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归来,国内计算机发展惊到我了

puppy

刚回国不久,我得说,国内计算机这几年的变化简直惊到我了!还记得我们出国那会儿,总觉得国外的技术栈、开发理念更新潮?现在回来一看,从遍地开花的大模型,到早已成为基建标配的云原生和DevOps,再到各大厂在顶级开源项目里越来越重的分量,我感觉自己学的那些东西,不赶紧 update 一下都有点跟不上了。这种既兴奋又有点“知识焦虑”的感觉,可能只有我们留学生才懂。这篇文章就想跟你好好聊聊我亲眼看到的这些冲击和变化,以及咱们回来后,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留学归国 Tech 求职心态指南
别光想着“我从哪儿毕业”,多想想“我能干点什么”。国内的技术迭代是按天计算的,放下身段,拿出海绵吸水的精神,技能赶紧 Update 起来才是王道。别怕,这趟“追车”之旅,刺激又好玩!

上周和一位在字节做技术 Leader 的哥们儿吃饭,聊到我毕业时做的项目。我当时还挺得意,说自己用 Kubernetes 跑了个微服务,还搭了套 Jenkins 的 CI/CD 流程,在学校里算挺潮的了。

他听完笑了,拍拍我肩膀说:“兄弟,这套东西现在是我们这边实习生的标配上手任务。”

就这一句话,我当场愣住了,手里的烤串瞬间不香了。我出国这几年,感觉就像进了个“时间胶囊”,外面早已换了人间。当初我们总觉得,国外的技术理念、开发模式才是风向标,铆足了劲儿学。现在一脚踏回国内,才发现自己像个刚从“慢车道”并线过来的司机,周围全是跑车,呼啸而过,我连他们的车尾灯都快看不清了。

这种既兴奋又焦虑的感觉,可能只有咱们留学生才懂。兴奋的是,国内这片土地充满了活力和机会;焦虑的是,自己的知识库是不是该“格式化”重装了?今天,我就想以一个刚回国不久的“过来人”身份,跟你好好聊聊,国内计算机这片“修罗场”,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惊掉下巴的变化。

大模型遍地开花,已经不是 PPT 上的概念了

出国前,我们聊 AI,聊的还是 TensorFlow 怎么配环境,CNN、RNN 这些模型怎么调参。那时候,觉得能跑个图像识别、情感分析就挺牛了。现在你再跟国内的同行聊 AI,他们聊的都是“百模大战”。

我说的“遍地开花”真不是夸张。刚回来时,我发现从我用的招聘 App,到点外卖的软件,甚至是我妈刷的短视频平台,背后都有大模型的影子。它不再是实验室里阳春白雪的概念,而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毛细血管里的“水电煤”。

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有多卷了。

百度的“文心一言”,你可能在国外早有耳闻。但你可能不知道,就在今年初,它的用户数已经突破了 2 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相当于好几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它已经深度整合进了百度的搜索、地图等全家桶业务,普通人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它。

阿里的“通义千问”更狠,不仅自己用,还直接把很多模型开源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数中小企业和开发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在阿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 AI 应用。这直接把 AI 创业的门槛,从珠穆朗玛峰拉到了香山的高度。我一个朋友的初创公司,就靠着通义的开源模型,几个月内就搞出了一款智能客服产品,拿到了第一笔融资。

除了这些巨头,创业公司更是猛得不像话。比如“月之暗面”(Moonshot AI)搞的 Kimi,凭借超长的 200 万字上下文窗口,直接引爆了整个行业。你可以把一整本小说、几十份研报扔给它,它都能帮你总结分析。这家公司成立不到一年,估值就冲到了独角兽级别,前段时间刚融了超过 10 亿美金。这种速度,在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回想我在国外读的 AI 课程,还在一步步推导 Transformer 的原理时,国内已经把这些原理变成了上亿人使用的产品和千亿美金的生意。这种冲击感,真的太强烈了。

云原生和 DevOps,从“加分项”变成了“必选项”

如果说大模型是国内技术圈最亮眼的新星,那云原生(Cloud Native)和 DevOps 就是支撑所有这些应用稳定运行的、坚实无比的“技术底座”。

我记得我申请研究生时,简历上写着“熟悉 Docker 和 Kubernetes”,还能算一个不错的加分项。面试官可能会多问几句,觉得你对前沿技术有了解。但现在,这几乎成了国内后端开发岗位的“准入门槛”。

为什么?因为国内的业务场景实在是太复杂、太庞大了。就拿“双十一”来说,阿里要在一秒钟内处理几十万笔交易订单,这种洪峰流量,靠传统的人工堆服务器、手动部署的“石器时代”玩法,是绝对撑不住的。

只有借助云原生技术,把应用拆分成无数个微小的、可以独立伸缩的“集装箱”(容器),再通过 Kubernetes 这样的“调度大师”去自动化管理,才能像变形金刚一样,瞬间组合出巨大的计算能力,从容应对流量高峰,过后又能迅速释放资源,节约成本。

国内大厂在这方面的投入和实践,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根据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的数据,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贡献者。像阿里巴巴、华为、腾讯,不仅是 CNCF 的顶级白金会员,还贡献了大量核心代码和项目。我们熟悉的很多 CNCF 的毕业项目,背后都有中国工程师的身影。

这种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我最近面试了一家看似传统的银行,他们的技术负责人跟我聊的都是 Service Mesh(服务网格)、Serverless(无服务器架构)和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他们甚至有专门的 DevOps 团队,负责构建全自动的开发、测试、部署流水线。开发人员提交一行代码,几分钟后就能自动上线,并且有完善的监控和报警。这种效率,跟我之前在国外实习时,一个版本要发布好几周的体验,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觉得云原生只是个时髦词汇,那可真得赶紧补补课了。它已经是现代软件开发的“操作系统”,不懂它,就像一个司机不认识交通信号灯一样。

开源世界里的“中国声音”,越来越响亮

以前,我们留学生圈子里有个半开玩笑的说法:咱们主要是开源世界的“消费者”和“搬运工”,在 GitHub 上逛一逛,找找好用的轮子,然后 `npm install` 或者 `pip install` 一下就完事了。真正去贡献核心代码,或者主导一个全球流行的开源项目,感觉还是欧美大神的天下。

现在,这个老黄历也该翻篇了。

GitHub 官方发布的年度报告《Octoverse》里,来自中国的开发者社区常年霸榜,无论是开发者数量的增长速度,还是活跃度,都稳居全球前二。这背后,是一个个响当当的、由中国公司和开发者主导的顶级开源项目。

你可能没听过 PingCAP 这家公司,但你一定听说过现在硅谷炙手可热的分布式数据库 TiDB。它解决了传统数据库最头疼的水平扩展问题,被全球很多知名公司,比如日本的支付巨头 Square、东南亚的电商巨头 Shopee 用在了核心业务上。这是一个地地道道诞生在中国的开源项目,却在全球范围内和 Oracle、Google 的产品同台竞技。

还有百度的 Apache Doris,一个高性能的实时分析数据库,现在已经是 Apache 基金会的顶级项目。小米、美团这些大家熟悉的公司,都在用它来做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支撑他们的数据报表和智能推荐系统。

前端的同学对 Ant Design 肯定不陌生,这是蚂蚁集团出品的一套 UI 设计语言和 React 组件库。它有多火呢?你在 GitHub 上搜一下,会发现全世界从印度到巴西的开发者,都在用它来构建漂亮的网页应用。它的影响力,已经完全超越了国界。

这些例子告诉我,国内的技术生态已经从单向的“输入”和“学习”,转变为“输出”和“引领”了。我们不再只是跟跑者,在很多细分领域,我们已经成了领跑者。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技术自信心,是前所未有的。

挑战还是机遇?咱们留学生怎么办?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我是在“贩卖焦虑”。确实,刚回国那阵子,我焦虑得好几晚没睡好。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在国外学的知识,还没“开封”就已经“过期”了。

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呢?水大鱼大,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才能提供足够多的好机会。国内市场这片“热带雨林”里,物种丰富,生态活跃,虽然竞争激烈,但也意味着有无数的可能性等着我们去探索。

那咱们这些刚回来的留学生,到底该怎么办?我觉得有几句大白话,比任何职业规划都实在:

第一,赶紧把你的“名校光环”放一放。国外的好学校确实能给你一份漂亮的敲门砖,但国内的“卷王”们,哪个不是身怀绝技?面试官更关心的是,你能不能立刻上手干活,解决实际问题。你的 GitHub 主页,比你的毕业证书更有说服力。

第二,别光看,动手搞起来。觉得大模型火?去申请一个国内大模型的 API key,自己写个小工具,体验一下从 prompt engineering 到 RAG 的全过程。觉得云原生是趋势?去阿里云或者腾讯云上开个账号,跟着教程搭一个自己的 K8s 集群,把你的个人项目部署上去。纸上得来终觉浅,把手弄脏,知识才能变成你的肌肉记忆。

第三,多跟国内一线的人聊。别总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多用用“脉脉”这样的职场社交 App,多参加一些国内技术社区的线上分享。听听那些真正在大厂拧螺丝、在创业公司拼杀的人,他们正在用什么技术,踩过什么坑。这些信息,比任何教科书都宝贵。

最后,也别忘了咱们的独特优势。你的英语能力、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国内公司越来越强调“出海”的今天,是稀缺且宝贵的资产。把这些软实力,和你快速更新的硬技能结合起来,你就是那个最靓的仔。

回国这条路,就像是从一条熟悉的乡间小路,突然汇入了F1赛道。刚开始可能会手忙脚乱,心跳加速。但只要你握紧方向盘,踩下油门,你会发现,这种风驰电掣的感觉,真的太过瘾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82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