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SW艺术留学速览,学长先给你划几个重点 |
|---|
| 校区别搞错:UNSW的艺术设计学院(现在官方叫UNSW Arts, Design & Architecture,简称ADA)主校区不在Kensington主校区,而是在充满艺术气息的Paddington。周围全是画廊、精品店和咖啡馆,灵感浓度超标。 |
| 工作室就是你的“家”: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把你的工作室(studio)当成第二个家。这里不仅是做作业的地方,更是你的社交中心、灵感孵化器和深夜食堂。早点去“圈地”,你会感谢我的。 |
| 资源要会“薅”:学校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设备,从VR头显到工业级激光切割机,都是为你准备的。别害羞,大胆预约!这些东西在外面用一次,可能就是你一周的饭钱。 |
| networking比埋头苦干更重要:悉尼的艺术圈子其实很小,多去参加学校内外的画廊开幕式、讲座和活动。让你未来的老板、策展人、合作伙伴提前认识你,比你简历上多一行字有用得多。 |
在UNSW读艺术,是一种什么样的神仙体验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周二的深夜,大概凌晨两点,我一个人在UNSW的数字制造实验室(Digital Fabrication Lab)里,对着一台巨大的3D打印机发呆。我那个关于“记忆碎片”的雕塑项目,模型已经失败了三次。支撑结构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断裂,打印出来的东西就像一坨融化的冰淇淋,脆弱又可笑。
就在我快要放弃,准备收拾东西滚回公寓睡觉时,实验室的技术指导员,一个叫Leo的光头大叔,端着一杯咖啡走了过来。他明明已经下班了,只是回来拿个东西。“又失败了?”他看了一眼机器里的惨状,笑着问。我丧气地点点头。他没多说,直接坐下来,帮我重新检查模型的切片参数,调整支撑密度,甚至还给我讲了几个高分子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物理特性。我们俩就这么一边聊,一边调整,又重新开始打印。当黎明的微光照进窗户时,一个近乎完美的模型终于出现在眼前。Leo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看,艺术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享受它。”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说在UNSW读艺术是一种“神仙体验”。它不是指学习有多轻松,或者环境有多梦幻。而是指,在这里,你那些天马行空、甚至有点不切实际的想法,总会有一群人,用最专业的设备和最真诚的态度,陪你一起把它实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神仙”设备库:从未来科技到百年匠心
聊UNSW的艺术学院,绕不开它那堪称豪华的设备。这真的不是吹牛,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玩具箱,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的。根据2024年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UNSW的艺术与设计学科位列全球第37位,全澳第3。这种顶尖排名背后,就是实打实的硬件投入。
学校的工作坊(Workshop)分为两大阵营:代表未来的和致敬传统的。
未来科技阵营的C位,必须是EPICentre(Expanded Perception and Interaction Centre)。这里是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交互艺术的天堂。你可以在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空间里,穿上布满传感器的衣服,让你自己的动作变成数字角色的动画。你也可以戴上最新的VR头显,在自己构建的虚拟世界里行走、绘画。我有个学交互设计的朋友,他的毕业设计就是用这里的设备做了一个VR心理治疗应用,让用户在一个虚拟的禅意花园里进行冥想,效果惊艳了所有人,最后还被一家健康科技公司看中。
紧挨着EPICentre的就是我刚刚提到的数字制造实验室。这里有十几台不同尺寸和精度的3D打印机,从桌面级的MakerBot到可以打印一米高模型的工业级机器。旁边还有激光切割机、CNC数控机床,你可以把电脑里的设计图,精准地变成木头、亚克力、金属的实体。我见过有建筑系的同学在这里做出了可以拼装的城市模型,也见过珠宝设计的同学用高精度树脂打印出首饰的蜡模,再拿去浇筑成型。
而另一边,传统工艺工作坊则像是时间的另一端。版画工作室里,巨大的手动石板印刷机和铜版印刷机散发着油墨的香气,学生们一丝不苟地在石板上描绘、腐蚀、上墨、压印,每一张作品都带着手工的温度。我曾经选修过一门丝网印刷课,老师傅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绷网、涂感光胶、曝光、印刷。当我亲手把自己的设计印到T恤上时,那种成就感是电脑屏幕给不了的。
还有陶瓷工坊,一排排的拉坯机和好几个巨大的窑炉,从素烧到釉烧,你可以完整体验到一坨泥巴变成精美瓷器的全过程。金工和珠宝工坊更是厉害,焊接喷枪、抛光机、轧片机、铸造设备一应俱全。在这里,你可以把一块普通的铜片或银块,经过切割、焊接、打磨,变成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学校提供的基础材料都是免费的,只有当你需要用到金、银这种贵金属时才需要自己购买。这种慷慨,让每个学生都有了“挥霍”创意的资本。
导师or战友?这里的教授不太一样
如果说顶级的设备是UNSW的“硬实力”,那这里的教授就是让你体验起飞的“软实力”。他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在讲座上念PPT的学术机器,而更像是你的项目合伙人,或者说,是你创意冒险路上的资深战友。
这里的教授几乎都是“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大学里的学者,也是在各自领域非常活跃的艺术家、设计师或策展人。比如,教我当代艺术理论的教授,本身就是一位在澳洲非常知名的影像艺术家,他的作品常年在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MCA)展出。上他的课,他不会跟你掉书袋,而是会用他自己布展的亲身经历,告诉你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他会说:“上次我在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那个策展人……” 这种第一手的行业见闻,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生动。
教学模式也特别接地气。除了大班讲座(Lecture),更多的是十几个人一起上的小班辅导(Tutorial)和工作室课程(Studio)。最重要的环节叫“Crit”,也就是作品评鉴会。每个人把自己的项目进展展示出来,然后教授和所有同学会一起给你提意见。一开始我特别怕这个环节,感觉像是公开处刑。但后来发现,这才是进步最快的方式。
我记得有一次,我做了一个关于城市噪音的装置作品,用很多小喇叭播放采集来的各种声音,但效果很混乱。Crit的时候,我的导师,一位著名的声音艺术家,并没有直接批评我,他只是问了一个问题:“你希望观众走进你的作品时,是感到烦躁,还是感到一种另类的和谐?” 这个问题一下点醒了我。我之前只想着“多”,却没有想过“关系”。后来,我花了一周时间重新编排这些声音,让它们之间产生对话,最终的作品效果好了无数倍。教授们做的,就是这样精准的“点拨”,他们不给你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个更好的思考角度。
他们真的会手把手带你。我有个同学想做一个结合了传统编织和LED灯光的交互服装,但她对电路一窍不通。她的导师就带着她去了学校的电子实验室,从最基础的焊接开始教她,帮她选合适的微控制器(Arduino),一起编写简单的代码。最后,她不仅做出了那件惊艳的服装,还顺便学会了基础的电子工程知识。在这里,跨学科的探索是被极力鼓励的,而教授就是帮你打破壁垒的最佳向导。
选课不踩雷,我的独家“寻宝图”
在UNSW的艺术学院,选课就像开盲盒,既刺激又充满可能性。这里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给了你极大的自由度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基本上,你的学位会由三部分组成:专业核心课(Major Core Courses)、艺术设计选修课(Art & Design Electives)和通识教育课(General Education)。
专业核心课是打基础的,比如你学纯艺(Fine Arts),就会有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向的工作室课程。你学设计(Design),就会有平面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等核心课。这些课程的深度和强度都很大,是构筑你专业能力的主干。
真正的宝藏,藏在艺术设计选修课里。学校鼓励你“出轨”,去别的专业串串门。比如,我是学雕塑的,但我可以去选一门叫“Creative Coding”的课,学着用代码来生成视觉艺术。我也可以去选一门版画系的“Book Arts”,学做一本手工书。这种交叉学习,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我认识一个学平面设计的学姐,她选了一门陶瓷课,最后她的毕业设计就是一套结合了现代字体设计和传统陶瓷工艺的餐具,拿了当年的学院大奖。
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大胆地去选那些你好奇但“不务正业”的课。你可以登录UNSW Handbook网站,上面有所有课程的详细介绍、教学大纲和先修要求。花点时间去研究,就像是在挖宝藏。比如,我发现过一门叫“Wearable Technologies”(可穿戴技术)的课,教你怎么把电子元件和纺织品结合起来,简直酷毙了。
第二个建议是,多跟高年级的学长学姐聊。他们是“活的选课指南”。他们会告诉你哪个老师给分高,哪个课程作业量爆炸,哪个工作室的氛围最好。有时候,选一个好老师,比选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课程更重要。在开学初的O-Week(迎新周),各个社团和学院都会有活动,这是认识学长学姐的最好机会,千万别宅在宿舍里。
工作室生存法则:不只是做作业的地方
对于艺术生来说,工作室(Studio)就是我们的战场、食堂和卧室。UNSW Paddington校区的每一层楼,都有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准备的开放式工作室。一进去,你就会闻到松节油、木屑和咖啡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墙上贴满了草图和灵感图片,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是做到一半的作品和材料。这里可能看起来有点乱,但却充满了创造的能量。
工作室是24小时开放的,你需要刷学生卡才能进入。这意味着,在赶due(截止日期)的前一周,这里就是不夜城。你会看到有人在角落里搭了帐篷,有人用外卖盒子堆起了一座小山。虽然辛苦,但这种大家一起奋斗的感觉非常热血。你会发现,凌晨三点,帮你扶一下模型的,可能就是隔壁专业的同学;在你快要崩溃时,给你递上一块披萨的,可能就是你未来的合作伙伴。
所以,一定要融入你的工作室文化。别总是一个人闷头做东西。多去看看别人在做什么,主动去跟人聊天。艺术创作很多时候需要交流来激发灵感。我很多最好的点子,都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在和同学的闲聊中碰撞出来的。工作室里的“非正式Crit”比课堂上的正式评鉴会有用得多,因为大家更放松,给的意见也更直接。
每年年底,学校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毕业展,叫做“A&D ANNUAL Graduate Exhibition”。这是整个学院最高光的时刻。所有毕业生的作品会在UNSW Galleries和整个校区展出,开幕式会邀请大量的行业人士、策展人、画廊主和媒体来参加。这不仅是你展示四年所学的舞台,更是你进入职业艺术家或设计师生涯的绝佳跳板。很多学生就是通过这个展览,拿到了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或者第一次画廊代理合约。所以,从你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把毕业展当成你的一个终极目标。
链接悉尼艺术圈,从校园走向世界
UNSW艺术学院最棒的一点,是它没有把自己孤立在象牙塔里。它就像一个接口,时刻都在帮你链接外面那个真实、广阔的艺术世界。而这个链接的起点,就是它的地理位置。
Paddington校区本身就坐落在悉尼的艺术心脏地带。从学校走几步路,就是Oxford Street,街道两旁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画廊、设计师品牌店和艺术书店。比如,澳洲顶级的商业画廊Roslyn Oxley9 Gallery和Sullivan+Strumpf就在附近。我们的老师经常会把课堂直接搬到这些画廊里,对着正在展出的作品进行现场教学。下课后,和同学一起去逛逛画廊,看看最新的展览,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自己的UNSW Galleries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当代艺术空间。它每年会策划好几个高质量的展览,展出的都是澳洲乃至国际上知名的艺术家。作为本校学生,我们不仅可以免费看展,还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其中。比如,你可以申请成为画廊的志愿者,参与布展、导览等工作。我有个朋友就在这里做志愿者时,认识了一位来访的国际策展人,后来那位策展人还把她的作品推荐到了一个海外的群展中。
学校还提供一个叫“Professional Experience Program (PEP)”的项目,也就是实习计划。学院和悉尼各大艺术机构,比如悉尼歌剧院、澳洲设计中心(Australian Design Centre)、Artspace等,都有合作关系。你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到这些顶尖机构里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实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这份实习经历,对于一个留学生来说,含金量极高,不仅能丰富你的简历,更能帮你建立在澳洲的第一个行业人脉网络。
来UNSW读艺术,你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文凭。你得到的是一套顶级的“工具”,一个充满激情和支持的“社群”,以及一张通往更广阔艺术世界的“门票”。
别再犹豫了。如果你脑子里也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想让世界看到的想法,那就来吧。在这里,没有人会笑你异想天开。相反,他们会递给你一把锤子、一个VR手柄或是一段代码,然后对你说:“酷,我们一起把它做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