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局打开自检清单 |
|---|
| 当你为一篇论文通宵时,想想宇宙已经138亿岁了。 |
| 当你为GPA掉了0.1而焦虑时,想想地球在银河系只是个像素点。 |
| 当你感觉孤独无助时,想想你体内的原子来自几亿光年外的恒星。 |
| 当你害怕未来不确定时,想想光从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到地球都需要4.2年。 |
嘿,lxs.net的朋友们,好久不见。
上周三凌晨三点,我收到一个学弟的微信,就三个字:“学姐,我emo了。”
我懂。太懂了。
我几乎能立刻脑补出他的画面:一个人坐在异国他乡小小的书桌前,台灯是唯一的光源。屏幕上是写了一半的History of Art论文,旁边摊着几本厚得能当板砖的参考书。咖啡已经续了三杯,但大脑还是一团浆糊。窗外是陌生的城市,万籁俱寂,孤独感和due in 6 hours的焦虑感,像两只无形的手,死死掐住喉咙。
他问我:“感觉自己好没用,花着爸妈的钱,在这里读一个不知道未来有没有用的专业,每天被ddl追着跑,毕业了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太熟悉了。留学圈里,它就像一个幽灵,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在你最脆弱的时候给你一记重拳。内卷的压力,身份的迷茫,文化的隔阂,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些东西堆在一起,足以把任何人压垮。
我没有立刻回他一碗“加油,你可以的”的鸡汤。因为我知道,在他那个状态下,鸡汤没用,只会觉得更烦。
我只回了他一张图,是NASA的“旅行者1号”在1990年从60亿公里外拍摄的地球照片——“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
然后我说:“去搜一下‘暗淡蓝点’的故事,再看看你桌上的论文。五分钟后我们再聊。”
五分钟后,他回了我一句:“卧槽,瞬间觉得……好像没那么重要了。”
是的,这就是这篇文章想跟你聊的。这不是鸡汤,这是一剂猛药。当你觉得自己的烦恼大到天都要塌下来的时候,我邀请你,跟我一起,跳出这颗小小的蓝色星球,用上帝视角,或者说,宇宙视角,看一看我们自己和我们所谓的“天大的烦恼”。
我们到底有多渺小?不,是微不足道
我们先来玩个“尺度游戏”。
你,一个身高一米七、八的留学生,正坐在一个直径约12742公里的蓝色球体上。这个球体,我们叫它地球。
感觉地球很大是吧?坐飞机跨个太平洋都要十几个小时。但我们把镜头拉远一点。
地球在一个叫“太阳系”的系统里。这个系统的中心,是一颗叫太阳的恒星,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而我们的地球,只是围着它转的八颗行星里,平平无奇的一颗。那个曾经在60亿公里外给我们拍下“遗照”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到今天(2023年数据),已经飞了46年,距离我们超过240亿公里,它甚至还没飞出太阳系的边缘地带——奥尔特云。
是不是感觉有点不对劲了?别急,我们继续。
我们的太阳系,位于一个叫“银河系”的棒旋星系里。银河系有多大?它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光年这个单位你知道吧?光速每秒30万公里,跑上整整一年。换算一下,10万光年大概是946万亿公里。在这个庞然大物里,挤着至少1000亿到4000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我们的太阳,只是其中非常普通的一员,位于一条叫“猎户臂”的旋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6万光年。如果把银河系比作北京五环,我们太阳系的位置,大概在四环外的某个小区里,毫不起眼。
你那篇让你痛苦万分的论文,在银河系的尺度上,连一粒尘埃的影子都算不上。
我们还能再拉远。银河系也不是宇宙的全部。它和另一个更大的星系——仙女座星系,以及其他几十个小星系,组成了一个叫“本星系群”的组织。这个组织的直径,大约1000万光年。
还没完。本星系群,又是“室女座超星系团”的一部分,这个超星系团里包含了至少100个星系群和星系团,直径1.1亿光年。而最新的研究发现,室女座超星系团,也仅仅是更更更庞大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一个小小的分支。拉尼亚凯亚,在夏威夷语里的意思是“无尽的天堂”,它的直径达到了惊人的5.2亿光年,包含了大约10万个星系。
而这,仅仅是我们目前能够观测到的“可观测宇宙”的一小部分。根据哈勃和韦伯望远镜的数据,科学家们估计,在整个可观测宇宙中,像我们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可能多达2万亿个。
2万亿。你没看错。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重新想象一下这个画面:2万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里有几千亿颗恒星,很可能大部分恒星都有自己的行星。在其中一个叫银河系的星系里,在它不起眼的猎户臂上,有一颗叫太阳的恒星。围绕这颗恒星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你,正为下周的midterm考试而焦虑到失眠。
这种对比,不是为了让你觉得人生无意义。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让你看清烦恼的本质。你所谓的“天大的事”,比如一次考试挂科,一次面试被拒,甚至一段感情的结束,在宇宙的宏大叙事里,连一个标点符号都算不上。它们只是你个人经历中的一个小插曲,重要,但绝没有重要到可以定义你的全部价值,更没有重要到可以摧毁你的地步。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看到“暗淡蓝点”那张照片后说:“我们所有的喜悦和痛苦,成千上万种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觅食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和毁灭者……都生活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尘埃。”
你的GPA,你的实习offer,你的peer pressure,都在这粒尘埃上。它们真的有那么重吗?
你我皆星尘,孤独感是个错觉
好,我知道有人会说:“知道了知道了,我渺小行了吧。可这显得我更孤独、更没意义了啊!”
如果你这么想,那说明你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现在,我们来看另一面,一个让你会起鸡皮疙瘩的浪漫事实:你,就是宇宙本身的一部分。
你有没有想过,构成你身体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最初的宇宙里,几乎只有最简单的两种元素:氢和氦。而构成我们生命所必需的那些更复杂的元素,比如你骨骼里的钙,血液里的铁,DNA里的碳和氧,它们又是从哪来的?
答案是:来自星星的“尸体”。
在宇宙的漫长演化中,第一代恒星由氢和氦聚集、点燃。在它们亿万年的生命里,其核心通过核聚变反应,像一座座巨大的炼丹炉,将氢和氦“炼”成了更重的元素,比如碳、氧、氮。当这些大质量恒星走到生命尽头,它们会发生一场壮丽的超新星爆发,把这些辛辛苦苦制造出来的“生命元素”抛洒到广袤的宇宙空间中。
这些“星尘”在星际间漂流,又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形成新的星云,然后从中诞生出第二代、第三代恒星和行星。我们的太阳,就是一颗大约46亿年前诞生的、不知道第几代的恒星。而我们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你我,都是用那些早已死去的、遥远恒星的“遗产”制造的。
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有个著名的说法:“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你左手的原子和右手的原子,可能来自不同的恒星。这真的是我所知道的物理学中最富诗意的事情:你的一切都是星尘。”
根据计算,我们身体里,除了最古老的氢原子,大约97%的物质成分,都诞生于恒星的熔炉之中。你不是孤零零地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的。你是宇宙长达138亿年的宏大计划的一部分。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携带着几十亿年前恒星爆炸的记忆。你和夜空中最亮的星,本质上是同源的。
下次当你一个人走在深夜的校园里,感到被整个世界抛弃的时候,请记住这一点。你不是一个人。你的身体里,就装着一个宇宙。你体内的铁原子,可能来自5亿光年外的一次超新星爆发;你呼吸的氧原子,可能见证过太阳系的形成。你感到孤独,只是因为你暂时忘记了自己和万物的深刻连接。
你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怕自己的口音被嘲笑?你在party上融不进别人的圈子,感觉自己是个外人?别傻了。论“出身”,在座的各位谁比得过你?你的“血统”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你的“祖先”是超新星。你不是异乡人,整个宇宙都是你的故乡。
时间的视角:138亿年 vs 你的DDL
除了空间尺度,我们再换一个时间的尺度看看。
还是卡尔·萨根,他提出过一个绝妙的比喻,叫“宇宙日历”。他把宇宙138亿年的历史,压缩到地球上的一年365天里。
在这个日历上:
1月1日零点,宇宙大爆炸。
直到5月份,银河系才形成。
9月9日,我们的太阳系诞生。
9月14日,地球形成。
9月25日,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命迹象。
然后是漫长的、几乎什么都没发生的几十亿年。直到12月,生命才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12月17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各种奇怪的生物登场。
12月25日,圣诞节那天,恐龙出现。
12月30日,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团灭。
那么,我们人类呢?
最早的人类祖先,大概在12月31日的晚上10点半才出现。
而我们全部有记载的人类文明史,从古埃及、古巴比伦算起,只占据了这一年最后一天的最后10秒钟。
耶稣诞生,是最后5秒的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最后1秒。你从出生到现在,连0.1秒都不到。
你现在正为之焦虑的那个为期三个月的暑期实习申请,从开始到结束,在这张宇宙日历上,连一眨眼的工夫都算不上。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时间错觉”,觉得眼下的困难会永远持续下去。找工作找了一个月没回音,就感觉自己这辈子都要失业了。失恋了一个星期,就觉得世界末日来了,再也不会爱了。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了全部的时间。但当你把时间轴拉长到138亿年,你会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无论好坏,都只是一个瞬间。
这并不是说你的努力和痛苦不值一提。恰恰相反,它说明了你生命这个“瞬间”的无比珍贵。宇宙用138亿年的时间,才进化出能够思考、能够感受爱与痛苦的你。你这短暂的一生,是宇宙的一次奇迹。你真的要把这个奇迹,浪费在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和对未来的过度焦虑上吗?
那个ddl当然要赶,那场考试当然要复习。但请你记住,它们只是你这段奇妙旅程中的一个任务点,而不是旅程的全部意义。完成了,很好;没完成,或者完成得不完美,天也塌不下来。因为在这张宇宙日历上,明天太阳升起时,又是新的一天,你还有无数个“瞬间”去创造新的故事。
拥抱不确定性,因为宇宙本身就是一场意外
留学生涯,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不确定性”。签证政策说变就变,导师的研究方向可能突然调整,毕业后的工作市场风云变幻,你精心规划的五年、十年人生蓝图,可能因为一个意外就得全部推倒重来。
这种感觉,很糟糕,让人没有安全感。
但你知道吗?不确定性、混乱和意外,才是宇宙的常态。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目前正以每秒110公里的速度,冲向离我们最近的大型星系——仙女座星系。NASA的科学家通过精确计算预测,在大约45亿年后,两个星系将迎头相撞,上演一场持续数亿年的宇宙级“车祸”。届时,无数恒星的轨道将被打乱,星云被撕裂、重组,整个夜空都将变成一幅全新的、狂野的画卷。
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系列宇宙意外的结果。6600万年前,如果那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没有“碰巧”撞上地球,恐龙可能至今仍然是地球的霸主,我们这些哺乳动物的祖先,可能还在某个角落里瑟瑟发抖地当“老鼠”。
宇宙不是一个按照剧本精确演出的舞台,它更像一个充满即兴创作的爵士乐现场。恒星的诞生与死亡,星系的碰撞与融合,黑洞的吞噬与喷流……到处都是混乱、暴力和意想不到的转折。但正是在这种混乱中,诞生了新的秩序,创造了新的可能,比如我们。
所以,当你的人生规划被一个“意外”打乱时,别急着崩溃。或许,这只是宇宙在对你进行一次“引力弹弓”操作。它把你从预设的轨道上甩出去,不是为了毁灭你,而是为了让你看到一片更广阔的星空,把你推向一个你从未想象过,但可能更适合你的新轨道。
签证被拒了?也许这让你有机会去另一个国家,体验完全不同的文化。想进的公司没进去?也许这让你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发现了自己领导的才能。跟规划好的那个人分手了?也许这意味着真正对的“灵魂伴侣”正在不远处等你。
拥抱不确定性,就像天文学家拥抱宇宙的未知一样。因为未知,才意味着无限可能。一个所有事情都按部就班的世界,该有多无聊啊。
好了,朋友,聊了这么多“形而上”的东西,我知道你可能还是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明天早上一睁眼,ddl还是那个ddl,焦虑还是那个焦虑。”
没错。宇宙视角不是让你逃避现实,躺平摆烂的借口。它的作用,是给你一个心理上的“锚点”,一个能让你在风暴中迅速恢复平静的工具箱。
所以,文章的最后,不总结了,给你几个能立刻上手操作的“宇宙疗法”小tips:
第一,试试“五分钟宇宙冥想”。当你心烦意乱时,找个地方坐下,闭上眼。想象自己从身体里飘起来,看到整个房间,整栋楼,整个城市。继续上升,看到你所在的国家,看到地球的弧线。再往外,看到月球,看到太阳系,看到地球变成一个“暗淡蓝点”。再往外,看到银河系璀璨的旋臂,看到它在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中只是一个光点。感受你的烦恼,随着你的视野拉远,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轻。然后,再慢慢地“飞”回来。这个过程,亲测有效。
第二,建立你的“那又怎样”(So What)清单。每次遇到让你崩溃的事,就在后面加上一句宇宙尺度的“那又怎样”。“这门课我拿了C,so what?在宇宙138亿年的历史里,这连个响都听不见。”“面试搞砸了,so what?可观测宇宙里有2万亿个星系,我没必要为这一个工作机会就否定我自己。”这不是阿Q精神,这是在帮你剥离掉事情本身之外的、由你的大脑无限放大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第三,去真正的看看星空。别总是在屏幕上看图片。找一个晴朗的夜晚,远离城市的光污染,去一个公园,或者只是宿舍楼顶。下载一个星图App(比如SkyView或Star Walk),对着天空,找到木星、土星,找到仙女座星系。当你亲眼看到那个来自250万年前的光点,抵达你的视网膜时,那种震撼和感动,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的。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个伟大奇迹的一部分。
记住,了解宇宙,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走得更从容,更坚韧,也更自由。
因为你终将明白,你的人生,不是一道需要被精确求解的数学题,而是一首在星尘中自由谱写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