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法学生生存速览 |
|---|
| 图书馆占座:堪比春运抢票,开门前一小时就得排队。 |
| 续命神器:“冰美式”不是饮料,是维持生命体征的必需品。 |
| 社交App:“YPT”学习打卡App,比你妈还关心你今天学了多久。 |
| 同学关系:是战友,也是潜在竞争对手,关系相当微妙。 |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大家聊个有点“硬核”的话题。
上周我在新村约了个饭,对方是我一个认识了挺久的韩国朋友。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俩上次见面,居然是八个月前。这八个月里,他像人间蒸发了一样,社交动态停更,发消息也是隔天才回个“嗯”或者“活着”。我一度以为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结果他一坐下,顶着两圈比熊猫还纯正的黑眼圈,第一句话就是:“哥们儿,我考上法学院了,也快‘考死了’。”
他一边猛灌冰美式,一边跟我吐槽他的“地狱”生活。我看着他那憔悴但眼神里又透着一股“杀气”的样子,突然觉得,对于我们这些留学生来说,了解当地学生的真实生活,尤其是这种极致的学习状态,可能比多看几篇旅行攻略重要得多。它能让你瞬间明白,你身处的这个环境,竞争到底有多激烈,以及,你自己的努力,到底在什么水平。
所以,这篇文章就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潜入韩国法学院(Law School),看看这群未来的律师和法官们,是如何在“不熬夜算我输”的口号下,燃烧自己的生命来学习的。前方高能,请备好你的咖啡。
一、入门即地狱:那扇窄得只能挤进去的门
你以为法学院的生活是从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开始卷的吗?天真了。真正的战争,从你决定要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在韩国,想当律师或法官,就必须进入法学专门大学院(Law School)。这跟咱们国内的考研有点像,但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申请法学院需要三大硬性指标:本科绩点(GPA)、法律适应性考试(LEET)成绩和外语成绩(通常是托业或托福)。
听起来是不是还行?我们来看点数据。以韩国最顶尖的“SKY”大学为例,也就是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根据2024年的入学数据,首尔大学法学院的竞争率大概是3.28:1,延世大学是4.15:1,高丽大学是4.08:1。看起来好像没那么夸张?但你要知道,敢申请这些学校的,基本都是人中龙凤,GPA高到吓人,LEET成绩也是全国顶尖水平。这就像一群奥运选手在争夺百米决赛的三块奖牌,没有一个是弱者。
我的那个朋友,本科就是高丽大学的,为了考本校的法学院,他整整准备了一年半。这一年半里,他几乎断绝了所有社交,每天的生活就是家、图书馆、学院(补习班)三点一线。他说,最崩溃的时候不是解不出一道题,而是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都那么拼,感觉自己稍微喘口气都是一种罪过。这种无形的压力,才是最磨人的。
所以,当你走进韩国的法学院,你会发现身边的同学,个个都像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他们从残酷的选拔中杀出重围,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期望和沉没成本,这也就注定了,法学院三年的生活,只会比备考时更“卷”。
二、终极BOSS:通过率一半的司法考试
好不容易进了法学院,是不是可以松口气了?想多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法学院的三年,所有课程、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通过“律师考试”(변호사시험)。
这个考试,是所有法学生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韩国从2012年开始实行新的律师考试制度,规定法学院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内有5次考试机会。听起来机会还挺多?但我们来看看通过率。
根据韩国法务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举行的第13届律师考试,总共有3290人应试,最终合格1745人,合格率是53.05%。
53.05%,这个数字看起来是不是还挺高的,超过一半了呢!但这里有个“魔鬼细节”。这个通过率是基于“应试人数”计算的,而且韩国的律师选拔有一个名额上限。更残酷的现实是,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累积,很多重考的“N시생”也加入了战局,而录取名额却基本固定。这意味着,你不仅在和你的同班同学竞争,还在和前几届没考过的学长学姐们一起厮杀。一年比一年难,一年比一年卷。
我朋友跟我形容,法学院内部的氛围,就像一个高压锅。每次模拟考成绩出来,整个学院都弥漫着一股紧张到窒息的气氛。排名靠后的同学,晚上在图书馆哭都是常有的事。因为大家都清楚,一旦毕不了业或者通不过考试,那之前所有的投入——时间、金钱、精力,几乎全部白费。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压力,逼得每个人都只能往前冲,不敢有丝毫懈怠。
三、图书馆当家:凌晨四点的“学习幽灵”
要应对如此变态的考试,韩国法学生们的生活自然也变得“变态”起来。他们的主战场,不是教室,而是图书馆的阅读室(열람실)。
如果你在期末季的晚上去逛逛韩国大学的图书馆,你会看到一幅奇景:整栋楼灯火通明,宛如白昼。尤其是法学院专用的阅读室,那更是“卷王”的巢穴。我曾经在凌晨三点路过朋友学校的法学图书馆,从外面看,几乎座无虚席。那一个个亮着台灯的小隔间,像不像一个个正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格子?只不过他们吸收的不是阳光,是知识和咖啡因。
韩国大学的图书馆座位通常需要用学生卡预定,热门的位置堪比抢演唱会门票。很多法学生一旦占到一个“风水宝地”,就会用书、衣服、水杯等各种物品把它变成自己的“半永久”领地。桌上堆积如山的书,厚度能当枕头用。书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密密麻麻,像是给书穿上了一件彩虹毛衣。
在这里,熬夜是标配,通宵是常态。“今天你学了几个小时?”是他们之间最常打的招呼。普遍来说,法学生一天纯学习时间达到10-12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冲刺阶段甚至能达到14-16个小时。他们把一天24小时掰成三份用:一份睡觉,一份上课吃饭,剩下的一大份,全部献给法律条文和案例分析。
我朋友开玩笑说,他在阅读室里见过凌晨四点的首尔,也见过清晨五点的清洁阿姨。久而久之,大家互相都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虽然叫不出名字,但都知道“那个角落里用粉色荧光笔的女生又通宵了”,或者“那个每天最早来、最晚走的哥们儿今天居然请假了”。他们像一群孤独的“学习幽灵”,在知识的海洋里无声地漂浮、挣扎、前进。
四、冰美式续命:流淌在血管里的咖啡因
要支撑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光靠意志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物理外挂”。在韩国,这个外挂就是——冰美式咖啡(아이스 아메리카노,简称“아아”)。
韩国人对咖啡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根据现代经济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韩国成年人年均咖啡消费量达到405杯,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三倍。而这个数字在法学生群体里,只会被无限放大。
对他们来说,冰美式已经不是一种饮料,而是一种“功能性液体”。早上来一杯,提神醒脑,开启一天的学习;下午来一杯,驱赶睡意,保证学习效率;晚饭后来一杯,为晚上的熬夜战斗储备能量。一天三杯是起步价,很多人手里几乎24小时都捧着一杯咖啡。朋友说,他们法学院楼下的咖啡店,老板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和常喝的口味。
为什么偏偏是冰美式?便宜、量大、低卡路里,而且那股纯粹的苦味,像一记耳光,能瞬间把人从混沌中打醒。那种冰块撞击杯壁的清脆声音,也成了学习开始的仪式性信号。在图书馆里,你甚至能闻到空气中都飘着一股淡淡的咖啡香气。可以说,支撑着韩国法学生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一半是梦想,另一半就是源源不断的咖啡因。
五、电子镣铐:“学习打卡”App的全天候监控
你以为自己一个人学习,就能偷懒了吗?在韩国,科技早就把“内卷”提升到了新的维度。这里不得不提一款在韩国学生中堪称神器的App——“YPT”(열품타,全称是“열정 품은 타이머”,意为“怀抱热情的计时器”)。
这个App的功能很简单,但又很“变态”。它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计时器。你设定好学习科目,然后开始计时,一旦你切换到其他App(比如刷社交媒体),计时就会自动停止。它会忠实地记录你每天、每周、每月的纯学习时间。
这还不是最狠的。YPT最核心的功能是“小组”模式。你可以和朋友们,或者全国各地和你考同一个试的陌生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这个小组里,你能实时看到每个成员的学习状态——谁正在学习,谁在休息,今天已经学了多久。整个界面就像一个监控室,每个人的屏幕上都显示着一个正在倒数的计时器。
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你想休息一下,点开App一看,小组里其他人都在埋头苦学,计时器上的数字蹭蹭往上涨。那种无声的压迫感和负罪感,会立刻把你按回到书桌前。它就像一个24小时的电子监工,用数据赤裸裸地提醒你:别人比你更努力。
我朋友给我看过他的YPT界面,他们法学院的备考小组里,每天学习时长排名第一的人,经常能达到17个小时以上。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就是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眼睛都长在书上。他说,有时候学累了,就看看排行榜上那些“神人”的数据,瞬间觉得自己这点辛苦根本不算什么,然后默默地又多学一个小时。这种“自愿戴上”的电子镣铐,是韩国极致学习文化最真实的写照。
六、亦敌亦友:“学习小组”的爱恨情仇
除了线上的App,线下的“学习小组”(스터디)也是韩国法学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里的学习小组,和你想象中那种大家一起讨论问题的温馨场面不太一样。它的功能性极强,目的也非常明确——互相监督,提高效率。最常见的几种形式:
一种是“进度打卡小组”。几个人约定好每天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比如看多少页书,做多少道题。大家在群里汇报进度,完不成就得接受惩罚,最常见的就是罚款。罚款金额不高,但侮辱性极强,没人想当那个拖后腿的人。
另一种是“提问小组”。大家分范围看书,然后互相出题考对方。这种方式强迫你不仅要看懂,还要能把知识点讲出来,理解得更深刻。当然,答不上来的时候,场面也一度会非常尴尬。
甚至还有“起床打卡小组”。组员每天早上在约定的时间(比如6点)拍一张自己书桌的照片发到群里,迟到或者没发的就要罚款。简直是把自律外包给了别人。
在学习小组里,组员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互相加油打气,分享资料。但同时,他们也是律师考试里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你多学会一个知识点,可能就意味着在考场上比他多一分。这种复杂的情感,让学习小组充满了张力。大家嘴上说着“一起加油”,心里可能想的是“我一定要比你学得更多”。这可能就是成年人世界的残酷吧,没有纯粹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战友。
写到这里,我都有点喘不过气了。这种极致的、高压的学习模式,确实让人又佩服又心疼。对我们留学生来说,倒不一定非要复制这种“自虐式”的学习方法。毕竟,每个人的目标和路径都不一样,健康和快乐同样重要。
但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那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当你下次再为了一场期末考试或者一篇论文熬夜,觉得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可以想一想,在首尔的某个角落,有一群法学生可能刚刚冲好他们的第四杯咖啡,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战斗。
这么一想,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手头的这点困难,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加油吧,所有在异国他乡奋斗的我们。路很难,但好在,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走。