熠:

  • 有去香港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做IBD(投行部)Analyst的。
  • 有去新加坡的对冲基金做量化研究员(Quant Researcher)的。
  • * 有回国进入中金(CICC)、华泰证券、中信建投等头部券商的研究所或固收部的。 * 还有的选择继续深造,去欧美顶尖名校读博,未来立志成为学术大牛。

根据墨大商学院发布的2022年就业报告数据,金融硕士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在澳洲本土能达到9万澳元年薪以上,而且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这些毕业生构筑起一个非常精英化的校友圈,对于想在专业金融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无比宝贵的资源。

MM(F)毕业生:多元化商业领域的“金融赋能者”

MM(F)的毕业生,因为其复合背景和更偏向管理应用的知识结构,就业选择面要宽广得多。他们就像一个“万金油”,可以把金融知识应用到各行各业。

MBS强大的品牌效应和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Development Centre)是MM(F)学生找工作的强大后盾。MBS会定期举办各种招聘会、networking活动,手把手教你改简历、模拟面试。

他们的典型去向包括:

  • 四大(PwC, Deloitte, EY, KPMG):这是很多MM(F)毕业生的首选,尤其是在澳洲本地。无论是审计、税务还是M&A咨询部门,都非常欢迎MBS的毕业生。
  • 商业银行:澳洲本地的四大银行(NAB, Commonwealth, ANZ, Westpac)的管理培训生(Graduate Program)项目,每年都会招收大量MM(F)学生。
  • 企业金融(Corporate Finance):进入非金融类的大公司(比如快消行业的宝洁,科技行业的Google,矿业巨头BHP)担任财务分析师或战略投资部分析师。这类岗位特别喜欢“本科专业背景 + 金融硕士”的复合型人才。比如一个学化学的同学,去医药公司的投资部就非常有优势。
  • 咨询公司:虽然进入MBB(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的难度极大,但进入埃森哲、科尔尼等二线咨询公司,或者四大的咨询部门,还是非常有机会的。

一位MM(F)毕业的学姐分享说:“我们班同学的去向五花八门,有去银行的,有去四大的,有回国进了腾讯做产品经理的(因为他本科学的计算机),甚至还有个学设计的同学,最后去了LVMH集团做奢侈品行业的市场分析。MBS教给我们的,不仅是金融知识,更是一种商业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写在最后:别问哪个“更好”,问哪个“更适合”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这两个项目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MFin和MM(F),就像两款性能卓越但定位不同的旗舰手机。

MFin是“专业影像旗舰”,它在“金融理论与量化分析”这个单点功能上做到了极致,适合那些目标明确、基础扎实,想成为专业摄影师(金融专家)的人。

MM(F)则是“全能商务旗舰”,它系统流畅,生态完善(MBS的资源),能满足你工作、生活、娱乐的各种需求,适合那些希望拥有一部功能全面、体验优秀手机来应对多面人生的“跨界精英”。

所以,别再纠结哪个项目“排名更高”或者哪个项目“听起来更厉害”了。你需要做的,是关掉那些嘈杂的论坛帖子,安安静静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1. 我的本科背景和知识储备,够得上哪扇门?
  2. 我对金融的兴趣,是偏向于深度的理论研究,还是广泛的商业应用?
  3. 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想成为一个在特定领域挖到极致的专家,还是一个能在不同领域间自如切换的复合型人才?

想清楚这几个问题,答案自然就浮出水面了。

选择专业,从来都不是一场需要分出胜负的比赛,而是一次寻找自己最佳路径的旅程。希望这篇超长“聊天记录”,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那条最适合你的路。祝你在墨尔本,开启一段闪闪发光的旅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62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