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新入场券?哥大气候金融硕士来了

puppy

还在金融、CS这些传统赛道里卷生卷死吗?快看,藤校哥大给你开了一条新路!他们新推出的气候金融硕士(MS in Climate Finance)项目简直太香了。这个项目巧妙地把硬核金融和当下最火的ESG、气候变化议题结合起来,让你既能冲刺高薪,又能顺便“拯救地球”,简直是“情怀和面包我全都要”的完美剧本!据说,现在华尔街的投行、基金都在疯抢这类懂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这到底是不是一张通往华尔街的新入场券?项目具体学什么,申请难度如何,毕业前景真有那么神吗?想知道答案就赶紧来看看吧!

哥大气候金融硕士(MSCF)速览
项目名称:MS in Climate Finance
开设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院(Columbia Climate School)与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合办
项目时长:两个学期(夏季开学)
核心亮点:藤校光环 + 金融硬核技能 + ESG风口 + STEM认证(3年OPT)
适合人群:有一定量化背景,对金融和气候/可持续发展有强烈兴趣的同学
职业方向:投行(可持续金融/新能源组)、资管(ESG投资)、PE/VC(影响力投资)、咨询、企业融资等

“Alex,你今年的暑期实习申请得怎么样了?拿到面试了吗?”

深夜11点的图书馆,我朋友Leo一脸疲惫地合上笔记本,揉着发酸的眼睛问我。他和我一样,是纽大Stern商学院的大三学生,我们的目标也出奇地一致:毕业后进入华尔街的顶级投行。

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大一刷GPA,大二混社团,大三开始海投简历。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能投的都投了。可结果呢?简历石沉大海,偶尔收到的几个回复,也都在第一轮线上测试后杳无音信。我们身边那些拿到面试的“大神”,要么是有着逆天背景的“X二代”,要么是编程、建模样样精通的“卷王之王”。

“太难了,” Leo叹了口气,“感觉金融这条路,现在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桥上还站满了神仙。有时候真觉得,自己做的这些财务模型、公司估值,好像也没什么意思,就是一堆冰冷的数字。”

我无言以对,因为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们每天谈论着IPO、M&A,梦想着在华尔街指点江山,但内心深处,却常常感到一种空虚。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奋斗?仅仅是为了那份令人艳羡的薪水和光鲜的title吗?

就在那个晚上,我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一条新闻标题跳了出来:“贝莱德CEO拉里·芬克年度致信:气候风险就是投资风险”。我点进去,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气候金融(Climate Finance)、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原来,在传统的金融世界之外,一股绿色的新浪潮正在悄然崛起,并且势不可挡。

那一刻,我像是找到了一个出口。如果有一条路,既能让我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又能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这样有意义的事业中,甚至华尔街也正在为此疯狂招人……这不就是我想要的“情怀和面包我全都要”的完美剧本吗?

我的故事,可能也是很多正在金融、CS这些传统赛道里挣扎的你的故事。好消息是,藤校哥大,似乎听到了我们的心声,为我们开了一条全新的路。他们推出的这个气候金融硕士(MS in Climate Finance)项目,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这到底是不是一张通往华尔街的新入场券?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扒一扒。

当“拯救地球”遇上“赚钱机器”,会擦出什么火花?

在聊哥大这个项目之前,我们得先搞明白,气候金融到底是个啥?为什么它能火到让藤校专门为它开一个硕士项目?

简单来说,就是用金融的手段来解决气候问题。你想想,要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建风力发电站、太阳能电厂,研发新的电池技术,改造传统的高耗能产业……这些都需要钱,而且是巨额的钱。国际能源署(IEA)在2023年的报告里估算,全球每年需要在清洁能源上投资超过4.5万亿美元,才能走上净零排放的正轨。这是个什么概念?这相当于每年再造好几个苹果公司!

这么大的资金缺口,光靠政府肯定不行,必须要有华尔街这样的“赚钱机器”参与进来。于是,气候金融应运而生。它研究的就是如何引导资本流向这些绿色产业,如何评估气候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如何设计出能够赚钱又环保的金融产品。

现在,华尔街的态度已经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几年前,他们还觉得ESG是“小孩子过家家”,现在,这已经成了最核心的议题之一。

你看,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他们的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每年都会给全球CEO写一封公开信,这封信被誉为“华尔街的风向标”。从2020年开始,他的信里,“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就成了最高频的词汇。他明确告诉所有公司:如果你们不重视气候风险,我们就可能卖掉你们的股票。

顶级投行也纷纷“用钱投票”。高盛(Goldman Sachs)早就宣布,计划在2030年前,在气候转型和包容性增长领域投资和融资7500亿美元。摩根大通(J.P. Morgan)也设立了目标,要在10年内为绿色倡议提供2.5万亿美元的融资。

钱流向哪里,机会和高薪就在哪里。这已经不是一句口号了。根据领英(LinkedIn)2023年发布的《全球绿色技能报告》,在过去五年中,全球对具有“绿色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超人才供给。在美国,带有“可持续性”关键词的职位发布数量,仅在2022年到2023年间就增长了22%。华尔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寻找那些既懂金融模型,又懂气候科学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哥大在这个时间点推出气候金融硕士,可以说精准地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深扒哥大MSCF:藤校大佬带你玩转“绿色金融”

好了,铺垫了这么多,我们终于要进入正题了。哥大这个MS in Climate Finance(简称MSCF)项目,到底牛在哪里?

首先,出身就“根正苗红”。这个项目是哥大气候学院和哥大商学院联合推出的。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既能享受到哥大在气候科学领域全球顶尖的学术资源,又能接受哥大商学院(CBS)——顶级M7商学院之一——最硬核的金融训练。这种“文理兼修”的背景,在求职市场上简直是降维打击。

我们来看看课程设置,就能感受到这种“强强联合”的魅力。它的课程分成三大模块:

  1. 金融核心课(Finance Core):这些课由哥大商学院的教授亲自操刀,比如《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资本市场与投资》(Capital Markets & Investments)。内容和你去读纯金融硕士学的没两样,估值建模、投资组合理论,这些华尔街的敲门砖,一个都不会少。
  2. 气候科学课(Climate Science Core):这部分就厉害了,由气候学院的科学家们来讲,比如《气候变化基础》(Fundamentals of Climate Change)。让你从根本上理解什么是碳循环,气候模型是怎么回事,海平面上升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保证了你和别人聊气候问题时,不是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3. 气候金融交叉课(Climate Finance Intersection):这部分是项目的精髓。比如《可持续投资》(Sustainable Investing)、《气候风险管理》(Climate Risk Management)、《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e for energy projects)等。这些课程会教你,如何把前两个模块的知识结合起来,应用到真实世界。比如,如何给一个风电项目做估值?如何量化一家公司面临的洪水风险,并反映到它的股价里?这些都是现在市场上最稀缺的技能。

再看看师资,项目的负责人是布鲁斯·厄舍(Bruce Usher)教授。这位老哥可不是纯学术派,他曾在金融行业干了20多年,自己还创立了一家影响力投资基金。他的著作《投资于变革》(Investing in the Era of Climate Change)是这个领域的必读经典。有这样既懂学术又懂实战的大佬带队,项目的质量和人脉资源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对我们留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点:这个项目是STEM认证的!这意味着毕业后,你可以享受长达36个月的OPT(实习许可),比普通文科商科项目多出整整两年。这两年时间,无论是在美国找工作、积累经验,还是抽H1B工签,都让你拥有了巨大的优势和缓冲空间。这简直是哥大送给国际生的一份大礼!

所以,这真的是一张通往华尔街的新入场券吗?

说了这么多,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读完这个项目,真的能进华尔街吗?前景真有那么神吗?

答案是:这张入场券的“含金量”非常高,但它不是一张“躺赢”的彩票。

我们先看乐观的一面。毕业生的求职方向非常广,而且都是高薪领域:

  • 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现在几乎每家大投行都有专门的可持续金融组(Sustainable Finance Group)或者新能源与电力组(Power, Utilities & Renewables Group)。他们的工作就是为绿色能源公司提供IPO、并购咨询,或者发行绿色债券。哥大MSCF的毕业生,背景完美匹配。根据招聘网站Levels.fyi的数据,纽约投行分析师第一年的总薪酬(底薪+奖金)普遍在15万到20万美元之间。
  • 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像贝莱德、富达(Fidelity)这些资管巨头,旗下都有大量的ESG主题基金。他们需要专业的ESG分析师来筛选符合标准的公司。你的工作就是去研究一家公司的碳排放数据、供应链劳工问题,并判断它是否值得投资。这个方向不仅有意义,薪资也非常可观。Glassdoor的数据显示,纽约地区ESG分析师的平均年薪约为11.5万美元,经验丰富者可以轻松超过15万。
  • 私募股权/风险投资(PE/VC):现在有一个非常火的赛道叫“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这些基金专门投资那些既能产生财务回报,又能带来正面社会或环境影响的初创公司,比如研究碳捕捉技术的、做人造肉的。TPG的“The Rise Fund”、KKR的“Global Impact Fund”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管理着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想进入这些顶级基金,哥大MSCF的背景会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 咨询公司(Consulting):麦肯锡、BCG、贝恩这些顶级咨询公司,也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业务部门,帮助大公司进行绿色转型战略规划。比如,他们会帮一家汽车公司规划如何转向电动车生产,帮一家石油公司布局新能源。拥有金融和气候双重背景的你,正是他们需要的人才。

虽然项目是2023年才开设第一届,还没有官方的毕业生就业报告。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哥大其他相关项目,比如哥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IPA)的环境科学与政策硕士(MPA-ESP)。根据SIPA的就业数据,该项目的毕业生去向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组织,也有去高盛、摩根士丹利、麦肯锡等顶尖公司的。MSCF项目由商学院加持,金融属性更强,其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只会更好。

现实一点:申请难度如何?我能上吗?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热血沸腾,准备马上打开申请网站了?先别急,我们得冷静下来,看看这张“入场券”的获取难度。

首先,这是哥伦比亚大学,是常春藤盟校。任何一个项目,申请难度都不会低。再加上这是个融合了金融和气候两大热门领域的新项目,关注度极高,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从申请要求来看,项目并没有严格限制本科专业,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你需要有比较强的量化分析能力。申请材料里明确要求你修过微积分和统计学等先修课程。虽然GRE/GMAT是可选的(optional),但如果你本科不是数学、经济、金融这类强量化专业,一个漂亮的G/Q分数会是证明你能力的重要方式。

所以,这个项目欢迎什么样的申请者呢?

  • 金融/经济背景的同学:这是最直接的对口。但你需要做的,是在文书中充分展示你对气候问题的热情和理解,而不仅仅是想把它当成一个进入金融行业的跳板。你需要思考,为什么是“气候”金融,而不是其他金融领域?
  • 理工科背景的同学(如环境科学、工程、物理等):你的优势在于对气候科学的深刻理解。但你需要补足自己的金融知识,可以通过辅修经济、考CFA,或者在文书中强调你做过的量化研究项目,来证明你搞得定金融模型的复杂计算。
  • 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申请者:如果你已经在金融机构、能源公司或者环保NGO工作过,那将是巨大的优势。比如,你曾在某投行的能源组实习,或者在某环保组织参与过碳市场相关的项目,这些经历都能让你的申请材料立刻脱颖而出。

在文书(Personal Statement)中,招生官最想看到的,是你把“金融”和“气候”这两个点完美连接起来的故事。你需要清晰地告诉他们:

  1. 你为什么对气候金融这个交叉领域产生兴趣?(是某次经历、某本书,还是某个人的启发?)
  2. 你为这个兴趣做了哪些准备?(学了什么课、做了什么研究、参加了什么活动?)
  3. 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哥大这个项目将如何帮助你实现这个规划?

总之,他们想找的,不是只会建模的“金融小子”,也不是只懂理论的“环保卫士”,而是真正理解这两个世界,并有志于成为连接二者桥梁的未来领袖。

夜深了,这篇文章也快写完了。

回想起几年前在图书馆里和Leo的那次对话,我们当时感受到的迷茫和焦虑,其实是很多留学生的缩影。我们漂洋过海,背负着家人的期望,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一头扎进最“卷”的赛道,却常常在深夜里怀疑,这一切到底值不值。

哥大气候金融硕士的出现,像是在一扇紧闭的门旁边,又开了一扇窗。它告诉我们,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你可以在追求高薪的同时,也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积极的改变。你可以让你的财务模型,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推动一座风电场建起、一片森林被保护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选择一个硕士项目,更是选择一种看待世界和自己未来的方式。

所以,当金融圈的内卷让你喘不过气时,你是否愿意抬头看看,那片代表着未来的“绿色”天空?也许,你的那张华尔街入场券,就藏在那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057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