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科牛校盘点,别只知道帝国理工

puppy

嗨,同学!一提到去英国读工科,你是不是满脑子都是帝国理工?IC确实牛,但申请也是真的卷,简直是神仙打架!其实呀,英国超多宝藏工科强校都被它的光芒盖住啦。比如曼大的化学工程、南安普顿的航空航天,还有谢菲尔德的土木,在专业领域那都是响当当的存在。这篇文章就是你的“寻宝地图”,带你深入了解这些低调但实力超群的大学,扒一扒它们的王牌专业、申请偏好和毕业生去向。别再只盯着一个目标啦,快来看看,说不定更适合你的梦校就在其中哦!

小编悄悄话:选校避坑指南

嗨,未来的工程师们!我知道你们现在选校肯定一个头两个大。这篇“藏宝图”不是要告诉你哪个学校“最好”,而是帮你找到“最合适”你的那一个。别光盯着综合排名就冲,专业排名、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城市生活,甚至是学校的“气质”,都可能决定你未来几年的学习体验和职业道路。多看、多问、多想,找到那个能让你发光发热的地方,比挤进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神校”重要多啦!祝你好运!

英国工科牛校盘点,别只知道帝国理工

“妈,我非帝国理工不去!”

电话这头,大三的学弟小A情绪有点激动。他是我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从小就是个标准的“学霸”,目标明确,就是要去英国读工科,而且眼里只有那座金光闪闪的灯塔——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简称IC)。

他的理由很充分:IC在工科领域的地位,那简直是英国的“麻省理工”,世界排名前十,诺贝尔奖得主一抓一大把,回国后简历上写着IC,基本等于半只脚踏进了大厂的核心部门。我完全理解他的想法,谁不想去最好的学校呢?

但电话那头,他妈妈的语气里充满了焦虑:“小编啊,你快帮忙劝劝他。这孩子一根筋,所有申请材料都只按IC的标准准备。我们查了,去年IC的电子电气工程,录取率不到10%,录取的学生背景个个吓人,不是顶尖985/211均分90+,就是手握好几篇论文和国际大奖。这不就是神仙打架嘛!万一……我是说万一没申上,连个保底的都没有,这可怎么办?”

小A的故事,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耳熟?每年申请季,我都会遇到无数个“小A”。他们优秀、努力,但视野里却只有一个光芒万丈的目标,忽略了周围同样璀璨的星辰。帝国理工确实是工科殿堂,但英国的工程教育,是一个庞大而深厚的“银河系”,绝非只有一颗恒星。

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今天,风险真的太大了。所以,今天这篇长文,就是想带你跳出“唯IC论”的思维定式,拿着我的这份“寻宝地图”,去挖掘那些实力超群、在特定领域甚至能与IC掰手腕,但相对低调的宝藏工科牛校。说不定,你的梦校,就在其中!

曼彻斯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工业革命心脏里的现代工程巨擘

提到曼彻斯特,你可能会想到曼联、曼城,想到摇滚乐,但对于学工程的同学来说,这里是圣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轰鸣声就是从这里响彻世界的。这种深入骨髓的工程师基因,让曼彻斯特大学的工科一直稳坐英国第一梯队。

曼大最响当当的名片是什么?化学工程!它的化工系是全欧洲规模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之一。你知道吗?世界上第一个化学工程的本科学位就是在这里设立的。2023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曼大的化学工程专业稳居全球前25,全英前3,实力可见一斑。他们不仅仅是历史悠久,更是走在创新的最前沿。还记得中学物理课本上那个神奇的材料“石墨烯”吗?它的发现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就是曼大的教授,并因此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投资数千万英镑的国家石墨烯研究院(National Graphene Institute)就坐落在曼大校园里,在这里读相关专业,你随时可能接触到世界最顶尖的科研项目。

我认识一个去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去了曼大读高级化学工程硕士的学姐,叫Sarah。她告诉我,曼大的课程实践性极强。“我们有一门课叫‘Design Project’,整个学期都在模拟一个真实的化工厂设计项目,从最初的可行性分析、工艺流程设计,到最后的安全评估和成本核算,全都要我们小组自己搞定。指导老师都是有几十年业界经验的老工程师,提的问题那叫一个犀利,熬了好几个通宵,但真刀真枪地走一遍流程,感觉比上了十节理论课收获还大。”

申请偏好和毕业生去向:

曼大对于中国学生的背景卡得比较严,尤其看重本科院校的list和均分。对于热门的工科专业,比如化学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等,双一流院校的学生,均分建议在85分以上才比较有竞争力。毕业生的去向也相当亮眼,壳牌(Shell)、英国石油(BP)、巴斯夫(BASF)、联合利华(Unilever)这些化工和快消巨头的招聘会上,曼大的学生总是最抢手的那一批。根据学校2022年的毕业生调查数据,其工程学院超过94%的毕业生在毕业后15个月内找到了工作或继续深造。

南安普顿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上天入海,无所不能的“黑科技”摇篮

如果说曼大是重工业的硬汉,那南安普顿大学(简称“南安”)就是玩转尖端科技的技术宅。坐落在英国南海岸的它,骨子里就带着一股探索海洋与天空的浪漫与激情。

南安最王牌的专业,首推航空航天工程。它的航空航天学科常年位列全英前五。学校拥有英国大学中独一无二的RJ Mitchell风洞实验室,这个风洞大到可以测试F1赛车甚至小型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学校和劳斯莱斯(Rolls-Royce)、空中客车(Airbus)、英国宇航系统(BAE Systems)等行业巨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据说,全球超过70%的民航客机机翼,在设计阶段都使用过南安开发的空气动力学软件进行模拟测试。你敢信吗?你每次坐飞机,背后可能都有南安校友的智慧结晶。

除了能“上天”,南安在“入海”和“通信”领域也是王者。它的电子与电气工程(EEE)同样是英国顶尖水平。世界互联网的基石是什么?光纤通信!而南安的光电子研究中心(Optoelectronics Research Centre, ORC)正是这个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等核心技术都诞生于此。这意味着,你在南安的实验室里,接触到的可能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

一位在南安读无人机系统工程硕士的朋友跟我分享过他的体验:“我们教授上课,讲到飞行控制算法,直接就带我们去风洞实验室看真实测试。而且我们的课程项目是和BAE Systems合作的,做一个小型侦察无人机的自主导航系统。期末答辩的时候,公司的工程师也会来现场提问。这种感觉太棒了,你做的东西不是纸上谈兵,是真的有行业应用价值的。”根据英国政府发布的卓越研究框架(REF 2021)评估,南安普顿大学92%的研究被评为“世界领先”或“国际优秀”,其工程学的研究实力更是高达97%。

申请偏好和毕业生去向:

南安对于申请者的专业背景匹配度要求很高,尤其是申请硕士课程,非常看重你的本科核心课程和项目经历。对于国内院校,南安有自己详细的认可list,卡均分比较严格,热门专业通常要求80-88分。毕业生深受英国乃至全球航空航天和科技公司的青睐。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巨头,像迈凯伦(McLaren)、梅赛德斯AMG马石油F1车队(Mercedes-AMG Petronas F1 Team)也都是南安毕业生的热门去向。

谢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heffield):“钢铁之城”的工程师孵化器

谢菲尔德,这座城市的名字就和钢铁、工业紧紧地绑在一起。而谢菲尔德大学,则完美继承了这种务实、严谨、与工业界无缝对接的“工匠精神”。如果你是那种喜欢动手、热衷于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学生,谢大绝对是你的天堂。

谢大的王牌专业非常多,其中土木与结构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都是世界级的。在2023年QS学科排名中,它的土木工程排在英国前5,全球前50。但谢大最让我觉得“酷”的,是它的先进制造研究中心(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 Centre, AMRC)。

这个AMRC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实验室,它是由谢大和飞机制造业巨头波音公司(Boeing)在2001年共同创建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超过100家工业合作伙伴(包括劳斯莱斯、空中客车、BAE等)的世界级研究机构。在这里,学生和研究人员与企业工程师一起,解决从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到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封装等最前沿的工程难题。这意味着,在谢大读相关专业的你,可能本科阶段就有机会参与波音787梦想客机复合材料机翼部件的优化项目。这种产学研结合的紧密程度,在英国大学里是极为罕见的。

我有一个本科在谢大读材料科学的同学,他毕业设计做的就是跟AMRC的一个小项目,研究一种新型钛合金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他说:“我的导师每周都会带着我们去AMRC开会,和劳斯莱斯的工程师坐在一起讨论实验数据。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工程师了。后来我找工作,面试官一听我有AMRC的项目经历,眼睛都亮了。”

申请偏好和毕业生去向:

谢菲尔德大学的工程学院是英国最大的工程学院之一,招生规模也比较大,所以相比IC、牛剑来说,申请门槛会稍微友好一些。但它同样有自己的list,并且对核心课程的成绩非常看重。对于国内双一流院校的学生,均分80-85分是比较稳妥的区间。毕业生因为实践能力强、上手快,在就业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根据学校官方数据,其工程学院95%的毕业生在毕业后6个月内就业或继续深造,就业单位遍布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西门子(Siemens)、英国国家电网(National Grid)等知名企业。

布里斯托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低调的“硅谷”新贵

布里斯托这座城市,可能不像伦敦、曼城那样声名在外,但它却是英国西南部的经济和科技中心,被誉为“欧洲的硅谷”(Silicon Gorge)。而布里斯托大学,就是这片创新热土上的学术明珠。

布大的工程学部历史悠久且实力强劲,尤其在通用工程(General Engineering)、计算机科学和航空航天工程领域享有盛誉。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鼓励交叉学科研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布里斯托机器人实验室(Bristol Robotics Laboratory),这是英国最大、也是欧洲最全面的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之一,由布里斯托大学和西英格兰大学联合创办。在这里,计算机科学家、机械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心理学家甚至生物学家一起工作,开发从医疗手术机器人到拥有人工智能的社交机器人等各种前沿产品。

一个在布大读计算机科学硕士的学长分享说:“布大的氛围非常开放和协作。我选修了一门机器人视觉的课,项目是和机械工程系的学生一起组队,我们CS的负责算法和软件,他们负责机器人的硬件设计和搭建。整个过程虽然吵吵闹闹,但最后看到我们亲手做的机器人能够识别物体并抓取时,那种成就感真的爆棚。这种跨学科的经验对我后来找工作帮助特别大。”

布里斯托大学的科研实力非常硬核。根据REF 2021评估,布大94%的研究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或“国际优秀”水平,这个比例在英国研究密集型大学中位居前五。这意味着,教你的老师,很可能就是正在改变世界的科研大牛。

申请偏好和毕业生去向:

布里斯托大学是英国最难申请的大学之一,其录取标准常年维持在高位,对学生的学术背景和综合素质要求都很高。它对中国大学的list划分非常细致,且热门工科专业对于核心课程的成绩要求尤为苛刻。毕业生是各大科技公司和投行眼中的“香饽饽”。得益于“硅谷”的地理优势,很多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能在惠普(HP)、东芝(Toshiba)的欧洲研究中心或者Aardman动画(就是做《小羊肖恩》的那个公司)找到实习机会。毕业后进入ARM、高通(Qualcomm)、苹果(Apple)等顶尖科技公司的人数也相当可观。

利兹大学 (University of Leeds):全能型选手的稳健之选

利兹大学是典型的英国“红砖大学”,学术底蕴深厚,综合实力强劲。它的工程学部规模庞大,学科设置极为全面,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的工程领域。如果你对未来的专业方向还不是特别确定,或者希望在一个资源丰富、选择多样的大平台学习,利兹会是一个非常稳健的选择。

利兹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和电子工程都是其传统优势学科,常年位居英国前列。特别是它的土木工程,拥有世界领先的交通研究所(Institute for Transport Studies, ITS),在智能交通系统、可持续交通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享誉全球。想象一下,你设计的交通模型,未来可能被应用到伦敦或者北京的城市交通规划中,是不是很酷?

利兹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全球视野。学校投入了近1亿英镑建设了新的工程与物理科学大楼,里面配备了最先进的实验室和设备。此外,学校的“Year in Industry”项目非常成熟,鼓励学生在本科第三年去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带薪实习。这个项目不仅能让你提前体验职场,积累宝贵经验,很多学生还能在实习结束时直接拿到Return Offer。

一位参加了“Year in Industry”项目的利兹机械工程学生说:“我在劳斯莱斯做了一年的实习工程师,参与了遄达(Trent)系列航空发动机的测试项目。这一年的经验,比我在学校里学三年理论知识的成长都快。我不仅学会了怎么用专业的工程软件,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大团队里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现在我还没毕业,就已经拿到了他们的正式录用通知。”

申请偏好和毕业生去向:

作为罗素集团的创始成员之一,利兹大学的申请量一直很大,竞争激烈。学校有自己的认可院校名单,对不同背景的申请者有明确的均分要求,商科和工科是其申请的大热门。利兹的地理位置也很有优势,作为英国北部的金融和法律中心,实习和就业机会非常多。根据《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2023,利兹大学在毕业生前景方面位列全英前十,毕业生深受普华永道(PwC)、阿鲁普(Arup)、联合利华等顶级雇主的欢迎。

好了,同学,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帝国理工固然耀眼,但英国工科的星空里,还有曼彻斯特的深厚底蕴、南安普顿的科技锐气、谢菲尔德的实干精神、布里斯托的创新活力和利兹的全面稳健。每一所学校,都有它独特的“气质”和闪光点。

选校,真的不只是一场分数的比拼,更像是一次寻找灵魂伴侣的旅程。别再只盯着那个最高、最亮、也最遥远的目标了。花点时间,深入了解一下这些同样优秀的“潜力股”,问问自己:我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氛围?我更看重理论研究还是动手实践?我希望在怎样一个城市度过我最宝贵的青春?

当你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你就会发现,那所最适合你的梦校,其实一直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你。别怕,大胆地去探索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79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